苏轼人生阶段及代表作品,苏轼又叫苏东坡吗?
苏轼,又被人们称为“苏东坡”。
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可见,“东坡”既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的字。可是,当后人去称呼他时,好像更爱把他叫做“苏东坡”,而不是叫他本来的名字。
例如,林语堂为苏轼写传记,就将书名定为了《苏东坡传》,而不是《苏轼传》。今天的我们非常熟悉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菜等等美食,也都与“东坡”有关。
那么,“东坡”之名到底起源于何处?为什么在后世如此的受到欢迎呢?
今天就来讲述一下“东坡”二字的来历,以及其背后蕴藏的深刻文化价值。
一、黄州城下东坡路
苏轼之所以又叫“苏东坡”,其实是和一个地方有关,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东坡”。
“东坡”是哪里?
南宋一位名叫赵廱的诗人,曾经写过一句诗:黄州城下东坡路,月浸梅花正断魂。
这里的"东坡路“,就是指苏轼曾经居住和耕种过的东坡,它的位置就处于宋代的黄州古城之下。
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市的黄州区。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城市,但是在北宋时期,黄州城却只是一个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城。
从黄州古城的地图来看,黄州城的西南方向就是滚滚东流的长江,西边有一座临江耸立、颜色赤红的小山,名叫赤鼻山(也就是后来的赤壁)。而在黄州古城的最东侧的东门之外,曾经有一块废弃已久的坡地。
这块坡地非常的普通,不过就是一座废旧的营垒,由于废弃已久,上面到处布满了荆棘和瓦砾,走在上面,甚至会感觉有一些硌脚般的疼痛。
然而,就是这块无人问津的坡地,却因为苏轼的到来而变得闻名遐迩。
苏轼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有哪些影响?
苏轼作为北宋文学、书法、绘画皆精的集大成者,苏轼这一个体对当时的社会有独特的认识与看法,这种看法与认识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从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从四川到海南,苏轼有着独特的人生境遇。加上苏轼对周边事物、社会现象和自身处境的独特体验,其文学作品反映了对自然、爱情、亲情、生死等的体验,形成了刚健婀娜、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作品及其独特的生存体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至臻至善、坦荡豁达、品行高尚的文人,还可以看到一位极富才情、充满智慧的哲学家。
一、进京前
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在眉山眉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程夫人为人和蔼、才德兼备,深受左邻右舍的敬重,她坚持不懈地对苏轼、苏辙兄弟进行教导。父亲苏洵二十六岁开始发愤图强,大器晚成,以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才学指导苏轼学习,对苏轼的后期学习与为官为人影响深远。这段时间是苏轼性格形成、走上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苏轼的豁达洒脱为后期创作豪放诗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进京应试
苏轼早年喜欢剑术,接触了儒家、道家思想,眉州有限的地域已经不能满足苏轼。于是苏轼与父亲、弟弟出川,到京城参加考试,向皇帝上交了二十五篇《进策》,为朝廷治国理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进策》被评价为“文义灿然,时以为佳”,不仅力陈北宋开国以来“无治平之实”的政治危机,还提出了围绕西戎北胡、天下之民的民本思想,并针对财不丰、兵不强、史不择问题及豪强势力赋税轻、贫弱之家重役的弊端,主张通过压制地方豪强,推进赋税改革,以均赋税消除国家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建言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使苏轼快速跻身于庙堂之上,并成为皇帝所倚重的大臣之一。
苏轼等人形成的这股年轻力量为推动朝廷改革变法提供了条件,也为北宋政治注入了新生因素,同时也为后期的被贬埋下了伏笔。从眉州到京师,苏轼的眼界得到开拓,结识了大量的名师与朋友,并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为其后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三、名动京师
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后,苏轼的文学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好评,一时声名大噪。正当苏轼大显身手之时,苏轼的母亲病故,兄弟二人连同父亲一起回川奔丧。守丧期满,在父亲的带领下,苏轼与苏辙一起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在返京途中,苏轼经嘉洲、渝州、夔州,饱览名山大川,写就了许多优美诗篇,集结成《南山集》和《南行前集叙》。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文章阐发了“君子长者之道”与“天下”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其所遵循的“以仁政治国”的思想。随后,苏洵病逝,苏轼回乡服丧,并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正碰上王安石变法。在这场变法中,苏轼的众多师友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遭排斥,被迫离京,朝局开始动荡。
这个阶段的苏轼经历了丧母丧父、师友贬谪等众多事件,其思想开始丰富与成熟起来。初露锋芒之后,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打击,原本才华横溢的苏轼将这些人之常情、社会动荡等内容写入文学作品中,逐渐形成“文贵自然、师法自然”的文风。没有长途跋涉,没有经历丧失至亲之痛,没有经历亲朋远去,没有遭到反对派的打压,就没有后期成熟的苏轼,就没有文风独特的作品。
四、任职签书凤翔府判官
因成绩突出,苏轼的《进策》深受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签书凤翔府判官。在签书凤翔府任职期间,苏轼写就了组诗《凤翔八观》。这个阶段的创作相对成熟,逐渐形成了随物赋形、姿态横生、自然奔放的风格。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仍然延续之前诗文创作的模式,即以改革者的姿态关注国计民生。以《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以怀旧为引子,进而发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做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疑问和感慨,阐发对人生无常的追思,对往事的怀念之情。以“泥”“指爪”“鸿”作为写作意象,赋予全诗飘逸之感;原本捉摸不定的事情,往事无常的抽象感在诗中变得具体,令人深思、感慨;东坡本色在全诗中得到有效体现,对人生进行深思的文士典型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幼年受过的良好教育、父母给予的温情、师长朋友赋予的友情在这一刻都逐渐消退,苏轼的年龄开始慢慢增长,人的阅历也逐渐丰富起来,原来的纸上谈兵终须付出实践,印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吹尽黄沙始到金”。二十出的苏轼开始走上仕途,在官场历练,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与感受,其文也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关注国计民生不是一句空话,逐渐落地生了根。
五、被贬杭州
如果签书凤翔府是对苏轼的一次历练,那么贬官杭州则是对苏轼人生的一次洗礼,更是苏轼文风的一次升华。夫人王弗和父亲死后,兄弟二人返乡处理家事,然后就返京任职。此时,宋神宗正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希望通过此次变法来改变宋朝多年积压的问题。但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派,即变法派和反对派。回朝之后的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写下《上神宗皇帝书》,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进行了一一批驳,否定了王安石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从,祖宗不足法”等观点。随后,变法派指使内臣诬陷苏轼,以致苏轼被贬杭州任通判。在任职杭州通判的三年里,苏轼心情烦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郁郁寡欢,经常与朋友吟诗作赋,互相唱和,写就了众多描写杭州西湖的优美诗文。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西湖比作西子,把西湖当成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来写,以其浓妆淡抹的姿态比喻西湖的原生态美景,因此,“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已经成为西湖的代名词,也成为后人观赏西湖的一个视角。
元佑四年(1089年),时隔二十一年之后,苏轼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第二次任职杭州地方官后,眼看西湖淤塞严重,湖水干渴,杂草丛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翌年,苏轼率二十余万民众疏通西湖,去除杂草,并建立三塔标志,恢复昔日西湖的面貌。另外,苏轼将所挖淤泥集中在一起,贯成一条长堤,以便行人行走,也可借此观测水位,防止涨潮,人称“苏堤”。苏堤的春天景色优美,波光粼粼,树影婆娑,燕雀啼鸣,被列入杭州西湖十景。修筑苏堤之后,苏轼又在颍州、惠州西湖筑堤。在筑堤的过程中,苏轼不仅结识了众多文人雅士,受到了岭南人民的热情欢迎,还为其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其深刻体验民间疾苦奠定了基础与条件。
六、任职于密州、徐州、湖州
随后,宋神宗时期,苏轼任职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期间,他轻徭薄赋,关注民间疾苦,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面对天灾人祸,苏轼时感力不从心,但也因为这些遭遇造就了他清新豪健的豪放派词风,以致词的创作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主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以狩猎者的豪迈气概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个人的人生体验提出哲理性的问题与答案。全词刚中带柔,极具浪漫色彩,探索古今,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极高,认为这首词一出,其他的词都被比下去了。另一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出了对妻子王弗的深切怀念,将官场遭遇、人世冷暖融入其中,前后跨度较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全词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时空交换顺畅,悲喜交加,虚实结合,悲剧美感油然而生。
七、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被弹劾,酿成乌台诗案。其间,落井下石、置之死地者有之,唯恐避之不及者有之,多方營救者有之。最后,苏轼凭借亲朋的营救与自身的才华才幸免于难。随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任职期间,他生活困顿,自号东坡,开荒种田,饱尝生活艰辛,以老庄思想与佛学思想作为处世之道,迎来了创作上的丰收,写就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将政治挫折、官场失意、怀才不遇和报国之志融合其中,形容其如长江之水一般付之东流,一去不复返,表达其建功立业的决心与豁达的胸襟,咏史、抒情、叙事一应俱全,给人以磅礴的艺术感受。
八、重返京城
元丰七年,皇帝大赦天下,苏轼也离开了久居五年之久的黄州,改居汝州。在返回的途中,苏轼游览了名山大川,《题西林壁》成为一时名篇。途经江西九江湖口县时写就了《石钟山记》,以优美的景色描写、气氛渲染,得出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最后有“目见耳闻”的结论。元丰八年,苏轼重新返回京城,被提拔为翰林侍读学士。这个阶段的苏轼生活安逸平淡,写就了不少题画诗。
九、贬官惠州、海南
北宋后期,党派之争日益激烈,苏轼成为朋党之争的直接受害者,也成为旧党排挤的对象。苏轼认清了这一现实,主动请求外调颍州、扬州、英州、惠州,并将官僚的丑态写进了《荔枝叹》。
绍圣四年,苏轼被贬琼州、儋州。在这期间,他写就了《别海南黎民表》,再次抒发了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的豁达情怀。
十、苏轼之死
宋徽宗继位,苏轼再次被赦。在北归途中,苏轼写就了很多作品。一年以后,年事已高不堪长途跋涉,最后卒于常州。
纵观其一生,不难发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体验对其创作影响巨大。幼时的良好教育,儒家、老庄、佛家思想的融会贯通,仕途的不如意,生活的艰辛,师友的指点与交流,促成了苏轼的文风,也为苏轼多才多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北宋政局的独特性、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都赋予其作品与众不同的色彩。如此丰富的学识、经历造就了苏轼的不凡,为苏轼诗、词、文的创作提供了营养。没有前期的磨练与后期的遭遇,苏轼的诗文风格也不可能获得后人的一致好评。
总之,桓兔认为苏东坡的豪放的诗文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生平经历?
1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
2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57)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
3 嘉祐二年(1069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
4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l了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了,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苏轼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55岁是人生中的什么阶段?
分两种情况来讲:一是企业单位55岁男性,二是事业单位55岁男性(55岁女性已到了退休年龄,退休了)。
一、企业男性:①55岁对于企业的男性来讲,是人生、生命中"一道坎"。一路走过来,有可能因企业原因导致下岗一次或几次。55岁男性下岗后,再去企业应聘比较困难(除非企业特需要你这类人材),否则公司不愿接收。
②55岁男性有的身体体力减弱,视力减弱因身体状况不佳有时需请假,流水生产线无人顶岗,导致停产。相应对企业创造价值能力减弱。
③55岁男性对于企业经济负担要大于男性年青人(公司五险一金中的工伤保险,主要是安全隐患,特别是高空作业,大型高速运动设备,重体力工序等)。思维反映能力迟缓,因工作超负荷长时间的加班加点,会导致身体状况失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二、事业单位的男性:55岁是人生中黄金时期,同样也是人生"一道坎"。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国家需要他们继续努力加油干,继续深造,有望提拔、提干。特别是科研工作者、有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为国家繁荣昌盛、为国家实现中国梦还能作出重大的贡献工作者。
以上所述本人认为:55岁企业男性人属于接近老年阶段。55岁事业单位的男性属于黄金阶段。只代表个人观点(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让你为唐代诗人排行?
唐朝是诗歌的时代,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著名的《唐诗鉴赏辞典》中,就收录了唐朝194位诗人的1105首代表作,而《全唐诗库》更是收录了有唐一代2529位诗人的42863首诗歌作品。
唐朝诗人可以说是灿若星河,名家辈出,如果要对他们做一个排名,有哪些诗人可以入围前十呢?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在我看来,以下几个可以算得上唐朝的十大诗人。
第一名,诗仙李白。 在我国,“仙”是道家的说法,也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灵魂人物,他是诗歌领域的珠穆朗玛风,和杜甫双峰并峙,闪耀千古!之所以把李白排第一,不是说杜甫不如他,而是因为李白是用天才般的才情来写诗的,他的诗如天马行空,雄奇飘逸,自由飞翔,浑然天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没有这份才情的人,是很难模仿得到的。杜甫没有李白这样的天分,他靠的是后天勤奋努力,通过提升学识来写诗歌。在中华民族,杜甫可能会有多个,而李白只有一个,属于独步千古!
第二名,诗圣杜甫 。就我国而言,“圣”是儒家的说法,也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如果说李白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典型,一辈子寻求的都是如何能实现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梦想,而杜甫更多的是为天下人活着,一辈子心里装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为天下苍生而奔波劳碌。他的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动无数后人,每逢乱世或者衰世,人们想的都是杜甫,而不是李白。所以,就对后世诗歌而言,杜甫无疑影响更大,韩愈、白居易、苏轼等这些文学巨子无不受他的影响。如果说李白是诗中的“老子”,其才乃天纵,世人无法模仿,那么杜甫就是诗中的“孔子”——万世师表。
第三名,诗魔白居易。与杜甫一样,白居易也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白居易和李白、杜甫并称唐朝三代著名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选题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宋代的大诗人苏轼,以及现代的文学大师鲁迅等人的文学创作无不受到他的巨大影响,白居易也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奠定了他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第四名,诗佛王维。“佛”当然是佛家的说法,也是佛家的最高境界。 自古就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称王维为诗佛,除了突出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其实更表达了人们对王维在唐代诗坛中的崇高地位。跟白居易和杜甫等人的诗相比,其实我更喜欢王维的诗韵风格,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远离尘世,充满禅意,创造出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唐代诗坛可谓独树一帜,别具风情。
第五名,诗家小圣李商隐。李商隐是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之美的诗人。 李商隐擅长七律,是继杜甫之后,唐朝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其《无题》诗影响巨大。李商隐的咏史诗也有很高的成就,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及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他的一些诗歌由于写作得过于隐晦迷离,跟《红楼梦》一样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第六名,诗家紫薇杜牧。杜牧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诗人,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其诗可分两类,一是豪迈的,二是香艳的,他的豪迈诗的代表便是咏史诗,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诸多诗人中成就比较高,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后人对其二人的评价可见一斑。 杜牧在诗、文、赋领域都是大家和名家, 是一位将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天才。
第七名,诗星孟浩然。和王维一样,孟浩然也是我国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还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诗的诗以五言古诗为主,写的多是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主要表达是隐居闲适、羁旅愁思,他的诗风清淡自然,内容虽有愤世嫉俗之词,但更多的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第八名,诗豪刘禹锡。刘禹锡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诗人,他的诗作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具有简洁明快,风情俊爽的特点,他是唐朝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诗也因此具有一种哲人般的睿智,而刘禹锡又善于把挚情渗透其诗中,所以,他的诗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刘禹锡性格刚毅,富有豪猛之气,虽然一辈子过得并不太如意,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他始终不曾绝望,心中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因此被称为“诗豪”。
第九名,诗家天子王昌龄。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因此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现仅存诗181首,存诗虽不多,但质量很高。他与高适、岑参同是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其诗意境高远,语言圆润如玉,音调婉转悠扬,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此外,他的宫怨诗则又可与李白争胜,此类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独步唐代诗坛,王昌龄也被称作是成功用七言绝句写作宫词的千古第一人。
第十名,诗鬼李贺。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享有盛誉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想象极为奇特,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由于他的诗文多为“鬼仙之辞”,因此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所以后人称他为“诗鬼”。李贺的诗大多是表达他生不逢时的内心苦闷,抒发的是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最后27岁就英年早逝,要不然以他的才情,他在诗歌领域的成就应该会更大,位列唐诗人前五也不是没有可能。
苏轼的父亲和弟弟?
苏轼的父亲名字叫苏洵,苏轼弟弟的名字叫苏辙。苏洵、苏轼、苏辙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被后人称赞,他们三人被后人称为“三苏”。由于对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所以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被列入到“唐宋八大家”之中,可见他们在文学方面的影响力有多大。
苏轼的父亲苏洵,与自己儿子苏轼不同的是,苏洵在诗文方面的贡献并不突出,苏洵最喜欢写的是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洵的散文可以说是相当厉害的了,甚至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当然了,苏洵的能力也不仅如此,苏洵此人热爱写散文,更爱分析政论。苏洵的文笔颇为强势,一生之中也有许多文章流芳后世。
苏轼的弟弟苏辙
苏辙的知名度其实不比苏轼低多少,只不过苏辙的文笔不如自己的哥哥苏轼,但这并不表示苏辙是一个毫无学问之辈,在唐宋人才辈出的历史阶段,能入选唐宋八大家自然都是有能力的人,苏辙的诗句简单明快,朗朗上口,而且苏辙在官场之中,也是如鱼得水,曾是北宋宰相,真的只能说苏家出的这三人,都非常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