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代表作品和图片,怎么评价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二人转?
赵本山只是东北的一个民间艺人,这种三流艺人怎可代表东北二人转!
他的作品基本难登大雅之堂,只是民间杂耍而已!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剧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原始歌舞的中国戏曲,最初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经过上千年提炼才形成今天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我国现有剧终约三百六十多个,剧目更是不计其数。始于陇,形成于秦的“秦腔”是历史上最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说到“我国有那些著名的剧团?”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厚重。各地各民族风俗文化不同,各地有各地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出名的戏种或戏目以及有名的戏曲大家。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从“国粹”京剧开始了,从二百多年以前徽班进京发展起来的“京剧”应该是我国的国剧吧。至于其它的那些著名的剧团,都是由各地的地方戏曲文化,以及地方剧团(种)里的名家决定的。所谓的著名剧团指的是某一地区民间喜欢或广为流传的剧种,以及百姓们喜爱程度决定了剧团的著名程度。中国的东西南北方的地方剧种太多了,有西北地区的“秦腔”“晋剧”,有中原地带的“豫剧”,“河北梆子”,岭南的“粤剧”,台海的“闽剧”,江浙的“越剧”,江淮的“黄梅戏”以及西南地区的“川戏”直至藏族同胞的“藏剧”,更有近几年风靡一时的“东北地方戏”二人转。应该说我国现代的著名剧团数不胜数,每个剧种的名家不胜枚举。因各地民风习俗的不同,地方戏都有着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凡是百姓喜欢的剧种,戏迷票友们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还是那句话:著名的剧团是由“有名”的剧种和剧目以及“出名”的演员作为衡量标准的。顺致周末愉快。(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潘金莲?
我是文子心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潘金莲,做为一个历史上几乎人人皆知的“坏女人”,曾在两本书中都出现过,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金瓶梅》。
但两本书中的潘金莲,却是大不一样,很不相同。
此文仅说说《水浒传》中的潘金莲。
最初的潘金莲虽不屈服命运,但终逃不出主子的手心。潘金莲原是清河县城里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唤丫头,颇有些姿色。
那个张大户看上了潘金莲的年轻貌美,平日里总想方设法纠缠她。
那时的潘金莲倒不是什么“勾搭”男人的主。
她的主子看上她,她没有把这当作是“咸鱼翻身”的机会,更不想攀援这棵众人认为有钱的“大树”,她非但不依从主子,还把此事告诉主人婆。
那个张大户,除了有钱,人名真不行,见白占潘金莲的便宜不得手,便以此记恨于心。
这张大户宁肯倒陪些房奁,而且不要武大郎一文钱,白白地把潘金莲嫁给武大郎。
这其中可得出二个结论:
a、这潘金莲当初也可算是烈女一枚,男主虽然有钱,她也不想攀此高枝。可见在当初的潘金莲心里,还是有妇仁之德、羞耻之心的。
b、这张大户也是个龌龊之人,自己既然得不到,就想办法把潘金莲打入“十八层地狱”。
只能一声叹息:当时的社会污浊,没有弱势之人生存的权力。
丑陋无能的武大郎白白捡了漂亮媳妇儿。那大户男主为什么会挑中武大郎呢?
很明显是有意为之:让潘金莲“恶心痛苦”一辈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a、首先,这个武大郎是个丑陋的侏儒,人称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老百姓常说,武大郎显魂,就是说这个人一点人样也没有。
b、武大郎没有“爱”的能力。
人丑也罢了,男人特有的爱的能力,武大郎统统都很差。
作为丈夫,他除了会卖饮饼,根本不能满足潘金莲的肉体和精神的需要。
c、作为丈夫,武大郎无能力保护貌美如花的妻子,潘金莲因此常常受到无赖的戏弄。
试想一下,嫁给一个让潘金莲在肉体、心灵、精神上都疲惫不堪,欲得不能丈夫,这对于一个只有二十岁的妙龄女人来说,真是委屈、窝囊、一辈子的不甘心。
由于那些浮浪子弟经常在武大郎家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
这让武大郎在街坊邻里面前丢尽了脸面,而他又是个懦弱本分的人,因此在清河县住不牢了,便带着潘金莲搬到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
或许潘金莲现在才真正明白,自已对张大户的抗争,换来的只有贫穷、耻辱和更加不堪。
这时的潘金莲内心一定也是崩溃万分,但她还是十分委屈地在忍受着。
尽管武大郎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是一个好男人,而且窝窝囊囊。
但在和武大郎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潘金莲并没有出轨。只是很顺从地随着丈夫搬家以求平安。
武松的出现让潘金莲萌发了青春的懵懂。因为武松是武大郎的弟弟,潘金莲便是武松的嫂子。
长嫂如母,刚一开始,潘金莲对武松展示的或许只是带有些许母爱或长嫂应有的热情和温柔。
但武松毕竟和武大判若二人,英俊高大,颇有男人雄风。
潘金莲开始动机不纯,精神出轨,居然想着向小叔子武松示爱。
武松对潘金莲是否动心?咱们不可妄加猜测。但可以断定的是,武松是个真男人,他凭着伦理的观念和自律的精神,断然拒绝了潘金莲。
潘金莲的贼心虽未能得逞,但自见到武松之后的她已然开始“淫心”荡漾。
而且相比较之下,她愈发无法忍受武大郎的不堪和无能。
心灰意冷的潘金莲,在一次小意外事件,被西门庆惦记上。遭到武松拒绝的潘金莲,虽然有点儿心灰意冷,但她由此迸发出来的“淫心”却没有因此而得以收敛,她甚至是开始逆反,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在与命运抗争。
王婆子的出现,是潘金莲走向走向邪恶和悲剧的开端。
在王婆的引诱下,潘金莲与西门庆相识。
王婆与西门庆合谋,利用欺骗手段最终使她背叛丈夫而红杏出墙。
结局自然是相当的悲惨:潘金莲伙同王婆和西门庆一起毒死了武大郎,而三个恶人最终也被得到应有的下场。
这时的潘金莲并非完全不顾廉耻,更是知道自己给武大戴的帽子,颜色不对。
而且,潘金莲出轨于西门庆,并没有接受西门庆的钱财。
以此推断,此时的潘金莲出轨,属于自愿红杏出墙,决非为了钱财。
那她为了什么?也许她是为了填补生活中那份苍白的爱,也许仅仅只是为了一个女人的完整。
当然,潘金莲终需为她的“出轨”和“杀夫”买单。她不但被武松凌迟剖心,留下万世的骂名,并成为淫妇的代名词。
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无能的武大郎成就了潘金莲的“淫荡”。
只是,这个说法的对与否,就属见仁见者了。
由潘金莲所想到的种种。其实,潘金莲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女子,纵观她的人生悲剧,可用两个字概括:美和色。
美貌,原本是女性的追求和资本。但自古以来,很多美貌的女子结局都很悲惨,有的被责“误国”,有的被骂“淫妇”,潘金莲自然也成为其中之一。
a、她如果没有突出的美貌,也就不足以引起张大户的垂涎和纠缠。
她无非继续干好她的丫头工作,虽然可能一生无法“咸鱼翻身”,但起码能粗茶淡饭裹腹,没有性命之忧。
只可惜,潘金莲长的姿色过人,身边总有垂涎之人,躲过了张大户,躲过了浮浪子弟,却没有躲过西门庆。
看来,红颜有时真有“祸水”的因素,这潘金莲着实也没有把握住自己。
b、假如潘金莲嫁的是武松,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张大户人也真够损的,千里挑一选了个武大郎。潘金莲躲过了他的人,却没逃过他的手掌心。
不甘心对命运屈服的潘金莲,最终为自己的破罐子破摔付出沉重代价。
也有人认为:假如潘金莲被卖的不是武大郎,而是一个尚可的青年,使美有所养,色有所归,说不定潘金莲不但不会成为淫妇,她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良家妇女,甚至成为历史上的可以排次的大美人。
只可惜,潘金莲虽然长得美,但毕竟她身份低贱,她不过是张大户手中的一个物件,结果按照张大户的意愿,被贱卖到尘埃之中。
张大户得不到的,他怎么可能去为潘金莲设身处地去择婿呢?所以这种设想,是不可能成立的。
c、潘金莲的罪恶是:谋害亲夫。
当然,这个罪恶不是她独立完成的。
这其中有王婆的主意,西门庆的本意,三人成虎。
有了“淫荡”之心的潘金莲身不由己,不能自拔,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所以,《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该杀。
她原本就是个没有自主权的可怜人,却为了自己的“色”的私欲,去杀害和她同样可怜的小人物武大郎呢?
自作孽、不可活。
潘金莲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潘金莲的确该杀。这毫无疑问。
但不能因此说潘金莲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毕竟是社会和她人生的阴差阳错造成了悲剧,人们对其感到惋惜和同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潘金莲是受封建社会教条残害的一个最典型的缩影。她的身世与遭遇揭示了她对世俗的反抗与无奈,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受害者。
总之,她偷奸杀人的行为是可耻可恨的,但她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一面。
现在的京剧正在逐渐没落?
谁说京剧落没了?!前几天刷抖音看到的这样一个标题,是一个京剧小哥哥录的他上妆的过程,点赞数超过200W,我默默的也奉上了自己的小心心。
我很理解题主的这一心情,现在的年轻人少了很多“戏迷”、“票友”,好像我们京剧这样的国粹渐渐不被人喜欢和接受了,所以非常东西。其实不是的,只是我们接受和喜欢的方式不一样了而已。
现在比较火的短视频抖音,上面关于京剧的视频很多的点赞超过几十万。像陶喆的《苏三说》融入的京剧片段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超级京剧“小票友”王泓翔,他的梨花颂QQ播放评论999+是非常热门的单曲……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喜欢着京剧。
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京剧,只是从来没有去戏院听过,知道的现在京剧名角也不多,是属于一个离京剧较远的人。但是我仍然看到了很多人对京剧的热爱,有很多像我这样的路人,也有很多京剧艺术家,也有很多宣传和弘扬京剧的人们,他们通过视频通过综艺节目,通过表演等等方式向大家展示着我们国粹京剧艺术。所以,题主放心吧!我们的国粹不会流失的,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传承的!
戏曲来源于哪个时期?
中国古典戏曲大概分为八个时期,1:萌牙时期秦至唐代,2:雏形时期宋金3: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4: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5:繁荣时期明代6集成时期清朝7:转折时期清朝未年8:终结时期近代。
依据:1,萌牙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艺术因素的自身发展,对戏曲理论与记载的综合性的戏曲艺术。
2,雏形时期——宋金时期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古代戏曲古典理论的雏形。
3,成熟期元代——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戏剧,戏剧经过漫长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厚实的积累,内部结构和外表上达到了成熟。
4发展时期——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新的发展,戏曲著作开始剧增,理论成分大为增强。
5繁荣时期——杂剧的繁荣,出现一大批戏曲著作,作曲和词作者也开始多起来,第一部系统完善著作《曲律》开始诞生。
6集成时期——古典戏曲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清初曲论家们便对前人的著作全面总结与完善《西厢记》的评点。
7转折时期——曲坛出现两大转折,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舞台表演为中心,戏曲理论也出现重大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研究的重点,出现一大批戏曲表演论,二是出现了众多有关乐队的伴奏,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
8近代《革新期》现代《争辉期》——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邓粗姑》《一缕麻》在中国戏曲率先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
现代争辉期——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将相如》《白毛女》《红灯记》《春草闯堂》戏曲界提出的“现代代”与“戏曲化”的问题,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哪一首歌让你回忆最深?
回忆最深,故事最纯的当然是《南京知青之歌》,一唱就会想起我们的知青人生。
这个我已经在一篇文章里讲过了。
那个时代的另外一首歌,也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还把它写进了我的网络小说《微小说与小小说》里。
那篇小说叫《三张五线谱》,一个恐怖、悲惨的非爱情故事。女主很小资,与那个“斗争”至上的时代格格不入,结果被害死;男主很斗争,为“复仇”舍弃爱情并付出生命。
其中一个情节就是男女主在山上高唱当年唯一的一首爱情歌曲。其它所有歌曲都是歌唱斗争的,爱情被视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被禁止写入文学艺术作品。
那首歌的作者是来我国避难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当时唯独他有写爱情歌曲的特权。
那首歌在当时真是独此一家。
也写得非常优美抒情。
我和另外一个知青朋友是我一个在龚嘴电站工作的堂叔教会我们唱的。龚嘴电站的工人们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那里消息灵通,我那个堂叔回家探亲总是带给我们当时的地下故事和歌曲,例如地下故事《恐怖的脚步声》、《一双绣花鞋》……,地下知青歌曲《南京知青之歌》、《一个人走向内蒙古》……。
我那堂叔还爱唱运动前的抒情歌曲和川剧,他还会耍龙灯,会耍龙灯里特别难耍的“烧花龙”。
可正如金庸所言,“情深不寿”,我那英俊多情、爱好文艺、多才多艺的堂叔不幸早早去世,连微信也没玩到。他是很新潮的,上世纪70年代就攒钱买了那时候非常昂贵所以非常稀少的红灯牌收音机,用以收听“敌台”的音乐和新闻,而那时候“收听敌台”被发现是要判刑的。
我网络小说《微小说与小小说》置顶篇《三张五线谱》改编自当年同名地下故事,其中男女主曾合唱我堂叔教会我们的那首西哈努克亲王写的歌。
那故事是我一个朋友荣仲学讲给我听的。荣仲学当时是阿坝草原上的地质队员,地质队员的工作连当年尚年少的著名作家阿来也非常向往,他们扛着标杆在草原上为国家寻找宝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酷。荣仲学又是地质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员,拉小提琴。他还爱写诗,还给他的一首诗谱曲,我也曾经给他的一首诗谱曲。
顺便说说,我那堂叔的哥哥在林场做技术员,小提琴也拉得好,但家庭出身地主,没资格进宣传队。
我的网络小说《三张五线谱》讲的故事是由荣仲学这样一个民间诗人和小提琴手讲给我听的,当然分外充满情感和诗意,并且故事来自民间,当然雅俗共赏,其中又有我那个堂叔当年教给我和另一个知青朋友的那首歌,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我都应该把这篇置顶。
荣仲学其实就应该是当年民间故事里一个角色,他英俊,个子高、人瘦,感情丰富,满脸忧郁,而且,地质队员、民间诗人。
《三张五线谱》里与我堂叔教唱的西哈努克亲王那首歌相关的情节如下:
有一天他们(男主和女主)终于在大街上相遇,他主动打招呼,傅文洁(女主)也才不好意思地埋着头询问那五线谱是不是他的作品,他搔着脑袋很可爱地承认了,并告诉她镇南636厂后山可以练琴,希望明天上午10点还能在这条街见到她。他并且把工作证给她看了,她牢牢地记住了“张雄才”这个名字。
她一夜未能合眼,第二天还是背上提琴犹豫不决地去了。他带着她走到636厂后墙外,沿着崎岖山路一步步走到山弯里一小片草地上,他告诉她只管放开拉琴,宣传队经常有人到这里来练习的。在那喜鹊鸣叫的山弯,他们尽情地演奏当时准许演奏的曲子,却不敢演奏那五线谱上的乐曲。张雄才演唱了西哈努克亲王写的一首名为《送别》的歌:“春风吹动了湖边垂柳,水中花影移,游云遮住了一轮明月,鱼儿出没水中。”当时视谈情说爱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歌曲是绝对不能涉及爱情的,唯独允许来中国的柬埔寨国际友人西哈努克亲王写这样的歌。那青年唱到这里,傅文洁突然停止了伴奏,他也就住嘴不再唱。原来后面的歌词是这样的:“含泪送君漫步原野心比月夜浓,今宵良辰呀亲吻别离,但愿早相逢。”他们互相望了一眼,都感受到对方的纯洁。为了弥补,他们合唱了西哈努克亲王的另一首歌:“啊,亲爱的中国啊,我的心没有变,将永远把你怀念。啊,亲爱的朋友,我们高棉人哪,有了您的支持,就把忧愁驱散。您是一个大国,毫无自私傲慢,待人谦虚有礼,无论大小平等相待。”这热情的合唱震荡着山谷,当歌声停息,鸟鸣在这空山里显得格外响亮,满山的绿树和青青翠竹迎风摇摆 。他们又乘兴演奏了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里的歌。……故事的结局非常悲惨。男主和女主相爱了,但男主为了替哥哥复仇,害死了女主,他也被枪决。这故事意味深长,复仇者是“工人阶级”,被复仇的是资本家出身的音乐学院教授的女儿、音乐学院学生。一个恐怖的复仇故事在小提琴音乐声和青年人的歌声中展开,又非常凄美。直至今天,故事作者仍未露面,大概他(她)就是为了给大家讲好故事,不为任何别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