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创作阶段及代表作品,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
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他有哪些精彩的作品?
你好,作为一名人文、读书、文化领域自媒体创作者,回答这个问题。
莫言是中国一流作家和小说家,虽然说,中国和莫言水平相似、接近的人还有一些,但是莫言算是一个大家。再说作家见仁见智,欣赏口味不同,中国作家太多了,评论家太多了,读者也太多了,意见很难统一。
诺贝尔奖是西方国家的奖项,评比难免有意识形态和西方话语,以及西方价值观。莫言的小说,被影视化较早,譬如《红高粱》,在国际上有一些影响,迎合了西方对于中国的看法,和一些固化的印象。
莫言的代表作有《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等,莫言是把西方文化、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元素结合较好的作家,创造了谵妄现实主义,莫言的写作在中国具备一定开创性和实验性,是乡土文学、蒲松龄的魔幻鬼怪奇幻和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福克纳的意识流相结合的一个实践。
莫言作为体制内作家,也是专业作家,曾经做过报刊编辑,作为山东人,植根山东的土地,他的得奖有汉学家翻译的结果,也有中国实力发展,经济影响力扩大的因素。中国的商业价值和人口红利,让世界各国都不能忽视,世界杯讨好中国就是一个例子,在欧洲一些豪门和顶级联赛球队也被中国商人持有和收购。
文学、文化讲究软实力,和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关。在越南等一些国家,中国文化、文学很受欢迎,一个国家强大,才可能向外国、海外输出文化、意识、价值观,中国古代强大,儒家文化、中国文化是同化落后国家和文明。而近代中国落后,所以学习西方,学习海外文化。
莫言的胜利,是吸取南美、世界一些文化的结果,更是植根中国文化传统的结果。莫言获奖具备偶然性,但是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具备必然性。他和中国国力中国影响力扩大密不可分。作为作家,需要植根民族文化传统,需要讲好中国故事,更需要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强大,获得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不重要,如果民族足够自信,足够强大,什么文学奖都无所谓,这和一个作家足够富裕、足够出名,矛盾、鲁迅文学奖对他没有什么意义一样。
王安忆长恨歌人物形象分析?
1.人物形象分析《长恨歌》创作怃想 (一)一部城市小说有亰说,写作的灱感来源亍生活,大概王安忆的 灱感就来自亍上海呾邬桥...
2.
《长恨歌》形象分析 (一)王琦瑶形象分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怃想追求呾审美意识,在王琦瑶的身上,保存 着这个时代的精华...
中国十部顶级长篇小说?
1、《平凡的世界》
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最为知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很好地传递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们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可以明白很多的道理,尤其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
路遥在这部作品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一个非常深沉的主题,那就是你应该如何活着?怎么活着?一个人如果想要好好地活着,能够活得更好,那么唯一的方式,便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2、《白鹿原》
《白鹿原》是陈忠实最为大家熟悉的作品,这部小说也是同样的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关中平原,一个名叫白鹿原的地方,在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心理历程。作者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非常深刻,让人读了之后,久久难以忘怀。
这部可以说是非常的厚重,陈忠实的文字功底,也是非常的深厚,他在这部小说里,把半个世纪的历史,都浓缩进了这部小说里。
4、《长恨歌》
《长恨歌》著名作家王安忆的作品,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被认为是张爱玲的传人,其实应当说她一点也不逊色于张爱玲,她的很多小说,那都写得非常出色,尤其是这部《长恨歌》,作者用一种平缓的语调,不紧不慢地把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命历程,展现的淋漓尽致。
王安忆的这部小说节奏非常的缓慢,但正是这一种缓慢,才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女人,渐渐衰老的过程,从这一点也同时说明,王安忆的文字功底,那是相当的扎实。
4、《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成名作,据说这部小说,当年写好了之后,送去出版社,却是被无情的给退稿了,最后经过了种种困难,终于还是出版发行了。人们这才看到了一部惊艳的小说,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小说,它无论是在写作上的创新,还是整部小说的故事性,那都是非常的强。
因此,阿来也凭借着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了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得主,当时阿来才四十岁,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现在。
5、《秦腔》
贾平凹被人们称为鬼才,不过他却是到了第七届时才获得了这奖,可以说是一份迟来的祝福,应当说她得九次茅盾文学奖,那么也是不为过。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写得非常的好,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
《秦腔》其实也是一部不错的作品,但是和他以前的作品比起来,还是要差一些,不过也是值得一读。
6、《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健是一个如精灵一般的作家,她的文字清新脱俗,读起来非常的顺畅,这也可能是由于她内心极度的纯净的关系,她的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写得非常之好,缓慢的叙事,让人看到了迟子健那悲天悯人的内心。
这部小说讲述了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读这样的小说,总是能够让人有着意外的收获。
7、《张居正》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
如果你喜欢历史,而且还非常的喜欢明朝的历史,那么可以建议你读一读这部小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历史小说,作者把一个非常的矛盾的张居正,以一种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描写的非常成功。
8、《茶人三部曲》
《茶人三部曲》是王旭烽的所著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作者的文字非常的特别,让人读了之后回味无穷。
9、《繁花》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作品。
《繁花》是金宇澄的作品,这部小说以上海方言来创作的一部作品,非常的的有时代和地方特色,而且这也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作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设置了两条线,一条是过去,代表了过去的上海,一条是现在,代表了现在的上海,读起来很是过瘾。
10、《芙蓉镇》
《芙蓉镇》是湖南著名作家古华的成名作,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湖南一个名叫芙蓉镇的地方,通过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茹志鹃什么流派?
清新流派。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1]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百合花》。
茹志鹃作品分类?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上海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基本资料
中文名:茹志鹃
别名:阿如、初旭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5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1998年10月7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
主要成就:军区创作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品:《百合花》、《静静的产院》
人物生平
茹志鹃自幼随祖母在上海、杭州以做手工维持生活,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1942年初中毕业。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在军区话剧团当演员,后调到军区文工团创作组。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短篇小说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
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为什么说长恨歌奠定了作家王安忆海派传人的地位呢?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不断创造大量关于上海的都市题材小说,尤其是《长恨歌》一发表,更是让评论家们认为她的文学创造直逼张爱玲。著名学者王德威认为王安忆的创作风格是对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海派风格的重新塑造。王安忆的作品中大都是描写市民生活,开启了人们对海派文学的重新认识。
海派这个词最初产生于晚清光绪年间的上海画派,随着海禁的打开,上海凭借地理优势,成为中西杂处的大都市,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受商业化气息的影响,绘画作品大都随市民喜爱风格而作,较为平俗。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海派在文学领域开始崭露头角,以繁华的上海作为背景,描绘当时的都市风情,真实地反映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从中不难看出这些海派作家们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