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李业峰代表作品(李子峰的作品)

1、黄生借书说注释2、曹刿论战3、黄生借书说的注释4、谁能给我个上海市”5、黄生借书说的全文解释黄生借书说注释《黄生借书说》教案《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八册》人教社李业峰方彩英教学目标: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李业峰代表作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子峰的作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黄生借书说 注释

《黄生借书说》教案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八册》人教社

李业峰 方彩英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

①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②课文作者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认为“凡作诗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如疲驴。”

③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④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4.学生参阅课文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初步了解文句意思。

②概括各段大意,注意课文中引号用法,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

课文共5段,第一段以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这句话统领了下边第2、第3段的内容。第二段开始的引号,直到第三段结束才引号回头,表明这两段话都是专对黄生说的。

第2段先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举例说明那些有书的人大都是不读书的。第3段叙述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幼时借书之难,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记在心里;做官后有了书就让书束之高阁不读了。第4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第5段一句话是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的,并进一步对黄生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据此,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的。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二部分(4-5段):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5.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①这部分共3段,第1段先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再以“授以书而告之曰”统领下边两段内容。这里的“授以书”应是“以书授(之)”,把状语后置了。

②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2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而、可是。 无论: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这样。 强假:勉强借的。 若业:如果已经。 为吾所有:被。 俟异日:等到。 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

这段提出论点,再用藏书者不读书的实例加以证明。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

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b.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

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c.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次。

③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3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家贫难致:得到。 所览辄省记:览,阅读。辄,就。省()明了,明白。 俸去书来:薪俸。 可惜:值得珍惜。

这段文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中心论点。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b.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少时岁月,专心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

这段以作者读书的亲身经历,把少时借书专心读和做官后有书弃置不读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这是第一部分的第2层。

④这部分提出写作本文的缘由,提出中心论点,并用社会上的实例和作者的亲身体会阐明论点。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中加点的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②熟读课文,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对黄生提出了哪些希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领会课文构思严密和运用对比手法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并举出社会实例和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这部分内容意在告诫黄生借书之难,教导黄生借书能催人奋发学习。现在借到了书,就应珍惜时光,用心读书。由此课文自然转向对黄生提出希望,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2.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4、第5段,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惟予之公书:只是。 若不相类:似乎,好像,表示不肯定语气。 然则:这样看来,那么…… 读书也必专:句中助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②这两段文字,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

b.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

“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c.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③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

3.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课文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

4.课文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感染力强,令人信服,读来就如聆听一个长者对我们既严肃又殷切的谆谆告诫。那么课文在安排内容和运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课文在安排内容上构思严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教育黄生及青年人要专心读书,但他并不急于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而是开篇晓之以理,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然后展开深入的论证。先举出社会上三种藏书丰富的人不读书的情况,侧重说明有书而不能读的原因。课文还宕开一笔,由书涉物,以借物摩玩为例,写出借物者和物为己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安乐的人生哲理。然后收回笔触,叙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方能读书的道理。在说透道理的基础上,又动之以情,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至此才顺理成章地向黄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课文还做到起句和结句相呼应,中间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这个抒情色彩很浓的句子承上启下,更使课文内容浑然一体了。②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说理。课文第一部分把借物(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做法和“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跟藏物(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和“姑俟异日观”的心理作对比;又将作者年轻时“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急切求书心理与通籍后有书“落落大满”却让书“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情况作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不读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突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把“张氏之吝书”跟“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再引出“黄生之幸”和“予之不幸”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寄托着对黄生的厚望。

5.思考与讨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

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已有之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自古以来,我国流传着许多苦读的感人故事,且不说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6.课后思考与练习:

①以如何发扬苦读精神为中心,写一篇学习本文的读书笔记。

②背诵这篇课文

曹刿论战

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略写战争经过。

您的位置:首页教材与教学初中初中语文教师频道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六册本页

《曹刿论战》教案(2)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六册》人教社

李业峰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之”、“其”的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了解文句意思。

②课文共3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第1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略写战争经过。

5.分析课文第1段。

①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齐师:军队。乃入见:于是,就。衣食所安:所用来养生的东西。小惠未徧:小恩小惠。必以情:实情。忠之属也:一类、之类。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一,助词,加强语气。

②这段文字先交代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和形势,接着写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谋划迎战条件,再具体写曹刿与鲁庄公的讨论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a.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伐”即齐国借口讨伐,要达到吞并他人扩张自己的目的。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b.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c.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3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作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

③课文第1段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及双方的形势,重点写了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a.齐师伐我。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可以一战。

②参阅注释,预习课文第2、3段内容。

③背诵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2、第3段,领会课文围绕中心,精心剪裁,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集体背诵课文第1段,简要复习第1段内容,导入新课。

课文第1段重点写了曹刿论述战前政治准备,否定了鲁庄公“衣食分人”和“诚实待神”就可以打仗致胜的看法,肯定了鲁庄公“小大之狱必以情”的做法,认为这是取信于民的,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入侵。并表示作战时他愿意协助鲁庄公指挥战斗。课文以此由写战前曹刿论战到战时曹指挥作战。

(二)分析课文第2段。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战于长勺:在。齐人三鼓:击鼓。公将驰之:他们,指齐军。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他们,指齐军。

2.这段文字记叙曹刿指挥鲁国军队打败齐国军队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但重点却很突出,人物形象也很鲜明。分析时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①如何反击齐国军队入侵,课文写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指挥艺术,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力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追击敌军开始的时机,齐军“辙乱旗靡”时。在观察情势的基础上,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②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3.第3段记叙了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经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鲁军防御、反击、追击的三个阶段,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公问其故:指代战胜齐军这件事。一鼓作气:击鼓。再而衰:低落。三而竭:尽。惧有伏焉:兼词“于之”,在那里。故逐之:追击。

2.这段文字写战后曹刿对鲁军能够战胜齐军的总结,写得非常简洁,紧扣“论战”,抓住第2段中的“击鼓”和“逐师”展开,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才智。分析时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打胜战争经验上来。

②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和如何选择追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的总结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制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鲁庄公作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照应,发展自然。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引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3.第3段记叙了曹刿总结战争取胜的原因,是第1段“论战”的继续,进一步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才智。

4.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四)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而课文内容却是全面叙述一个历史事件,而且叙述得非常简略。课文是怎样以简短的内容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中心的?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

课文标题的中心是“论战”,课文内容依照这个中心剪裁,取与“论战”有关的曹刿的行动和言论,而对与“论战”无关的战争原因、物质准备、激烈的战斗场面、胜利后的祝捷活动等都略去不写。课文共3段,详写曹刿对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战后的经验总结,略写战争经过。在略写战争经过时,又只突出“击鼓”和“逐师”这两个环节,一方面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为下文总结战胜经验作了铺垫。这样既让读者了解长勺之战的全貌,又突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让曹刿的战略思想指导战争,以由战争实例来证明曹刿的作战理论。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为突出曹刿的战略思想正确,课文让鲁庄公的鲁莽无知和曹刿的远谋才智进行对比,使曹刿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课文写鲁庄公处处扣住一个“鄙”字,他把战争胜利押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和神灵保佑上。战争开始,就要击鼓进攻;齐军刚退就想盲目追击;战争胜利了却不知胜利的原因。而曹刿却能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知道民心所向对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能正确运用引敌深入,避其锐气,敌疲我打的战略方针;又有重视调查研究,谨慎仔细,不盲目决断的作风。而所有这些,课文都是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简短对话来表现的。这样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一个论战时侃侃而谈,指挥作战时沉着果断的曹刿形象。

黄生借书说的注释

《黄生借书说》教案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八册》人教社

李业峰 方彩英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

①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②课文作者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认为“凡作诗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如疲驴。”

③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④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4.学生参阅课文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初步了解文句意思。

②概括各段大意,注意课文中引号用法,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

课文共5段,第一段以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这句话统领了下边第2、第3段的内容。第二段开始的引号,直到第三段结束才引号回头,表明这两段话都是专对黄生说的。

第2段先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举例说明那些有书的人大都是不读书的。第3段叙述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幼时借书之难,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记在心里;做官后有了书就让书束之高阁不读了。第4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第5段一句话是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的,并进一步对黄生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据此,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的。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二部分(4-5段):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5.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①这部分共3段,第1段先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再以“授以书而告之曰”统领下边两段内容。这里的“授以书”应是“以书授(之)”,把状语后置了。

②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2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而、可是。 无论: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这样。 强假:勉强借的。 若业:如果已经。 为吾所有:被。 俟异日:等到。 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

这段提出论点,再用藏书者不读书的实例加以证明。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

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b.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

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c.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次。

③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3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家贫难致:得到。 所览辄省记:览,阅读。辄,就。省()明了,明白。 俸去书来:薪俸。 可惜:值得珍惜。

这段文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中心论点。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b.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少时岁月,专心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

这段以作者读书的亲身经历,把少时借书专心读和做官后有书弃置不读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这是第一部分的第2层。

④这部分提出写作本文的缘由,提出中心论点,并用社会上的实例和作者的亲身体会阐明论点。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中加点的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②熟读课文,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对黄生提出了哪些希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领会课文构思严密和运用对比手法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并举出社会实例和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这部分内容意在告诫黄生借书之难,教导黄生借书能催人奋发学习。现在借到了书,就应珍惜时光,用心读书。由此课文自然转向对黄生提出希望,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2.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4、第5段,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惟予之公书:只是。 若不相类:似乎,好像,表示不肯定语气。 然则:这样看来,那么…… 读书也必专:句中助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②这两段文字,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

b.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

“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c.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③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

3.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课文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

4.课文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感染力强,令人信服,读来就如聆听一个长者对我们既严肃又殷切的谆谆告诫。那么课文在安排内容和运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课文在安排内容上构思严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教育黄生及青年人要专心读书,但他并不急于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而是开篇晓之以理,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然后展开深入的论证。先举出社会上三种藏书丰富的人不读书的情况,侧重说明有书而不能读的原因。课文还宕开一笔,由书涉物,以借物摩玩为例,写出借物者和物为己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安乐的人生哲理。然后收回笔触,叙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方能读书的道理。在说透道理的基础上,又动之以情,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至此才顺理成章地向黄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课文还做到起句和结句相呼应,中间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这个抒情色彩很浓的句子承上启下,更使课文内容浑然一体了。②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说理。课文第一部分把借物(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做法和“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跟藏物(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和“姑俟异日观”的心理作对比;又将作者年轻时“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急切求书心理与通籍后有书“落落大满”却让书“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情况作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不读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突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把“张氏之吝书”跟“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再引出“黄生之幸”和“予之不幸”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寄托着对黄生的厚望。

5.思考与讨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

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已有之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自古以来,我国流传着许多苦读的感人故事,且不说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6.课后思考与练习:

①以如何发扬苦读精神为中心,写一篇学习本文的读书笔记。

②背诵这篇课文

谁能给我个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的获奖名单以及他们的产品名称?

第五届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名单

姓 名 区 县 所在学校

朱佳敏 黄浦区 敬业中学

王鹏程 静安区 育才中学

吴 笛 卢湾区 卢湾高级中学

朱亦辰 徐汇区 上海中学

陈思彧 徐汇区 南洋模范中学

虞若奇 长宁区 长宁中学

沈斐然 长宁区 开元中学

赖积祎 普陀区 晋元高级中学

付天韵 普陀区 曹杨中学

陈玥青 普陀区 玉华中学

魏 鹏 虹口区 复兴高级中学

王柯单惠 杨浦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王 轩 杨浦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杨涵冰 杨浦区 控江中学

刘 聪 浦东新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陆雨薇 闵行区 七宝中学

马 陆 嘉定区 嘉定一中

赵宗屹 宝山区 行知中学

何晓峰 宝山区 吴淞中学

苏杰东 南汇区 南汇区航头学校

附件2 :

第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希望之星”名单

姓 名 区 县 所在学校

任 超 黄浦区 格致中学

赵佳依 黄浦区 储能中学

郭 汲 黄浦区 格致初级中学

夏翰杰 黄浦区 格致初级中学

刘天夫 静安区 七一中学

罗嘉玺 静安区 五四中学

汤霈霈 卢湾区 向明中学

邵至颖 卢湾区 向明中学

张乐怡 卢湾区 向明中学

朱恬骅 卢湾区 向明中学

杨天逸 卢湾区 向明中学

袁 俊 卢湾区 卢湾高级中学

荣奕璐 卢湾区 卢湾高级中学

陈君申 卢湾区 五爱高级中学

陈 菲 卢湾区 民办永昌学校

陈 曦 卢湾区 向明初级中学

俞智婕 徐汇区 上海中学

周 辰 徐汇区 上海中学

俞博闻 徐汇区 上海中学

王欣怡 徐汇区 南洋模范中学

黄晨辉 徐汇区 南洋模范中学

朱捷驭 徐汇区 南洋中学

杨辰兮 徐汇区 市二中学

徐建明 徐汇区 市二中学

李弘基 徐汇区 市二初级中学

黎 想 徐汇区 市二中学

赵 昊 徐汇区 徐汇中学

王欣怡 长宁区 延安中学

徐 爽 长宁区 延安中学

陆 淏 长宁区 延安中学

郑蕴铮 长宁区 延安中学

吴梦迪 长宁区 延安初级中学

孙心依 长宁区 延安初级中学

宋健立 长宁区 番禹中学

曹 浏 长宁区 娄山中学

陈亦然 普陀区 曹杨二中

吴 乔 普陀区 晋元高级中学

刘 祎 普陀区 晋元高级中学

张一浩 普陀区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颜存智 普陀区 延河中学

顾平原 普陀区 甘泉外国语中学

杨 烨 闸北区 田家炳中学

陈 杰 虹口区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谭奇骏 虹口区 复兴高级中学

赵之齐 虹口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 朱一卿 虹口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 蔡安琪 虹口区 上海市第五中学

李业峰 虹口区 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

徐 潇 杨浦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王如珺 杨浦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陈一苇 杨浦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周 行 杨浦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王 昊 杨浦区 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汤 琦 杨浦区 杨浦高级中学

李皓琦 杨浦区 上海市教科院附属中学

侍旭超 杨浦区 民星中学

黄 研 浦东新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吴 优 浦东新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天汉 浦东新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徐培馨 浦东新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薛峰雷 浦东新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吴文超 浦东新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朱晓伟 浦东新区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蒯岸杨 浦东新区 建平中学

李亦奕 闵行区 七宝中学

刘 磊 闵行区 七宝中学

闵 兰 闵行区 七宝中学

沈一骏 闵行区 闵行中学

郭浏燕 闵行区 闵行中学

黄 翔 闵行区 莘格中学

黄 鹏 嘉定区 嘉定一中

卢 椰 宝山区 吴淞中学

曹 伟 宝山区 宝山中学

陈岱苗 宝山区 同洲模范学校

范曼琳 宝山区 同洲模范学校

张晗睿 南汇区 民办尚德实验学校

李 佳 崇明县 崇明中学

张晓黄 崇明县 崇明县新光中学

黄生借书说的全文解释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为一说,使与书俱。

关于李业峰代表作品和李子峰的作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