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诸葛亮简介代表作品

孔明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可见孔明先生一生之行谊,主导思想、一生作为和后世影响“是集百家大成的儒家高士,再看孔明先生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与后世影响,一、儒家、法家特征与异同1、儒家和法家的相同之处(1)背景相同。2、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处(1)思想不同儒家崇德尚礼。(2)主张不同A、儒家认为治理百姓应...

诸葛亮简介代表作品,孔明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

谢邀

孔明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显然属于儒家典型代表人物。

以下数语概括,可见孔明先生一生之行谊: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未忘忧天下,纵横驱驰为国民。

一生操劳为汉室,三足鼎立起风云。

从孔明先生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和后世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看,先生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士阶层,是集百家大成的儒家高士。

关于题主的问题,我们首先看儒法两家的特征异同,再看孔明先生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与后世影响,很容易就明白了。

一、儒家、法家特征与异同

1、儒家和法家的相同之处

(1)背景相同:同样产生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2)目的一致:终极目的都是维持社会秩序;

(3)作用相近:推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2、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处

(1)思想不同

儒家崇德尚礼,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

法家重视“法、术、势”,倡导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

(2)主张不同

A、儒家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

推崇礼治,主张“为国以礼”;德礼为主、法刑相辅的礼治观;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

B、法家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法以刑。

推崇法治,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规范秩序,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切以法为准。

当然,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实践当中,儒法两家或表或里,有主有辅,虽有侧重,却都是共生关系。

纯粹法家的秦朝短命猝死,此后历代王朝都是儒法两家思想相辅相成的。

如汉代虽然独尊儒术,但法律依然必不可少,法家也是重要的辅助;

赵宋开始,政治实践进入外儒内法模式,儒与法就如太极图的阴阳两仪,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小结】

具体到孔明先生,治国理政少不了法家元素,尤其新兴的蜀汉政权,建立新秩序是离不了法治秩序的,但因此而判定是法家政治,却有悖于史实。

诸葛亮个人则更是遵循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一路走来的成功人士。

二、诸葛亮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与后世影响

(一)诸葛亮的主导思想:修齐治平,心怀天下

宁静修身、尽忠为国,儒思想是诸葛先生思想源头。

1、宁静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诫子书》是诸葛亮的人格建设思想的精髓,其心要无不源于儒家核心思想:三纲、八目、六次第。

儒家三纲即是:明明德(开发显明善美的德行)、新民(带动他人明德)、止于至善(把自我德行修为和带动他人明德做到圆满)。

儒家八目即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六次第即: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

诸葛先生的《诫子书》全文86字,可以概括为“静”、“学”、“志”、“俭”、“时”五个要点,与三纲、八目、六次第高度吻合。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诫子书》的精华。

可以说“淡泊以明志就是八目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六次第的:“知止”、“有定”,

宁静以致远”就是八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六次第的:“能静、能安、能虑、能得”。

一旦人格思想与心灵路线确定了,一个人的主导思想也就确立了。

2、尽忠为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是儒家对儒士的要求,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恰是诸葛亮的一生的写照。

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在独善其身,也在为兼济天下而积极准备。

他青少年时期就在隆中耕读,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贤相名将自比。

从这些可以知道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人,一方面提升自己,一方面自我营销。隐居只是在等明主、待时机罢了。

此后,从初出茅庐到星落五丈原,诸葛亮都在矢志不渝地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不懈努力,一生鞠躬尽瘁,直到死而后已。在诸侯割据,人才流动性极强的时代,诸葛亮和刘关张三兄弟一样,都在为正统的刘姓汉家王朝续命,所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是典型的儒家的忠义思想。

虽然随着刘关张三兄弟的离去,“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可能性渐行渐远,诸葛亮依然把复兴汉室作为人生使命,为之奋斗终生!

【小结】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以此来帮助自己圆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一生作为:鞠躬尽瘁,为国为民

诸葛亮一生坚持高洁的操守,忠于人生的理想,最终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成为千古贤相,忠臣楷模。

1、茅庐修身,勤工俭学:

诸葛亮于181年出生在琅琊郡的一个官吏之家,3岁时母亲病逝,8岁丧父后,与弟弟诸葛均跟随由叔父诸葛玄到荆州。16岁那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选择了勤工俭学模式,一边种地,一边读书。

此后十余年间,他潜心励志,真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为大展宏图的人生做着最积极的准备。直到二十七岁那年,他的真命天子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2、隆重对策,精彩揭幕:

诸葛亮用了“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自我营销:除了努力自我提升,还常以贤相名将自比,铁粉水镜先生、徐庶、崔州平等人坚信他的才干,大力为他宣传。

于是潜力股皇叔刘备来了。高屋建瓴的隆中问对,让刘备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如鱼得水的感觉让他从此信心满满。有了老板的信任与厚望,就有了委以重任的托付,诸葛亮的人生揭开了精彩的序幕。

3、羽扇纶巾,赤壁斗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吞并荆州,穷追刘备,形势万分危急。

诸葛亮联合鲁肃,拟定了“孙刘联盟,抗击曹操”的方略,诸葛亮通过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团结周瑜等一系列外交活动,终于迎来了以少胜多、转败为胜的赤壁之战,不仅转危为安,而且有了荆州作为根据地,隆中对的理想渐行渐近了。

4、定鼎荆益,三分天下: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刘璋请刘备入川援助,抗击汉中的张鲁,这实在是是天赐良机。

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进一步实施了,一番辛苦打拼之后,最终心想事成,荆州、益州、汉中成为蜀汉政权的立国之本,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进之下,刘备称帝,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政治构想成为现实。

5、恩威并用,安定南方:

222年,刘备兵败夷陵,在白帝城 诸葛亮接受了托孤。

继而,南方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攻心为本,恩德感化,七擒七纵蛮王孟获,最终平定了南方。

此后诸葛亮推行仁政,亲密团结大西南各少数民族,帮助其改良技术、改善民生,蜀汉的仁政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为蜀汉政权安定了大后方。自此数十年间,北伐中原再无后顾之忧。

6、六出祁山,星落遗恨:

一方面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一方面也是弱势图存、以攻为守的策略。

从227年至234年,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让曹魏政权一直处在军事被动的地位,保持战略防御态势。直到秋风星落五丈原,一代人杰诸葛亮北望江山,在完成政治理想的最前线、在深深的遗憾中与牵挂中与世长辞。

7、名垂宇宙,万古流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刘姓汉室的忠诚;

感恩追随、不负所托,是诸葛亮对主公刘备的信义。

正如杜甫诗中所写: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明知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但诸葛亮秉持儒家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矢志不渝、终因军务繁忙,五十四岁以身殉职。

【小结】

鞠躬尽瘁,为国为民,诸葛亮用一生去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门高士的理想。

(三)后世影响:千秋师范,万古流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直在兼济天下。因为他千百年来激励着万万千千的有志之士,这些仁人志士用学习诸葛亮的方式,让诸葛亮福泽后世,利益万民。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书法家。诸葛亮的高尚的人格、高超的才华是公认的。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前、后出师表》启发着臣子的忠心,《诫子书》指导着士子去修身。

诸葛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激励着万万千千的有志之士。

2、一代贤相,百代楷模

(1)政治成就:

廉政建设,行为世范: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制定法律,服务仁政: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开诚心、布公道,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为蜀汉政权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2)军事成就:

首先,治军以明。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二、规定严格的法令规定。这些在其《将苑》等著作中,都有精到的阐述。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知守信,作战必败;有令不行,有百万之众,也毫无用处。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即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他安定南方、北伐中原,一系列成绩都是很好的例证。

八阵图、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环弩等一系列相关的军事发明依然是百姓话题。

(3)经济成就:

军屯耕战: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军屯耕战等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也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4)文化成就:诸葛亮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的成就也为历代专业领域人士所称道。

3、千古人杰,万古高风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时空,一千七百多年来,无数的文学作品、绘画、戏曲,让他的贤相、智者的形象妇孺皆知,让他的故事脍炙人口。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时代,大诗人杜甫带着深深的敬意,到成都武侯祠拜谒诸葛丞相。

他曾经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安史之乱让诗圣梦碎一地。

飘零蜀地,他和心中的偶像诸葛亮,产生了神奇的共鸣,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位忠心耿耿、心怀天下的儒家高士,应该是惺惺相惜的。

所以这首诗,千载至今一样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小结】

千秋师范,万古流芳,诸葛亮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依然在践行儒家的“新民、止于至善”圣贤理想。

【结语】

无论是从诸葛亮“修齐治平,心怀天下”的主导思想来看,还是从他“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人生轨迹着眼,乃至于从他“千秋垂范,万古流芳”的后世影响而论,诸葛先生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士阶层,是一位集百家大成的儒家高士。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作为题主的有益参考。

遨游于无涯之心海,分享着智慧之光芒。欢迎关注【双溪小筑】,有缘同路,身处光明而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否有其人?

这问题挺有意思,好像没上过学的文盲都能回答出来吧。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位组织能力、军事能力以及政治能力相当出色杰出的人物。可以这么说,只因有了他的存在,实力不并算太强的蜀汉政权才有了和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只能说影视作品描述的有些事件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些差别:

三顾茅庐——听起来有些和姜太公钓鱼一个版本。其实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此事,而是诸葛亮自己找到刘备,然后从一个低级的小官,靠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做到蜀汉的丞相。

七擒七纵——正史上连“孟获”这个名字都没有,哪来的这“七擒七纵”呢?

草船借箭——相信这个事件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吧,这总该是真的了吧!然而这个事件确实不存在,只是写作的手法,作者又给我们开了个玩笑。

其实还有很多的细节都是作者为了故事的需要而虚构描绘上去的。

历史好比一个小姑娘,被文人墨客随意打扮着……

诸葛亮和司马懿所在的两部作品分别是什么?

答:诸葛亮和司马懿所在的两部作品分别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我想看30字的诸葛亮的小故事?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

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

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宁静致远诗句取自诸葛亮?

诸葛亮名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简介】: 诫子书(诸葛亮作品)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领导是谁?

诸葛亮的领导是刘备。在刘备过世后他手握军政大权领导着蜀国。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