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中国各朝代的代表作品是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武器》《有钱人与没钱人》《丧钟为谁而鸣》《过河入林》《岛在湾流中》《伊甸园》《乞力马扎罗山下》,《三个故事和十首诗》《雨中的猫》《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乞力马扎罗的雪》《胜利者一无所获》《第五纵队》《海明威短片故事全集》《海明威故事选》: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

中国各朝代的代表作品是,海明威还有哪些经典文学作品呢?

海明威(1899—1961),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1961在家中自杀身亡。

小说家海明威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出版48小时售出530万册!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

海明威除了《老人与海》还有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比如,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有钱人与没钱人》《丧钟为谁而鸣》《过河入林》《岛在湾流中》《伊甸园》《乞力马扎罗山下》,短篇小说集:《三个故事和十首诗》《雨中的猫》《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乞力马扎罗的雪》《胜利者一无所获》《第五纵队》《海明威短片故事全集》《海明威故事选》,其他:《非洲的青山》《流动的盛宴》《危险的夏天》。

对于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有没有民国背景的文学作品推荐?

民国背景的文学作品很多,我在这里推荐一部我最喜欢的《白鹿原》,严格意义上讲小说的开端背景是清末。

这部作品还算火,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部作品电影和电视剧都出了,质量也不错,演员也都属于演技派,但这部作品并不入主流,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不管是正文还是导读中也没有提到,至于原因,肯定和所表达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可能看过电视剧和电影的人多,看过原著的人很少,虽然承认都拍的不错,但我本人则还是看不上。

1. 先说说怎么读才能完全理解作品呢?

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这部做品的时间背景便是清王朝倒台前夕到新的人民政权在白鹿原上建立;至于空间背景,则是更加重要的,《白鹿原》是陕派文学的代表,故事发生在西安旁边的一处原上,所谓“原”,其实就是黄土塬,是一块比较完整的高地,原上土地平坦,适宜农业生产。其实故事所反映的就是原上的农业宗族在这历史巨变中的故事。要理解作品,首先要理解关中陇东一带的风土人情和特有的农业文化,这对于我们来说很难,首先很多人不成长在那个环境下,其次《白鹿原》所描写的那个社会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2. 说说我为什么要推荐这部作品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白嘉轩所代表是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和政治运动中,作者勾画出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白鹿原》所包含的人物众多:族长白嘉轩,好胜心极强,扮演白嘉轩的搅局者的鹿子霖,白家的长工鹿三,鹿三的儿子——麦客、土匪、保安队长等多重身份的黑娃,黑娃有伤风俗的妖魅女人——田小娥,能掐会算的儒学大家代表——朱先生,白嘉轩的大儿子——最后的赢家白孝文,鹿子霖的大儿子——革命者鹿兆鹏,国民党的县委书记和乡约,共产党员廖军长……《白鹿原》所描写的事物丰富:宗族图腾性质的白鹿,“交农运动”,种鸦片,瘟疫,妩媚女人田小娥的故事,农民运动,军阀战争……总之那个社会有的都有了。

有千万个读者就有千万个白鹿原,这个作品其实有争议的,有人说它是鼓吹封建迷信思想的作品,同时又有比较逼真的情色描写,但又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对于《白鹿原》的中心思想,很难描述,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描写客观的描写已经离开的那个社会,描写这个社会的巨变,因此当写到近代的政治运动时,作者并没有站在哪一派的位置,而只是去描述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事情。作者所描述的历史事件都有具体的历史背景,比如,清将张升(历史原型是升允)对陕西革命政权的进攻,军阀(原型是刘镇华的镇嵩军)进攻西安城。

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人,我很推崇《白鹿原》,因为它很真实很客观,作品所思考的问题更具有历史意义——社会政治变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者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今天这个问题还在继续,中国文化该向何处去?

《白鹿原》是写历史的文学作品,陈忠实先生是一位天才,这个作品是奇迹,承载了消失的社会。

下边附上我初读《白鹿原》后的感想:

前段时间一个同学说只有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才能读懂陕西文学,我想确实是这样。

我是甘肃陇东人,家乡的风土人情与关中无异,我小的时候家乡发展比较落后,还带有传统社会半封闭性,我生长在一个大家族,有十多户人,都属于五服之内,爷爷是家长,所有的重大事物都是他主持的,有些别人可以做的事他会安排靠谱的晚辈去干,一些规矩在他那里是要被严格遵守的,比如过年祭祀祖先的屋子女人不能进入,叩头时每个人的位置都是很有讲究的。爷爷的日常工作就是下地干活,据说我家在我出生前的某一年我家的小麦产了100多袋(装尿素的袋子),从我记事起我家里就有个粮仓,装了好多麦子,爸爸提出来要卖掉,被爷爷呵斥了一顿,“粮食就是命”。我从小被教育要尊敬长辈,诚实做人,“老实”二字是我们家族在十里八乡的标签,老一辈人提起“水泉下人”(我家住在村里跳水的泉的旁边)都说很人好。

真实的改变是从我的父辈开始的,但这些年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他越来越像爷爷了,专心于果园,不去像其他人一样寻找发财的其他门路,我很不理解当年做工人他为什么会被家里从庆阳车床场叫回来娶妻生子,现在我开始懂了。

读完《白鹿原》,我就觉得是多么似曾相识,爷爷不就是那个“白嘉轩”吗,“白嘉轩”善终了,而鹿子霖没有,为什么?我相信所有的“白嘉轩”都会料到这个结果(那个社会的思维)。至于白鹿原上轰轰烈烈的革命,巨变,那些所谓的“风云人物”来来去去,最后让狡猾的白孝文成了赢家,抹去意识形态的在我们思考时的影响,想想也正常。“白鹿”据我猜是测类似于部落图腾一类的东西,小说最后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白嘉轩,朱先生这一辈人退出历史舞台,是的,白鹿走了,新的陌生的“神灵”要来了。

对于《白鹿原》小说本身,我不想去用一般的准则去评价,也不能评价,它是真实的,我只想去尽力挖掘他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白鹿原”社会呢?传统中国社会,传统中国的哲学观,用现当代文学标准衡量白鹿原完全是一种错位。这个社会会怎么样?这个社会被取代后会怎样?陈忠实先生没有给出答案,只有时间会给我们一个答案,置于大历史下,还是未知的。我很佩服陈忠实先生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有限的文字承载了一个社会的全部,就是一部史诗。

你更喜欢哪个?

感谢好友邀请!

我是河南人,四大剧种我当然最喜欢的是豫剧了。

喜欢豫剧首先是得益于从小成长的环境对我的熏陶。

刚记事儿的时候,大队的高音喇叭每天放《朝阳沟》、《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下陈州》等经典曲目唱段就一直伴随我成长。不用刻意教,自己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就能很自然的情不自禁的来一段儿,虽然不知道唱词的含义,但是就觉得唱起戏来八面威风!

其次是豫剧的艺术形式接近大众。大大小小的豫剧团遍布全省每个县市,一些乡镇和企业甚至村镇也都成立了自己的豫剧团。不论节假日还是婚丧嫁娶或者是祝寿摆席,请剧团演出大家喜欢的经典剧目已成传统。所以不管大人小孩都能零距离的接触到豫剧艺术。所谓近朱者赤,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豫剧的艺术形式。

第三就是豫剧名家荟萃,很多经典剧目久演不衰,这些经典剧目的唱段在广大群众中流传广泛,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就拿名家来说不但有常陈崔马闫桑六大名旦,还有十八当家花旦,李斯忠的李派黑脸后无来者,唐喜成的唐派红脸艺术忠诚勇武,牛得草牛派丑角的诙谐幽默,刘忠河刘派红脸的高亢激昂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豫剧艺术发展到今天,是无数豫剧艺术家不断追求的过程,更是无数爱好豫剧艺术的人不断追求的过程。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会有诸如流派继承传承等新的问题出现,但是她仍然不愧为河南人民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四季的由来以及文化特色是什么?

一年四季的由来: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在不同季节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地理现象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变换的。

反映春季特色较为鲜明的诗句有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篇诗词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把北方春天特有的乍暖还寒的天气表达的特别鲜明。虽然天气严寒但是梅花不畏早春的天气早早报春来,也应证了当时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夏季的诗词有我国古代宋代诗人杨万里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其中“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也比喻了我国国土开阔辽远,那一片的荷花像是无穷尽直到天边,只有在国盛民丰的时期才会映照“别样红”。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只有收获才能安心

秋天的代表作之一有 五代:李珣 《渔歌子·荻花秋》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翻译为:

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船回家。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在古代农业生产不太发达的时期,每日三餐的糙米和肥美的鱼虾是千金难换的恩赐。伴着满屋的书香气和糙米香,就算将名利放下过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心满意足的,可见那时候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都是非常宜人的。

形容冬季的是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每次看到这首诗都能热血沸腾。祖国辽阔河山一片雪白。各种树木河山好似飞舞的银龙穿梭在疆土角落向天嚎叫,景丽壮阔,要似和天比高下。就好像回到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伟人指点江山,不由得沉醉在那豪放不羁,磅礴的气势和宽广的胸怀中,并憧憬着对未来的期望。

古往今来人们对四季的期待和展望远远超过想象。

春夏秋冬分别代表了“希望”“付出”“收获”和“储藏”。

就像人的一生一样 出生` 长成`结果`享受结果。

生活如此多娇, 只有寄往才有希望。

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四书五经”

”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

这些书都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教材,成为科举教材是在元朝。

科举考试是从隋唐开始,一开始,考试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儒家思想,考的也不仅仅是文献解读能力,很注重考生经世务实的能力。

元朝,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蒙古人人数不多,控制的疆域面积太大了,自己根本就统治不过来,为了完善自己的统治,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他最担心的一个群体是汉族人,于是又把汉族人加以分化,分为汉人和南人,对于其统治极其有利。

再就是行省的划分,在历史上,秦岭以南的地方都归四川,秦岭以北的地方归陕西,元朝统治者,把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这就有效地防止了四川动乱。

同样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他把科举考试教材和范围,就定在”五经四书”里。

元朝开始,废除了科举。大量的汉族汉族知识分子,失去了读书的动力和目标,成为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元朝统治者又开科举,不过,为了箝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把考试的范围,就定在"四书五经"里,四书五经的核心,讲究的是忠君爱国,这样,就可以极好的完成它的文化统治。

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延续元朝旧制,依然是看中了它的忠君爱国,易于实行愚民统治。

"五经四书",儒家学说的经典教材。

儒家学说,被汉武帝看中,发现适合用于强调“大一统"思想,地位日渐显赫。

可以说,"五经四书",一直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让一批读书人的思想仅仅在固定的儒家思想圈子里打转转,没有突破,再也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直到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人们发现了“民主”与“科学”,这才意识到,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禁锢,和对文化的残害,所以才有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所以说,"五经四书"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极其不利的一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都是哪几幅?

▲《洛神赋图》局部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1、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洛神赋图》局部

诗词《洛神赋》,是曹植所作,相传曹植少时与上蔡甄逸之女甄姬相恋,后甄姬嫁给了曹植的兄长曹丕。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曹植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图》局部

“翩若惊鸿,妙入毫巅” ——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蛾,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此卷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系魏晋画风。乾隆皇帝见到此画后拍案叹服,在引首处御书四字:“妙入毫巅”。

▲《洛神赋图》局部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上的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洛神赋图》局部

2、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步辇图》传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但许多人对它是唐代阎立本所做还是唐代其他画家的原创摹本,或为宋人版本还有许多争议,而书画鉴定界对《步辇图》的讨论,认为《步辇图》的绘制年代不晚于宋代,定其为宋人摹本。但不管是唐代、唐摹还是宋摹,作品的绘画水平都是很高的。这幅画是不允许出国。

▲《步辇图》局部

《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的右半部画的是唐太宗坐在由六位宫女抬着和扶着的步辇上,另有三个宫女撑着伞、张着扇。左侧有三人,红衣虬髯者可能是宫中的典礼官,白衣少年或为译员,二人中间则为禄东赞。

▲《步辇图》局部

太宗形象是全图的重心所在,画家不遗余力地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凸现唐太宗的至尊风度,画家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重。

▲《步辇图》局部

而整个精彩的求婚过程,被时任宰相的阎立本看在眼里。阎立本挥动他那生花妙笔,把其中最珍贵的场面记录下来,这便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珍品——《步辇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系列图)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画中的三位女性,唯一没化妆的就是这位虢国夫人,据史料记载,虢国夫人生性高傲,自恃貌美,认为自己不必化妆即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大美女,所以每次出游或入宫都只是随意浅妆。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这样评价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无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意思就是说虢国夫人觉得自己貌美无比,每次只是画下眉毛就去见皇上了。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

早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元盛世”,但玄宗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过起了侈糜艳逸的生活,并分封杨贵妃的三位姐姐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这幅游春图描写的就是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两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场面。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图中,张萱是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现画的主题的。试看画面人物所穿的都是轻薄鲜丽的春衫,线条勾勒得挺劲流畅。色彩桃红嫩绿相互辉映,加上人物轻松的动态,马蹄的轻举缓步,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气息。这种表现手法,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我们现在看到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宋摹本,原作品已失,但摹本犹存盛唐风貌。

唐 张萱 《捣练图》

▲绢本,设色,37厘米 145.3厘米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所作,图中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这幅画卷里的人物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

▲《捣练图》局部

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

▲《捣练图 》局部

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捣练图》局部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捣练图》局部

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 绢本设色,重彩,纵46厘米,横180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画中描绘的是五名仕女和一位侍者,衣着艳丽的最新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在画中,她们逗犬、拈花、戏鹤、扑蝶,侍女持扇相从,看上去悠闲自得,但是透过外表神情,可以发现她们的精神生活却不无寂寞空虚之感。

右起第一位妇人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

▲《簪花仕女图》局部

对面的这位妇人身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

▲《簪花仕女图》局部

第三位是手执团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

▲《簪花仕女图》局部

接下来是一位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

▲《簪花仕女图》局部

第五位贵妇人似正从远处走来,她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

▲《簪花仕女图》局部

最左边的一位贵妇人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

▲《簪花仕女图》局部

画家还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簪花仕女图》局部

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作者画四嫔妃和两侍女,作逗犬、执扇、持花、弄蝶之状,以主大从小的方式突出主要人物,这是中古时期人物画常用的表现手法。画中的犬、鹤和辛夷花表明了人物活动是在春意盎然的宫苑。

4、唐代·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五牛图》出自唐代宰相韩滉之手,这位宰相偏爱画热衷画牛这等寻常家畜,和当时以画马著称的韩干,合称:“牛马二韩”。这幅出自他之手的《五牛图》自然价值不菲。这幅画能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足、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五牛图》是被画在唐代的麻纸上,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因而受到了广泛重视,被称为“镇国之宝”。

接下来,让我们从左到右仔细欣赏画中的每一头黄牛。

▲《五牛图》局部

第一头深黄色的牛,它侧面对着观众,眼睛看着画外,好像领悟到了什么,眼神里透着憨厚与倔强。牛角直勾勾地冲向前方,仿佛在随时防御侵犯。 鼻子上挂着牛环和红色缰绳,沉着稳重得像是一位牛中贵族。它在缓步前行, 似乎正要走向地头,但仿佛又是刚刚耕地归来的样子。尖细劲利的笔触细致描绘了牛眼眶边缘的睫毛,刻画得很是精湛。“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 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牛的瞳眸炯炯有神,从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五牛图》局部

第二头浅黄色的牛停下脚步,露出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它很活泼可爱地回头张望,并伸出半截儿牛舌,好像是在召唤后面的伙伴。画家以简洁、有力的线条画出牛的骨骼轮廓,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采用的是极细的线条,笔笔入微。

▲《五牛图》局部

第三头褐色的牛径直朝观众走来。它微微倾斜身体,瞪大眼睛,张着嘴哞哞叫着。这头牛的造型方法是西方绘画中常常用到的“透视”中的“缩短法”。这在中国古代绘画里是不多见的绘画观察方法。牛角横成一线,牛的臀部画得比较高。用这样高难度的绘画角度来表现,依然画得如此准确,显示出画家很高的造型和透视水平。

▲《五牛图》局部

第四头牛很温顺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儿像奶牛。这头黑白斑纹的花色牛,正翘首向前行走,仿佛是在撒欢儿, 很调皮、很兴奋,也好像是在回应前面同伴的召唤,开心地甩动着尾巴。花色牛是画面中很生动的一抹色彩,它身上的“点”打破了画中“面”的单调,让整幅画看起来像跳动的音符一样,既有节奏的起伏,又很和谐。

▲《五牛图》局部

《五牛图》画面上除了牛之外,背景仅有这一丛野酸枣刺,竖立在第五头牛的旁边,这就点明了韩滉画的或许是京兆长安近郊,因为野酸枣是那里最为普遍的一种植物。 最后一头牛低头伸脖,像是在慢慢地吃草,也像是在野酸枣刺上蹭痒痒。而野酸枣,这个画面上唯一的背景,画得非常精细、坚韧,很有工笔画的味道。牛脸扭向正面,陶醉的牛眼、惬意的表情让观众仿佛也能够感受到此刻它的舒适与沉醉。

《五牛图》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此图问世后,至五代时不知落入何人之手,后藏于北宋宣和内府,南宋时转入皇家内府,明时又转到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手中。入清以后,此图进入乾隆内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这件稀世珍宝从此落入外国人手中。之后在周总理的亲自指示下,高价买回,经过故宫博物院的多年精心修复才重见天日!

5、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不允许出国。

韩熙载为唐末进士,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因他无意为官。为了保护字自己,避免李后主李煜的猜疑,故意装成生活中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经常在家里开设夜宴,请好友来嬉戏。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李煜得知便命顾闳中到他家里,暗中窥探韩熙载的一举一动,命令他将所看到的的画下来。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

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欣赏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6、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这幅近12米长的画卷是作者王希孟18岁时的作品,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这幅画同样不允许出国。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千里江山图》局部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7、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不允许出国。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幅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集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该画作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但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8、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总长690厘米

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的经历也是颇为周折,黄公望本身精通卜卦,曾预言此画未来命运将“巧取豪夺”。黄公望接近完图时,将此画赠与师弟,师弟死后其的后代将之变卖。到了明代,《富春山居图》名气愈来愈大;至明成化年间,由沈周收藏。沈周对这件宝贝就爱不释手,沈周自一朋友的儿子见画得这么好就产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清顺治年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9、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仇英,绢本、设色, 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 ,现藏于故宫台北博物院

《汉宫春晓图》是个尺幅很大的长卷仕女图,全图展开来将近6米,光人物就画了110多个。在仇英的所有作品中,它的价值无疑是最高的。

▲《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山水、花鸟、人物都画得好,尤其是仕女。他在《汉宫春晓图》描绘了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有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共计115人,个个衣着鲜丽,人人姿态各异,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欢乐的宫廷生活,而且她们嬉笑玩乐的器具设施可是相当讲究,比起现代的我们,更多了几分妙趣横生的逍遥自在。

▲《汉宫春晓图》局部

这幅精美的绢画呈现了发生在中国皇宫庭院内的一个想象中的场景。尽管创作于1542年左右,但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却设置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画作中甚至饱含了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著名史实。

▲《汉宫春晓图》局部

10、清代·郎世宁《百骏图》

▲《百骏图》纸质 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百骏图》是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图共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这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唯一一幅由外国人创作的画作。

▲《百骏图》局部

郎世宁在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郎世宁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以惊人的艺术表达能力,创造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皆为历代不二至宝,

历经磨难流传有序。

如今皆珍藏在各大博物馆,

向世人展示中国艺术瑰宝的真正魅力。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