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阿卡德人的雕刻代表作品有

亚洲古巴比伦古巴比伦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并称为“古巴比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

阿卡德人的雕刻代表作品有,古巴比伦是哪洲的?

亚洲 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古巴比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3500年进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4000BC,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为公主而建的。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1792BC,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605BC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538BC,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世代网》 古巴比伦的悲哀!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夏朝的时候)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著名的挪亚方舟的故事也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一个叫挪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水灾。当洪水退落的时候,挪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挪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最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 住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公元前8世纪(中国已经进入春秋时代),亚述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巴比伦被它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也都先后归入它的版图。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达。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杀,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最后一代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从此,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边有两堆很大的荒丘,据说是尼尼微的遗址。1845年,英国人拉雅得在这里发掘出两座亚述王宫,发现了著名的带有双翼的人头牛身巨大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后来他继续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宫大厅。但是,这里并不是尼尼微,而是亚述的另一个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宫殿遗址。这座宫殿曾经遭到米堤亚人的焚毁。许多刻有图画和楔形文字的泥版还有大火烧过的痕迹。王宫的两间藏书室堆满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长3米,宽2米多,最小的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的图书,内容很丰富,包括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过了几年,考古学家拉萨姆又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大殿和另一处王宫藏书室。藏书室内收藏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关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话。亚述的宫殿是由成千上万的奴隶修建的,他们多半是亚述人在战争中掠夺来的俘虏。奴隶劳动的时候,有的带着锁链和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边还有手执武器的兵士监视着。反映这些场面的图画也被发掘出来了。在尼尼微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 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它的规模就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壮观的。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还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间(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伦的国力最为强大。他率兵攻打叙利亚,出兵巴勒斯坦,夺占耶路撒冷,灭掉犹太王国,强迫犹太人迁居巴比伦当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晚年,他还侵入埃及。在这几十年里,巴比伦城人口达到10多万,还有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背后,已经埋伏了危机,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奴隶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断发生,本族的贫民和农民因破产沦为奴隶,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内政局立即动荡起来,6年中8个国王被废,其中两个被杀。在东面,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的盟邦米堤亚,对巴比伦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局面。 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他们以为他们的城墙是那样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一天晚上,巴比伦的一个年轻王子正在举行狂欢宴会。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到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国春秋末年)。 存在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的繁华,巴比伦的奇迹,巴比伦的高墙铜门和它的“空中花园”,都变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废土。巴比伦遗址从1899年开始逐渐发掘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研究它的过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难题,地下水的冲击使古巴比伦城有完全被毁的危险。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为许多国家的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然而令人们始终忧虑不已的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与文明相生相伴,战争也从来没有休止过。这块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据说就是《圣经》中伊甸园的原型地。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断成为政治和战争的舞台。当巴格达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精妙绝伦的城市的时候,整个欧洲还处于蛮荒状态,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其科学、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见的。综观数千年来的两河流域兴衰史,哪一场战争不是对文明的破坏呢? 注:古巴比伦是对文明发源地的称谓;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则是现今古巴比伦的位置。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记载人类早期文明的古书?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些世界上古老的文献呈现在世人眼前,而世界上的首批文献著作通常来源于埃及人,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著作中几乎完整的记录了古老时期的历史故事,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民族生活,这些古老的文献,成为研究古代文明的突破口,那么,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你又听说过哪几本呢?

1、《苏鲁巴克箴言》

《苏鲁巴克箴言》是一本古老的书籍,可追朔到公元前3000年,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已知文献之一,书中记载了一位神秘人物――苏鲁巴克,最后成为苏美尔国王的故事,但这位国王除了在《苏鲁巴克箴言》中有记载外,在别的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苏鲁巴克的任何记述,所以很多学者甚至怀疑,这位苏美尔国王是否真的在世界上存在过。

书中记载,苏鲁巴克的时代发生了毁天灭地的大洪水,而苏鲁巴克和家人共同战胜了洪水,而那张写有《箴言》的泥板文书上记载了国王奉行的道德准则,还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法律法规,正是这些准则令苏鲁巴克赢得了神的青睐,让他在洪水退去后统治了美索不达米亚。

2、《伊塔那史诗》

《伊塔那史诗》出土于苏美尔文明的一个遗址中,以泥板文书的形式保留下来,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泥板文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之一,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经过专家解读,记载了约公元前2600年,一位传奇的基什国的国王伊塔那的一首史诗,故事围绕着伊塔那对女神伊什塔尔的奉献,以及为求得王位继承人的焦渴而展开,伊塔那登天寻求能赐予他愿望的奇效植物,路上遇到了天神宇都的巨鹰和蛇,战胜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一路的冒险,伊塔那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神奇植物,还成功喜得贵子,当伊塔那和巨鹰在伊什塔尔的祝福和保护下飞离时,儿子巴里赫继承了王的衣钵,然而,这首诗仅仅留存了片段,有些许部分已经失传,因此也无法明了故事的真谛所在。

3、《巴勒莫石刻》

巴勒莫石刻,约公元前3100~约前2345是埃及最初五个王朝的历史与文化的基本资料来源之一,是埃及最古老的纪年石刻,是研究古代埃及早期历史的重要史料,至今只存6块残片,因其中一块黑玄武石1877年起收藏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巴勒莫国家考古博物馆而得名,这些石块原先可能立在埃及神庙或其他重要建筑物中,碑的两面都刻有象形文字,横向书写,记载的是约公元前3100~2345年,前五个王朝法老的名字,以及在他们统治的那个时期所发生的大事记。

4、《金字塔文本》

《金字塔文本》是古老的文献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2400-2300年之间,记载了十位古埃及王室成员墓葬铭文的汇编,文字跨度近250年,发掘于第五代王朝统治者乌纳斯金字塔的文献,记录在墙壁两侧和石棺上,这些雕刻文字都详尽地叙述了,古埃及人对于来生的认识,以及严格的社会等级结构,还有咒语、咒符以及其他玄妙的话语,不仅向神祈求保护法老或王后、祈求他们永生,还概述了他们死后灵魂的所能和所不能。

5、《普塔霍特普箴言》

《普塔霍特普箴言》记载的是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第五王朝的一名官员,杰的卡尔·伊泽齐的维齐尔(相当于中国的宰相),他写的这篇箴言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第一篇伦理文章,箴言在金字塔时代的埃及,是作为历世颇深的圣人对年轻人、父亲对儿子、在位的法老对将来的继任者的教育性忠告,主要是关于生活艺术方面的箴言和规范,卷轴中还涉及到埃及等级制度的框架,讨论了统治者通过神的意志获得权力的方式,以及主仆交流的规范。

而在我国,1952年时,在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半坡陶符,是一种刻画在陶器和陶片上的符号,有27种符号,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认为,这些符号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是我国文字的起源。

在一些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风格,作法与其相似的符号,这些符号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含义,有学者认为,这种符号很可能是公元前4800年到公元前4300年时期的象形文字,甚至与甲骨文和金文也有一定的渊源,但可惜的是,至今一直无人能够辨识这些字符,更无法得知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这些古老文本的出现,使人类能够更清晰的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以及文明,若我国的半坡陶符能够解开,大概也会是展示出一副更加古老的历史画卷。

西方古代历史是否极大可能属于伪造?

西方的古代史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但简单地以伪造两个字来总结并不合适。

西方历史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于文化传承。西方人大都秉持着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共同滋养古希腊文明,然后古希腊文明又滋养了古罗马文明的观点。古罗马通过军事扩张,将文明散播至欧洲各地。因此西方文化可以一直上溯到最古老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化。这种解释存在着严重问题。首先这种链条并不真实存在。最关键的缺口在于古希腊文明。根据考古发掘来看,希腊半岛在上古时代是文明的边缘地带。其发展水准远低于波斯帝国。后者更有资格被作为两河文明的继承者。其次所谓古希腊的美丽传说,有不少是后世的想象。将雅典视为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不合理的。当时雅典的人口不过数10万,在这样的人口基数下涌现如此众多的学者和艺术家是不可能的。纵使存在移民,当时整个希腊半岛的人口也不会太多,还是不足以支撑如此数量的优质人才在短时间内产生。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将当时整个地中海沿岸以及西亚地区的优质学者全部归于雅典。也就是相当于把一些本属于现在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以及土耳其等地的学者都列为了希腊人。最后,希腊的所谓文化母国地位是在近代才构建起来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希腊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国家这么伟大。之所以选择希腊,可能是因为它距离两个上古文明都比较近。从地理上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这些上古文明对于整个西亚以及北非和欧洲大部都有深刻影响。目前在这些地区居住的人都可以被视为是上古文明的继承者。从这个角度上讲,西方人没有资格独占上古文明。以文化正统者自居是没有道理的。

另外就是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西方上古典籍的真伪性问题。当然不能简单地将所有西方上古典籍都看做是伪造品。圣经作为宗教基本经典流传有序,且目前有考古发现支持,是较为可信的上古典籍。但也不可否认,在历代修订过程当中增加过一些内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献,如果在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前从来没有过记录,但是在文艺复兴之时突然出现,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是伪造的。文艺复兴时期所谓的翻译阿拉伯保存的古代文献,相当多是找不到阿拉伯语译本的。这类文献的来源就十分可疑。当然,如果在阿拉伯语文献中存在着明确的译本流传,那么这种上古文献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按考古和考据原则对西方上古文献进行清理,现存的大部分所谓上古文献历史都不超过600年。对于这一点,其实也有认识清醒的西方学者。某位俄罗斯学者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论证了欧洲上古文献绝大部分都是中世纪晚期伪造的。这是一种基于现代计算机原则的语言分析工具,可以用来分析匿名文献的作者以及断定文献的创作年代。

准确地说,欧洲人写历史的问题不完全是伪造,而在于矫饰。也就是刻意突出了自己的源流那一支的历史地位,并贬损其他各支。举个例子,这就好像一个大户人家里有一个仆人的儿子,长大以后到外面参了军。几年以后成了将军,回到老家。这时老爷去世了,少爷游手好闲成了败家子儿。他就把少爷赶跑,自己当起了这个家的主人。然后跟别人说自己才是老爷的亲儿子。

是否真的有过史前大洪水?

流行于西方的诺亚方舟的故事,记载了一场史前大洪水:“诺亚活到600岁那一年(公元前2370年)2月17日那一天,浩瀚深渊的泉源尽都裂开,天上的水闸都打开了。洪水淹没大地150天……7月17日方舟停在阿勒山上……诺亚601岁那一年,见地面已经干了……”

关于公元前2370年的这场大洪水,现代人更习惯称其为“史前大洪水”。对于这场大洪水的传说,在东西方很多国家里,均有相关民间故事、史料典籍进行了记载。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对于这场史前大洪水,则有大禹治水的记载。

巧合的是,西方所说的诺亚600岁的公元前2370年,大体正处于尧舜禹时期,也正是华夏大地浊浪滔天的时期。果真是一次时间的巧合吗?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1、《史记》如何记载大禹治水

《史记》中是这样记载大禹治水的: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在尧帝时,滔滔的大洪水,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平民百姓生活在忧苦之中。尧帝寻找治水之人,群臣推荐了鲧。

但用时9年,鲧没有平息水患,被放逐羽山而死。舜选用了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最终大禹导九山、导九川、四海会同,定九州而安天下。

2、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吗

现代人常说,西方人把神话当历史,东方人把历史当神话。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历代史书都有记载,留存于世的禹王庙、禹王亭、禹王山等遗迹更是不一而足。

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是改“堵”为“疏”,凿九山、通九江,从而治水成功,后世留下“大禹善治水,君子善导人”之说。根据记载,“大禹生于东夷”,夏启承大禹之德建立了夏朝。

3、史前大洪水是怎么发生的

关于史前大洪水的发生,西方的史籍将其归结为,上天发现人世间充满邪恶行为,想用大洪水消灭恶人……东方则讲述了一个《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过去,共工与颛顼帝争夺天帝的位子,共工惨败,愤怒之下头撞不周山,撑天柱折断,系地绳也断了。天空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向西北方向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崩塌,所以江水、泥沙向东南方奔流。

4、共工故事的真相是什么

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被古人用来解释日月星辰的移动、大河向东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个故事的真相是什么?对此,较有共识的解释是:共工是上古时期临水而居的氏族,因善于治水而得名。为了争夺部落的话语权与颛顼开战,结果战败了。

共工带领族人导水入野,淹没了颛顼族的居住地。本来想用“水战”的方式打败颛顼,但大洪水最终完全失控,使中原地区一片汪洋……很多人认为,共工故事的真相就来自远古时期两大氏族部落的战争。

5、与上古大洪水相关的记载

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的故事其实不能单一来看。翻看众多古籍,上古时期的几个人物、事件特别引人注目:

之一: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

之二: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之三: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

上述所说的是上古时期,天空出现10个太阳,人间炙烤无雨,有女巫求雨失败被活活烤死。于是尧命后羿射日,射落9个太阳,只留1个。而关于女祸补天的故事中,史籍说明原因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这说明,史前地球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变化,烈日当空,犹如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随后大地又洪水滔天,人们流离失所。最终,以女祸为代表的英雄挺身而出,救人类于水火之中……

6、关于史前大洪水的解读

是否真的有过史前大洪水?这个问题应该有明确答案了。对于这场大洪水的发生原因,目前有各种解读:

解读一:史前,地球板块发生大漂移。原本一个整体的陆地,因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原因分裂,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史前大洪水。

解读二:史前,因为一次地外行星的撞击,导致地理大变化,引发大洪水并导致恐龙等生物大灭绝,甚至导致了史前文明的毁灭。

之三:史前,两个地外文明,为争夺地球统治权,在地球上空发生一场核战。两个地外文明两败俱伤,导致地球发生超自然的现象,比如大洪水,比如被误认为是10个太阳的太空飞船等等。

总之,由史前大洪水引发的对史料、故事、传说的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解读方式,正如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诺亚方舟的样子,就有一千个大禹治水的样子……那么,你是怎么解读这场史前大洪水的?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是他们发明了啤酒和计时方式吗?

1、苏美尔较大的城市居住着超过8万居民。

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今天仍有争议,但考古证据表明他们在公元前四千年建立了大约十二个城邦。这些城邦围绕着一座金字塔形的建筑兴建,周围有坚固的围墙。城邦中房屋是用沼泽芦苇或泥砖建造的,挖掘有复杂的灌溉渠道,以利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水源进行耕作。苏美尔主要城邦包括五座,但其中最古老,最庞大一座拥有6英里的防御墙,人口在4万到8万之间。在公元前2800年的高峰期,它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2、苏美尔有一名女性国王

在苏美尔的考古发现中,有一份用粘土雕刻烧制的“国王名单”,记录了苏美尔大多数古代统治者的名字以及他们统治的长度。这个名单是历史和神话结合的产物,其中记载的一位国王已经活了43200年。在众多国王名单中,有一位是杰出的女性,在公元前2500年登基并开创了一个长达100年的王朝。

3、苏美尔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虽然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但苏美尔城邦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王权也因此交替往复。公元前2450年,拉加什国王在边界争端中击败了对手的城市乌玛。为了纪念他的胜利,国王建造了所谓的“秃鹫石碑”,描绘了秃鹰争食敌人尸首的场景。频繁的战争导致军事技术的进步,苏美尔人发明了方阵阵型和攻城战。但这些战法也令外族攻城战力得以提升,并最终葬送了苏美尔的文明。

4、苏美尔人非常喜欢喝啤酒。

除了发明文字,轮子,犁,法典和文学,苏美尔人还被认为是最早的酿酒师之一。考古专家已经发现公元前四千年苏美人啤酒酿造的证据。这种啤酒是由以大麦为主的粮食混合酿造而成,酒水与酒糟尚未完全分离,需要通过一种特殊的饮用方式。苏美尔人非常珍惜他们的啤酒,称赞它有益身心健康。有专门的酿造女神和赞美诗。

5、楔形文字书写了3000多年。用楔形文字写的销售单。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缺乏木材、石材和矿物,苏美人靠着陆地和海洋贸易积累了财富。他们最重要的商业伙伴可能来自今天的巴林。他们垄断铜矿贸易,黄金和宝石贸易也是重要支柱,苏美尔人喜欢青金石,这种宝石需要从阿富汗才能获得。苏美尔人有两个重要贸易区域,可能在当今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00年左右。它由几百个字符组成,古苏美尔人用芦苇在湿粘土片上书写,然后将泥片烘烤或放在阳光下硬化。苏美尔人发明文字文字,主要用于用于记录商业交易和风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书写系统,用于记录诗歌、历史、法律。在后来在几千年里,苏美尔语言被十几种不同的文化所使用。6、史诗中的英雄可能是真实存在。

苏美尔文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这是一首3000行的诗,讲述了一位苏美尔国王的冒险经历,他与森林怪物作战,追求永生的秘密。虽然这首诗的英雄是半人半神,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是以一位真正的国王为基础,他是乌鲁克城的第五任统治者。历史上的吉尔伽美什出现在苏美尔人的“国王名单”上,大约是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考古学家已经找到了铭文,称他建造了乌鲁克庞大的城墙并修复了一座寺庙。这表明他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统治者,其行为后来被重新用作神话。

7、今天仍然使用苏美尔数学和测量。每小时为何有六十分钟?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的数学基于60进制。这种易于分割的数字系统后来被古巴比伦人采用,他们使用它制作天文学计算月份和年份的长度。为了便于计算,后人将60进制,改为10进制,但在小时和分钟的测量中,60进制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数学发展的活化石。

夏朝之前真的还有一个虞朝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杭州破获了一件盗卖文物的案件,其中缴获了一件玉器,经专家判定,这是一件五千年前的象征王权的文物。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关注,自此,引出了一座埋藏几千年的古城。据推测,这是一个早于夏朝的文明,很可能是一个坐落于江浙大地的文明古国。

那么,这可能是夏朝之前的“虞朝”吗?

夏朝之前,更多的是神话传说,无论是三皇,还是五帝,都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在《山海经》中的记载,虚幻而神奇,其真实性并不可信,但,这却是一个造神的过程,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明。

虽然,夏朝被认定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考古的发现。在夏朝之前,中国大地上,也并非空白,而是可能存在,媲美于夏朝的一个或者多个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发现的古国,就是一个早于夏朝的神秘古国,是一个集神权、王权于一身的文明国度,时间跨度,大概介于黄帝与大禹之间的朝代,文化传承更是可能早于黄帝时代。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三十年代末《良渚》一书面世,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考古学家,命名这一新石器文化为"良渚文化"。

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在还没有爆发“卢沟桥事变”前,西湖博物馆,在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一件带孔的石斧,这引起了当时一位考古人员的关注。因为,这种石斧在他的家乡良渚,经常性地出现,他也见过很多。这不由得让他质疑:他的家乡良渚,是否可能也是一个远古文化遗迹。

于是,他就把这个消息,上报给了博物院的相关领导。也因此,良渚这个地区的考古工作拉开了序幕。

在1936年到937年间,前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在此期间,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这让他再一次确认,良渚一带肯定远古文化遗存。

但随着“卢沟桥事件”爆发,中国全民都投入到了抗击日寇,救国救民的伟业之中,考古工作也被迫暂停。1939年》良渚》一书面世,这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由于当时的环境所限,对良渚文化的发掘,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公安部门,在浙江,破获了一件盗卖文物的案件,发现了一件类似于斧头的玉器。后经考古学家鉴定,这件玉器的名字叫“玉钺”。“钺”在古代,是兵器的一种,但这件“玉钺”并非真正的武器,而是象征意义的器物。而且这件文物,历史非常久远,早于秦朝,早于夏朝,是五千年前文物。这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因此,对“良渚文化遗存”,第二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才正式开启。

在对“良渚文化遗存”诸多的发掘中,最惊人的发现莫过于良渚古城的发现。

古城,大致以良渚遗址区内的莫角山遗址为中心,东西方向,约1500米至1700米长,南北长约1800米至1900米长。南北方向,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面积与北京颐和园相差不大。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宽度约40米到60米,是西安古城墙宽度的两到四倍。城墙底部先垫石块,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

在城里,还发现了一个人工营造的土高台,面积达30万平方米。高台上有许多夯窝以及成排的柱洞,显然,曾经在这之上,有大型建筑存在。另外,高台上还有6个供祭祀时用的大土坑。从其位置及布局和构造来看,具有“中心祭坛”的性质。

从大的视野看,良渚古城,南北有山,而且古城的南北墙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还有两座小山。

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良渚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而从古城的建筑布局和内部建筑来看,这座古城,应当是当下中国,被发现探测出来的,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也是时代最久的一座,堪称中华第一古城。

随着挖掘的持续进行,大量的玉器不断地面世,其中有个“神人骑兽”图案的非常特别,上部是一个头戴羽冠、身披战袍的神人或武士,骑在了一只猛兽的身上,神人双目圆睁,龇着牙显示出非常威严的样子;他的坐骑是浑身布满花纹的猛兽,猛兽也露出獠牙,双爪弯曲地俯在人身前。而且,这种图案大量的出现在众多玉器上。

比如,在一件被考古学者,称为“玉琮王”的祭祀用的玉器上,四个面竟然刻画了八幅这种图案。除了祭祀之外的玉器上,象征军事首领权威的重要标志——玉钺上也存在这种图案。这种统一又特别的图案,据考古学家判断,很可能是一种徽章,甚至有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国徽”。

除了这个“徽章”之外,考古学家,还收集了608个刻画符号,在随后的系统研究中发现,有些符号出现得比较集中,但却又,并非杂乱无章;有些符号单个存在,而且笔画较多;还有的几个组成一组,有一组连在一起的6个符号,其中有3个是相同的,这明显是表达某种意思的一句话。

那些单个的符号更像一个个标签,比如旗帜、鱼虫等。而且陶器上边的符号,更多的是在烧制之前就形成的符号。在玉器上,也有与陶器上类似的符号。显然这些符号不会是随意雕刻的,而是存在一定含义或者目的。

据此,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符号,实际上是一种较为成熟且初具系统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前的文字,显然良渚文化遗存是一个早于夏朝的时代,而且是一个相对文明的王国。

良渚文化遗址中,其中包含大量的墓葬群,比如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反山遗址等,其中最难pj的就是反山遗址墓葬了,同时也是最神秘的遗址。

反山遗址墓葬,位于杭州市区西北区域,墓地是在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墩上营建的,南边是男墓,北边是女墓;墓穴较宽大且有棺椁类等。其中,包含大量珍贵器物,玉器约占90%以上,还有石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等。墓地出土的玉器品种之多,玉质之好,用玉量之大,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同类发掘发现之最。

在这些玉器之中,还存在两个特别且超大型的玉器,玉琮王和玉钺王。拥有玉琮说明墓主人拥有神权,拥有玉钺,说明墓主人拥有王权。而同时拥有超大型的玉琮王和玉钺王,应该说明墓主人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权贵人物。

这说明,良渚文明是一个存在等级分明的国度,是一个拥有者城池,拥有者自己的文字和独特徽标,有着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的国度。是一个早于夏朝,一个阶级分明的文明古国。而良渚古城,可能恰恰,就是这个古国的首都。

既然是古城或者古都,自然不可能仅仅存在玉器。关于生活用品,也是存在的。其中,在考古发掘时,就发现了一些,当时的丝和绢的织物,还有玉石制成的纺轮。这足以证明,我国的先民们,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饲养家蚕,进行丝制品的纺织,并穿上了丝绸制成的衣服。

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而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到时的玉器加工工艺,就算是用现代的工具,也不一定能够复原、完成。而且当时的农业,也已经相当先进,种植水稻及懂得了制造三角形石犁等工具,辅助农业生产。

总之,当时的良渚,同时具备最高统治者、大巫师、军队、手工艺者、农民等多个阶层,存在等级和王权,这显然已经是一个国家。如果后续的考古发现能够,支撑这个文明,那么在国朝代史的开端就应在夏、商、周之前,加上良渚。

那么,这个良渚是不是就是虞国呢?

据左丘明《国语•周语上》 记载祭公之言: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而在《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之言: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而在战国末期《韩非子•显学》中更记载了“虞”所存在的时期是:

“ 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

在很久以前“虞夏商周”的朝代划分,几乎是常识性的存在,虞朝就是“五帝”时代,五帝普遍的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虞朝更多的是指虞舜时代。而我们熟悉尧舜禹及大禹治水的故事,大概都了解,他们统治的区域,核心都在黄河流域,无论是五服还是九服,蛮夷之地并不能有效管理。

而良渚文化,位处太湖流域,显然与所谓的“虞朝”不是同一纬度,良渚文明,不可能是“虞国”。那么,为何有那么多“虞朝”的记录,却没有良渚文化的记载呢?

其实,也不尽然。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南方有一个国家被称为“羽民国”,因其国民崇拜鸟而得名。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大概与良渚一致。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和《淮南子》等典籍中,也都提到过这个羽民国,其描述的羽民形象“人长头,身生羽”。而考古学家们根据出土的良渚文化文物推定,良渚人梳着高发髻。

如果高发髻也算人头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良渚人称得上是《山海经》所谓的“长头”,如果算上羽冠的话,那头就更长。也就是说,“羽民国”很可能就是良渚文明。

那么良渚文明,这个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的王朝,为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呢?

有学者据此推测,良渚徽章上的神人,有可能是战神蚩尤。传说九黎族能征善战,他们的首领尤更被族人奉为了战神,而羽民国应该就是九黎族建立的。在4000年前,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后,蚩尤领导的九黎族部队,被炎帝、黄帝的联军打败,蚩尤被擒杀,羽民国,从此被中原的新文明吞并。良渚文明自此,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还有学者认为,4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水,而羽民国很可能,在这场灾难中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待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在会稽山举行诸侯大会,借机杀掉了当时的羽民国国王,羽民国的灾民从此接受了中原夏王朝的统治……。

然,无论是水灾还是征战灭亡,在夏朝之前,的确存在。这个文明是否叫做“虞朝”,我们不能肯定,但是在夏朝之前,中国大地上,可能真的存在,一个或者两个,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的文明国家。

至于良渚古城,是否能真正支撑起一个文明古国——羽民国,还需要继续寻找相关证据。如果证据确凿,那么,中华文明史的历史朝代更迭,就理所应当地,把良渚文明排在前面。而“虞朝”是否就是那个灭掉“良渚文化”的国度,这个还需要后续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ENT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