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代表作品及背景故事,素怀的作品?
怀素,字藏真,永州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主要作品
《苦笋帖》,《食鱼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自叙帖》
你知道中国草书为何有人说是最高境界吗?
有人认为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一是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方块字地制约,以极其简练的连笔、高度概括符号化的点画,书写时比任何书体更易抒情;
二是在墨法、章法、通篇布局以及书写时的节奏、速度等变化无穷,是其他书体所不及的;
三是书写时人的情性意趣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这也是其他书体所不及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但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历史的高度去认识,放到书法史中去理解,草书是最高境界的说法似有不妥。
最高境界,有着脱胎换骨之意,好比人的最高境界是上升到神或佛的境界。作为书法,其本质:一是书,二是法。古人认为,书既是文字,也是心画,而法是书写的法度。书法的最高境界应是心手合一、道法自然,达到“法无定法”、“不逾矩不”,是为最高境界。从这个意义理解,似乎与书体没有直接关系。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理清,“法无定法”、“不逾矩不”并不是草书的专利。我们对这一问题,从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再作深入分析:
书法的“矩”,就是古人说;“神彩为上,形质次之”中的“形”。王羲之兄王洽的四世孙、南齐书法大家王文虔在《笔意赞》中,有一个著名的“神彩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而有之,方可绍于古人”。这一思想,与王羲之的“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思想完全一致。突出了“心”、“意”在书法中的地位,“心手达情,抒发胸意”,充分表现了书法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书法实践中,以超越形质的神彩之美,得到了唐太宗的极力推崇,从而造就了魏晋风骨(包括初唐楷书“四家”),其书风即充满古典形式之美,又具“风神、意韵”,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而晋人及初唐的书风,既不是古老的章草,也不是大草,而是开今体的书体,介于楷、行、草之间的书体。可见最高境界与书体无关。
书法历经盛唐,受到大唐繁荣经济、文化的影响,晋人的“超然物外、畅叙幽情”之风度,已然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于是,出现了以颜真卿为代表,象征大唐文化的人格榜样和正大气象的书法形态。其端庄大气、伟岸磅礴的书风,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这是书法史上一座与晋人书法艺术境界交相辉映的高峰。可见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
有一位“手高眼更高”、了不起的书法大家,把草书与真书进行了一番经典的对比:“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乖草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他就是孙过庭。这一经典书论,不仅表述了真、草书体之别,也是大唐时代书风在颜真卿的影响之下,凭他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依然捍卫了晋人书法的“神彩论”。
王羲之、孙过庭的书法思想,到了开元时代,走到了一个极端。出现了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书论大家张怀瓘。他的“唯见神彩,不见其形”,预示着古典书法从王羲之时代走向了写意书风的时代。以张旭、颜真卿、怀素、高适等“深识书者”,与张怀瓘审美观念相得益彰。写意书风的兴起,标志着古典书风已成为历史,开启了浪漫主义书法的新时代。而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的风行,造就了写意书风的最高艺术境界,并继而影响至宋元明清乃至当今。
通过对上述书法审美理念的主流思想及书法风格转型的分析,我们对书法的最高境界有了较理性的认识,也对今后的书法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楚地认识。
这里提醒大家特别需要注意,要正确理解张怀瓘主张“不见其形”之思想。神彩与形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虽有主次,但必须兼而有之。否则,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可见,书法的最高境界,与书体没有直接关系。以上个人观点,欢迎前辈、师友批评指正。
五种书体的特点及代表作?
五种书体的特点与代表作如下:
一,大篆体,朴拙厚重,随类赋形,仍保留着象形的元素,代表性作品有《散氏盘》。
二,隶书,字形由篆书竖长变为横宽的字形,明显特点是蚕头雁尾的用笔。
三,楷书,其点划用笔技法完备,平稳工正,其代表性作品有欧阳询《九成宫》。
四,行书,笔划之间略有连带,用笔灵活生动。代表性作品《兰亭序》。
五,草书,结字高度概括,已把文字抽象化,符号化,章法起伏叠宕,引人入胜。代表性作品有怀素《自叙帖》。
请问醉酒后写出来的书法?
醉酒后写出来书法因人而异,会有一定的区别。对于醉酒不能等同于喝醉那种,其次还得看个人的书法水平和文学修养等。
醉酒后写书法,多数人就是为了赚取噱头,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基本功不扎实,认认真真的书写都是问题,更别说醉醺醺找感觉。那种没有基础的韵味,实际上都是自欺欺人!书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技巧练习,王羲之要是只拿父亲传授的笔法写字,不吸收其他老师的教导,肯定达不到第一帖水平。如果王羲之只吸收前人的精华,没有用心感悟,那也成就不了《兰亭序》。
王羲之将这些美集结到自己的书法里,与我国核心道家思想融为一体,所以经久不衰。这一点也是当下书法家难以体会到的,所以难以写出王羲之书法的感觉。他醉酒兰亭序并非我们那种醉酒,王羲之写兰亭序已经32岁(有一种说法是50岁),他从小便受父亲传授书法笔法,又有众多老师带领,其基本功完全融入了内心。所以喝醉以后抒发出来的是真功夫。现代大部分书法家学艺就不精,平时忙于应酬又不加以思考感悟,难以成好作品。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距今1600多年前的公元353年4月22日。我们的主角老王同志和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文艺界大咖比如谢安、孙绰等一共四十一人,一起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了个局。
当天参与兰亭派对的有四十一人,共作出三十七首诗,汇集成了一本诗集,名为《兰亭集》。而老王同志的大名,王羲之也随着其中的《兰亭集序》被人们所熟知。不过,老王这篇《兰亭集序》之所以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完全是因为喝醉了酒加了个buff呀?以至于后来酒醒了写正式稿的时候完全写不出来草稿这样的感觉。
有一批人认为,这里边一定有什么猫腻……
凭啥喝醉了酒,就能写出《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出现,也给很多人留下了一个印象,就是酒乃文人艺客的重要道具,酒可以促进灵感的产生和爆发。
于是乎,现代很多想成为艺术家的人都在尝试艺术创作前先喝上几杯喝到微醺,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仪式。
然而,这些人在结束了他们的“创作”后反而发现他们的“作品”效果根本就不好,甚至还不如清醒时的练习之作。
△王羲之
为啥王羲之喝醉了还能写这么好,这里边到底有没有猫腻?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王羲之,没有选择贪图安逸,而是选择了书法这条路。
他自幼就表现出了对于「写字」这件事儿的莫大兴趣,没事就爱在地上涂涂画画。父亲知晓后,就将其送到了当时的书法名家卫夫人家里去上书法补习班。
作为钟繇的传人,卫夫人的教导自然是一等一的质量高。再加之老王一直努力勤奋练习书法,10岁左右,就在江湖有了名声。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剧照
勤奋刻苦的老王时常因为沉迷练习书法而忘记吃饭,民间还传说他练字入了神,甚至用饼蘸着墨水就吃了。(这故事,你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
老王可不仅仅是个勤奋的好娃娃,更从小就爱钻研、爱琢磨的“思想份子”。
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教的那些书法的技巧与写法,他更是努力“啃”下了古人总结的各种笔法要诀。或许也正因如此,他才能与一众当时的名士们一起聚集在一起开兰亭party吧……
总而言之,人家王羲之在喝醉酒前就已经是著名书法家了。就算喝醉酒了,多年的练习基础,让他写起字来也稳得很。
喝点酒,能更红?
酒精与书法的奥秘向来就是很“玄学”。就像是老王之后怎么写也写不出《兰亭集序》的那股子劲,趁着酒劲,似乎真的可以让字写得更好点儿。
△王羲之《游目帖》
但同学们注意啊,这可能是由于书法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的。
大家想想,“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固定特征和模式的造型结构。而作为艺术的“书法”来说,重复和因循守旧是非常可怕的事。
因循汉字的固有造型,反而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中的美学意味也大大降低了。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因此,酒的魅力,就在此显现了。
喝酒后,人们更加潜在的、本真的、积蓄的性格和情感会得到更为自然地流露,日常之时所恪守的规矩与惶恐的顾虑都被抛在了脑后。
在酒精的作用下,情绪愈加高亢,便愈能够激发出创作者的灵感。(小印OS:这种状态大概就叫“微醺”……)
根据《美术学概论》的说法,灵感的爆发需要大量的技法练习的积累,然后在特定的状态下突然爆发;
王羲之在写《兰亭序》之前就有大量的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并有很多不亚于甚至超过《兰亭序》的作品,喝一定量的酒会让人处于放松的状态,这个时候最容易爆发灵感,王羲之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出了《兰亭序》,但绝对不会是在喝醉的状态。
△《兰亭序》局部
因为《兰亭序》整篇作品结构疏密相间,布白巧妙,每一个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要做到这样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创作前对于作品的思考与设计,所谓“意在笔先”。
普通人没有练习的积累,再加上弄错了重点以为喝醉了是写出好书法的必备条件,所以当然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他,居然没喝大?
但如果这些文人们没喝醉,是不是就没有《兰亭集序》了?
也没有后世传阅的各种名作了?——小印觉得,不一定。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被人们常年误解为「喝醉了就能写好作品」的典型:张旭。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善于书写大草,也叫狂草,他的作品《古诗四帖》与同样擅长狂草的怀素的作品《自叙帖》共同被称为“大唐盛世最强音”。
△古诗四帖
相对于张旭的作品《古诗四帖》来说,人们对他印象更深的是他肆意张狂的行事风格,经常喝醉酒,醉到兴起还会用自己头发蘸墨来书写,于是被称为“张癫”。
但他果真是醉酒后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吗?我们拿作品《古诗四帖》来分析,从这幅作品中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线条质量和使转得当,圆转、方转轮换使用,一点也看不出他的醉态来。
打个比方吧,《水浒传》里武松醉打蒋门神那一段,武松打的是醉拳,不是醉了来打拳。表面上武松是醉了,但细看武松招式明确,步伐稳健,身体歪倾却重心稳,所谓人醉意不醉。
△武松醉打蒋门神
张旭的草书作品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人醉书不醉,书狂人不狂。
人们以为张旭喝醉酒状态的时候多,但张旭与古代所有以酒为友的文人或艺术家一样,都是貌似醉了,但其实一点也没醉,都是在假借酒醉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样可以说些平时不敢说的话,做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时候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部分都是有种对人生悲观的感悟。
现在的书法练习者在没有了解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以为写出好的作品一定要通过喝酒来激发灵感,这是与书法经典背道而驰的,因为书法是一门抽象的创作艺术,而喝醉酒写书法是具象的表演艺术。
△文人酒友
其实不只是书法,在其他别的领域也是如此。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而他清醒的时候是他糊涂的时候。”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古代文学家、艺术家中好酒的人并不是真的爱喝酒,而是用酒来当抒发自己情感的媒介。
△《墨葡萄图》局部
比如除了王羲之、张旭、李白之外,著名的醉酒创作例子还有徐渭醉酒画《墨葡萄图》,吴道子酒兴大发创作《嘉陵江三百里山水图》等等。
还是那句话,酒并不能帮你创作好的作品,单纯用来当做和朋友聚会助兴的工具就好了,小酌怡情,贪杯伤身!
怀素自叙帖是哪个阶段?
怀素自叙帖是怀素晚年阶段作品。
《唐怀素自叙帖》是唐代怀素创作的书法作品。
本卷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缓,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
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草圣张旭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自晋代以后,唐代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出现了一高峰,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书法家,张旭也正是从唐代开始出现,并最终成为一代书法艺术名家。
张旭生于唐代的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年轻时还作过县尉,后来还做官到长史的位置。张旭曾有一段时间官场失意,整日沉浸在酒海和书法的海洋中,常常醉酒后疯狂挥豪书写草书作品,是唐代草书笔法集大成者,被人们尊为“草圣”。
张旭将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艺术发展和提就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气势博大,意境恢宏的草书笔法。虽然张旭在生前书写的作品很多,但留存于世的却不多,一是年代久远,再就是失散朝代更迭的战火,可供人们瞻仰的作品廖廖无几,比较有名的遗作有《古诗四帖》《肚痛帖》。
虽然张旭代表作存世很少,但我们能是能从其仅存的作品中看到他在创作中的热情和豪迈气度,同时也能领略到他在草书领域的功夫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