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沈从文特殊民情代表作品

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老船夫忍不住去问,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

沈从文特殊民情代表作品,精彩片段及人物鉴赏?

1、主要情节: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2、精彩片段: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3、人物赏析:

以上情节是老人在渡船后与客人的对话。该片段通过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如“一一拾起”、“依然塞到”、“认真神气”等,逼真传神地刻画出了老摆渡人,也就是翠翠的爷爷,不贪慕钱财,不斤斤计较,善良热情,质朴淳厚,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开朗豁达的形象。

一个“必”,也体现了老人的坚定;亦在老人与客人的相互谦让中,如客人的“心中不安”,“抓”、“掷”等动作和老人乐呵呵的话语,在不知不觉中带领读者走进那湘西老百姓无争无斗,互帮互助,闲适悠然的生活图景,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令人称赞,感动,向往不已的淳厚朴实的民情民风。

扩展资料: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

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中有哪些负心汉的故事?

唐朝贞元年间,有个小伙张生,性格温和,容貌俊美,就是人有点腼腆, 23岁了还没谈过女朋友,有人讥笑他,是不是生理有缺陷。他回答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却留下了不好的品行。我性偏好绝对正常,也喜欢美丽的女子,但姻缘讲究缘份,总碰不见合适的,我又有什么办法呢。”问的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没过多久,张生到蒲州游玩,寄住到一个庙里,有个庙宇名叫普救寺。当时正好有个崔家寡妇,将要回长安,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崔家寡妇是郑家的女儿,张生的母亲也姓郑,论起亲戚,算是另一支派的姨母。这期间蒲州军人到处抢劫,崔家财产很多,又有很多奴仆,旅途暂住此处,不免惊慌害怕。张生刚好跟蒲州将领有交情,就托关系,让官府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遭到兵灾。

郑姨母非常感激张生的恩德,于是大摆酒席款待张生。席间张生碰见了莺莺,莺莺长得美艳动人,貌美如花,张生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女子。崔氏女的丫环叫红娘,张生私下里多次向她叩头作揖,趁机说出了自己的心事。红娘牵线,张生的莺莺建立了书信往来,一段书信过后,彼此都满意,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张生在红娘帮助下,爬树进入莺莺闺房,两个人就好上了,天天晚上在一起缠绵,私定终身。

不久,张生将去长安,莺莺善解人意,没有阻拦。过了几个月,张生又来到蒲州,跟崔莺莺又聚会了几个月。崔莺莺字写得很好,还善于写文章,张生再三向她索要,但始终没见到她的字和文章。张生常常自己用文章挑逗,崔莺莺也不大看。几个月后,张生考试的日子到了。临走的晚上,张生不再诉说自己的心情,而在崔莺莺面前忧愁叹息。崔莺莺已暗暗知道将要分别了,因而态度恭敬,声音柔和,慢慢地对张生说:“你起先是玩弄,最后是丢弃,这个事你情我愿,你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不敢怨恨。但希望你不要忘记我们山盟海誓的誓言,如果你金榜得中,能够娶我为妻,那是你的恩惠。”说完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

第二年,张生没有考中,便留在长安。书信往来中,莺莺不断宽慰张生,信中也充满着相思之苦,信中明言至于我们的山盟海誓,我从来没有改变。我从前跟你以表亲关系相接触,有时一同宴饮相处。是婢女引诱我,于是就在私下与你诚心。青春男女的心不能自我控制,你有时借听琴来挑逗我,我没有象投梭那样的拒绝。等到与你同居,情义很浓,感情很深,我这辈子就认定你了等之类的缠绵话语,让张生颇为感动。

再一年,张生金榜提名,但张生为了仕途,抛弃了莺莺,娶了当时非常有权势的一个人的女儿叫韦从的为妻子。后来莺莺嫁给了别人。这篇唐传奇看前面均是你情我愿,再看张生的解释,很让人愤慨。这篇唐传奇里说,元稹与张生特别有交情,便问他关于这事的想法。张生说:“大凡上天差遣的特出的东西,不祸害他自己,一定祸害别人。假使崔莺莺遇到富贵的人,凭借宠爱,能不做风流韵事,成为潜于深渊的蛟龙,我就不能预测她会变成什么。以前殷朝的纣王,周代的周幽王,拥有百万户口的国家,那势力是很强大的。然而一个女子就使它垮台了,军队崩溃,自身被杀,至今被天下耻笑。我的德行难以胜过怪异不祥的东西,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当时在座的人都为此深深感叹。

几年后,张生因事路过莺莺夫家,以表兄身份求见。而莺莺终不出见。张生怨念之情,浮于形容。莺莺得知,赋诗一章: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后张生离去,莺莺又赋诗一首相赠: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自此绝不复见。

是谁先主动勾引谁的?是谁辜负谁的?这篇唐传奇很久以前看过,看过之后为这个理由也很愤慨。后又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才知道这个就是作者元稹的个人恋爱翻版。所以元稹就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负心汉。虽然其才情过人,但实际上属于一个渣男代表。 后来根据这个编写过一部书《西厢记》,许多人都知道,就不再赘述。

谁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大?

谢谢邀请!

这四位都是中国文化的佼佼者,为中国的文化创造开启了新篇章。至于谁的贡献大?那只能看你喜欢哪类型的文化需求,和不同时代创作的文化价值。他们这四位文学家,都是鲁迅的后生传承了中国文化。他们在不同年代出生,显示在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色的价值介绍如下:

1. 金庸先生为我国文化产业所做的贡献确实不小,他一生笔耕,是我国几代人的武侠记忆和国产文化的烙印者,为武侠小说泰斗。

余秋雨先生出生在1946年,他创作的《文化苦旅》,《山河之书》这两本书就以极快的速度风靡全球中华读书界,被人们称之为津津乐道。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就以发动文学革命的第一个信号,他是尝试创作白话新诗的诗人。《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终身大事》也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剧剧作。胡适先生在理论主张上,创作实践上,都为中国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到了开拓作用的贡献。钱钟书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都是卓越的,他对我国建设中新文化,特别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谈艺录》,《宋诗造注》,《管锥篇》主要是谈文论古。钱钟书一生写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这部家喻户晓的小说编排了电视剧。

我们中国文化就是有他们这些不同的文化特色,发展了文化各个领域,而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不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是在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守道,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在他们这四个人当中都体现不同文化特色,但谁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我认为是胡适胡先生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

你知道哪些民国逸事?

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刘知几《史通·杂述》

1

俞樾

俞樾、俞陛云、俞平伯,俞家三代皆为大师。俞樾会试考试,试卷中有一句诗“花落春仍在”,被曾国藩赏识,得以中试。此后,俞樾就将他的书斋名为“春在堂”。“花落”,意为西学传来,国学不盛;“春仍在”,意为中学为体。 俞樾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的门生,两人所走的道路却大相径庭。李鸿章一心从政,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俞樾埋头文字,“学究天人际,名垂宇宙间”。

曾国藩评价他的两位高足,曾坦率地说,他不喜欢李鸿章那样醉心于爬官,也不愿意像俞樾那样专攻学术。

但俞樾倒是自得其乐,他的著名自挽联云: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俞樾与曾孙俞平伯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冷泉亭,悬有一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一日,俞樾与夫人游灵隐,小坐亭上,共读此联。夫人道:“此联问得有趣,请作答语。”

俞樾应声而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夫人道:“不如改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言毕,夫妻相与大笑。

数日后,次女来,俞樾要她试为冷泉亭旧联作答。女儿沉思良久,笑道:”可答为: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惊问:”‘项’字何指?”女儿道:“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 2

王闿运 王闿运长期从事教育,先后执教成都尊经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和南昌江西大学堂,加上家中私授的弟子,学生达数千人,其中名弟子杨锐、刘光弟、廖平、宋育仁、杨度、齐白石等都卓有成就。 福州诗评家陈衍刻薄,曾对清末民初人物作过一番品评。钱锺书将这些评论记录下来,名为《石语》。其中,尤为陈衍所津津乐道的,是湘潭王闿运逝世后,上海某报刊出的恶作剧式挽联: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可见,王闿运的确长得难看。 王闿运做客两江总督府,曾国藩听他畅论天下大势。王闿运认为平定太平天国后,曾氏应利用此时天下重望,麾军北上,推翻满清。曾国藩闻此,一语不发,径直端茶送客。后来,收拾桌椅的下人发现,满桌都是曾大帅用手指蘸着茶水写下的“妄人”二字。 王闿运80岁,应袁世凯之邀,出任国史馆馆长。进京途经武汉,段祺瑞来访,请求指点。王说:“世上最容易的就是做官,一个人若官都做不好,那就一无是处。过去我年富力强,有许多大事要我去做,现在我老了,无用了,便只好去做官。” 3

林纾 林纾任教北大,有一门在下午两三点钟,是人一天精神最不好的时刻。某日,当看到底下学生又开始昏昏欲睡,林纾把课本一合说:“现在为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振奋,只听他说:“有个风流和尚,某日走经一座桥,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要听下去,林纾却突然不讲了,学生不干,请他继续。他说:“没什么,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走了。”学生的睡意,也被他驱走了。 林纾翻译《茶花女》,实出偶然。1897年,林纾46岁,其夫人刘氏去世,郁郁寡欢时,适逢友人王寿昌由法归来。

王精通法语,劝之合译法国小仲马《茶花女遗事》以解愁绪。但林不识外文,遂由王寿昌口述,林笔录之。

林凭藉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以文言意译,文笔流畅而优美。每每口述者甫毕,其译文亦竟,不加改动润色而完美如独创。此为中国翻译的第一部外国小说,译书一出,洛阳纸贵。 林纾的书房里,左右放着两张桌子。右边一张普通的桌子,是写作和翻译用的。他坐着写作或翻译,累了,就到高桌子旁边站着绘画。绘画站累了,又回到矮桌边写作或译书,以此调剂精神。

4

辜鸿铭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给年轻的辜鸿铭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进一步悟到:精神的洗礼,品德的修炼,思想的改造,无一不如此。他决意废旧图新,追求中国精神,并使之完美。

于是,借用“汤之盘铭”的话,给自己取字鸿铭。鸿者,大也。商汤王在盆上刻写警语,辜鸿铭将之放大,刻在心中,使之成为座右铭。 辜鸿铭以其出色的智慧和外交才华,协助张之洞创办名闻全球的汉阳铁厂和兵工厂等洋务,为湖北新政立下汗马功劳。张之洞尝与左右说:“辜先生经纶满腹,是真正的杰出之才。”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中西。林语堂曾评价他说:“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 凌叔华在《爱山庐梦影》中回忆,辜鸿铭晚年居于北京,常去她家做客。有天忽然对她父亲说,想刻一个图章,印上他一生的履历:“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5

康有为 康有为在《自传》中说,六岁时,家人出对子“柳成絮”相试,他应声答以“鱼化龙”。在场的客人很惊讶,赞誉此子定非池中之物,遂赏以纸笔。 康有为批评清人普遍认可的“识字—通经—达道”治学方法,称其为“磨砖作镜”、“蒸沙而欲成饭”。康氏主张先从古圣贤心志入手,读通微言大义,然后再谈具体的考据问题。 1890年春,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33岁的康有为。此时,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康有为则科举考试不顺,不过是一名监生。

按当时的科举习惯,梁启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辈”,所以梁启超有些沾沾自喜。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后来追忆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当头棒喝之后,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于是拜康有为为师。

6

陈黻宸

陈黼宸,是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人。 在北大,他不但讲中国哲学史,还在中国历史门讲中国通史。他讲的是温州话,无人听得懂。于是他就以笔代口,先把讲稿印出来。

上课时候,他登上讲坛,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得非常快,学生们抄都来不及。下课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

妙在他写的跟讲义上所写的,虽然大意相同,但是各成一套,不重复,而且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恰好写到一个段落。最难得的是,他有一番诚挚之意,溢于颜色,学生感到,他虽然不说话,却是诚心诚意为学生讲课,真像《庄子》说的:”目击而道存矣。”说话倒成了多余的。7

蔡元培 蔡元培字写得不好,很多人都知道。在《石屋续瀋》(瀋,读作“审”)中,写过这样一件事:其入翰林也,试者得其卷大喜,评其文盛称之,而于其书法则曰:”牛鬼蛇神。“ 辜鸿铭曾对罗家伦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之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蔡元培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时,对学生说,吕洞宾用手指点石成金送给穷人,但这穷人不要。问他为什么不要金子,他说要吕洞宾的指头,因为可点无数金子。这种想法从道德上来说,固然要不得;但就求学而言,却是最不可少的。 蔡元培书房中挂有自己画像,上面题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学不厌,教不倦”数字。 8

章太炎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许寿裳先生的《章炳麟》中,认为章太炎“是革命元勋,同时是国学大师”;而在国学大师方面,将他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贡献,列于首位。许寿裳说:“章先生对于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洵可谓集一代的大成。”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不少人想去营救他。有个人转求袁世凯最亲信的张秘书,说:“袁总统手中握有精兵十万,还怕一个书生不成?干脆就把太炎先生放了吧!”张秘书听罢,瞪大眼睛说:“这可不行!太炎的文笔,可横扫千军,也是可怕的东西!” 囚禁的章太炎,在桌子上书上“袁世凯”名字,每日击打数次,以泄心中之愤。1915年,章太炎书“明年祖龙死”,而袁世凯恰恰也就是1916年死掉的。 章太炎在成都时,有一客叙述之贫,请求他向四川当局推荐。章太炎听了勃然大怒说:“你一贫已至此,若至穷时又将如何?”在座的赵熙以为是章的旧友,为打圆场,就说:“贫与穷亦有异乎?”章太炎说:“异甚,所谓贫者,以其贝(古人以贝为钱)分之于人,而己身尚不致一无所有;若穷则弃家而无有,孑然一身,藏身穴内,安能与贫并论乎?”后来,赵熙对他人说:“我读书数十年,今日方才懂得贫穷两字字义啊!” 9

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梁漱溟在《纪念梁任公先生》中说:蔡元培先生好比宋高祖,他不必要自己东征西讨,却能收合一批英雄,以图大事;梁任公无论治学和行文,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自己冲锋陷阵,所向无情。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启迪了好几代人。梁启超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先生自认:“学问兴味、政治兴味都甚浓。两样比较,学问兴味更为浓些。”由于时势变迁,前期著述只求觉世,以政治论学,变法图强为其宗旨;后期著述意在传世,以人格修养为其归宿。

康、梁神离貌也不合时,康有为曾访周善培,问周:”我真佩服你,言必称赵先生(指赵熙)。你为什么那样服从赵先生呢?“

周知南海恨任公不服从他,就答复说:”赵先生只同我讲学问,学问的道理是方的,我无法违背他,只有服从他;你同任公变法以前也是讲学问的,变法以后,就专讲政治,政治的道理是圆的,你有你的办法,他有他的办法,自然他对你就从有违。还有一个重点:我做官是做的我的官,不是替赵先生做官。我做了六年官,赵先生从来未向我要过一个钱、荐过一个人。你对任公是否如此,请你反省一下。”康有为听了,很不满意。 10

张伯苓

南开是私立学校,经费需向社会各界募捐,有学生提出:“我们不要官僚军阀、土豪劣绅的臭钱!”张伯苓说:“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出来的!” 张伯苓鼓励学生苦干,但又怕年轻人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他以炖肉为例说:“炖肉要慢火,长炖,不能性急,肉自然又烂又好吃。若心急,一会儿揭开看看,一会儿揭开看看,这锅肉是炖不好的。” 1929年,南开女中部第一届学生毕业,张伯苓的讲话既幽默又深刻。他说:“你们将来结婚,相夫教子,要襄助丈夫为公为国,不要要求丈夫升官发财。男人升官发财以后,第一个看不顺眼的就是你这个元配夫人!” 张伯苓常讲:“人可以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他还编了句顺口溜:“勤梳头勤洗脸,就是倒霉也不显!” 张伯苓特别注重仪表,他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南开有四十字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求京味十足的文学作品?

京味文学”便是用北京方言,写北京人,书北京事。

但“京味文学”的时间跨度之长、生命力之强悍、作家队伍之雄壮、留下的名篇佳作之多,是别的地域文学派别所不能比的。在这个流派旗下,聚集着几代“大腕”作家,从开创者老舍,到汪曾祺、邓友梅、林斤澜、陈建功、刘心武……再到今天的刘恒、王朔。京味作家留下了许多足以写进文学史的经典名篇,塑造出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北京人形象”,你会觉得那就是北京人,而人们也正是从这一个个文学形象中来看取北京,看取北京人。而“京味文学”能够百年不衰,一代代传承下去,正显示出北京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常说常新的世风民情,显示出她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堪称一块文学的风水宝地。与“京味文学”这样一个有着鲜明语言风格、创作题旨的文学流派不同,“京派”则是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聚集在北京的一批文学中人的一个模糊概称。在这一派别内,亦有许多了不得的大师级人物,如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废名、林徽因……严格地说,这些京派代表人物大多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是一批脱“乡”入京的“外地人”;他们也不像“京味文学”作家那样,采用地道、半地道的北京话来写作,甚至很少以北京城和北京人来作为自己的文学对象。但在他们的言谈与写作中,亦体现出对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敬慕与认同,对北京的世风民情的欣赏和表现。这是一种精神的皈依与再造,在他们生活道路各异、文学追求也各自不同的背后,是他们精神品格、美学风格的趋同。透过周作人的闲适、林语堂的幽默、废名的冲淡,以及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与乡愁情调,是他们共同铸造的一派现代文人的精气神,是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和传统士大夫风度、贵族气的结合,站在时潮之外和追求艺术独立的结合。“京味儿”与“京派”,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文学概念,也是彰显北京文学的重镇地位和文化魅力的文学概念;另一方面,它们又像两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当下北京文学的面貌,也成为本文谈论当下北京文学的两个参照系。

有什么好看的小众电影?

《白日梦想家》

“开拓视野 ,冲破艰险 ,看见世界 ,身临其境 贴近彼此 ,感受生活 ,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影片讲述了主角沃特.密提的中年故事,沃特是一名在《生活》杂志工作了16年的胶片洗印经理,他性格内向,面对生活他像个旁观者,时常“放空”做白日英雄梦。直到有一天公司被并购,杂志需要做最后一期的封面,而封面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找到狂野摄影师尚恩的一卷胶片,沃特终于开口搭讪谢莉尔,并在她和母亲的鼓励下踏上真正的冒险之旅,冰原、大海、喜马拉雅山……沃特的白日梦最终化为追寻现实的壮丽。最终,走遍千山万水的华特在公司的催促下无功而返。而他也被开除,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反而是刚刚开始 。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梦就要出发。

从沃特踏上旅途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个白日梦想家,而是一个真实的筑梦人。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着无限的空间和想象,需要我们去经历,去见证。我们的生活,不仅仅应该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仅仅应该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还有自由和远方。 一个人的一生很短,一转眼就过去了数十年。在这短短的人生里,我们不仅仅要为了活着而工作,还要去看看精彩的世界,经历丰富的人生,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充满意义。

影片除了剧情励志,画面也是极美。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