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隋代的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

中突围成功已化装成商人的饶漱石一行人“被这个国军连长带队拦下后饶漱石等人并未惊慌,于是饶漱石掏出了些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塞到国军连长怀中,国军连长望了望饶漱石等人的皮衣、皮鞋后点了点头说道,国军连长并没有为难饶漱石等一行人!这个国军连长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大声朝着饶漱石一行喊道“中为数不多突围成功的新四军高级干部之一“途径安徽泾县时...

隋代的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历史上有哪些惊世骇俗的事?

“干什么的?”一国军连长拦住在“皖南事变”中突围成功已化装成商人的饶漱石一行人,此刻饶漱石等人正从山间小路前往盐城新四军军部。被这个国军连长带队拦下后饶漱石等人并未惊慌,这样的场面一路上他们已经经历过几次了。

于是饶漱石掏出了些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塞到国军连长怀中,并说道:“我们是商人,遇到打仗后我们就躲进了山里,无奈在山中迷了路!”

这样的话在这个关键时期无疑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但在银元这些通关“利器”面前,国军连长望了望饶漱石等人的皮衣、皮鞋后点了点头说道:“嗯!你们从这里下山后往东走就安全了!”看在通关“利器”的面子上,国军连长并没有为难饶漱石等一行人,就此放行了。

但就在饶漱石等人往前走了不到20米的时候,这个国军连长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大声朝着饶漱石一行喊道:“等等!”说完就朝着他们走了过来。饶漱石等人以为暴露了,刚准备暴起反击,国军连长一边走一边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就这样下去,是过不了关的,这是路条,拿着这个你们才能顺利走出去!”

就这样,饶漱石一行顺利到达了盐城新四军总部。饶漱石也成为了“皖南事变”中为数不多突围成功的新四军高级干部之一,在后来重建新四军的艰难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饶漱石

“皖南事变”的悲壮

“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途径安徽泾县时遭遇国军7个师8万人袭击,新四军战士奋起反击,惨烈的突围战就此打响。

在随后新四军的军部会议上,新四军高层决定分头突围,这样突围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就这样,一路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率领;一路由军长叶挺和东南局副书记、新四军副政委饶漱石率领的新四军余部开始了艰难的突围战。

突围的第七天,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身中数弹,倒在了一旁的草丛中,当天晚上被突围至此的军部卫士连发现并救起,但随后在章家渡渡河过程中,卫士连被敌人察觉,不少战士牺牲在了湍流的河水中,就算如此,战士们也没有放弃重伤的袁国平,而是将他举过头顶顺利渡过了河,袁国平此刻虽然重伤在身,但意识还是清醒的,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他几次要求战士放下他突围,但都遭到了拒绝,最终袁国平趁着大家不注意之际,毅然决然拔出了随身的配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下了扳机。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一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壮烈牺牲。

袁国平

“皖南事变”后第九天,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副政委饶漱石等人翻过火云尖,来到一处狭长的深谷中,这里正是国军108师驻地所在,叶挺和饶漱石带领着身边的千余名战士和敌人展开了激战。过程中,队伍再次被困,饶漱石和其他战士们一度要求叶挺带一部分人先行突围,但被叶挺拒绝了。

正当队伍就快弹尽粮绝之际,只见国军方向一个举着白旗的人朝新四军跑来,口中还喊着:“叶军长,自家人不打自家人,你们可以派个人来谈谈。”见状,时任政工部部长的林植夫不待叶挺开口,自告奋勇地说道:“我和国军108师的高层有点旧交,我去谈谈!”结果林植夫一去不复返。

叶挺

叶挺身为军长,戎马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早就将生死看淡了。此刻他为了手下的战士,决定亲自去谈,这一去就被扣押了,身陷囹圄多年。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二位新四军高级干部被扣押。

一个多月后,已经成功隐藏在赤坑山蜜蜂洞的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等人正在筹划向江北突围的计划。由于蜜蜂洞太小,只够容纳4个人,警卫员只能到蜜蜂洞的四周进行警戒,谁也没有料到会有意外发生。

项英

一天夜里,叛徒刘厚总趁项英、周子昆等人熟睡之际,悍然朝二人开枪射击,两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就这样壮烈牺牲在了蜜蜂洞。

到这里,新四军的高级干部中有的牺牲了、有的被扣押,已经没有几人了,饶漱石无疑是幸运的,叶挺离开后一段时间,饶漱石知道情况不对,不能继续等下去了,他深知聚集在一起目标太大,突围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下令大家化装后分散突围,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周子昆

匪夷所思之处

首先,“皖南事变”的爆发就很让人匪夷所思,虽然当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但战斗力依旧不可小觑。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蒋竟然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当然,如果站在老蒋的角度考虑,或许没有毛病,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决定做的并不是时候。

主要就是此时国军已经和八路军及新四军并肩作战了数年,底层军官和战士们已经结下了深厚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友谊,正是同仇敌忾之际。老蒋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不至于有人敢违抗命令,但一定会对国军士气产生影响,以及对他自己的威望产生影响。当然,全世界、全国的舆论也不可能站在他这边,所以老蒋的这个决定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老蒋

其次,就是“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高级干部几乎被团灭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要知道已经已经到了他们那种层次,虽然避免不了还要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但牺牲的概率却是很低的。回过头去看他们的牺牲过程,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毅然决然开枪自杀殉国、叶挺为了队伍亲赴敌营谈判就是那一带革命家大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钦佩,所以也没啥好匪夷所思的,只是新四军高级干部在这一次事件中差点被团灭让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项英和周子昆的死同样让人匪夷所思。要知道那个年代的枪是没有消声器的,而且警卫员就算不能在洞里休息,肯定也不会距离洞口太远,而是在四周警戒,枪声那么大,他们听不到吗?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事后刘厚总竟然还能安然无恙地下山投敌。

蜜蜂洞

最后,饶漱石等人被国军连长放走的事。这个事情也很让人匪夷所思。首先就是能成为连长的人自然不傻,他一定看出了饶漱石等人的身份,而且能拿出那么多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的人,在新四军中地位自然不会底,如果把饶漱石等人抓了送回去,自己的仕途岂不是一片大好,但这个国军连长并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明显不符合常理,难道说这个国军连长的觉悟很高?换做是正在看此文的你是当时那个国军连长,你会怎么做?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国军连长觉悟确实很高。就像上面说的,老蒋的这个决定是不得人心的,国军连长和新四军部队一起抗击日军那么多年,有感情基础也可以理解。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感情基础,饶漱石作为新四军的高级干部,认识他的国军战士怕不在少数。就算不认识,老蒋既然要发动“皖南事变”,会不将饶漱石等新四军高级干部的照片或者画像分发到基层搜山队伍中?就算国军连长有放走饶漱石的心,其他某些有心的小弟怕是也不乐意。所以这个事情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饶漱石

结语

几乎经历了革命所有时期的饶漱石,可以说绝对是坚定的革命家,而且已经身居高位的他自然是经受住重重磨难和考验的,思想上也不应该会出现问题。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的一位革命家在后来竟然犯了错误,让自己身陷囹圄。

古代圣贤哪个有学历?

没有硬性规定吧,文章写得好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就行了。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士农工商。士农在前面,而从商是低等行业,站在街上叫卖东西那是低等行业,是士所不耻的行为。再说以前也没有那么多职业,没有什么学历的硬性要求,入门的硬性要求。所以要么好好种地养活一家老小,要么从事一门手艺,糊口。要么有志读书靠功名做官。学历这个东西是近现代才有的产物,它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教育的普及才行成的,它是为了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如果非要说的话,古代也有学历。如榜眼探花状元等,只不过没那么普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得到,并且得到学历后是为做官的,是为了做统治阶级的一员。而现在得到一份学历可能大部分人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这是社会的进步。我相信学历在未来必然被人看的越来越淡,重要性也会减弱。人们会更重视个人的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而不是唯学历论。

推荐一部经典历史剧吗?

您好,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是从观赏角度的话,其实有很多不错的电视剧。就我个人而言,感觉每一部经典历史剧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以下是我整理出来的一些经典历史剧。

1.夏朝代表作:《大舜》(2013)

该剧于2015年7月26日在山东卫视播出。这部电视剧由吴子牛导演,赵文瑄,宗峰岩,杨梓铎,聂远,沈傲君等主演,讲述的故事是以远古帝王大舜传奇曲折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尧、舜、禹历经磨难、治理水患,为民造福、成就伟业的故事,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精神品格和忠厚、仁爱、诚信、和谐的传统美德,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佳作。

2.商朝代表作:《朝歌》

该剧主要讲述了商周两代王朝更迭之际,姬发、帝辛、妲己、武庚一群人的爱恨纠葛和权力纷争。商朝年间,帝乙迁都朝歌,希望这座城市像早上嘹亮的歌曲般欣欣向荣。时光荏苒,帝位传至帝辛,他好大喜功,征战各方,弄得民不聊生。幸有西岐姬昌之子姬考,帝辛之子殷郊少年英雄,希望能以绵薄之力,解救百姓于水火中。姬考被陷害进入奴隶营,殷郊舍命相救。在逃亡路上姬考遇见了姜子牙、哪吒、杨戬等能人异士,并在他们的帮助下逃回西岐。公元前1048年,姬考改名姬发,会同八百诸侯集体讨伐帝辛,终于将殷商覆灭。不想在此过程中,殷郊误以为母亲死于姬发之手,倒戈相向。经过一番较量,殷郊终于明白王权在谁手里不重要,能带给黎民百姓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殷郊自尽而死,姬发登基成为西周的王,他继续着当年跟殷郊共同的愿望,让天下黎民获得幸福。而在伐纣故事的过程中,这些历史人物的轨迹也给朝歌这座城留下了很多的名胜古迹和风俗习惯。

3..周朝代表作:《东周列国·春秋篇》、《东周列国·战国篇》

《东周列国·春秋篇》通过精心收集考证,复原了两千多年来广为流传的有关春秋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如:千金一笑、唇亡齿寒、赵氏孤儿、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孔夫子高山仰止、伍子胥过昭关等——让观众在回顾历史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华夏文明的精神之根。

《东周列国·战国篇》通过精心收集考证,复原了两千多年来流传的有关战国时期的典故,如“孙庞斗智”、“商鞅变法”、“田单复国”、“苏张纵横”、“窃符救赵”、“吕氏春秋”、“荆柯刺秦”等经典故事,让观众在回顾历史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华夏文明的精神之根。

4.秦朝代表作:《大秦帝国》

公元前305年,秦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一位君王——秦昭襄王嬴稷继位。其后五十六年期间,秦王嬴稷在其母宣太后和其舅魏冉扶植下,从一个稚嫩年轻君王,成长为了一位坚毅沉着,威震天下真正王者;而秦国也由一个势力一般二流强国一跃崛成为傲视列国的超级大国。昭襄王在宣太后、纵横家范醀、“战神”白起协助下嬴稷采用“力交利交”“远交近攻”之国策,率领秦国子民先后灭义渠,修长城,重创齐国,攻陷楚国都城,迫魏韩两国俯首称臣并以极其惨烈战役。长平之战毁灭性地打击了当时剩下唯一大敌赵国,最后更一举消灭西周收纳九鼎!自此秦国雄傲中原无人能及,八十六年后嬴政统一中国之霸业也由此已经拉开序幕

5.汉朝代表作:《汉武大帝》《大汉天子》

《大汉天子》是宝石影业投资公司在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视剧,由梁本熙、高翊浚执导,黄晓明,陈道明,贾静雯,王灵,陈紫函等人领衔主演。

该电视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在年轻时依靠东方朔和“太子”们排除窦太后等后宫势力,并奋发图强,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七十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的故事。

PS:个人建议两部电视剧都值得一看。

6.三国代表作:《三国演义》、 《新三国演义》

PS:这就不用做比较了吧。前者偏文言,后者通俗易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观影效果上后者。

7.晋朝代表作:

PS:西晋时间太短,开国者的历史很多都在三国中体现出来了,没办法直接用一部电视剧反映。西晋晚期和东晋(南北朝)时是五胡乱华时期,少数民族入侵,屠杀汉人,民族矛盾极为激化。这段历史中并不缺乏优秀人物,比如白衣军神陈庆之、闻鸡起舞的祖逖等人,也有淝水之战的著名战例。但:

(1)这种民族矛盾的电视剧不是主旋律;

(2)历史混乱,政权和主要人物往往昙花一现,不得善终,拍不长;

(3)关注低,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三国乱世和盛唐,中间的一段乱世却由于不好说的原因被掩盖,试问有几个人知道那些晋朝的英雄人物,都不知道的人又会有几个人有兴趣呢,没市场的电视剧没人拍

8.隋朝代表作:《开创盛世》

历史剧的真实,首先在于这段历史精神的真实,在历史精神真实的基础上,取舍历史事件,塑造典型化的历史人物。如隋炀帝,他自恃才高,轻视众臣,拒绝忠言,凶残暴躁,穷奢极欲,欲将天下美好占为己有,他将昏庸的封建帝王之根发展到极至;又如虞世基,貌似沉稳,巧言谄媚,以迎合皇帝的喜好为立于朝廷的根本;再如李渊,含而不露,长期在暴政的压迫下,变的优柔寡断,称帝后,也欲摒弃隋朝的劣政,但总不能彻底;又再如:李世民,十八岁举义,目睹了隋王朝兴衰、百姓疾苦,其经历使他心胸大度,济世安民是他名字的含义,更是他的目标;再如李建成,举义时也是雄心勃勃,欲拯救天下,他和李世民一样,善待百姓和士兵,战斗中身先士卒,但做了太子后,由于久居小人之中,他变了,心胸狭窄,害怕承担危险,又嫉妒冒生命之险屡建战功的兄弟……该剧中的不同性格和经历的典型人物,组成一个既尊重历史精神,又能展示那段历史特质的“社会”,在这些典型化人物的性格冲突和命运的跌宕中,让观众感受那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9.唐朝代表作:《贞观之治》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奉父之命东征洛阳。洛阳是前朝隋的东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洛阳之战也就成了唐朝统一中原的最重要一仗。经过李世民军队长达数月的围困,洛阳城内已经没有了和唐军对抗的力量,洛阳的首领王世充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救兵上。河北的窦建德带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发,要解洛阳之围。李世民命弟弟齐王李元吉留守大本营,自己亲自带兵迎击窦建德的大军。李世民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用几千人击败了窦建德的大军,并将窦建德本人擒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李世民一举击败了大唐的两个最有实力的敌人,功劳传遍了天下。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绩,封他为天策上将,并赋予了种种特权,地位几乎已经与太子不相上下。李世民势力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李元吉的忌恨,也让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李元吉对权力和地位的贪心越来越大,他表面上鲁莽,但实际上已设计好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他决定先联合太子整倒二哥李世民,再从太子手中篡取皇位。

10.宋朝代表作:

PS:很痛心地告诉你,宋朝正史电视剧在国内一片空白。

大宋提刑官,里面用的是明朝制度;

狸猫换太子,历史上没这回事;

杨家将,是小说戏曲改编;

岳飞传,都很老。

我觉得还能看看的是黄文豪、吴奇隆、周涛演的江山美人情,又叫李后主与赵匡胤。主线是赵匡胤的恋爱,虽然有些扯淡,但毕竟第一次在电视出现了郭威、柴荣、赵普、曹彬、潘美等人物,宋朝怎么诞生和统一的过程也较清楚。

11.元朝代表作:《成吉思汗》

PS:成吉思汗统治元朝的时候,建立了严重的等级制度,他们将汉人的地位制定的非常低,很多外族的人地位都比汉族高。虽然在现代社会大家思想都是比较开放的,不会有等级制度,而且人们也只是想要了解历史,但是没有人能够确定影视剧在拍出来之后不会受到影响。导演拍摄电视剧的目的在于收益,所以他们不想做这种冒险的事情,也就有很多导演虽然想要拍,但却不敢拍。

我们知道元朝是成吉思汗创立的,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知道成吉思汗时期,在成吉思汗带领着大量的骑兵敢去欧洲作战,还在世界上留下了战争神话。我们知道元朝是一个重武轻文的国家,而且关于元朝的史书记载是比较少的,而且元朝只存在短短的98年,所以很多元朝的东西我们没办法知道,就算是有导演想要拍摄关于元朝的影视剧也没有东西可以拍摄,总不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完成这件事情吧。

其一,从经济角度看,蒙元区域的人大多从事的是牧马事业,他们会在宽阔的草原骑马射箭,打猎等等,基本上是一种游牧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胸襟开阔,但是对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难以适应,于是有种统治干预其他民族的想法。而当时的汉人主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基本上是种田劳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后来蒙元在一段时间想恢复汉人的小农经济,但是中间隔着一段文明代沟,很难发展。

其二,从文化角度上看,当时社会主要以佛道教为主,而且很受人们欢迎,确实也影响了许多不同民族。蒙哥看了中国这段兴盛的文化,自叹不如,因为他们寻根问祖就找不出一个厉害人物与丘祖相比。因此蒙元很苦恼,如果任由道教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发展的话,将会很难管理,同时道教里面包含了很多汉族精神成分,万一这些能量聚集起来,想控制就很难了,因此现在就阻断。蒙哥后来通过排斥汉文化来继续治理元朝,这样一来汉文化就慢慢被削弱。这种文化压制让人不满,所以如今也很少拍关于元朝的电视剧。

其三,从军事角度从看,他们一入中原就对汉人施行屠杀政策,手段残忍,行为卑劣,并不把自己当做主人看待,极大的伤害了汉人的自尊心。当时满清入关,对汉人还是实行平行政策,呼吁满汉是一家人,所以说蒙元是最不明智的做法。蒙元规定把国家分为,上等,中等,下等,当时的汉族是处于下等的,自然汉族占不到任何便宜,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民族歧视实在让汉人失望,自然不会对蒙元产生好感。

因此,从上面三点看来,蒙元在当时确实对汉族文化破坏很大。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蒙元都极度打压汉人。如今在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再去翻开古代民族歧视的历史,谁都不想再重蹈覆辙,也不适合现代民族的和谐发展,古代与现在只在弹指一挥间,或许我们再过几年也是另一个时代,再去翻拍只会增加仇恨,或许当下有人要去重拍那部历史,想必制作团队也会被千夫所指,毕竟其正史,就是一部片面偏激的“歧视史”。

作为一个重武轻文的朝代,他们的天下是从马背上得到的,在这个朝代他们崇尚武力。即便是在元朝统一之后他们仍然不考虑治理国家,想的都是开疆扩土。所以元朝的历史是比较神秘的,他们在马背上来去自如,现在的人都没办法找到他们的墓地在哪里,更不可能找出元朝出土的文物以方便我们了解元朝的历史。

12.明朝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朱元璋》、《传奇皇帝朱元璋、》《大明嫔妃》、《明珠游龙》、《洪武大案》、《正德演义》、《永乐英雄儿女》、《郑和下西洋》、《名扬花鼓》、《洪武三十二》、《明末风云》、《大明天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后又遁入空门。他走投无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一步步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朱元璋心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一批将才笼络在自己身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礼遇有加。在鄱阳湖大水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创建了明朝。明朝建立后,他厉行改制严惩贪官污吏,创造了诸多治国新法,使国家迅速恢复生机。但同时,为了朱家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 马皇后在对朱元璋的爱与恨中死去,继而太子朱标也猝然身亡,朱元璋悲痛欲绝,最终自己也随着落山的夕阳一起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13.清朝代表作:《康熙王朝》《雍正王朝》

这两部就不用细说了,一个主演陈道明,一个主演唐国强。

都是良心作品,看上10遍都不多,小编也是特钟爱这两部电视剧。

如果还有什么历史问题的话,可以关注我,私聊我哦。

宫女和太监是如何做夫妻的?

他们有“结婚”仪式,晚上一起睡觉,也会有孩子。但不同的是,他们“一女多夫”“一夫多女”很常见。另外,宫女若没有对食,会被人嘲笑,就和现在嘲笑剩女一样。

对食,本意是面对面吃饭。但后来,慢慢演变出特殊的含义。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对食的特殊含义,是太监和宫女结为“夫妻”。

但我翻阅史书,意外有了新的收获。

最早的“对食”,出现在《汉书》中,并不是指太监和宫女做“夫妻”,而是用来描述同性宫女的恋爱关系。

《汉书》:“(道)房与(曹)宫对食”“宫人自相与为夫妇”。

而且,这种女孩子之间的同性恋爱,不止发生在宫女身上,连皇后也参与其中。

比如,金屋藏娇的女主人——陈皇后,即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妻子。

刘彻登基后,宠爱卫子夫,陈皇后常年受冷落,便让女巫穿着男装,和她同时起居,两人扮成恩爱夫妻,即“相爱若夫妇”。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对食”就不再专门指宫女和宫女的恋爱,更多地被用来形容“宫女与太监做夫妻”。

那么,问题来了。

太监身体残缺,也没有生育能力,他怎么能娶宫女当老婆呢?

太监娶了宫女之后,他们又是怎么过夫妻生活的呢?

别着急,我们一一来解答。

太监为何要娶宫女?

在古代,太监是挨了一刀的男人,不算完整男人。

但人就是这样,越缺少什么,就越需要什么。

相比正常男人,太监更需要老婆,不止是心理上需要,身体上更需要。另外,他们若能结合,还能产生想象不到的能量。

其一,得到精神上的抚慰

古代的生存环境,可比现代恶劣多了,有很多很多人吃不饱饭,很多很多人读不上书。

若能进入紫禁城,有个正经编制,基本上都是“人上人”,被很多人羡慕。

只是,外头的人羡慕归羡慕,里面的人各有酸楚。

无论宫女还是太监,说到底,干的都是伺候人的活,没人在意他们的心情。

因为身体残缺,绝大多数的太监,不由自主会自卑。

而宫女呢?

只有少数能勾搭上皇帝,飞上枝头当后宫嫔妃,绝大多数都在各自的岗位,默默干活。

除非祖坟冒青烟,绝大多数的太监和宫女,都是庸庸碌碌走完一生。

但任何一个鲜活的人,都需要精神上的抚慰。

因此,务实一点来说,太监和宫女,彼此就个伴,打发一下宫中寂寞无聊的时光,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万历野获编》:“宫掖之中,怨旷无聊,解馋止渴”。

太监若能娶宫女,就算什么都不能做,也能在深宫中感受家的温暖,获得归属感;

宫女若能嫁太监,漫漫长夜中,有个依靠,也更容易得到安全感。

其二,满足身体、生理的需求。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太监虽然失去了器官,身体残缺,但他们仍然会有正常的需求。

如果这个太监,是成年之后才进行的“手术”,这种需求就更旺盛了。

古代虽然没有科学研究,但他们的认知并不落后,否则也不会有“京师人谓,此曹男性忧在,必须近女”的说法了。

《双槐岁钞·卷八》:京师人谓,此曹男性忧在,必须近女。

而宫女也是正常女子,她们同样会有相应的需求。

只是,深宫内院中的她们,能看到的“男人”,绝大多数是太监。

有句话说得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他们有了正常的需求,也不必苛责。

只是,太监毕竟挨了一刀,不能真正行夫妻之事,部分人就会采取特殊手段发泄,甚至有些残忍。

比如,史料中就曾明确记载,有些太监的手段,可能会让宫女受伤,并且影响第二天的当值。

“相爱淫谑甚于平人,夫妻居室之事,每一交接,则将女人遍体抓咬,必汗出兴阑而后巳。其女人每当值一夕,则必倦病数日。”

当然,这种暴虐的太监,是少数。

绝大多数的太监,可能和《甄嬛传》中的苏培盛一样,只是想要一个温暖的家。

需要强调的是,我这里讲的,都是真太监,古代也有一些假太监,比如最著名的假太监——嫪毐,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勾搭生子。

但这些假太监,背后都有政治阴谋,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其三,太监宫女结婚,是能力的彰显。

在民间,妻妾的数量,不仅用于传宗接代,还是男人能力的体现。

在古代,可不是任何一个男人都能三妻四妾的,普通的老百姓,能娶到一个老婆,就算很不错了。能三妻四妾的,大多都是达官贵族。

同样的道理,在宫中,太监娶妻,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事实上,翻阅史料,太监的婚姻,早在秦汉时期就被允许了。

最初是个例,后来慢慢地,就成了普遍现象。

比如,《魏书》中就明确记载,太监不仅可以娶妻,还可以到处收养儿子。

《魏书》:“(王琚)养子寄生,未袭而亡。子盖海,袭祖琚爵。”

有些太监,不仅要四处收养儿子,还要攀比妻妾和养子的数量,来彰显自己的身份。

“黑养族弟赵奴第四子炽为后”“先以从弟老寿为后,又养太师冯熙子次兴。嶷死后,二人争立。嶷妻张氏致讼经年,得以熙子为后”。

有句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纠纷。

太监也是人,自然也有攀比心理。

唐朝时期,宦官专权严重,有些太监甚至有上百个养子。

最著名的是晚唐大宦官杨复恭,他的养子有600多人,其中不少是各地的节度使或刺史。

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太监和宫女娶妻,就是为了“显摆”,而收养养子的目的,则在笼络人心,培养势力。

太监如何娶妻?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太监娶宫女为妻,至少有3大理由。

而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在古代宫廷中,宫女和太监结为对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反而十分普遍。

那么,问题来了。

太监到底如何才能娶到宫女呢?

或者说,太监和宫女结婚,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宫女和太监结为“对食”的情况,在明朝最为典型,也最为普遍,因此,我以明朝为例,和大家聊聊他们缔结婚姻的方式。

方式主要有2种:

第一,皇帝赐婚。

明朝初期,明太祖吸取前朝教训,严格禁止太监宫女结为对食,甚至不惜动用酷刑:

“太祖驭内官极严,凡阉人娶妻者,有剥皮之刑。”

但是很快,朱棣就推翻了这条规定,甚至亲自赐婚太监。

这位被赐婚的太监,名叫刘通,他自小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军功,和朱棣的感情也非常好。

最终,朱棣破例,为他赐婚,将王家女许配给他当老婆。

“特赐居第,以王氏之女为配,俾理家政,以奉其母,恩至厚也”(《故太监刘公墓志铭》)

刘通的妻子,不是宫女,但朱棣的做法,打破了太监不能娶妻的规定。

此后,明朝太监娶妻,就开始泛滥成灾。

清朝建立时,皇帝也明令禁止太监和宫女之间的恋爱,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例外情形。

《甄嬛传》中,苏培盛与崔槿汐结为对食;

《如懿传》中,莲心与王钦也结为对食。

这些情形,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对应的人物,并不是影视剧胡编乱造。

由此可见,哪怕古代明确禁止太监娶妻,只要皇帝开心,也能打破禁令。

当然,这些能被皇帝赐婚的太监,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太监娶妻,采用的都是第二种方式。

第二,自愿、平等、主动结为“对食”。

明朝时期,太监和宫女结为“夫妻”,的确是从食物发展而来的。

讲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魏忠贤掌权之前,太监的一日三餐,只能是外面送进来的冷食。

有条件的,稍微加热一下,凑和吃;绝大多数,吃的都是冷菜冷饭。

但宫女的条件就好很多。

她们都有自己的小厨房,可以生火做饭。

为了能够吃口热饭,很多太监都会刻意讨好宫女,只要两人结为“对食”,就能拥有正大光明蹭饭的机会。

为了吃饭,太监们使尽了浑身解数,甚至还出现不少“争风吃醋”的行为。

比如,两个太监为了1个宫女而打架斗殴,即“争奸斗殴”;再比如,太监们因此互相仇视,甚至拿刀砍伤对方,进行打击报复,即“或所欢侦知之,至于相仇,持刃枪复者”;

在明朝,一个宫女,若长期没有“对食”,也会被同伴嘲笑,就好像民间嘲笑大龄剩女一样。

“苟久而无匹,则女伴俱姗笑之,以为弃物”。(《万历野获编》)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在古代宫廷,宫女和太监结为“对食”,还真的挺普遍的。

即便开国皇帝明令禁止,到了中后期,基本上也都放开了。

毕竟,这些都是人性嘛。

那么,太监和宫女是怎么过夫妻生活的呢?

结为“对食”后的生活

宫女和太监在一起后,有优势,有也苦楚,和正常婚姻一样,酸甜苦辣咸,没有一个能逃掉。

第一,结为夫妻的仪式

在古代,宫女和太监结为“对食”,可不是两人互相点点头,就可以住在一起了。

据史料记载,结为“对食”,是有专门的仪式的。

他们会仿照民间的“嫁娶之礼”,会先派人来说亲,然后选定日子,对着星星和月亮,发誓此生不再有另外的人。

“其讲婚媾者,订定之后,星前月下,彼此誓盟,更无别遇”。

相比民间婚礼,结为对食的仪式,还是简陋很多。

第二,夫唱妇随,连皇帝都见怪不怪

当仪式结束,太监和宫女便会有了一个“家”。

逢年过节时,他们会以“家”的名义,开展节日活动。

比如,他们会每家出一点菜,然后互相串串门,聊聊天。

“各家皆蒸点心储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也。”(取自《酌中志》)

除了无法行“夫妻之事”,他们基本上和普通夫妻没有区别,一样的夫唱妇随。

皇帝对此也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主动问起他们的另一半,或者直接询问: “你的菜户是谁?”(明朝的“对食”,又叫“菜户”)

《万历野获编》:“即至尊或亦问曰:‘汝菜户为谁?’即以实对。盖相沿成习,已恬不为怪”。

菜户,的确是个非常生动的词。

不过,连皇帝都见怪不怪了,就很奇怪了。

毕竟,在法律层面,对食是不被允许的。

为什么明朝皇帝对此见怪不怪呢?

我推测,这可能和特务机构的发展有关。

明朝中后期,皇帝特务机构越来越发达,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大量已经娶妻生子的成年男性,主动选择入宫当太监。

这是趋利避害的必然。

传统的科举考试,你若想得到皇城的编制,简直是风毛菱角、难上加难,但是走太监这条路,就简单多了,甚至前途一片光明。

于是,大量完成娶妻生子任务的男人,主动选择走宦官之路。

那么,早早入宫,还没有妻子的太监们,找个宫女结为“夫妻”,似乎也不过分吧。

第三,没有法律保障,可以随意换人

哪怕是明朝,在法律层面,“对食”都不被制度认可。

这意味着,对食夫妻,没办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举个例子。

正常的夫妻,丈夫去世,妻子可以享受他的财产。

但对食夫妻不行。

只有皇帝额外恩赐,妻子才能享受丈夫的财产,否则,就相当于是一个外人。

比如,天顺年间,司礼监太监吴诚去世,他的妻子确实得到了吴诚之前的故宅和庄田。

但这不是正常继承得到的,而是靠着明英宗的恩赐。

“(英宗)赐司礼监故太监吴诚妻两京原住房屋并旧赐庄田”。

司礼监太监,已经是太监中的头头了,被皇帝关注很自然。

若是那些不被皇帝注意的太监,就算大家都知道宫女是他老婆,这个宫女也得不到半点好处。

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对食不受法律保护,自然也没有那么多限制。

对食夫妻中途换人,另结新欢,另换对象的,大有人在。

举个例子。

万历年间,郑贵妃名下的宫女吴赞女,感情经历就很丰富。

她先和内官宋保,在一起谈恋爱,成为“对食”。

后来,她看上了另外一个太监,便迅速另结新欢,“与同类张进朝者结好”。

宋保自然很生气,一怒之下,他干脆也不当太监了,直接跑去出家,当了和尚。

《万历野获编》:“不胜愤恨,遂弃其官,去为僧不返,齐类辈咸高之”。

由此可见,为情所困,是人类的通病,哪怕是太监,也不能免俗。

其实,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这件事,若发生在正经婚姻里,吴赞女是要被拖去浸猪笼的。

因为对食不被法律承认,吴赞女才有随意挑选丈夫的自由。

历史上还有另一对著名的对食夫妻——魏忠贤与客氏。

客氏,最早是天启皇帝的乳母。

最初,她和司礼监太监魏朝结为“对食”,后来,见魏忠贤长得好看,会说话,又会办事,便直接抛弃了魏朝,和魏忠贤在一起。

《明史》:“长孙乳媪曰客氏,素私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

当然,对食夫妻,也有从一而终,矢志不渝的爱情。

他们甚至会对妻子或者丈夫,守节一生,再不另嫁或者另娶。

“或一人先亡,亦有终身不肯再配,如人间所称义节”。(《万历野获编》)

写在最后

其实,宫女和太监在一起,是人之常情。

大家都渴望家的温暖,普通的他们,就算身体有残缺,也仍然眷恋这种温暖。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只是,不少影视剧,一提到太监娶妻、宫廷对食,就好像天大的事情,就好像想要老婆的太监,或者想要丈夫的宫女,仿佛十恶不赦。

但他们真的犯错了吗?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真的科学吗?

任何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

对食,只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现象,是普通的男男女女,想要追求温暖的体现。

我们不必过分苛责,也无需过度追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山西的本土文化历史名人诗人?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毕士安、王琼、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狄青,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也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纪 信 (?——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霍 光 (?——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

张 敞 (?——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

郭 泰 (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王 允 (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

张 辽 (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

徐 晃 (?——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

贾 逵 (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

贾 充 (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刘 渊 (?—— 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

孙 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

郭 璞 (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

温 峤 (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

石 勒 (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

慧 远 (334一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

法 显 (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

王僧辩(?—— 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

王 通 (584——617),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裴 矩 (?——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 寂 (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 627),唐初大臣, 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 士 (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 绩 (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 绍 (?—— 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 勃 (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 度 (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 炎 (?—— 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 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 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 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 维 (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 纶 (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 度 (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 注 (?—— 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郭崇韬(?—— 926年),五代时期后唐大将,字安时,代州雁门(今代县)人。

安重诲(?—— 931),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

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 崇(895——954),五代十国时北汉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刘知远从弟。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将领。太原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

慕容延钊(913——969),五代后周及北宋大将。太原人。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毕士安( 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大同)人。

杨延昭( 958——1014),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

杨文广(?——1074),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

狄 青 (1008—— 1061),字汉臣。汾州西河(今汾阳县)人。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米 芾 (1051——1107),北宋书画家。字元章,祖籍太原,迁居襄阳。

王 彦 (1090—— 1139),北宋上党(今长治)人。

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

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忻州市)人。

乔 吉 (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罗薛宣 (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

乔 宇 (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

王 琼 (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

麻 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

傅 山 (1607——1684),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

于成龙(1617——1684),清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人。

阎若璩(1636——1704),清朝考据学家。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晋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学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孙嘉淦(1682——1753),字锡公,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入。清代大臣,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不畏权贵,处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 1779),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办官事如家事”,善于调查研究,权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兴学育人、拯救女婴等方面都有政绩。

徐继畲(1795——1873),字松龛,代州五台(令五台县)人,清代大臣。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

高君宇(1896——1925),“五四”运动领导人。原名尚德,山西静乐人。

石评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高师。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早年经营钱庄。毕业于耶鲁大学。

阎锡山(1886——1960),近代山西军阀、国民党官僚。字百川,山西五台人。

{山西名将列表}

前 秦:李 牧

汉 代:卫 青、霍去病、关 羽

北 朝:独孤信、斛律光、刘武周

唐 代:尉迟恭、薛仁贵、张 巡

宋 代:李 筠、王全斌、折从阮、呼延赞、杨家将、狄 青、慕容延钊

清 代:任 举、宋世杰

近 代:姚以价、张培梅、傅作义

{山西文人列表}

荀 子、董 狐、法 显、慧 远、昙 鸾、王 通、薛道衡、司空图、王 勃、王 维、王之涣、王昌龄、王 翰、卢 纶、宋之问、温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问、白 朴、郑光祖、罗贯中、傅 山、阎若璩、李殿林、刘大鹏、赵树理

{山西政治强人列表}

前 秦:赵 衰、赵 盾、祁 奚

汉 代:郅 都、霍 光、王 允、常 惠、尔朱荣

唐 代:温彦博、温大雅、裴 炎、杨国忠、狄仁杰、裴 度

宋 代:毕士安、文彦博、司

雄才大略的皇帝作家是谁?

皇帝作家很多啊,随手就能找出几个来。

雄才大略的帝王,胸有甲兵,吐出来的诗词歌赋,别的不说,那霸气确实无人能及。

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几乎人人知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吹得云彩飞扬,平定四海回到故乡我却心怀忧虑,怎样才能找到勇士替我镇守四方?

王霸之气,即使在忧虑之中,也按捺不住。

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诗近百首传世,其中一首: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疾风过后,才知道哪颗草坚劲;震荡之时,才能辨别谁是诚臣!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现在已经是成语了!

语句干练,是帝王的话!

“一杆哨棒打遍天下400座军州”的赵匡胤,也有诗作传世。

《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如果把这首诗比做一幅画,则全无文人骚客推崇的意境、留白,满幅都是酣畅的泼墨!

文字虽然质朴粗犷,但是境界磅礴开阔,舍我其谁的帝王之气,跃然纸上!

据说,除了这首咏初日,宋太祖还有一首《咏月诗》。话说有一天太祖和众爱卿把酒言欢,酒到酣处,诗兴大发,脱口而吟:“为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众臣屏住呼吸,静待下文。可惜赵老板吟完这两句,就卡住了,再也续不了下句。

有宋一朝,无人敢接!

一直到了明朝时,另一个太祖朱元璋才给接上后两句: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距离赵匡胤作诗时已经四百年了!

男人们熙熙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那女人呢?

您还别说,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武则天,真有一首诗作传世: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的时候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情诗。

没想到啊没想到,冷酷狠毒翻云覆雨的武曌,竟然也能写出这样一首明朗而又含蓄,绚丽而又清新的乐府小诗!

和男人皇帝的打打杀杀比起来,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