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隶书代表作作品,怎样才能让书法有古朴之意?
怎样才能让书法有古朴之意?
古人云,书法到了隶书以后就没有古意古味了。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忘记谁说得这句话,
由此可见,自己的创作必有寻觅隶书以前的篆书。包括南北朝的碑学。
清代已改帖学的妩媚,从故纸堆或出土碑版,开始挖掘出篆隶魏碑书体,开创复兴了北派,即碑学的雄强及古意。
当今已经出发进入清代的碑学,有了碑体学习,比较三十年前,隶书学习者猛增,且有隶变创作已经成为现在的时尚。
书法渊源,是中国朴实无华的拙嫩笔画,粗犷简单明了或纷繁复杂结体形式,接近自然,而今回归古朴拙稚的书法面貌,似乎就是追求古意味道。甲骨文的最形意的表现,富有最古之意境。魏碑楷书的万千结体形式多么情性表现。初始的艺术虽然不完善,但是那种自然的原始味道,正是现在朴拙的追求,刻意的笔墨总是不如原始性的姿态。
历史年代就是验证书法艺术的是否古意,书墨形式愈久清新感愈加强烈。所以书写古意作品,都有的回溯金帛书,大写意爨宝子。隶书入草,还有隶书入楷,都充满了一种古朴雄强的个性使然,寻觅中陶醉,帖学的遒劲妍美已经融洽与碑学,相互糅杂。就是尝试当今书法元素的多元化萌芽。其中碑学已经成为书法爱好者的崇尚。追求古意笔法的临摹。
浅见。
邓石如是如何从一介草民成为书法大师的?
邓石如是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四体皆能,篆书成就最高。
邓石如九岁上学一年,后休学采樵、卖饼饵。17岁靠刻印、写字谋取收入为生。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o寿辰时,户部尚书曹文植邀其同往进京,从此,他以书法响誉书坛。张惠言、包世臣都曾拜他为师学书法。
他箓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石鼓文、汉碑等。篆书用笔大胆突破古法,富有创新精神。将隶书笔法融进篆书中。行笔时逐步顿挫,行处皆有留,留处也皆有行。苍茫浑厚。
郑石如隶书雄浑雅健,结构茂密。大气磅礡。
楷书取法魏碑,方笔为主。斩钉截铁,巧含隶意,结构平正高古。
行草主要学晋唐之法,行笔生涩老辣。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邓石如所书。)
请分别介绍一下书法的几种字体?
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篆书是最有内涵的,同样写起来也是最难的。一幅名家的篆书作品,挂在墙上是,它是在动的。它起源很早,在书写的更迭之中,逐渐被人舍弃,但它依然用哪种深邃的内涵,灵动的线条表达古典的美,内心的美。
隶书——内心的思想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
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篆书字体、楷书字体、隶书字体、行书字体、草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
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1、篆书字体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小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2、楷书字体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3、隶书字体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4、行书字体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5、草书字体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拓展资料:
著名书法家
1、秦汉
李斯、张芝、篆书、汉隶、皇象、蔡邕、石门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秦诏量铭文、子侯刻石、天发神谶碑、阳陵虎符
2、两晋
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索靖、王珣、陆机
3、隋唐五代
冯承素、张旭、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李阳冰、贺知章、怀素、李邕、智永、徐浩、柳公权、杨凝式、董美人墓志
4、宋辽金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蔡京、朱熹、欧阳修、李建中、林逋、薛绍彭、张即之、吴琚、白玉蟾
5、元代
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欧阳玄、危素、虞集、赵期颐、倪瓒、饶介、张雨、杨维桢、邓文原
6、明代
董其昌、解缙、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淳、王宠、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徐渭、张瑞图
7、清代
傅山、金农、邓石如、蒲华、黄慎、郑簠、石涛、赵之谦、吴熙载、姚鼐、姚文田、宋曹、查士标、杨守敬、万经、巴慰祖、翁同龢、沈曾植、吴大徵、汪士慎、李鳝、梁巘、莫友芝、刘墉、郑板桥
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在篆书之后,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书体。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隶书有着自己独有的思想性,用柔美的笔画,严谨的章法,严肃但不死板,方直但不生硬。有思想,有内涵。
草书——缠绵的意境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草书是中国书体简化的极端,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
行书——速度的轨迹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以宋代的最为著名,有米芾、苏轼、蔡襄黄庭坚等。行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书的出现是书写简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结果。
楷书——方正的柔美
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是我国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书体。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著名书家有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书一般作为入门书体,其上可追篆隶,下可及行草,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拓展资料:
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篆书字体、楷书字体、隶书字体、行书字体、草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书法选纸有什么技巧?
您好,在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呢,我想先跟您分享一个小故事,希望对您提的这个问题解答能有所参考。话说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小时候家里很穷,因为特别喜欢书法,所以周边十里八村写字好的先生他都跟着学过了,并且都超过了他们,只有一位先生还在带着他不断的练习。有一天,这个秀才呢告诉柳公权说,孩子,我会的你都学会了,再往下我就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的天赋非常高,三天以后呢,有一个外地来的一位赶考的秀才,要在我们这里住上半年,这个人写字是非常厉害的,你可以等他来的时候找他试试看,但是他未必能够答应教你,需要你自己想办法拜他为师。
三天以后,果然来了一位先生,一看此人真的气度不凡,柳公权就来到这位先生家,肯求他收自己为徒,书生看了他一眼,头没抬让他回去,告诉他不会收他为徒的,柳公权很执拗,于是就在书生的门外跪着,就是不走,跪了整整三天,书生把柳公权领进屋里问他:你真想学书法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书生一笑,说你写的字呢我看了,不是因为你写不好,是因为你用的纸不行,用我的纸写出字来肯定会体现你的更高水平的,但是我的纸很贵的,恐怕你买不起!所以你还是回家吧,柳公权问他多少钱,他说30两纹银一张!要知道那时30两纹银是可以让一个家庭生活一年的费用的,把柳公权愁坏了,家里穷成这样怎么可能拿出这些钱呢?回到家里茶不思饭不食。母亲看到儿子如此难受,就偷偷的把结婚陪嫁的首饰全部都当了,换了30两银子交给了儿子,让柳公权去书生哪里买纸。就这样拿着哪一张从书生那花30两银子买回来的纸,柳公权更不敢随便写了,于是他更加用心揣摩字帖,学习背诵字帖,利用一切时间心摹手追,但是始终没舍得在这纸上写一个字,很快半年过去了,书生临走时让柳公权在这张纸上写一个字他看看,于是柳公权在这张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永字!书生看完了给柳公权留了一个包袱就大笑而去,柳公权解开包袱一看里面包的正好就是30两银子!从此柳公权书法扬名天下!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两点:
一、不是贵的纸张能够让你练出好的字来,而是在于你是否真正用心去领悟,去学习,去揣摩书法,达到真正的心摹手追。
二、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是没有道理,这点是要取决于你学书的某个阶段,学书法前期无需执着于这点,学书中期基础有了,境界自然提高了,针对学习某些碑帖或者是创作的时候再来考虑选纸和用笔的问题也不晚。
其实新手写字开始无需对于材料要求有多严格,宣纸技巧呢以方便、实用、经济这三点是选材料的基础原则,毕竟写字是个慢工,没有时间上的积累是肯定不行的。当然你家开矿的有米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哦。
方便指的是随时随处都能够买到,比如毛边纸,元书纸,旧的报纸等等;
经济是价格便宜,适合长时间练习;
实用是指适合新手学习(半生不熟宣纸,即可掌握墨性,同时又适合新手书写)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您的这个问题的回答,但愿能够给您选纸提供一种帮助和参考。
你认为哪位古人的书法最好看?
众所周知,文字的根本作用是为帮助记忆。随着时代进迁,文字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着变化,由上古时代的记忆符号逐渐以篇幅文章作为载体连缀成句,用无一相同的点、线集合形象,形成书写之法;对人的视觉、心灵产生冲击,令人获取美感并顿有所思、思有所悟。
中国历朝历代书坛群星璀璨,在众多书法大家之中,予独爱颜体。
世人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对颜真卿做出了如下评述:“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这句话是说颜真卿的行书可以学,但楷书便是俗书了。其实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批判的不光只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究其原因并非是米芾针对某个书法家进行批判,而是米芾对于整个唐楷的否定。纵观《海岳名言》中,米芾多次谈到的一个理论就是“古”,这里的“古”是指“古法”,其临摹的王羲之的《平安帖》更是可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此也彰显其对传统书法的一个执着和痴迷。
本人作为一个普通书法的爱好者而言,对米芾的书法十分之喜爱,更钦佩米芾对于书法的执着和痴迷。但对其所述的“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之说不敢苟同。本人有些拙见,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们海涵。
颜体在书法史上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书派的书学境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拥有着雄浑、刚健,也有着柔美与妖娆。在《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中更是将自己的情感给予文中,阐述了人生感悟的同时,其思想境界更是宏大开阔。
“颜体”的初步形成是在颜真卿50岁前。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中就可以看出颜体不同于初唐之书,少了初唐楷书的几分灵动,多了几分厚重。《多宝塔碑》入笔坚实,行文刚劲,笔墨浓厚,而且字的结构刚正,稳健。《多宝塔碑》为“颜体”的自理门户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后颜真卿真正把“颜体”推向成熟是他在65岁左右,这段时间从《郭家庙碑》到《麻姑仙坛记》中可以看出,颜真卿加大了腕部的力量,其笔锋也由明转暗,采用了篆籀之法。字的整体结构也变的更加平实稳健。颜真卿在此期间逐渐的摒弃了之前的楷书风貌,创立出了雄浑、妖娆的“颜体”。颜体真正的大成之作我认为应属《颜勤礼碑》,在《颜勤礼碑》中颜真卿将炉火纯青的书写功力显露无遗,融合了《多宝塔碑》的刚劲有力,也兼并了《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的浑厚内敛。
不论如何评价“颜体”,颜真卿作为中国书法界的重要人物之一,理应拥有崇高的地位。然而“颜体”在后世传承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继承。数千年来,能学颜且又化出新的境界的也仅有苏轼、何绍基二人。近代更有“学楷当学颜,学颜当学钱”之说,不知从何时起,学“颜体”就该先学钱南园似乎已经成了定律。从个人角度出发,并不提倡综上所述。颜真卿书法大成之时的浑厚内敛虽和晋法不同,但不能忽略也不能否认的是“颜体”的本身形成取之于晋法。从竖画即可看出,不论颜体竖画形态如何变化,也与其师褚遂良的笔法如出一辙。这就很好的体现了颜体虽开创了另一种书学,但颜体也继承了晋法的根本。而钱南园对于颜体楷书过于的简化的处理恰恰也就缺少了颜体的浑厚和自然。
在我看来颜体本身蜕变与晋法,这是不争的事实。米芾所说颜真卿乃丑书的鼻祖,这话我觉得也不为过;因为颜体的表现形态绝大部分与传统书法是相悖的。但仅是因为开创了新的书学与晋法不同了,就把其划为丑书,我认为是一种极端的说法。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而言,对此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中三本帖我认为可说是颜体的精华,其一为《多宝塔碑》,此帖的笔法之多,变化之多可属楷书字帖中的前列。其二为《麻姑仙坛记》,《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笔法蜕变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逐渐的隐去了晋法的束缚,开创了篆籀之法。其三乃《颜勤礼碑》,《颜勤礼碑》应属颜真卿楷书字帖中最难写的。先说其结构,《颜勤礼碑》中的结构与传统晋法的结构有很大的区别,更多讲究的是离散关系、呼应关系等。再之其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全部隐于暗中,用了更多的逆势。故而我个人建议如想学颜体不宜从《颜勤礼碑》入手。
最后以我个人经验而谈,颜体书写之法不可与楷书相同,应取行书之势。
以上言论仅为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不成熟的拙见,拿出与之交流,望各位同仁万般海涵,再次感谢!
(图片碑帖顺序:颜真卿《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祭侄文稿》,《挣座位贴》何绍基《册封琉球赋》,何绍基临摹《挣座位贴》苏轼《寒食帖》,苏轼临摹《挣座位贴》)
是不是就是不懂艺术?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不喜欢颜体,是不是就不懂书法?就是外行?”谢谢你的提问,你提的问题确实很好,喜欢哪一种书法跟懂不懂书法这不是一回事儿,我们可以不喜欢篆书或者不喜欢草书,但是不等于说我们不懂书法,因为书法本身它有共同的规律,懂一家应该可以说其它的几家也基本上都懂了,如果你真的是一家都不懂,那才叫真正的不懂。所以,懂书法和自己喜欢哪一种字体完全不是一回事。
颜体字是博大精深的书法,也是中国历史上除了王羲之之外第二位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不但是他的人格魅力的伟大,他书法本身就很伟大,他的书法开创了大唐的盛大气象,是超越了王羲之书斋圈子之中书札尺牍之美的那种书法,是走向了一种更大世界反映了更大情怀的书法,我们至今还不知道王羲之写过大字没有。
颜真卿的大字碑刻《东方朔画赞》,是写完《多宝塔》不久的书法新作,而风格雄强但是颜真卿写过很多的大字,这种大字的书写,就是抒发大情怀的舞台。颜真卿所处的时代也是比魏晋时期更加自信和开放的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需要更加博大精深的情怀来吸收和总结中国历史上的书法成就。
颜真卿的书法广泛的吸收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书法的优秀品质,在颜真卿的书法里边,我们可以看到篆书的味道,可以看到隶书的味道,还可以看到他对魏碑吸收消化了的一些效果,这样的书法成就在唐代是不多见的,也可能是第一个集碑学和帖学融为一体的一位书法大家。
在这里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成就唐代书法家的一些条件是什么?
我们大家都知道,唐代是中国书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一个伟大的标志,就是它完全的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书法不太统一的局面,而把书法规范为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书体为一体了。从唐代开始,中国的书法到今天为止,一直保持着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的主流局面。
颜真卿的草书《赠裴将军诗》局部,“龙”字写的多超越时空啊,好像画了一个自行车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唐代虽然统一了汉字,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的书法新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也不是从天上就掉下来的,也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就会形成的。而是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实践当中,逐步的演变和进化而来的。
关于中国的书法史上的帖学和碑学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王羲之体书法体系和魏碑体系是不是一个体系的问题。
这个争论时间是非常长的,事实上,我们认为汉字书法从隶书的后期,也就是汉末到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逐步的向着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趋势过渡的时代,王羲之时代还没有完全实现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的确立,但是首先在王羲之时代完善和创立,再经过了南北朝以及隋代的200多年的发展,这个潮流一直在滚滚向前越来越明显,到唐代终于自觉形成这样一个体系了,因此,就出现了唐初四大楷书书法家的新局面。
颜真卿为著名诗人元结写的《元次山碑》,笔法杂糅了篆书和隶书的笔意,结体顶天立地,大气磅礴我们在这四大书法家里边,明显的看到欧阳询的书法是比较接近于魏碑的,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因为魏碑书法群体的量,在隋代之前要大大的大于王羲之这样一个群体量。不过我们只能说王羲之书法体系和魏碑书法体系都是在一个系统里边的不同书法风格而已。但是王羲之的书法由于在唐太宗的提倡下,得到了“霸处百家独尊儒术”的长足发展,因此,在有王羲之书法体系的这个基础上,朝着王羲之这样一个风格统一,也是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唐代就很容易形形成以王羲之为法楷的新的书法主流。
颜真卿是继承了这个主流的一位书法大师,但是他又不满足于王羲之书法体系单调,因此,在他的书法里边,吸收了很多丰富的书法营养,这些书法营养,跟我们后来的馆阁体书法是不太一样的。
行书《祭侄稿》直抒胸臆,烟云满纸因此,用习惯于馆阁体书法的眼光,我们感觉到他太雄强了,他太宽博了,他才高大了,他太厚重了,我们就不太容易接受他的书法这也很正常。
不过,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人品等等各种要素,特别是经过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颜真卿书法艺术的高度的赞扬,把颜真卿的书法与韩愈的文章,杜甫的诗歌、吴道子的绘画并列为不可企及的艺术成就,所以宋代以来,颜真卿的书法的影响像杜甫的诗歌一样,非常之广,非常之大。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写給杭州朋友王芝的一封信中,这样描写了颜真卿在元代的影响:“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姆》,不令一豪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
颜真卿的《颜家庙碑》局部赵孟頫虽然批评当时的元代大众学习书法都是以颜真卿为主,而没有得到颜真卿的真正的精髓,但是也说明颜真卿影响的无限扩大,元代如此明代如此清代也是如此,颜真卿在宋代以后,书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至今仍然继承了这样一个书法传统,对书颜真卿的书法和人格是顶礼膜拜的。
例如,颜真卿在书法上面的成就,仅仅是楷书和行书,他就拿上了了两个具有历史地位的大冠军。第一,是他的行书《祭侄稿》,这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一个书法瑰宝。第二,是他的楷书有多个碑刻字帖,是楷书的杰出典范。例如,《多宝塔》、《东方朔画赞》、《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等。我们完全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书法家的楷书字帖,像颜真卿这么丰富,这么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学习。
草书《赠裴将军诗》最后二字“麟台”笔力如万岁古藤,形象似凌云高阁所以喜欢颜真卿的字,应该说是学习颜真卿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标志,也是对书法最高艺术成就能够欣赏的标志。
当然,中国书法史上的书法大家不止颜真卿一位,除了颜真卿,即便是唐代的书法家,还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李邕、徐浩、柳公权等等,他们都是杰出的书法家,他们也都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跟颜真卿是并驾齐驱的书法大师。当然我们不喜欢颜真卿的书法,还可以喜欢其他书法家的书法这些并不矛盾。
颜真卿《裴将军诗》笔法章法都突破了二王藩篱而自成一家但是,因为我们不喜欢颜真卿,就认为他不懂艺术或者说是外行,这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选择什么样的书法风格,喜欢什么样的书法风格,我们认为,应该完全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不能用自闭的眼光来说,你不喜欢颜真卿,就是不懂书法或者不懂艺术,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反过来讲你不懂颜真卿,不懂赵孟頫就不懂书法,就是外行也是不对的。
颜真卿唯一的楷书墨迹《自告身帖》但是我要告诫大家的是,学习书法,我们应该全面的逐步的丰富自己的书法知识和书法修养的内涵。我们既然可以喜欢欧阳询的书法,我们当然也应该喜欢颜真卿的书法,我们既然喜欢赵孟頫的书法,我们当然也应该喜欢宋徽宗书法,喜欢虞世南的书法,就能喜欢褚遂良的书法,喜欢柳公权也能喜欢薛稷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书法体系,正因为是博大精深又是一个体系,因此中国的书法既有个性特点,又有统一的共同规律,因此我们喜欢书法,它一定是有内在规律在指导我们的。要想彻底的完整的了解书法,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艺术修养的过程。
我们也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固步自封,一定要在长期的修炼过程当中,学会多种多样的欣赏,学会对美的风格的理解和接受,这是我们真正的通向书法艺术,懂得书法艺术的成熟的标志。
什么时候把任何书法都能欣赏了,都能欣赏到它的个性之了美,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书法艺术品味,这才是真正的懂得了书法,但是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我们一定要记住,书法学习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欣赏那些大书法家的成就,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有自己特别的偏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