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中国文艺的代表作品 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有哪些

如果评选读者心中喜欢的散文家”用一个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作家来代表这个时代的某一个领域,现代散文领域里,巴金巴金的散文经历比较传奇,但巴金写散文的时间要比小说早得多,但远不如小说深刻,所以这个时期的巴金也曾经想用揭露黑暗的笔来讴歌光明的到来,巴金自身的秉性和其散文创作结合起来,所以其后期真正有价值的散文都是其秉性的流露“而散文主要追求的...

中国文艺的代表作品,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有哪些?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评选读者心中喜欢的散文家,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各自的推崇者,谁都不一定服气。

但是,在文学史中有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用一个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作家来代表这个时代的某一个领域,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公认。

现代散文领域里,一般认为有“三大高峰”,分别以三位不同时期的作家为代表人物。

第一座高峰:巴金

巴金的散文经历比较传奇,带有非常浓厚的个人色彩,这在散文创作领域是不常见的。

虽然最初以《家》等小说成名,但巴金写散文的时间要比小说早得多。最初主要是揭露社会的弊病,但远不如小说深刻,所以也就不甚出名。

建国之后,全国上下因为民族的独立,整个文艺界同样也有着一种向上的气象,所以这个时期的巴金也曾经想用揭露黑暗的笔来讴歌光明的到来,但因为风格差异过于巨大,情感并不能很充沛地表达,风格也不能很好地融入,所以这一些作品同样比较失败。

可以看到,巴金在散文一途上,并不能说有多高的天分,连续两次都没有大的建树。

但因为时代的原因,巴金自身的秉性和其散文创作结合起来,就诞生了一批非常独特、非常感人的作品。

巴金以“讲真话”著称,所以其后期真正有价值的散文都是其秉性的流露。

注意,我们说的“讲真话”是说巴金的秉性,而不是说其散文内容。生活是离不开谎言的,文学更是如此。而散文主要追求的是情感的真实,对于“谎言”的容忍度不低。

巴金讲“真话”的方式比较独特,他非常注重对自我的剖析。

对比来看,在前一个时代里,巴金用笔来揭破社会的黑暗和弊病,在这个时代里,他用笔将自己的心理剖析开来,讲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生存的心理历程。

尤其是对时代的反思,很多作家都把目光集中在这个时代的癫狂错乱,使得人性出现了扭曲,但巴金将刀锋对准了自己,来反思、忏悔、批判自己这个时代的帮凶,是如何在扭曲的心理下沉沦。

这是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更是一件值得钦佩的事情。

这种秉性的存在使得巴金的文风独树一帜,《随想录》(共五部:《随想录》、《病中集》、《真话集》、《探索集》、《无题集》)的问世,在文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不是简单地对自我进行批判,而是将自己的心路历程与时代结合在一起,代表了一代人的自我剖析。

巴金也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所以,巴金能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称为第一座“散文高峰”,其身上是背负了相当沉重的包袱的。

第二座高峰:杨朔

可能有人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如果提到他的作品,我想很多人都会眼前一亮。

我们随便列几个出来:

《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

其中有很多篇章都选在了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之中,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

这些作品都是出自杨朔之手。

杨朔是战地记者出身,所以在文字的处理上往往有一些技巧。为了更好地传达文字精神,虚构的成分很多。

他的散文写作有一个公式,被称为“杨朔模式”。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场景,那就是新旧时代的对比。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处,会安排一个旧时代的老人,以他的视角来歌咏新时代的美好,然后得出新时代生活的讴歌。

我们看《香山红叶》里的这一片段: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这就是杨朔常用的模式,在《泰山极顶》中有“老道士”,在《蓬仙境》中有“老姐姐”,都是如《香山红叶》中“老向导”的存在。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次次相同的结局,这种故事的安排是非常刻意的,很明显是杨朔有意虚拟出来的场景,目的就是为了将主题升华到新时代讴歌的高度上去。

这样的写法可不可取?在散文中是允许的。

因为散文最主要的内涵就在于“真情实感”,是允许对情节、内容、故事等要素进行虚构的。

也就是说,只要情感是真实的,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表达,即使故事是假的,是编造的,也无伤大雅。

这种风格在今天的作家中也有继承,那就是散文作家贾平凹。

贾平凹的散文也喜欢在文章的末尾,以老人的口吻说:

娃啊!……

就此开始了道理的点破与讲述。

这与杨朔的模式是一脉相承的,虽然手法简单,但胜在结构清晰,对于情感的把控要更容易一点。

杨朔创造了一种可以被模仿的散文样式,这和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但价值还是比较正面的。

第三座高峰:余秋雨

余秋雨,很多读者都对他比较熟悉,对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作品集非常推崇,并因此出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比较火热的“文化散文”。

余秋雨的风格非常独特,他游走在历史和文化的间隙之中,以感性的笔调来写厚重的历史人文。

所以,他的书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漏洞,以至于很多学者专门出书来指出其作品中的谬误;而在文化上虽然缺乏一位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精研态度,但感性的抒发却恰到好处,正好能打动人心。

这就是“文化散文”的特性,即注重人文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乏感性的轻灵。以跳脱的文字来抒写沉积的历史。

这种感觉就像,仿佛不经意间稍一用力,却推动了面前满是尘埃的大门,灰尘浮动,却透出了几缕可以看见痕迹的阳光那么喜人。

如果从风格来说,我一直感觉余秋雨的笔调有点像周作人“冲谈平和”的那一脉路,只不过比周作人“掉书袋”的习气稍轻,更加入了自己对于历史、人文的感性理解。

不论如何来说,余秋雨对于散文领域的贡献是被学界所认可的,学者研究,读者追捧,自然有其不朽的价值内涵。

但话又说回来,他的文字要比前两座高峰——巴金、杨朔——更难懂一点,不同于自我剖析和结构营造,余秋雨的文字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否则很难感觉到其中的美感。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很多的散文大家,上面的三位只是很多版本文学史中公认的“三座高峰”而已,虽然认可的人很多,但也允许质疑。

比如:

和巴金同一时代的老舍、林语堂等人,其散文成就自然不低;

而与杨朔同一时代的刘白羽,其抒情散文不见得就不如杨朔出色。

同样,如今像风格亦秀亦豪的张晓风、以哲理小文成名的简媜、《目送》的作者龙应台等人,其成就都不在余秋雨之下。

所以,虽然“三大高峰”是一种标杆式的人物,但多读一读不同风格的作家散文,对于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熏陶,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文艺作品虽然可以虚构?

文艺作品可以虚构,也可以不尊重历史,甚至可以瞎编乱造吗?

当然不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这个概念,其实包括了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两种。我们常说的“文学作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活在文学家艺术家头脑中反应的产物。

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就是一种观念形态。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虚构的,都是虚构的。因为它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本身,而是艺术家在头脑中加工后的产物。

所以,问题的前半句“文艺作品可以虚构”,这种说法是对的。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下后半句“可以不尊重历史,甚至可以瞎编乱造”是错的呢?

“文艺作品”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与形式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内容占主导、决定作用,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内容有一定的反作用。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是文学作品内容的要素。

“文艺作品”通过这些内容和要素来展现作者看到的现实,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些情绪或情感,而这之中就存在这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一个边界。

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围绕在现实(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边界问题上:到底是遵照现实多一点,还是创作者的想象多一点?

而关于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以“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问题为例,郭沫若和吴晗等前辈就曾有过经典的论述。

郭沫若老先生曾指出:“历史剧的创作不能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历史作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权威,但历史剧创作又不等同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实事求似,毕竟,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

吴晗前辈则指出:“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

其实,在文艺作品中,有些事情的真假都很正常,但这些事情不能是大家熟知的,也不能是影响大变动的,最最关键的是这些不管真实虚假,每个事件或人物要表达的一定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即使是消极的、不好的,也该起到警示作用。

以三国演义为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绝对的经典,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至少也看过一些94版的电视剧。

不管是书中还是剧中,都有一些经典的情节,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而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很清楚,这些事情都是虚构的。

那么,这算是不尊重历史吗?

其实不算,而且很多人即使知道它们是虚构的,依然很喜欢,很认可。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们的出现,是为了更加突出的表现一个人物的特性,而这些人物是为了组成一段历史。三国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出英雄”等,这些虚构情节故事的出现,不仅没有破坏三国和人物的形象,反而让人感觉更直观,更能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人等。

而近期网上争议很多的电视剧《雷霆战将》,大家都批评它:脱离史实,违背常理。

网友们的证据是什么呢?

八路军涂发胶、抽雪茄、喝咖啡、大别墅里指挥战争,战地救护队女队员的裙装问题,还有武器装备、作战方式等。

而这些都是虚构的吗?

不是的,至少八路军将领有人抽雪茄、喝咖啡,战地救护队女队员穿裙装,这些在当时其实是真实存在过的。

可是为什么网友们不管不顾的抵制呢?

因为人物整体形象和故事大环境不同,相同的事情或者语言放在不同的境况中所能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

而这部剧整体下来给人的感觉不像是抗战剧,而是偶像剧,当然剧组最初的目标大概也就是如此。所以,网友们确实也不算冤枉了他们。

这其实就反应了我们前面说到的“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创作的边界呢?

对此,人民日报曾给出过回答:“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八个字就是一个标准。

只要能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表达正确、正向的观点和影响,想来些许创作技巧大家也是能够接受的。

中国精神人物及其事迹?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派兵侵占了我国的领土——台湾,并对其实行了及其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了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战斗,荷兰总督被迫签订了投降书,带领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于是,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2、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为什么中国电影总喜欢拍文艺片?

好多中国为什么总喜欢拍文艺片和喜剧片,大家不妨小了解一下什么叫文艺片,什么叫做喜剧片。

文艺片是什么?文艺片是一种气氛和情境,更是脱离现实的情节,可能是小小的幸福,也可能是深深地无奈。文艺片是无病呻吟也是珍惜拥有。好的文艺片就像一种忽而入梦的心境,或者一种无缘故的感伤和一种微小的却很重的感受。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区别抽象来说,是一种是有条理的有套路的具体事实的表现,一种是没那么多的利益和光荣的抽象内在。

喜剧片指以笑激发观众爱憎的影片。常用不同含义的笑声,鞭笞社会上一切丑恶落后现象,歌颂现实生活中美好进步事物,能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启示和教育,以及得到愉悦的心情。多以巧妙的结构,夸张的手法,轻松风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着重刻画喜剧性人物的独特性格。

中国的现状处于经济比较安康的状态中,所以不管是人们的心情,还是这整个市场的常态。都处于一种享受的思维中。放开心情去开怀大笑,或是定下来欣赏一部文艺。这都是生活的狭隘。所以不管拍什么片子,都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拍摄。而这个市场就是大众的需求。一句话说完,中国人现在处于一种安乐安逸的生活状态中都在享受着呢。

吴冠中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吴冠中散文选》等 。

吴冠中在写生

绘画

《北国风光》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珍藏30年的吴冠中先生油画《北国风光》,这幅油画精品经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成功,被拍2700万人民币。

吴冠中 大瀑布

这幅作品是吴冠中当年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所绘的大型壁画的画稿,吴老评价这幅作品:“画稿并不小,并且是尽了全力的,所以其实不再是‘稿’,已体现了巨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此幅作品描绘了中国北方自然景象的气势磅礴,融合了中国笔墨的细腻与西洋油画色彩的和谐,作为吴老极为珍贵的画作。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狮子林》

《长江万里图》

《大瀑布》

吴冠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处于油画创作巅峰期,其曾于1975年绘下两幅构图极为相似的瀑布作品分别是《维多利亚瀑布》与《大瀑布》。

你听过最文艺的句子是什么?

来点不一样的,来自大诗人杜蕾斯,都知道杜蕾斯的文案令人拍案叫绝,其实他写起文艺的诗来也叫人面红耳赤。

1、想起身体某一处的柔软,是遇见你这样的阳光,才硬朗了起来。

真是又诗情画意,又羞羞啊~

2、今晚,我也打算这样提醒你。

“站稳扶好”,可能以后坐地铁见了这几个字,再也没法平常心了吧。

3、到处都是咬耳交谈的人,我和你应当只咬耳,不交谈。

我和你应当只咬耳,不交谈,缓慢深入,心无杂念。

4、我们单身男士如果生长,你不知道会遇见哪朵花,令人期待的春天呀。

春天就是谈恋爱的季节呀,万物生长,万物相爱,那么,到底是生zhang还是生chang呢?

5、像你,有水就能生长。

可以说是最喜欢的一句了,有点污,但恰到好处,恰到好处。

6、还好你昨晚把该立的都立了起来,包括我。

似露非露间,全部留给你的想象。

7、春光正好,我把我种在你的身体里,然后一起躲进时间的褶皱里。

像极了春日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白色的床单上…

8、早上我照镜子时突然有点害羞,觉得它什么都看见了。

这描述有种现场即视感,非礼勿视,罪过,罪过。

9、我这么一个人,为了时尚的你,通红着脸,学了几个时兴的姿势。

笨头大男孩与性感女神的戏,简直不要太酥。

10、风,为春天吹静音的口哨。我,想给你吹嘹亮的那种。

像春天,像恋人,也像你…

11、我的胆子小呀,只敢在心里想:要是能把每个收到的“哈哈哈哈哈哈哈”,都换成你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就好了。

有se心,没se胆吗?哈哈哈哈哈哈哈,但是,你有没有被撩到?

12、人呢,即使赤身裸体,也想显得美丽一点,这没有什么错。

发送图片之前在干嘛呢?

13、含了一个吻出门,误以为那是风的味道。春天真好啊,我那没能继续下去的吻,配不上今早的春天。

很美的意境,到处都是相爱的人,春天的风里全是恋爱的味道。

14、偏偏你呀,是我半秃时的头发,想薅又不敢薅,想放弃又还在意。

明明是纠结矛盾,但杜蕾丝写出来分明看到了心痒难耐,半推半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