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傣族剪纸代表作品简介 云南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傣族孔雀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孔雀舞是云南省瑞丽市民间传统舞蹈。傣族孔雀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傣族泼水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泼水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傣...

傣族剪纸代表作品简介,剪神创始人?

秦石蛟,民间剪纸艺人。在2004年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上,他被评为“全国十大神剪”之一,新闻媒体称之为“剪神”。被评为“全国十大神剪”之一的秦石蛟老先生,剪法洗练,运刀如神,技巧熟练,剪出来的各种动物栩栩如生,他创作了3000多幅作品,善剪风景、人物、花卉、神话、民间故事。

傣族有哪些工艺品?

1,傣族服装服饰。

2,银质首饰。

3,傣族剪纸。

4,竹子编的各种小用具(针线盒、饭盒、簸箕等等) 工艺品(英:art craft)手工艺的产品。即通过手工或机器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产品,是对一组价值艺 术品的总称。工艺品来源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是人类的无 价之宝。 傣族(Thai Nationality),也称“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傣泰民族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600万,中国境内约126万。

云南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傣族孔雀舞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族孔雀舞是云南省瑞丽市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傣族泼水节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是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贝叶经制作技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贝叶经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作为云南非遗项目,贝叶经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民族学研究价值,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贝叶经制作技艺是云南西双版纳地方传统技艺,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傣族织锦技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族织锦技艺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手工织锦技艺之一,其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傣锦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的面貌,在许多其他民族农耕社会相关的手工艺都消亡的时候,傣锦就显得特别珍罕。2008年6月7日,傣族织锦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傣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剧是集傣族文学、傣族音乐、傣族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傣族特色,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在傣族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是什么?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图是我日常的一些剪纸作品,你可以感受一下!

剪纸起源于哪个朝代?

在普普通通的一张纸上,靠一把剪刀或刻刀,就能镂空剪制成各种奇妙的、丰富多彩的花样,这就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中国剪纸渊源流传,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共同培育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美术,和中国民俗文化融为一体。

剪纸,顾名思义,就是要用纸剪出来。那么在纸没有发明之前,有没有类似的艺术形式呢?1955年在郑州出土了一件商代的金质薄片,薄片上镂有夔凤纹,这既是古代把黄金制作成工艺品的例证,也是剪纸艺术的源头。

到了唐代,开始流行“剪彩为人,镂金作胜”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最早是从晋朝开始的,盛行于唐代。剪彩为人是指用丝织品剪成人形,系在人身上的,称为人胜,系在花草上的称为花胜。在正月初七这一天,人们剪制各种“胜”,作为节日礼物互相赠送。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起源最晚是源于晋代,那时蔡伦已经改进造纸术,有了纸张的出现,而后剪纸与民俗结合,不断的发展继承,成就了今日的剪纸非遗文化。

傣族基本元素?

1.信仰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服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3.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4.建筑

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5.傣戏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6.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