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书法代表作品今欲归帖,书法的核心是什么?
书法的核心是学习古人的字。如何学习古人的字?核心一是临,二是创,三是临创结合。关键一是手,二是眼,三是心。手是功夫,眼是察之尚精,心是意念神韵。篆隶楷行草,学习哪种字体?古人名帖数不清,学谁的?只能专精一体,先学一帖。此时,如果,遍临名家碑帖,是最错误的选择,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学多家不如精一家。专精一体是前提,在此前提下,並不排斥博采众长。
真的是因为草书比楷书出现的早吗?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现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非常严重。说到底,还是书法理论普及有问题。
一个是理论有问题,一个是普及有问题理论上例如草书先于楷书,实际上是误解。
最早的草书章草和今草不是一个母体。章草是隶书的草书,今草就已经脱离隶书了。
但是,历史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
张芝的章草书法《秋凉帖》隶书母体笔法明显。汉代人只能写章草,唐代人就章草今草都可以写了。
唐代以前没有“楷书”,但是,也不是从章草学书法,必须从隶书学书法,而且还有篆书的基础。
我们今天,既不学楷书,也不学篆书。书法是一种纯粹的书法了。
从哪种书体开始书法学习,没有一个必然的可能性。
王羲之的今草书法,已经没有明显的楷书母体笔法了。王羲之是章草今草兼之的书法家。可能楷书容易入门一些。但是,如果理论上实践上草书也可以作为楷书学,对知难而进者,未必没有可能。
但是这与草书先于楷书是没有逻辑联系的。
历史是历史,现在是现在唐代以前的书法比较多样。唐代以后,逐步稳定在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书法以内。
唐代以后,隶书不是必学的书法,属于自修。
但是篆书要学,属于基础课,不过,学篆书属于应知,没有规定必须应会。
王羲之的章草书法《豹奴帖》。明显以隶书为母体。所以,正常情况下,楷书、行书、草书是常态书法。尤其楷书、行书最为常态。
我们可以推测,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会先学草书。
因为草书是辅助书法只有进入唐代以后,草书才成为书法艺术的范畴。
所以,草书也有独立的书法价值了。学习草书应该比楷书的学习成本要高一些。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书法第一认识是“楷书”而不是草书。
黄庭坚的草书。已经完全没有隶书母胎的遗迹了。所以,学习草书,起码在潜意识中,是以“翻译”楷书为基础的。那么,学习草书,已经具有楷书支持了。
现在,我们仅仅是从笔法结构论书法。在笔法结构之上,还有常规范式的限度。
例如,张芝写草书,他的常规范式不会是“楷书”而是隶书。
而张旭写草书,他的常规范式怎么可能是隶书呢?今天,学习草书,我们更像张旭而不是张芝。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篆书
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商周时代的"金文"或"钟鼎文"。书法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2. 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隶书的发展
秦始皇时期,由于小篆书写速度较慢,就产生了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汉朝仍使用隶书,并产生了众多的风格,之后进过魏晋时期的较长沉寂,到了清代重新受到了重视,并在汉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 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
2. 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
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
3. 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叙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
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 活泼。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楷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頫 《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行草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碑帖众多。
楷书
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唐代的楷书,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书又分为小楷、大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
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
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为何有些迷恋文字的人颠覆了艺术史?
所谓颠覆艺术史,差不多就是开山立派的大师了!热爱文字的又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历代有之。下面逐一介绍:
1、仓颉,上观天象下察文理,创造出文字,从此以后字体由繁入简,终于固定。让文字除了实用功能又具有了审美功能,功莫大焉!
2、李斯,统一文字,发明小篆,进一步完善了字形结构,强调了线条的均称
3、程邈,创立隶书,为行书、楷书、草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钟繇,将楷书写到了极致,其楷书冠绝古今。后学遍天下。
5、张芝,將草书革命进行到底的人。其今欲归帖,冠军帖皆堪称草书之冠军。
6、王羲之,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影响深远,至今追随其风格者络绎不绝。
后世人基本没有脱离这些人的规范,有些变法的,也不过是小技巧而已!直到北碑风格的被追捧,艺术风气为之一变。所谓书画同源,书法风格的变化对绘画艺术的冲击最为直接,所以,热爱文字改变书法的人对中国艺术往往产生根本性影响!
东汉张芝的草书在书法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中国书法史上书法大家张芝,其书法地之高,连“圣书”王義之都自叹弗如,培加推崇。他的草书狂放不拘,归于大法,被后人亦追为“草圣”。
张芝存留于世的史料甚少,但评论他书法的资料却很多,三国著名书家称其书“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精转其巧,可为草圣。”唐代书法理论家所著《书断》亦有详尽论迷,后朝卫恒,张怀罐,孙过庭等大家也都有精彩评议,足见张芝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赫然地位。
张芝书法之神妙在一笔之草,大气磅礴,快意恩仇,信马由疆,行笔如行云流云,运墨若万马开疆,提按间笔走龙蛇,落笔如雷霆而止。其书不霸,不俗,不野,在不同凡中独树一帜。
张芝的草书有力的推动了我国书法史的进程,
自汉末至中唐之间六七百年间,就连中国最著名的韦诞、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名流千古的大师,他们的师承都导源于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圣张芝"。
沈鹏的草书与唐朝张旭的草书有可比性吗?
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其实有着各自的灵魂,这种灵魂就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由这种书体形成的书写传统、笔法、气质以及相应形成的气韵。
甲骨、金文、这一类中华文字尚处于初期阶段,灵魂在“像”。可以理解为图解式描绘的生动和朴拙之趣。大量篆隶之间的简书也基本归入此类。
小篆灵魂在“齐”,无论你用什么笔法,都在追求匀整之美。至于清篆的本质其实是将隶书的灵魂灌注入篆书,使其超越小篆本身的实用压倒美学的状态转向艺术审美。
确切说,真正够得上艺术性追求的书体是隶书,也可以认为隶书就是中华书法艺术审美走向自觉之始的书体。无论是庙堂隶书还是民间隶书还是篆隶之间的秦汉简,都是在端庄强厚与变化飞扬之间寻找一个书者认为的临界点,所以,隶书的灵魂在“变”。
行书的灵魂在节奏即“调”。以各种抑扬顿挫强化点画之间的关联,给文字注入节奏变化,用节奏去改变点画形质却不偏离辨识度原则,对书者的精神是一个极大的放松和享受。
楷书的灵魂在“法”,辨识度是第一要义,任何点画和结字变化都要服从“所见即解”的要求。
草书的灵魂在本质上是融合以上所有书体的一次最高意义上的自我创造。既要遵守严格的草书书写法度,又要以沉郁和飞扬为两端形成阴阳关系,还要强化节奏,以使并不丰富的线条随着节奏的导入变得具有“移情作用”,也要以“沉而实”的线条体现匀整之美。
不同于前面的所有书体的是:草书不仅具有空间特征,更具有强烈的时间特征。空间体现在单字到整幅的布白与阴阳转换草书,所以说看草书与其说是看白底黑字的黑,高明的欣赏者感受更多的其实是“白”。时间特质体现在强烈的节奏转换、顿挫起伏,而这些就是打动欣赏者,让观者与书者形成欣赏过程的情感共鸣的关窍所在。
所以,草书是中华各书体皇冠上的明珠,既在于其难度,也在于好的作品能够具备的多维特质。
当下时代对发言权的开放环境下,骂沈鹏的人多了。(其实骂他的人多了,你算老几?)骂不要紧,要骂出道道儿来,而且带着善意。
沈鹏先生其他书体基本上可以置之不论,不是因为他写不了别的书体,事实上仅就我们能够看到的他的隶书、篆书,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其归入高手之列。沈鹏书法的强主要在草书,他的草书从祝允明、傅山、林散之、李可染诸名家前辈中得道最多。祝允明的重视单字笔法、傅山的大气圆浑,林散之的屋漏痕线质,李可染的“积点成线”笔法等等。
强调单字法度弱化线条变化显然来自祝允明、圆浑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笔法显然来自傅山,结字虚空、平正中追求适度的轴线曲度显然来自林散之先生,追求苍茫大气的个性化显然承继李可染先生。
但显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祝允明大草的单字讲究章法不太讲究、傅山的书写质量不稳定、林散之先生的线条疲弱、李可染先生的顿挫习气甚至叫积弊,也都在沈鹏先生各个时期作品上有所反映。
其中期,草书线条有时一笔之中顿挫、注力太多、雕琢意太多,影响了整幅气脉的流贯。这种顿挫习气假如能够强化大草的节奏,也自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但问题在于,沈鹏先生草书恰恰是属于节奏比较贫弱的“冷静型”草书,而这种冷静大草、逐字雕琢的始祖就是黄庭坚。当顿挫习气以一种快速和节奏明快的方式呈现,线条会呈现出老辣苍茫,而当慢写成为常态的时候,就会呈现沈鹏之雕琢型笔线、虚弱型体质,欲求一些激荡、振迅之气格时,作品不足就很明显了。
其书总有欲向左右两侧开拓,求“空间”雕琢,而又不舍“时间”上的节奏变化,往往顾此失彼,气脉时有声嘶力竭之态。所以沈鹏先生草书不宜于大气势作品,只宜于空间塑造为主、时间为辅的草书。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多字作品、长卷作品要远好于他的大字、大幅作品的原因。
整体上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用笔理应删去些雕琢气。创作中没有必要每字每笔都刻意经营点缀。草书中,适当对一些字进行“弱化”处理一可增笔速,二可畅气,三可突显其它雕琢之笔。清人刘熙载云:“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引申一下,对于刻意表现之书无不反映出书家“求人爱”之心:沈书其病在“太认真”、“不简”。
唐张怀增所言“精魄超然,神采射人”,千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草书的极则。当今书坛。草书作品大量面世,草书作者不断涌现,待发之势逐渐显露,书家的表现欲、抒情欲和震撼欲日渐增强。
时代在发展,王铎那个追求以“大”为特征的社会审美习惯和实用需求又来了。所以刘洪彪、胡抗美等以大字草书著称的书法家远比沈鹏先生挨骂要少,虽然沈鹏先生以书艺、资历和德行都远比大多数德不配位、书不配位的书坛大佬们要强了不少。
不过,观沈鹏先生近年作品,显然还在孜孜追求,习气有所改观、取法视野也宽了不少,书写更轻松自然,当然线条力度又进一步削弱。
总之,祝老先生长寿有年、书学再进,更少一点艺商炒作的参与或者被参与,方不辜负这书道艺术的责任!书道传递,固然在“书”,更在德和文人风骨,这才是书艺不灭薪火相传最重要的火种。
“法帖3.0”展览级真迹复制帖、定制毛笔和定制课程,大成国学堂致力改变学习书法生态之作!
敬请点赞关注,临池学书者,欢迎加我信yudacheng003入群一起快乐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