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皮影戏代表作品,陆丰碣石属于潮汕吗?
属于潮汕
补充;陆丰属于潮汕,陆丰市,汕尾市代管县级市,地处粤东沿海碣石湾畔,全市陆地总面积1687。7平方公里,下辖20个镇,2019年总人口167。08万人,2018年,陆丰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亿元。
陆丰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县。文化底蕴丰厚、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皮影戏、英歌舞、钱鼓舞、滚地金龙、八音、渔歌等文化风情独特,古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武山、“神海沙石”金厢观音岭、佛教古刹定光寺等
各个地方的皮影在造型上面有什么区别?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或夸张幽默。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透剔、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影人" 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皮影简介
皮影所反映的人物行当齐全,性格鲜明,有生、小、髯、大、丑等。他们造型各异,面部最为丰富和精致,依影戏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中国观众的心理定式,将冲突双方分成正反两派,主要表现在脸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而且将人物刻化的环眉凤眼、闭口红唇,"6字"通天鼻,形态抽象简洁又不失典雅。
审美特征
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两种艺术成分相结合的产物,包括美术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
二,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分别在皮影雕刻和内容创作上体现出来。
史料记载
皮影戏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南宋末年,闽南移民将皮影戏引入广东潮汕地区,并逐渐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和民俗,特别是吸收了潮剧的说白、唱腔和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戏。
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陕西赴辽东戍边的士兵带入的。清代的《滦州影戏小史》记述:明末时期,皮影戏在"长白黑水间颇盛行焉,满洲人尤悦之"。清代嘉庆年间,河北唐山地区的滦州皮影和山东的登州皮影也传入东北,于是东北的皮影戏开始形成了东北影(本地影)、滦州影和登州影(南口影)三个流派。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末民初,从潮汕地区迁入陆丰的卓勤在环林村组建卓家班,演出潮俗皮影戏。 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潮州皮影
广东省汕尾市的陆丰皮影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皮影制材
潮俗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人物装扮
潮俗皮影人物共分为公、婆、生、旦、净、末、丑七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个部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传承发扬
清末民初,从潮汕地区迁入陆丰的卓勤在环林村组建卓家班,演出潮俗皮影戏。成为陆丰潮俗皮影戏的第一代传承人。解放后,潮俗皮影戏的第二代传承人、卓勤的儿子卓幼儿又组建陆丰皮影剧团,将潮俗皮影戏发扬光大。
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戏亦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长辈的长辈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热闹唱啥。在早时泰山脚下的皮影戏班有十几个,活跃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欢迎。
基本特点
泰山皮影戏有四个基本特点:1 、在题材上,许多剧目取材于泰山文化传说。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称。3、在皮影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着色对比强烈,蕴含着山东人豪爽的民风情感。4、在唱腔上,以山东大鼓为主,刚中有柔,具有杂家风格,体现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人物装扮
皮影人物头茬就是影人的头部造型,其面部与发式和帽子相连(特定人物除外),面部大多为五分侧脸,发式和帽子为七分侧面或更多。而且,有正面、背面和俯视角度等,这种构图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把美尽量展现出来。发式和帽子大都为阴刻(去皮留线),其线条疏密虚实、繁而不乱、简而不空。尤其阴刻的发式和帽子,与配以阳刻(去线留皮)的镂空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和谐而又统一。
逼真造型
所谓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的统称,又叫砌马子。它包括动物造型、各种景片和道具造型。
其中的景片和道具造型雕刻精细、装饰性强。景片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景片有挂在影窗上部的装饰图案、彩帘,用来象征典型环境。室外景片有金銮殿、龙宫、将门、帅府、亭台、门楼、阁楼、彩楼、庭院、茶馆、城门、云洞、客栈、桥、河、山石、花草、树木等等。道具分为室内摆设,如:桌、椅、衣柜、床具…以及一些器物用具,如:各种兵器、车、船、轿、辇、各种灯具、酒具、仪仗等等。
这些景片和道具一般为阴刻,色彩艳丽,大色块的涂染与镂空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互映照,显得华丽庄重、明快典雅,在设计时要求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在处理上,要求雕刻者繁而不乱、密而不杂。
动物雕刻包括一些飞禽、牲畜和走兽的造型。它们一般为阴刻,雕刻时体积小的可雕刻成一个整体;如果体积大,可将头、尾、四肢与身体分解进行雕刻。而后再用线装订。
皮影剧本
潮俗皮影戏解放前上演的全是传统剧目。深圳特区成立后,大批潮汕人到深圳创业。据统计,深圳的潮汕人已达到500万以上,为潮俗皮影戏在深圳的兴起创造了条件。1992年潮俗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蔡劲笋来深圳定居后成立皮影剧社,编演了大量新戏。在音乐唱腔上,保留了潮戏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保留了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还直接借用了许多潮剧原有的曲牌。形成了与其它皮影戏不同的流派。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唐山皮影戏剧本,初叫"影经"后改称"影卷",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之分。在挖掘传统剧目时,唐山市皮影剧团搜集大部头的连台本就达一百三十多部,单折子戏究竟有多少,至今也没摸清。老艺人有这么一句话:"打一辈子鱼报不上来鱼名儿,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影卷名"。可见皮影戏剧目之多。传统剧目中以《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珠宝钗》、《三贤传》等戏被人推崇备至,是皮影戏中的代表作。这些剧本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塑造了好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把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
除上述剧目外,在冀东地区广泛流行的还有很多,其内容和过去书肆上出售的鼓词、评书大致相同。什么征东、征西、平南、扫北、某公案、某家将等等。这些剧本内容极其符合戏剧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用情节来打动观众,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美学价值,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人类对艺术的审美需求的确是永无止境的,有了能满足视觉需求的造型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听觉需求的声音艺术;有了能满足静态空间感受的空间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动态时间感受的时间艺术;有了能满足再现客观现实认识需要的再现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表现主观情感需要的表现艺术……真正优秀的戏剧艺术作品不存在只叙事不表情的场面,也不存在只表情不叙事的情节。
艺术诠释
皮影戏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方法,是用灯光把影人映射在影幕上,演员在幕内操纵影人,加上配音、乐器和灯光布景的配合,通过影人的形体动作(加上伴唱)来表现生活中的万般情景。
由于影人和场景均为平面设计,没有层次,没有深度,花纹的间隙又都是雕镂透空的,因此影人和景物不能重叠。这些是皮影艺术先天带来的局限性。可是,影戏艺人根据其不利的特点,扬长避短,利用幕内操作的有利条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任何人物、动物的生活故事,以精取胜,以细感人。所谓精和细,就是汲取生活中最精彩、最有感染力的东西,把它提炼加工,变成艺术形象,赋予没有知觉的影人以生命和灵魂,在影幕上载歌载舞,牵动观众的心弦,使之为之神往。这样,皮影戏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变成戏曲舞台不能比拟的优越特点。如飞禽走兽、大炮、坦克、汽车、船舶等等都能逼真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把滔滔海水、熊熊烈火以及云雨闪电等自然景物搬到影窗上去。影人可以千变万化,钻天入地,腾云驾雾,表演题材非常广泛。当然也有不能表现的东西,如《双推磨》中的推磨,《闹碾坊》中的推碾,《刘巧儿》戏中的纺线,这些动作,影戏是难以表现的。
形式和谐
皮影雕刻
皮影雕刻以牲畜皮为材料,如牛皮、羊皮、马皮等。唐山皮影是选用上乘的驴皮精心雕刻而成。唐山北部山区,毛驴很多,驴皮资源丰富。而且山区毛驴多食草,与粮食和其它饲料喂养的毛驴相比皮质更白、透明度更强。俗有北山驴皮明如镜之说。用这种驴皮雕刻出来的影人透明润泽、质地上乘。前辈艺人曾留下很多关于驴皮使用和雕镂的艺诀,如:"一张驴皮宽又宽,使用起来选择严。肋边骨处最透明,刻出头茬色鲜艳。屁股皮张易回卷,雕镂影人不平板。脊背适合刻帷幔,脖皮用在车马船……",最直观的反应了对驴皮选料和雕刻的严格要求。
唐山影人的雕刻以直刀为主,并根据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阴刻和阳刻。唐山皮影的雕刻风格是强调大的关系、注重演出效果、刀口疏密组织恰到好处。头脸手足都含有透视的原理,这样在影窗上看起来人物形象就透明鲜艳,生动形象了。行家看影人要看影人各关节部分之间是否圆线,然后再看操纵时是否好用,所以说雕刻艺术的精湛程度直接关系到皮影造型艺术的美与丑。
皮影雕刻艺术是一种极具形式美的艺术,它以传统民俗绘画为基础,不否定绘画的再现、写实功能,并把这种功能融化在它的审美表现和情感体验之中,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不似之似",介于真与不真之间的"不真之真",既是"以形写神",又是"外师造化"的产物。其色彩、线条和形体的丰富、变化,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承认、赞美它精湛的技艺,肯定它是人类天才创造的造型艺术的代表。
内容创作
唐山皮影反映的故事内容绝大部分是以稗史、传说为基础,宣扬一种惩恶扬善、携手团圆的美好愿望。如: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五峰会》,是"老四大部"影经之一,其思想性被历代皮影艺人深入研究后加以肯定。《五峰会》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三个单出组成,描写得是宋朝的故事,歌颂了老英雄曹克让全家人爱国爱民的品质。作为传统剧目的代表,其生动的文笔、优美的唱词充分体现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皮影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总结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质化、可视化,再加上在舞台上的表演,皮影艺术的价值就会被真正体现出来。皮影艺术价值完美的体现应该是:首先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上升到审美再现,最后再运用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制作成实物的皮影艺术作品上,通俗一点说就是: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思想的创作活动到实物作品的传达活动,最终体现为综合艺术形态的视觉艺术作品。
任何一门艺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都是艺术种类不断多样化的过程。这根源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以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的对象,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艺术世界,使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审美能力得到极大发展。多少年来皮影艺术在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一直起着积极作用。它不仅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还曾不断地流传到国外。文化艺术遗产,唐山皮影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尚有许多丰富内涵有待挖掘。在皮影的方寸之间俗与雅、美与丑、古与今的交融尽情展现,我们期待着它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国粹的戏曲知识有哪些?
戏曲是指中华文化的传统戏剧。“戏曲”一词始见于《水云村稿》中〈词人吴云章传〉,指南宋流行于民间的永嘉戏曲,是南戏戏文发展之滥觞。在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戏曲演出活动形象的文物。尔后,“戏曲”之名迭有变迁,以“戏曲”指称“中国传统戏剧”,须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问世,本书以“戏曲”为名,首度将中国传统戏剧推上近代学术之林,“戏曲”乃成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专称。
王国维将戏曲定义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时也指出代言体是戏曲不同于其他文类的重要特点。由此定义看来,戏曲必须具备演员、剧场、诗歌、舞蹈、音乐、代言体、演故事等基本元素。台湾学者曾永义将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视为戏曲小戏必须具备的条件,小戏的表演艺术较为原始。而相较于小戏的大戏有更高度的艺术表现,已经是综合的文学与艺术,其定义为:“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搬演故事,以诗歌为本质,密切结合音乐和舞蹈,加上杂技,而以讲唱文学的叙述方式,通过俳优妆扮,运用代言体,在狭隘的剧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学和艺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剧获纳入名录之内,引起公众对戏曲发展及传承的关注。2009年及2010年,粤剧、藏剧及京剧更先后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进一步得到世界重视。
历史剧种
中国戏曲表演根据时代分期,中国戏曲包括:
原始戏剧:傩戏、巫戏汉代:百戏、角抵魏晋南北朝:代面、踏摇娘、钵头、樊哙排君难唐代:谈容娘、参军戏宋金元:宋杂剧、永嘉杂剧、戏文(南戏)、院本、杂剧(北剧)明清:传奇、杂剧现存剧种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数据,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即大跃进时期,当时中国有367个戏曲剧种,其中包括50多个当时新创立的剧种(即新兴剧种);到了198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编撰过程中所做调查统计发现,当时仍有317个剧种;而到了2005年,仅剩下267个剧种[2]。
在众多剧种中,昆曲和京剧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最高典范[3],其它常见剧种则有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等。
北京戏曲:京剧(又称平剧)、北崑、西路评剧、京梆子、北京曲剧、北京皮影、燕歌戏、诗赋弦、淤白蹦蹦戏、苇子水秧歌戏、山梆子戏天津戏曲:京剧(又称平剧)、卫梆子、宝坻评剧、北崑、蓟州皮影河北戏曲:京剧(又称平剧)、河北梆子、评剧(东路)、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磁州怀调、唐山皮影、冀南皮影、北崑河南戏曲:豫剧(河南梆子)、河南曲剧、越调、四平调、大平调、二夹弦、河南道情、柳琴调、罗卷戏、宛梆(南阳梆子)、坠剧、怀梆 、怀调、大弦戏、豫南花鼓、乐腔、五调腔山东戏曲:吕剧、钝腔、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胶州秧歌、东路梆子、柳子戏、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莱西木偶戏山西戏曲:晋剧(山西梆子):蒲剧(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内蒙古戏曲:呼图格沁、科尔沁蒙古剧、八角鼓戏、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漫瀚剧、内蒙道情、晋剧陕西戏曲:秦腔(陕西梆子)、铜川梆子、眉户剧、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甘肃戏曲:陇剧、高山剧、影子腔、南木特(甘南藏戏)宁夏戏曲:秦腔剧、眉户剧、牛皮灯影子青海戏曲:黄南藏戏、马背藏戏、平弦戏、青海眉户戏、河湟皮影戏新疆戏曲:维吾尔剧、新疆曲子戏、汗都春西藏戏曲: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山南门巴戏黑龙江戏曲:龙江戏、北路二人转、龙江皮影吉林戏曲:吉剧、东路二人转 、新城戏 、黄龙戏辽宁戏曲:辽南影调戏(辽剧)、海城喇叭戏、奉天落子、唐派京剧、阜新蒙古剧、彩扮莲花落、海城高跷秧歌、辽南皮影戏、辽西木偶戏、二人转安徽戏曲: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戏、庐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上海戏曲: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越剧、海派京剧、昆曲、淮剧、崇明扁担戏、海派木偶戏、长宁皮影江苏戏曲:昆剧(昆曲)、扬剧、淮剧、锡剧、通剧、淮海戏、苏剧、徐州梆子、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浙江戏曲:越剧、婺剧、绍剧、永崑、泰顺药发木偶戏、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湖北戏曲: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湖北渔鼓、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湖南戏曲: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崑、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剧、新晃侗族傩戏江西戏曲: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婺源徽剧四川戏曲:川剧、四川曲剧(曲艺剧)、川北灯戏、芦山花灯戏、四川皮影、川北大木偶戏、成都木偶戏、被单戏、邻水手掌木偶、白龙纸偶、洪雅师道戏、南部傩戏、阳戏(马鸣、射箭提)、旺苍端公戏、嘉绒藏戏、康巴藏戏、德格藏戏、南木达藏戏、释比戏重庆戏曲:渝派川剧、四川曲剧、秀山花灯戏、秀山辰河戏、梁山灯戏、踩堂戏、杨戏、面具阳戏、木腊庄傩戏、后河古戏、亚亚戏、石柱土戏、巴渝木偶戏、三峡皮影云南戏曲: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云南壮剧、彝剧贵州戏曲: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佤族清戏 、撮泰吉广东戏曲: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广东汉剧、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梅州山歌剧、粤西白戏、贵儿戏、石角傩戏、雷州劝世歌、五华提线木偶戏、粤西白戏、高州木偶戏、铁枝木偶戏、陆丰皮影戏、手擎木偶戏港澳戏曲:粤剧、潮剧、闽剧、木偶戏海南戏曲:琼剧、临剧、海南斋戏、海南公仔戏、临高木偶戏广西戏曲:桂剧、彩调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广西壮剧、广西苗戏、广西侗戏、毛南戏福建戏曲:高甲戏、芗剧(福建歌仔戏)、莆仙戏、闽剧、梨园戏、四平戏、闽西汉剧、北路戏、右词南剑调、屏南乱弹戏、平讲戏、词明戏、南词戏、大腔戏、小腔戏、打城戏、梅林戏、闽南皮影戏、布袋戏、嘉礼戏、大腔金线傀儡戏、传子木偶戏、诏安铁枝戏、柴头仔戏、七条线木偶戏、屏南杖头木偶戏、串头戏、四平傀儡戏、闽西采茶戏、闽西木偶戏、闽西山歌戏、邵武三角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杂剧作场戏、车鼓戏、福建潮剧、尹派越剧台湾戏曲:歌仔戏(古册戏、胡撇仔戏)、台湾布袋戏、南管戏(七子戏、九甲戏)、北管戏(乱弹戏)、皮影戏、傀儡戏、客家大戏、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越剧、闽剧[4][5]、原住民族歌舞剧(原住民族音乐剧)、三脚采茶戏、相褒戏、撮把戏、本地歌仔、车鼓弄、牛犁阵、桃花过渡阵、竹马阵、七响阵、牵亡歌阵著名剧目
西厢记(元·王实甫)(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汉宫秋(元·马致远)录鬼簿(元·钟嗣成)窦娥冤(元·关汉卿)乌盆记(元·迭名)(全名《玎玎珰珰盆儿鬼》)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元·迭名)太和正音谱(明·朱权)牡丹亭(明·汤显祖)桃花扇(清·孔尚任)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四郎探母锺馗打鬼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下面,小编详细地为大家讲讲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艺术特色,快来看看吧!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
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
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
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这四大 行当 ,每一种行当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其中,“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那么“旦”又包括了哪六种旦呢? 旦角 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女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又有比较祥细的分工,有正旦、青衣、 花旦 、闺门旦、玩笑旦、泼荡旦、 花衫 、刀马旦、武旦、老旦等。
正旦是以唱为主的,多是扮演雍容华贵、身份显赫的妇女。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
青衣是以唱为主的,多是扮演受苦受难、端庄善良的妇女。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
花旦是以做为主的,多是扮演青春活泼或行为放荡的妇女。如《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娇。
闺门旦是以做为主的,多是扮演大家闺秀。如《凤还巢》中的程雪娥。
玩笑旦是以做为主的,多是扮演喜剧中的年青妇女。如《一匹布》中的沈赛花。
泼荡旦是以做为的,多是扮演打街骂巷、无所顾忌或淫荡狠毒的妇女。如《双钉记》中的赵月。
花衫是以唱、做相结合的,多是扮演端庄又活泼的青年妇女。如《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
刀马旦是要能唱、能念、能做、能打的,多是扮演穿蟒扎靠,戴翎子的女将。如《樊江关》中的樊梨花。
武旦 是以武打为主的,多是扮演穿箭衣的女英雄。如《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
老旦 所扮演的角色有贫寒的老妇,也有富贵的国太,还有武打的女老英雄。老旦是用大嗓唱曲的,要求演员有“音”和“衰音”,把二音结合起来,才能表现老年妇女,也区别于年青妇女尖而细的嗓音。
我们生活中所用的词语很多都是从戏曲里拿过来的,下面就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一些戏曲词语与俗语:
1、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 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2、脸谱:现在常用“脸谱化”来表示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3、科班: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一种名目的集团组织”。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4、捧场:今泛指故意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吹嘘。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5、对台戏:比喻双方竞争同类工作或事情。 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6、行头:泛指服装。(含诙谐意) 在戏曲中,行头指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服装、鞋帽的统称。 7、没谱:心中无数;没有一定的计划。 它是戏曲术语。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8、打下手:担任助手。 在戏曲中,打下手是个称谓。指鼓师以外的,大锣、铙钹、小锣的演奏者。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板鼓指挥领奏,故称司鼓者为上手,其他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手。 9、亮相: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10、叫板:比喻故意对着干。 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11、不搭调:比喻说的不是一回事,两个事物配合不到一起。 在戏曲中,不搭调是唱法术语。演唱(奏)和既定的调门不合,或高或低谓不搭调。 12、铆劲:集中力气,一下子使出来。 在戏曲中,铆上,也作卯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铆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13、大拿:掌大权的人;在某方面有权威的人。 在戏曲中,大拿是京剧术语。指“文武总管”等后台管理人员。在演出中,安排戏码,分配演员等,统由管理人员掌握大权,故俗称“大拿”。 14、海报:戏剧、电影等演出或球赛等活动的招贴。 海报是戏曲班社术语。指旧时街头张贴的剧目广告,形式各有不同,大都用色笔或墨笔把演员和剧目名写在彩色或素色纸上。后话剧、电影、音乐、舞蹈各界亦沿用此名。近年来,群众性集会的通知也有称为“海报”。 15、挑大梁:泛指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挑大梁是戏曲术语。主要流行于江南京剧界。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力的主角喻为“大梁”。挑大梁,即承担戏班中的主角。 16、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在戏曲中,跑龙套指扮演剧中的龙套角色。龙套,是戏曲表演行当之一,也称“流行”,是青袍、太监、大铠、校尉、衙役等角色的总称。 17、圆场:为打开僵局而从中解说或提出折衷办法。 在戏曲中,圆场是舞台调度手法。一个或几个角色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以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速度有快有慢,统称为“跑圆场”或“走圆场”。 18、下不来:指在人前受窘。 从戏曲中来:由于需要上台的演员未到或扮戏未完成,所以台上的演出只能放慢速度。演员往往要即兴增添台词或故意放慢表演的速度,以达到延长时间的目的,所以这位演员就是“下不来台”了。京剧术语称之为“马后”。 19、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短暂的演出,离不开多年的基本功训练和刻苦学习,这句话既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应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 20、救场如救火:京剧演出是舞台艺术,如果某位演员因故不能按时到场或继续演出,本来没有演出任务的演员就必须及时救场,顶替演出,像消除火患一样消除演出危机。 21、一招鲜,吃遍天:戏谚。指演员掌握一两下绝招,就可以四方走得。如今看来,演员仅有几下拿手的绝活是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的,鼓励初学者刻苦训练基本功,用“一招鲜”是可以的,但只能是“学好戏”,而不是“吃遍天”。 22、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讲戏曲观众对戏曲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同,对表演的要求各异。戏曲知识丰富的观众能观赏到表演内在的精妙之处,而缺乏这方面知识的观众往往只注意到戏曲外表场面是否热闹。 23、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戏谚。指演员要多学、多练、多看、多演,懂得多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艺术创造就能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然王国。无论演什么繁重的、难度大的戏都不会怯场,从而达到“艺高人胆大”的境界。有人说海陆丰地区的方言与闽南方言极为相似?
海陆丰境内的语言面貌可以用多元复杂,异彩纷呈来形容,不仅闽客粤三大汉语方言齐备,还有占米话和军话两种混合型的方言,此外,大方言里还有小方言,如闽语的“瓯船福佬话”是海陆丰瓯船疍家渔民所讲的闽南话,客语中的“漳州客”和“平婆客”是明清时期福建漳属四县客家人所讲的客家话,而粤方言中,除了主要存在于沿海港口的疍家白话,还有海丰赤石几个粤语村,他们都是抗日战争初期,从粤西信宜县移民海丰的,讲的是信宜白话。
海陆丰闽南语根据海陆丰各地族谱的记载,其先祖自福建闽南地区进入海陆丰繁衍至今大多在20世纪以内,也就是说,操持闽南语的福佬人大量进入海陆丰地区大多在明末清初,特别是清初“湖广填四川”及“迁界复界”之后。大批闽南人辗转潮汕地区来到海陆丰后,与土著居民、客家人、白话人频繁接触、交融,吸收了大量的客家话、粤语词汇及百越语底层词,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话、潮汕话的另一种闽南语次方言——海陆丰福佬话!
海陆丰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的一个方言,它来源于闽南话而又自成体系。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与潮州话的词语基本相同,受官话(中州语音)的渗透而有差异性变化。海丰福佬话有18个声母,72个韵母,8个声调,其语音构成比北方话复杂。
客家话最初的中原先民经江夏到江西,跨兴梅山区而来;后来长江流域的移民从湘赣进入粤北,沿北江南下惠阳入海邑,形成了今天海陆丰客家人。已知最早进入海陆丰的客家人是公平镇先来岭的吴姓客家移民,他们在九世纪最后五年的唐僖宗公元895-900年间就来到这里,海陆丰客家人现在大多依山而居,聚居在北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二成五左右。
客家话保存了很多唐朝后期(大约公元10世纪)到宋朝古音。海陆丰客家话声母17个,比普通话21个声母少4个;但韵母有74个,声调有6个,比普通话的韵母和声调多得多。
海陆丰使用人口最多的是福佬话,所以粤东地区海陆丰话指的是闽南话,而不是客家话或者白话,一如外省人用广东话来指粤语但对于海陆丰的福佬话,本土内外却常有混乱的说法,比如有人认为,海陆丰福佬话属于潮汕话中的一支,这是一种误会,因为潮汕话和海陆丰福佬并不是上下位的父子关系,而是平辈的兄弟关系,他们同属于闽南方言,唯其如此在语言认同上潮汕人不承认海陆丰话是潮汕话,同样海陆丰人也不承认自己讲的是潮汕话。
海陆丰姓氏海丰姓氏,陆丰资料暂缺
陈林黄吴刘张李曾王余,叶蔡郑钟罗庄杨周谢卓。
吕戴彭施许黎赖马徐邱,江朱何洪高胡程苏郭魏。
范唐颜梁孙翁廖欧安章,姚方卢莫温邓秦宋万沈。
蒋杜石柯詹冯姜袁骆缪,赵邹伍陆傅谭雷丁薛曹。
龚韩汤金钱尹毛屈蓝宁,田任严舒汪阮童包段侯。
甘连阙柏葛邬滕康萧贾,熊项祝崔糜巫焦车辛郗。
幸 农 古 文 阎 聂
海陆丰人,支持的点赞!
皮影中晏敏学真实身份?
出身寒门,幼时贫困,
皮影种类?
皮影戏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常见的传统皮影戏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