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篆书代表作家及作品 齐白石学的是什么篆书

他对篆书的疏密形式把握能力在近现代书坛无人能出其右,齐白石又将篆书书写成含有篆刻的构成意味。他的篆书虽然基本上是合乎篆法的。古代著名篆书书法家及其作品”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主要著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书文轴》、《篆书中堂》、《游五园诗》等,为什么说北宋是篆...

篆书代表作家及作品,齐白石学的是什么篆书?

字有画意,是齐白石书法的一大特点。”

字有画意,画存书风,齐白石诗书画印相互配合、彰显,形成完整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特色。

从他的篆书特点来看,字的结体随意和行笔流畅,结体的张弛、欹斜、多姿明显得益于他对绘画构图的理解,巧拙之中有着精心的设计,似欹反正。

结字大开大合,结体上疏密对比强烈,他对篆书的疏密形式把握能力在近现代书坛无人能出其右,这也是与其身为画家有关。

齐白石又将篆书书写成含有篆刻的构成意味,和篆刻相得益彰。其用笔改方起为圆起,改尖收为平出,转折加重顿笔,纵横涂抹,不与点画细微处斤斤计较,既有秦篆的雄强朴厚,又有以古为今的生气。

他的篆书虽然基本上是合乎篆法的,但其笔意有着与传统篆书却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非平正端庄的书体,非上下一致的运墨,非粗细相近的笔线……李邕有句名言,叫“学我者死,似我者死”。这句话为齐白石所沿用,成为终身不二的金科玉律。

他的“齐氏篆法”也真是思想和实践的范例。

古代著名篆书书法家及其作品?

一、李斯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传世书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二、李阳冰

李阳冰(生卒不详),字少温、仲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其工篆书,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坟记》、《怡亭铭并序》、《城隍庙碑》、《易谦卦》、《滑台新驿记》等。

三、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元代书法家、文学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六书正伪》、《说文字原》等。

四、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顽伯,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书文轴》、《篆书中堂》、《游五园诗》等。

为什么说北宋是篆书发展的小高峰?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北宋的篆书发展状况如何?为什么说是篆书的第三次小高潮”?真不知道这是出于什么理由,北宋出现篆书的小高潮了,而且前两次的“小高潮”又是怎么出现的?无法理解。

但是,北宋也确实有篆书书法家,而且在《宣和书谱-篆书》里,在唐宋两朝仅有的八位篆书书法家中,就记载了北宋的两位篆书书法家。

一位是宋英宗赵曙的第四子益端献王赵頵(1056----1088),还有一位是半隐半仕的福建人章友直(1006----1062)他们差不多是两代人,但是,这位赵頵是个君子王爷,喜欢书法绘画,篆书和隶书都不错。而章友直也是很有才华的学者。

北宋章友直的篆书

但是你无论如何也无法证明,篆书在北宋就是一个“小高潮”,而且还是第三次。这是与唐代以后文字统一为楷书、行书和草书主流书法无法同日而语的。

虽然,篆书不可能绝灭,但是,一点高潮的气氛也没有,这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千里马在此就谈谈“篆书”和北宋篆书问题。

首先,篆书就没有出现过什么“小高潮”,也没有什么“高潮”。

从历史大背景来说,中国的书法历史和文字历史不是同步的历史,这一点,我们应该是清楚的。不是有了文字史,就有了书法史了。

北宋庆历四年苏唐卿书《祖无择三言诗》篆书,笔法大篆,类《石鼓文》,开《石鼓文》书法先河*

文字历史远比书法历史要长一些。所以,秦始皇统一汉字以后,也不能说中国的书法历史就统一了,更不能说,中国的篆书高潮就到来了。

中国书法史上的文字历史和书法历史往往是混淆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对书法和文字往往混为一谈。

篆书的历史很长,至少要从周代算起,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甲骨文的学习和研究,所以,古代是不存在甲骨文书法的,也不存在金文书法的。

真正的篆书书法是从“小篆”开始的。第一,小篆第一次确立了国家统一的标准,第二,小篆维持了古文字的源头地位和权威代表。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篆书从汉代到清代,以至于今天,篆书的主流都是“小篆”而不是大篆,却没有出现篆书的高潮呢?

这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也用小篆统一了六国文字,汉代又继承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制度。所以,从汉代开始,中国真正的标准字,就是以小篆为基础的。后来,东汉许慎的伟大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由于以小篆为主,不但是中国最早的字典,更是巩固了小篆的书法地位。

宋常杓《宋人词册页》墨迹,书法吸收了金文笔意,是宋代篆书少见的篆书作品。

但是,我们都知道,小篆也好大篆也好,篆书在现实上就已经被战国晚期已经流行的隶书给掩盖了。

从东汉到隋代,中国的书法文字一直在演变,最终从唐代就形成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唐代以前的隶书、篆书完全退出了书法实用领域。

尽管如此,小篆的地位没有任何动摇,而且依然是基础文字学,是汉字必要的基础学科。

但是,这不代表篆书具有实用的书法地位,而是因为小篆是国学“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读书都要依据《说文解字》学习篆书,才能更好地理解儒家经典。因此,篆书也仍然在一定的范围在使用。

由于汉代的“小学”以文字训诂为主 ,至两晋南北朝又增加了音韵 ,至隋唐又增加了金石学和探讨 书法笔法与笔势的书法书品 ,再到宋代研究金石碑刻的金石学作品,所以,篆书也被列入“小学”的范围,尤其是文人雅士喜欢古色古香的篆书。

宋代篆书《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

这就是为什么篆书在东汉已经不使用了,却还有人会写篆书,因为,在“小学”阶段,你是要学习篆书的,这是汉代以来国学体系的传统。

那么,汉代有没有篆书的“高潮”?由于历史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对篆书书法家的更多记载,所以,我们也难以认为,汉代有什么小篆书法的高潮。

现在东汉的《袁安碑》就是汉代篆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吧。

我们从《袁安碑》来看,汉代以后的篆书,基本上没有超出“小篆”这个范围。比如说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宋代章友直的篆书,因为,他们都是在小篆这个体制以内,这种篆书学习范围,与清代和现代的金石学完全不是一回事。

篆书的地位,我们还可以从《宣和画谱》中一窥端倪。北宋宣和年(1119 1125)间编写的《宣和书谱-篆书》里,记录的篆书书法家仅李阳冰、卫包、唐元度、释元雅、益端献王、徐铉、章友直八人。

宋代《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

其中宋代只有三人。其中徐铉还是南塘人。可见篆书在宋代的地位,已经非常寂寞了。

隶书的地位更惨,《宣和书谱》只记录了唐代书法家韩择木一人。

那么,篆书在北宋是一个什么地位,这不是很清楚了吗?

事实上,从汉代开始,篆书已经隐藏在隶书的背后了。每一个朝代,篆书的地位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唐代是这样,宋代也是这样。

北宋庆历四年苏唐卿书《祖无择三言诗》篆书

所以,尽管《宣和书谱》只记载了两个篆书书法家,但是,这一点也不意外。历朝历代的篆书书法家,都是少数。

北宋早期有一位高僧堪称篆书书家。他就是湖南衡州人高僧梦英,师号宣义。梦英精通《华严经》,工书法,当时,对梦英善书法,评价很高,有人认为:智永以后有阳冰,阳冰以后而梦英作。

而梦英的书法也确实不错。

据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记:梦英“与郭忠恕同时习篆,皆宗李阳冰”。

郭忠恕是北宋初的大画家,郭忠恕 (?-977)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画家,他也是一位擅长篆书的书法家。

梦英《篆书千字文并序》

如果梦英与郭忠恕同学,那么,梦英也应该是宋初时代的人了。

明代书法家杨士奇云:“梦英楷法一本柳诚悬,然骨气意度皆习弱,不能及也。”

王世贞评价说:“英篆笔亦自整劲,正书出信本《皇甫君碑》,骨稍露耳。”

明赵涵:《石墨镌华》谓,“英公正书第一,篆次之,分隶又次之。

以上对梦英的评价毫不为过,现在,据西安碑林收藏,梦英的篆书和楷书都有,例如《篆书千字文并序》宋乾德三年(965年)刻、《梦英十八体篆书》乾德五年(967年)刻、《宋梦英夫子庙堂碑》,又称《扶风夫子庙堂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刻、《华严法界观残碑》等八种书法碑刻流传于世。

梦英书法碑刻《华严法界观残碑》

可是如此有名的书法家却没有登上《宣和书谱》 的名录。

除了北宋早期的高僧是梦英,北宋宋仁宗时代的隐士章友直(1006----1062)也是一位善于篆书的书法家

章友直生于景德(1006)三年,是一位有很高造诣的书法家,他的篆书取法于唐五代诸贤如徐铉、李阳冰。

由于他的篆书很像徐铉的书法,有人误传他是徐铉的弟子。徐铉(916—991)在北宋生活了32年,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以校注《说文解字》闻名。曾代表李后主与赵匡胤谈统一的问题。

徐铉说,南塘与大宋如父子,儿子没有对不起老子的地方呀?赵匡胤说,既然知道是父子,父子怎么能分开?问得徐铉无言以对。

其实,徐铉去世时章友直还没有出生,所以,绝对不是徐铉的弟子。

北宋庆历四年苏唐卿书《祖无择三言诗》篆书,笔法大篆,类《石鼓文》,开《石鼓文》书法先河

皇祐(1049----1053)年间,宋仁宗听朝中近臣奏闻,大赞章友直文章好,书法好,善作篆书,宋仁宗想召见他,一睹他真正的才华,但是,章友直称病不应召。

后来,太学准备树石刻五经碑,要用篆书,朝中多不善篆书,朝臣就推荐章友直,仁宗召其进京写经。这回章友直才奉诏从福建建安行经万里来到汴京,与杨南仲等人,共同完成了《石经》的篆书工作。

石经既成,摹拓者甚众,太学一时为塞。章友直为太学书写好石经后,仁宗欲授予他将作监主簿,就是建设部主管,他推辞不肯就。仁宗赐与银100两,绢100匹。

在写石经的这段时间里,章友直还有幸给内府收藏的唐代著名绘画作品《步辇图》用篆书写了题跋。《步辇图》是唐代绘画大师阎立本的作品。

章友直的篆书《篆隶两种千字文》

现在我们从章友直的《篆隶两种千字文》可窥其篆书的风采。

这些字写的刚健挺拔,古朴消散,可以说非常有古意,也很有小篆的简练疏朗之美,形体比较方正。

章友直也善于绘画龟蛇,他最后并没有如愿回到家乡福建,而是卒于京师汴梁,这一年是嘉佑七年(1062),他活了57岁。

宋代的篆书,还流传一个常杓《宋人词册》墨迹。

常杓的这个篆书作品,有一定的特点,就是吸收了一些金文的笔意,这是唐代以来小篆书法中从来没有的

第一段是以小篆书苏轼词作《哨偏》。第二段是参合铜器铭文的笔意写的韩愈的散文《盘谷序》。

常杓的篆书,起笔和收笔都是露锋笔法,行笔用中锋。第三段小篆写《红白莲词》。书法有唐李阳冰笔意,圆劲而有古风。可见他师法是不拘一家的。

但是,总体上成就不算很高,能够在宋代用篆书,创作书法作品,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通篇九百余字。全文用篆文书写,书者为北宋著名书法家陈晞,撰写者为北宋名臣熊本,而墓志志主则是北宋江西状元、文学家彭汝砺之母,因此这方墓志是集书法价值、文献价值于一身的精品。

《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篆书为铁线风格,有唐李阳冰遗风,是宋代很有功夫的一个小篆书法作品识篆习篆不错范本。

但是,宋代最好的,一个小篆书法作品,我认为是庆历三年(1044)苏唐卿所书的祖无择的《三言诗》。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庆历年(1041年----1048)宋仁宗赵祯诏令天下兴学,宋仁宗欲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奏曰:“前代已封孔子为宗圣、奉圣、崇圣、褒圣,唐开元年间,又尊孔子为文宣王,今再把其祖宗的谥号加封其后代,不合礼制。建议改称衍圣公。”他的意见后来被采纳。

祖无择在东海今连云港兴学。庆历四年,祖无择任海州知州,他在任期间在海州建学馆,安置生徒,较好地促进海州地区的文化发展。

《三言诗》就刻在海州。祖无择一生行无愧疚,他在《三言诗》中,充满自信地说“千百年,苍苔没,后有人,为吾拂”。这个《三言诗》篆书,就是由他的好朋友苏唐卿篆书的。

我们今天看这个书法作品,确实大大跳出了汉代以来的小篆为正宗的框架。应该说这是一件具有《石鼓文》笔法风格的书法。

在清代以前非常少见这样的篆书书法作品。

我们总结一下北宋的篆书书法,总的来说还是在唐代篆书的范围以内。

从应用和社会影响力来说,s篆书是非常有限的。这是与清代崇尚金石学,对篆书、隶书、魏碑兴起一股潮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出现了像苏唐卿用大篆笔意写篆书,也是非常罕见的书法奇迹了。

汉篆著名碑帖代表作品?

袁安碑又名“汉司徒袁安碑”,质地为石灰岩,碑文为篆书写就,为目前国内存世汉碑中为数不多的以篆书为文的碑刻。袁安碑碑石周边稍残,碑额已损失。碑文共10行,原碑满行应为16字,由于碑刻残损,每行最末一字全部泐失及第一行第13字亦损,其余字保存完好。现每行满存15字,每字皆框有细线方格为栏。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东汉袁安的籍贯和所授之学、为官升迁过程、皇帝的褒奖及去世安葬的时间等,与《后汉书·袁安传》中记载袁安生平基本相同,但碑文所书更为简约。碑上在第五六行字之间有一圆形碑穿,正当碑中,为汉碑仅见。袁安碑是近世出土汉代篆书碑刻中最为完整的一通,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界格完好可见,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小篆书法的杰作,在汉代小篆碑刻中堪称第一。

什么是篆文?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书协主席苏士澍的篆书水平如何?

谢谢官方邀请,说说自己的看法,从网上看到的他的书法来看,水平参差不齐,肯定是有不少仿作的,不是很好评价,但是整体的风格还是比较统一的,都是学习的清代的杨沂孙的篆书,其篆书的风格和杨沂孙的风格还是很像的。

清代杨沂孙书法

杨沂孙是清代的著名书法家,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和当时的邓石如齐名,苏的篆书也在杨沂孙的篆书的基础上增加了邓石如的味道,相对于邓石如的篆书少了一点用笔上的变化,多了一点金石味道,他的篆书的用笔也非常的扎实,还时时出现枯笔,个人认为,相对于他的楷书和行书,篆书的水平最高。

苏士澍书法

但是,功力的深厚也不能够掩盖一些问题,比如他的篆书的竖画有时候写的很细,而且在细笔画里还有一些故意的提按的动作,显得很不自然,我看着也不舒服,给人的感觉很是俗气,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评价一个人的书法,还是从字的本身入手比较好,不管什么职务,你觉得他的篆书怎样,欢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