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代表作品书法,王献之擅长什么字体?
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不仅承继父风,而且能超越创新,特别是他创造的“破体”,即“大令体”,简直别树一帜。所谓破体,就是打破楷书、草书的界限,但又不是正统的“行书”,偏于草的为行草,偏于楷的为行楷。这种行草或者行楷的字体,既有楷书的工稳,又有草书的流畅,书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亦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书者留有极大回旋余地。
王献之曾写下承继父亲书法风格的著名书法《洛神赋》。王献之同时还创造了草书里的“一笔书”,这是他书法方面的又一大贡献。张芝为草圣,使草书成为书法艺术领域里最富表现力的书体。
王献之的七字书?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 选自上海图书馆藏《宝晋斋法帖-卷一》宋拓本
王献之写大字只有一点像其父?
谢谢你的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最勤奋好学的一个儿子。最后,终于成为一个著名大书法家了。
而且,老爸王羲之去世以后,王献之的名声居然超过了老爸王羲之,在六朝五六十年的一段时间里居然是非常明星的书法家。
有人说,王献之出名,主要是不谦虚,显山露水争强好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比较张扬比较显摆自己。 所以,给王献之留下很多不是太好的一些传说。
其中太字少一点,写成大字的传说,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假故事。
据说,王献之很小就觉得自己书法好的不行,甚至建议老爸王羲之,也需要改一改自己的书法面貌了。
有一次,王献之写了很多字,就出去玩了,老爸王羲之回来一看,这家伙写的真不少,还很有进步,正要夸儿子几句话呢,可是,仔细一看,怎么那个太字就少了一点呢?于是提笔补了一点之后,就很不高兴的走了。
王献之玩够了,回来一看自己今天写的字,就是比较得意,于是拿给妈妈看,希望得到一个与他一样高兴的点赞。
老夫人看儿子真是很爱写字,就夸了一句,说:“吾儿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一听给气得差点睡地下驴打滚了。
心想:我怎么着就唯有一点像羲之了?哪一点不像羲之?
老夫人顺手一指,这不!就那个太字的一点。
王献之这才醒过来了,一看,吔,不就是我写的大字吗?怎么成太了!
不用说,王献之也想的出来,肯定是老爸补了一点,提示他书法可不能马虎!
你说这故事经过几代人给编的,是不是忒埋汰王献之了?
人家王献之从小就是个优秀的娃,王羲之都爱得不行,恨不得捧在手里,寸步不移地看他成长壮大。
据史料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三月的那次兰亭修禊盛会,王羲之还带着爱子王献之呢!
当时,王献之只有九岁,是参加兰亭集会年龄最小的一位同志。
从这一点你就看的出来了,小小王献之同志,如果像“唯有一点像羲之”故事里说的,是一个毛毛躁躁的王献之那样,王羲之还怎么带他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会上给自己打脸啊?
所以,王献之把太字写成大字,王羲之给他补了一笔,成为“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是一个传说,而且完全可以肯定是假的离谱的故事。
你想想,就凭信口就在儿子面前直说丈夫的名字,这在古代是绝对不行的!
当然,虽然这个故事是假的离谱,但是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比较大,因为,比较还是有些道理的,本来也就没有当真。
但是,我们对古代的传说,也应该有一些积极的吸收,也是可取的。比如:
第一,确实书法的一个点,也能看得出来是谁写的。
第二,学习书法需要耐心和坚持。
所以,这个故事在古代还是很感动很多像小王献之那样的天才的。
实际上,我们学习书法,真得能够达到“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时候,那也是有希望的时候了。
学习书法的朋友们,加油啊,你距离“唯有一点像羲之”不远了吧?告诉我,你的书法之路有多少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分享快乐! 让我们快一点“唯有一点像羲之”!
有人说灵飞经是得到了王献之书法的神髓?
是的!《灵飞经》作者钟绍京是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后世将二人称为“大钟、小钟”。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与钟繇亦是一脉相承!
钟绍京继承了家学渊源,史称其真书:字画妍媚,遒劲有法。史书记载,钟绍京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百卷之多。
灵飞经是道教经名,主要阐述存思之法。该法帖笔势圆劲,结字精妙,颇有二王的书法笔意!
身为亚圣的王献之为什么没有作品列入?
十大行书排行榜明显是宋代以后搞的,认为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蒙诏帖》、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依次为之。虽然其中真迹无存或为临摹等作,但如此排列大有“人情味”存在。
王義之、王珣归晋;颜、柳、欧归唐;杨凝式于五代;苏、黄、米及李建忠在宋。
这样归类,那么请问李邕呢?所谓“右军为龙,北海为象”,难道《麓山寺碑》或《李思训碑》不好吗?或许有人提出那属碑非帖,那么启功先生“透过刀痕看笔锋”不是白讲了嘛!
北宋李建忠书法受益于欧阳询,遒劲硬朗,但比之李邕明显逊色。因此,如果列入北海,则无建忠无疑也。
至于谈到大令王献之为何没能列入十大行书之榜,很简单,一是因为世无其墨迹;二是《兰亭》已涵盖了他;其次是其《中秋帖》的摹本已占据了中国书法更高的山峰,后世书家对他的敬畏程度已超乎想象!将《兰亭》与晚其半世纪之后的作品论高低本身就不怎么美气儿,又拉出二王的“神品”再比比?后人脸不红嘛!
还是别比了,各有所长,应从千百中碑帖中吸收营养,将名利置之于外,潜心致学,或有大成。
王献之的书法墨迹及著名的代表?
王献之书法是魏晋风韵最典型最集中的受益者。而他创制的书法形象出现于魏晋末年,则是魏晋时期书法风格样式嬗变过程中最后一次成功的推陈出新。
他的书法墨迹传世稀少,《鸭头丸帖》是其流传至今的唯一真迹。其书法的著名代表作有中秋帖,鹅群帖,二十九日帖,东山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