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唐代李绅的代表作品 悯农两首的作者李绅宋代著名诗人成为宰相是新月派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也是新乐府诗最早实践者,《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农夫犹饿死。——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锄禾日当午,——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2、唐朝的聂夷中《田家》对比强烈,(劚音同锄)六月禾未秀,——唐·...

对的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新乐府诗最早实践者,作有《新题乐府》二十首。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1、最著名的当属李绅的《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2、唐朝的聂夷中《田家》对比强烈,暗含讽刺。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劚 音同锄)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唐·聂夷中《田家》

3、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也采用了鲜明的对比。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张俞《蚕妇》4、唐代才女秦韬玉的《贫女》和《蚕妇》有异曲同工之妙。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5、白居易的《卖炭翁》也是叹民生之多艰。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白居易《卖炭翁》6、白居易的《观刈麦》描写农忙时节农民的辛苦,形象生动。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白居易《观刈麦》7、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也写了农忙时节的情景。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宋·翁卷《乡村四月》

8、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唐·顾况《过山农家》9、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唐·崔融《田上》10、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颜仁郁《农家》

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悯农 作者:李绅年代: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1、《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2、原文: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粒粒皆辛苦,谁知盘中餐”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句话的原句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悯农·其二》,意思是:每一粒米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全诗描绘了农民在田里劳作的艰辛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与怜悯之情。

《悯农二首·其二》的全诗

李绅 〔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其二》的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悯农二首·其二》的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两种说法:聂夷中和李绅。

聂夷中[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故不提)。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