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文化
来四川不喝茶,你就感受到这里的慢生活。四川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者看闲书、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这就是我的“坝坝茶文化”。
2.火锅文化
麻辣火锅起源于重庆。火锅,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四川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四川。
3.熊猫文化
中国国宝大熊猫是四川的符号之一,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澡受世界各国的喜爱。
4.麻将文化
四川人爱麻将全国第一!对四川人来说,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于在府南河边,不受世事烦扰地打一下午麻将,连杠三次最后再来个“杠上花”,才两三个小时包包头就揣了五六百。
5.选秀文化
李宇春、张靓颖、郁可唯、谭维维、江映蓉、张杰、李易峰、吉克隽逸...咱川籍艺人们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丽与勇敢,四川人,想唱就唱,唱的响亮!
6.道教文化
道教创教地点在四川成。沟鹤鸣山,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成以其道教文化丰厚底蕴和分布众多的道教文化景观~青城山和青羊宫,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7.酒文化
四川名酒众多,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作为中国白酒的源头,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
8.三国文化
要说在中国什么文件传播覆盖了全世界,让外国人也津津乐道的话。三国文化那是当仁不让的。不仅仅在囯内,在国外那也是众多的粉丝追捧的文化之一,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深入人心。
9.蜀绣文化
蜀绣又称“川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10.川剧文化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最著名的当属“变脸”,变脸绝技源自传统戏《归正楼》,表现义盗贝戎动富济贪贫,遭到官兵追捕,以变脸巧妙脱身。
是
川剧是国粹,国粹并不是只有一种,我国的文化传承深远,有个几个十几个国粹不奇怪。发源于本国,属于本国固有文化的精髓,就是国粹。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这虽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省内各地演出。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
四川省主要有的地方戏剧种: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等。其中川剧是最出名的。
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 川剧。
四川灯戏是源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无数民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四川曲艺是以四川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以前。
秀山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武陵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能代表四川的东西首推麻辣火锅。到了四川不吃一顿火锅,等于没来过。
其次能代表四川的是大熊猫。大熊猫是我国国宝,其熊猫故乡,最大大熊猫繁殖基地就在成都。
笫三能代表四川的是酒。中国素有川酒云烟之称,而川酒代表五粮液,剑南春更是中国三大名酒之二席。郎洒,沪州老窖,水井坊是赫然在中国名酒之列。
“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
四川,简称“川”或“蜀”,古代也称为巴蜀。
巴蜀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历史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形成了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发达的文明。
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巴蜀地区早就有“天府之国”之称,农耕资源得天独厚。物产丰富,竹子、木材、茶叶、盐、蜀锦等自古闻名。这就保障了经济发展,并且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度低。
巴蜀地区地形独特,西面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北面有大巴山,中间是肥沃的四川盆地。四周的高山、高原如同天然屏障,使得四川易守难攻,可以偏安一隅,遭受战乱兵祸相对中原地区较少,可以比较持续、平稳地发展经济、文化。
宋朝自开国皇帝赵匡胤建立始,就实行“抑武扬文”的国策,从而也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的典型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繁荣,尤其是文化、教育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也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盛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涌现了众多史家,撰写了大量史著。
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也是四川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黄金时期。
例如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一现象反映了经济领域的繁荣。
经济发达也就为文化、教育的发达奠定了基础,也即“太平盛世修史”。
因而,这一时期是四川古代史学发展的高峰,有“史学莫隆于蜀”的说法。
两宋时期,四川地区的主要史学家及其著作有:
张唐英,新津人,代表作是《蜀梼杌》,是现存记载五代两蜀时期历史的唯一史籍;
范镇,成都人,二十四史之一《新唐书》的副主编;
范祖禹,成都人,是《资治通鉴》的副主编(唐代部分主编),著有史学著作《唐鉴》;
李焘,丹棱人,代表作为《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心传,井研人,代表作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王称,眉山人,代表作为《东都事略》。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宋人私史卓然可传者,唯(王)称与李焘、李心传之书而三。”
是说四川的李焘、李心传、王称的史学著作,在宋代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