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范曾大师代表作品 国学大师范曾的画作一百万一尺值得买吗

对他的字画比较外行说到范曾,有一次李敖看到画家范曾的字体,范曾的书法没什么特色,貌似是书法市场的香饽饽。收藏范曾书法的藏家基本都赔钱了,从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来审视范曾的书法,完全概括出了范曾的字体特点“范曾书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没有认真临贴”人们如今能指出范曾书法的缺陷,从侧面说明了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提高了。范曾的部分作品在拍...

感谢邀请,对他的字画比较外行说到范曾,是现在著名的画家和学者,不过对于他的书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看多了,有点千篇一律,甚至有人点评他的书法为“静脉曲张体”。 。李敖是著名的文化名人,素来以文辞犀利著称。有一次李敖看到画家范曾的字体,直接点评:账房先生的水平。意思很明显,说范曾的书法不登大雅之堂。之所以他的字画为什么那么值钱,可能和他的名气有关吧。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最让我佩服的是启功老先生,值得尊敬。

我国有一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人的名声越来越响,猪长得越来越肥壮,未必都是好事情。

因为猪长肥后,距离挨刀子变成肉食不远了,而人面临的情况更复杂。

对一个人来说,名气家喻户晓后,他的好事和坏事都是人们喜欢的谈资,在谈论过程中,一些事无意中会被添油加醋,以致于被无限放大,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当名人的坏名声突破人们的认知底线后,他就容易变成出头鸟,通过多张嘴口口相传,名声会越来越臭,最终变成众矢之的。

当代著名书法家范曾恰恰就是有名的“出头鸟”。根本原因是他的名气的高度跟书法水平的高度,完全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他的名气远远高于他的书法。

书法水平一般,名气却很大,这本身就不是什么正常现象。更不正常的是,范曾的书法没什么特色,却能卖出高价,貌似是书法市场的香饽饽,被许多人曾经收藏过。

经过艺术品市场的洗礼,以及大众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后,收藏范曾书法的藏家基本都赔钱了,财富缩水严重,许多藏家甚至被套牢了。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范曾,从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来审视范曾的书法。

当人们看清范曾的真水平后,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范曾理所当然地被人们从神坛上轰了下来,没人再记得他的好。

人们开始调侃、戏谑、批评范曾,把他的字批得一文不值,甚至根据他的字体特点,起了许多绰号,如“螳螂体”,“蚯蚓体”,“瘤菜体”,等等。

说实话,这些绰号挺形象,完全概括出了范曾的字体特点。范曾书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没有认真临贴,书法线条骨力太差,为了遮丑,他只好在书写过程中故意抖动手腕,制造出夸张,扭曲的线条,给观者一波三折的假象。

人们如今能指出范曾书法的缺陷,从侧面说明了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提高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态度,话粗理正。

范曾的这件四字作品“灿若云霞”拍卖成交价三百万。对于范曾书画艺术来说,在拍卖市场上有这个价并不稀奇。据一些资料显示,范曾的部分作品在拍卖市场估价在2012年就基本达到了80—200万平方尺。2015年前后,近两年的书画成交额已经高达2亿元。市场上虽然对于范曾的书画有贬褒不一,但主要是文革期间的问题,包括其师生之间的一些问题,我们从范曾的言行也可以看出其性格确实有一些狂狷,但其在艺术上的成就与底气还是十足的。何况,艺术品进入拍卖市场,其价格更是风云变幻。四字拍出三百万不是没有可能。本身范曾也不是无名艺术家。

如果说范字的四个字值不值三百万,比起绘画作品看,确实有些值得商榷的事。

就题主所附作品看,这件作品未必算得上是范曾的精品力作。就整体看作品风格到和谐融洽,可是我们看一下第三个字“云”字明显在结构处理上有些问题,这个字有些像右探了,如果单独抽出来看明显重心不稳。四个字在笔力和用墨上也不如下面的一件《唐张继诗句》更精到。

上图作品中的“云”字就略好一些,心态也稳一些。

所以说,这件四字作品未必算得上精品力作。三百万,在拍卖市场上成交,完全有可能,当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名人效应在其中一定有大的成分。

范曾不是书法家,其书法实际上是为其绘画作品而衍生出来的。我们知道范曾早期并不是专门学习绘画,而研习美术史,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才转入美术系,并其跟着国一流的绘画大师学习绘画,经过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书法在其绘画艺术中所占充分不大。所以我们看其书法,并不像是通过长期的临摹学习欧颜柳赵而形成的书法风格,其书法更多有画家的审美元素。

从其书法的线条笔沉墨实这一点看,范曾是在碑帖书法的上下过一定功夫的,不过其临摹学习仍然是以画家的眼光去取法的。这无疑在其书法的风格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范曾的书法虽然不要恪守书法经典传统为本而胜出,但就其在绘画艺术及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无疑为其增色不少,所以其书法和绘画表现出一种狂狷,甚至有些不可一世的状态,也与其学识及其书画作品在市场上一路飙升有关,至少其在创作与市场运作方面是成功的,这两方面都为其书法的气韵格调的形成有极大关系。基于这个原因,其书法作品的气度方面自然高于或者异于一般的艺术家。其独特个性与书法造型,所以有传统书法大相径庭,但就绘画家书法来说,却也能够在艺术上占有一席之地。

实际上是范曾的对书法的学习,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法门的,没有对传统书法的临摹学习的,我们从他的一些绘画作品中也能够看到其对传统书法中的隶书和魏碑书法的学习痕迹。不过其书法至于欣赏或者说商品价值来说,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如果和纯粹的传统书法来比,其书法造诣仍然有一定距离,其点画线条未必规范,形质未必到位,或许基于这个原因吧,对于范曾的书法遭遇讥讽吐槽也是在所难免。不过就艺术市场来说,其作品的价值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的,并不是说其书法没有传统书法功夫就没有价值。

范曾的画在社会上争议颇多。说好的,好的不的了!说差的,差得一钱不值。凭心而论,抛开人品等争议因素,范曾的画,尤其是人物画,在现当代也属一流水准。别管其“”流水作业”也好,还是“”批量生产”也罢,出手还是是那么精彩,充溢着清静儒雅的文人之气,让人拍案叫绝,至今无人可比。当然贬他酸他的人,多数不是为画,而是对其人品和其他因素略有微词。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单论国画,客观公证地说,其國学底蕴和文人画,人物画在当今中国都独领风骚,在健在的国画大家中也属上乘。因此按能 、妙、神、逸打分,可得妙十,少数精品可达神级。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范曾与崔如琢相比,谁的艺术造诣更高一些?”首先回答我的观点:范曾的艺术造诣要更高一些。

范曾因为人红是非多,所以,他的身上有很多不应该的负面影响,久久挥之不去。但是,这些负面影响范曾都有了,而且都是自找的。

例如,出言不逊,出尔反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这些本是不应该的,但是,范曾一概应有都有了。而且,有些事情,是他自己确实做的不恰当。

齐白石李苦禅的影子明显

但是,这些事都是个人的艺术之见,或者个人的人生经历中的一部分。

范曾唯一与崔如琢不同的是,范曾从来没有说过画画要为拍卖多少钱而奋斗,要创造画画创造财富的世界之最。

而崔如琢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公开叫板要创造画家画画创造财富的记录。

崔如琢1944年11月26日出生在北京,从小喜爱书画,偶然的机会得以拜在李苦禅门下学艺,70年代末去了美国,成为美籍华人。

1981年正式定居美国之后,他曾任纽约中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美国杜威大学客座艺术教授。

1984年荣获美国杜威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美国前总统里根、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亚裔共和党主席陈香梅女士、德州涛尔参议员、美国世界日报前总裁王友兰女士,以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泰国王室、台湾宋美龄女士、台湾塑胶巨头王永庆、报业大王王惕吾等各界名流都藏有他的作品。

早期作品郭味渠的影子明显,鸡的用墨层次太模糊

崔如琢在国外的艺程可谓是一路风光。1989年他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展览会上创下一幅作品12万美元的成交纪录。

2016年崔如琢接受采访的时候,他非常自豪地说“2015年胡润百富世界排名润百富世界排名,活着的画家我排第三,亚洲第一。今年肯定是更加第一,今年我拍了8.8亿,第四名范曾拍到四千万,我是他的二十多倍。”这就是画家崔如琢,一不小心,还以为是画商呢!崔如琢连续5年在润百富世界排名靠前,而范曾只有两次。

花鸟画潘天寿的影子

范曾也多次说过,作品价格与自己无关,而崔如琢最津津乐道就是作品价格。

这也是崔如琢与范曾最大的不同之处。

据说,崔如琢最大的心愿不是艺术,而是金钱,他说,我要在80岁是,作品的价格超过毕加索!成为世界第一!

我的天哪!毕加索也没有说过自己的画价要成为世界第一。

崔如琢的画近三十年来,一路攀高,据说,总销售超过50亿人民币。

2016年,崔如琢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故宫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

潘天寿的影子也出来了,但是,没有潘天寿的笔墨严谨,简直有点乱。

崔如琢画画得到的收入,可以说比范曾多20倍都不止。因为,据说,范曾的画画销售总金额,大概在4亿左右,而崔如琢已经50多亿了。

范曾最大的一笔捐款是1000万人民币,而崔如琢的最大一笔捐款是1亿人民币。

山水画亚明、傅抱石的影子

近年以来以金钱论艺术高下已经有疯涨的势头,大有没有钱就没有艺术之势。因此,像我们欣赏艺术的如千里马,真的不知道艺术是什么了。

本来艺术的价格是一个附加值,而不是真正的价值。因为,艺术品从来就不是一种经济必然。他只是在一定范围具有商品性,而没有普遍的商品属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馒头什么时候也值一元,而不是任何一件艺术品就能够实现商品交换为一元的问题 。

好在题主提出的问题,不是二人的绘画价值,而是个人的艺术造诣问题。

这个作品有点自己,但是非常平庸

所以,正如我一开始就说的,论艺术造诣还是范曾好多了。

首先,范曾的画确实独具艺术笔墨,又有诗书画的美名,这是大家公认的。

范曾的学问、学识也在崔如琢之上,这就不用多说了。

我们再看看崔如琢的画,他曾师从李可染、李苦禅这些大师。

崔如琢是一个有才气的画家。但是,崔如琢的画到目前为止,你怎么看,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

而且,有些作品还是比较粗糙的。这不是他不用心画的问题,而是他的艺术语言没有成熟的问题。

就像我们写字,书法的笔法成熟了,是不存在艺术粗糙的问题。绘画也是这样,中国画大写意画家,哪一个画家是精雕细刻的?

这个作品就是很平庸了。

但是,大写意画的难度在于笔墨精炼,这不是“用心”问题,而是艺术语言成熟问题,也就是笔墨问题。

艺术语言成熟了,你怎么画,也是精美的。

而崔如琢的绘画作品可以用东拼西凑来形容。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从一般画家来说,所谓“东拼西凑”,那叫“转益多师”,因为一个画家能够吸收古今大师的技法和艺术营养,那叫虚怀若谷,而且,这也是必要的一个学习过程。

但是,如今的崔如琢已经76岁了,成才很晚的齐白石,在70岁以后,都“衰年变法”完成了自己风格的形成,你一个科班出身的画家,76岁还在“寄人篱下”的艺术里讨生活,实在说不过去。

他的花鸟画在李苦禅、潘天寿之间,他的山水画在傅抱石、亚明、黄宾虹的阴影里。

说实在的,就是李苦禅先生,也没有完全脱尽潘天寿的影响,但是,已经不是很明显了。

崔如琢不但没有脱尽李苦禅,而且还多潘天寿的影子。

这是有一点艺术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样的艺术成就,怎么谈得上造诣很高?不要说他跟范曾比,跟很多青年画家比,也比不了的。

范曾的画,我们能看出来哪个画家的一点影子吗?仅此,高下自见。

网上除了人云亦云的崔如琢话题,也有极端的批评意见,例如,说崔如琢的画是资本操作,最后都要让大陆接盘。所以,我负责任地说,千里马以画论画,不评价一幅画多少钱的问题。所以,图片选的都是崔如琢的画,大家看看,我说的对不对?我们就是为了以画论画,而不是以人论画。

抛开社会上对范曾的种种争议不谈,就其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也是非常人能比,至于国学素养方面能否称的上国学大,还真的难说,说其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至少在翰墨书道的视野中是名至实归的。从《范曾自述》一书中可知,范曾自幼在家教就接触了旧体诗词学习和创作,但范曾最热衷的是美术。十七岁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一九五七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转到中国画系,从蒋兆和那里得骨法用笔之理和李苦禅的之教诲。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跟沈从文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同时潜心诗词学习。一九七九年以后曾经做过《中国古典绘画的本质》、《中国书法》、《中国古典诗歌》等专题报告。范曾在自述中有没有否认在文革中的错误与过失,給沈从文写过大字报,曾因撰写《徐悲鸿》一书对廖静文先生出言不逊,反唇相讥。从自述中看国学大师可能谈不上,但对国学文化有深厚的学习研究是不可否认的。不过,范曾对于国学的学习和造诣更多的是从传统的中国国画为本的学习,也就是先国画然后再国学,这也得益于家教和在求学过程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范曾绘画艺术的选题范围,对国学文化的学习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却没有象文怀沙那样的国学研究成果或著作。

至于范曾是否很狂,从他的作品和诗词、文章等作品看,的确有一股狂狷之气,比如《回归古典之美》等著作。不过,似乎属于文人或艺术家的狂狷之气,正所谓财大气粗,难免有解衣磅礴的狂狷之气。说其国学大师难免有些言过其实,在《回归古典之美》一书的内容介绍中称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但在绘画艺术上的造诣却非常人能比,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大艺术家,却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是否国画大师,以一家之言,一管之见,不敢乱下断言,也有些为时过早,未来历史自有公正评判,不过在《回归古典之美》的内容简介中确称其为书画大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