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吕剧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龙口吕剧双玉蝉哪年出的

山东省龙口吕剧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吕剧双玉蝉于2000年出演的。《逼婚记》是吕剧的经典曲目,代表作《小姑贤》、《后娘打孩子》等。同乐班、共和班著名琴师,工老生、小生,代表作《兰瑞莲打水》、《秦雪梅观画》、等,师承谭明伦,在《秦雪梅观画》一剧中扮演的商林有,师承谭明伦,代表作《小姑贤》、《坐楼》、《秦雪梅吊孝》等“人称吕剧,吕剧表演艺术家,...

龙口吕剧双玉蝉哪年出的?

山东省龙口吕剧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吕剧双玉蝉于2000年出演的。

吕剧但愿梦中桃李伴东风原唱?

原唱杨春梅,女,吕剧演员,专工青衣。曾在《清风歌》、《泪洒相思地》、《王定保借当》、《春江月》、《荣辱悲歌》、《深宫遗恨》、《海殇》等二十多出戏中任主要角色。

《但愿得梦中桃李伴东风》是《逼婚记》选段。《逼婚记》是吕剧的经典曲目,讲述了才子兰中玉之妹兰贵金被国舅洪彦龙逼婚的故事。

吕剧的代表性人物?

孙中新,1852—1930年,代表作《小姑贤》、《后娘打孩子》等。

时殿元,1863—1948年,代表作《王小赶脚》、《王汉喜借年》、《白蛇传》等,绰号“时鸭兰”,戏谚“听得鸭兰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崔心悦,1864—1946年,工青衣、花旦,代表作《王小赶脚》。

崔心庆,1866—1944年,同乐班、共和班著名琴师。

武春田,1869—1946年,同乐班、共和班著名琴师,车李班、范杆班创始人。

谭明伦,1880—1960年,参与创设了[四平][二板], 戏谚“听说谭明伦上了台,顾不得穿那袜子鞋”,绰号“五顶网子全戴” ,吕剧音乐的改革者。

宋立修,1883一1960年,工老生、小生,师承时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矮子功”一绝,代表作《潘金莲拾麦子》。

崔宝善,1884一1960年,工老生,师承时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前秦班创始人,人称“铁嗓子”。

薛金田,1901—1973年,师承谭明伦,攻花旦、青衣,人称“小谭明伦”,代表作《兰瑞莲打水》、《秦雪梅观画》、等,戏谚“听到旺相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郭福山,1900-1960年,师承谭明伦,吕剧“三座山”之一,人称“大将郭福山”,在《秦雪梅观画》一剧中扮演的商林有“活商林”之称。

李同山,1901年生,师承黄维范,攻小生。黄家班主要演员,吕剧“三座山”之一。

田寿山,师承谭明伦,攻老生。黄家班主要演员,吕剧“三座山”之一。

张荣重,1902—1986年,师承谭明伦,主攻青衣、小生,人称“小谭明伦”代表作《小姑贤》、《坐楼》、《秦雪梅吊孝》等。

时克远,1902—1979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艺名“脆甜瓜”,师承时殿元,又师谭明伦,工小生,鲁声琴剧团创始人,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光明大道》、《姊妹易嫁》等。

张传海,1905—1979年,工老生,创造了[反四平],人称吕剧“谭鑫培”,博兴县吕剧团创始人。

李同庆,1911—1972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彩旦、文丑,师承薛金田,鲁声琴剧团创始人,代表作《逼婚记》、《空棺记》等。

侯振南,1911—1981年,义和班主要演员,鲁声琴剧团创始人。

于廷臣,1918—2001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主工小生,艺名“筱白孩”、“大眼”,鲁声琴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等。

张艳芳,1940-1995年,吕剧表演艺术家,师承于廷臣,生旦净丑无所不精,1949年从艺,人称“九岁红”、“小老艺人”,代表作《小姑贤》、《鸿鸾禧》、《逼婚记》等。

刘梅村,1914一1977年,著名导演编剧,山东省吕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穆桂英》等,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尚之四,1921-2001年,著名导演,山东省吕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吕剧《李二嫂改嫁》、柳子戏《孙安动本》等。

林建华,1930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花旦,“吕剧三杰”之一,1951年从艺,代表作《井台会》、《小姑贤》、《鸿雁传书》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郎咸芬,1935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老旦,“吕剧三杰”之一,人称“吕剧皇后”,1953年从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苦菜花》,曾获金唱片奖、文华表演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岱江,1933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小生,“吕剧三杰”之一,1953年从艺,代表作《借年》、《井台会》、《小姑贤》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斌,1929-1968年,著名吕剧作曲家,初工小生,1951年从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蔡文姬》、《打金枝》等。

刘奇英,1922年生,著名编剧,代表作《光明大道》、《沂河两岸》、《丰收之后》等。

王俊英,1928年生,工老旦,代表作《两垄地》、《李二嫂改嫁》、《半边天》等。

杨瑞卿,1930年生,工老生,代表作《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半边天》等。

李渔,1932年生,曾工小生,吕剧作曲家、著名琴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钱玉玲,1934年生,工花旦、彩旦,代表作《拾玉镯》、《王定保借当》等。

王永昌,1935年生,吕剧作曲家,代表作《红雪》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丁博民,1935年生,吕剧作曲家,代表作《双玉蝉》等。

苏智,1934年生,著名吕剧作曲家,代表作《玩会跳船》等。

刘艳芳,1935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代表作《借年》、《姊妹易嫁》等。

郭丽华,1938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代表作《小姑贤》、《刘海砍樵》等,戏谚“三天不喝茶,也看郭丽华”。

王筱梅,1940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曾拜师荀慧生,代表作《陈三两爬堂》等。

王世元,1942年生,工小生,代表作《姊妹易嫁》,吕剧导演,代表作《苦菜花》。

董砚萍,1945年生,工闺门旦,代表作《桃李梅》、《姊妹易嫁》、《杜鹃山》等。

郎门群钗:高静、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秦霞、赵秀敏、史萍、赵静、吕淑娥、吕学芹

林派传人:郭爱琴、李君、王淑芝、韩美、郭清清

李派小生:李肖江、荆延国、张小忠、王增旭、张美娟、王鸽

十大名家:高静、李萍、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史萍、荆延国、董家岭、李肖江、孙英杰

十大演员:吕淑娥、赵静、王美霞、孔令文、盖勇、郭清清、李霄雯、张明霞、张青

梅花奖演员:高静、焦黎、刘玉凤、吕淑娥

文华表演奖演员:郎咸芬、董家岭、高静、龚鲁阳

中国戏剧节表演奖:李萍、高静、孙英杰

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

文华作曲奖:栾胜利、丁博民

吕剧主要特点和起源的故事?

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吕剧音乐脱胎于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传统戏的道白中多乡言俚语,非常适应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随着剧种的发展,唱腔音乐得以丰富,表现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有其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通俗易懂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吕剧坠琴的介绍?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目录吕剧简介名称由来传统剧目分类源流沿革艺术特点吕剧历史介绍已出版的吕剧作品角色行当生行旦行净行丑行传统剧目《李二嫂改嫁》《补天》《龙凤面》《借亲》吕剧知识板式曲牌吹打曲牌乐器行当声腔服装早期重要艺人当代吕剧名人吕剧简介名称由来传统剧目分类源流沿革艺术特点吕剧历史介绍已出版的吕剧作品角色行当 生行旦行净行丑行传统剧目《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吕剧知识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早期重要艺人当代吕剧名人展开 天津市吕剧《李二嫂改嫁》编辑本段吕剧简介[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

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

起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

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编辑本段名称由来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德州市吕剧团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

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编辑本段源流沿革[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北京市吕剧团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吕剧借年是谁创作的?

王汉喜借年,吕剧传统剧目。1954年山东省戏曲工作组李寿山、王之祥、王传友、邓金禄、刘宝玺根据吕剧《皮袄记》和四平调《借年》整理。195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山东省吕剧团首演。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写王汉喜家贫,除夕之夜到岳父家借年,未婚妻爱姐关心婆母,疼爱丈夫,给了满篮的年货。二人正在倾谈,被嫂子发觉。她故意恐吓、捉弄二人之后,成全了他们的婚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