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北京漆器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列入北京市非遗名录的北京特色工艺品制作技艺有哪些

弓箭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厂甸庙会、京西太平鼓、京剧、北京抖空竹、景泰蓝工艺、象牙雕刻、雕漆工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共13项。色彩柔丽、万象千华的漆器作品亮相北京民俗工艺品有哪些?北京有名的沙燕儿风筝、景泰蓝制品、漆器、鼻烟壶等。就去王府井的工艺美术大厦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红、剔黑、剔犀3个品种,浙江省嘉兴的...

列入北京市非遗名录的北京特色工艺品制作技艺有哪些?

北京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包括:智化寺京音乐、昆曲、天桥中幡、“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厂甸庙会、京西太平鼓、京剧、北京抖空竹、景泰蓝工艺、象牙雕刻、雕漆工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共13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凡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和保护之列。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

在哪里能看漆器作品展?

来南国陶源看漆器作品展,岂止一场展览!

展览时间:

2017年11月4日~12月2日

展览地点:

佛山南国陶源文化酒店二楼中国陶谷·陶艺展览厅

指导单位:

中国陶谷工作指挥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单位:

佛山市陶艺文化促进会

承办单位:

佛山市南国陶源艺术品有限公司

佛山市南国陶源文化酒店

合作单位:

禅城区中心医院Alma禅医激光美容中心

11.04—— 展览揭幕

一見•倾心--袁剑漆器作品展于2017年11月4日在佛山南国陶源文化酒店 ——中国陶谷•陶艺展览厅举行揭幕活动,共有158件艺术家袁剑漆器作品亮相于此。

色彩柔丽、万象千华的漆器作品亮相

北京民俗工艺品有哪些?

北京有名的沙燕儿风筝、景泰蓝制品、漆器、鼻烟壶等。如果你想购买,就去王府井的工艺美术大厦

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

元代可谓达到历史顶峰的是雕漆,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红、剔黑、剔犀3个品种,其中又以剔红最多。

经过宋代近300年间漆器生产的兴盛时期,元代的漆器生产,继往开来,可称之为我国漆工艺史上一个繁华时期。它由宋代漆工之百花齐放而进入锦上添花,日臻完善,以致盛极一时。

在元朝统治时期,江南一带工、农业发展始终未停顿,是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嘉兴成为生产漆器的重要中心,名匠辈出,艺臻绝诣。

浙江省嘉兴的张成、杨茂是元代最著名的雕漆能手,他们的作品已成为稀世之宝。陶宗仪《辍耕录》述及戗金、戗银工艺颇详,其法得自嘉兴杨汇的漆工。当时以戗金闻名的彭君宝就是杨汇人。

元代漆器主要有4个品种,即一色漆器、螺钿漆器、戗金漆器和雕漆。其中的雕漆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较之宋代有了巨大的变化。螺钿漆器虽发现不多,但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已由镶嵌厚螺钿发展到镶嵌五光十色的薄螺钿,更富于装饰意趣。

元代的一色漆器与宋代相比,数量很少。元代一色漆器的颜色有黑色、红色、珊瑚红色、褐色等。器形基本上与宋代漆器相同,只是宋代广为流行的花瓣形盘、碗到元代则基本不见了,代之以圆盘、圆碗。元代的一色漆器漆质光亮,器形端庄,风格质朴。

螺钿漆器是元代诸多瑰丽漆工艺中充满生机的作品。镶嵌在漆器上的螺钿有厚与薄之分,因而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称,由此形成了螺钿漆器的两大系列。“厚螺钿”又称“硬螺钿”,“薄螺钿”又称“软螺钿”。

元代以前的器物以镶嵌厚螺钿为主,从元代开始,厚、薄螺钿兼而有之。北京市元大都后英房遗址中发现的嵌螺钿广寒宫残片,是国内所知唯一的元代嵌螺钿漆器。

这件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径约37厘米,呈不规则半圆形,木胎,用薄螺钿嵌出两层三间重檐歇山顶楼阁。因碎片中有“广”字痕迹,与景物印证,定名“广寒宫图”。

阁后植树,叶似梧桐、丹桂。云气自下腾空而上。不同物象,采用《髹饰录》所谓“分裁壳色,随彩而施缀”的做法。

元代制作的螺钿器一般是采用鲍贝,这种贝的壳色具有青、黄、蓝、赤、白等5色。用它裁切成不同大小的贝片,再经研磨成薄片的物像,且在细薄的钿片上再施以毛雕。

钩出人物的衣着神态、树木的枝干或殿宇建筑的细部以及山头云气等,嵌在漆器上的图案精而薄,层次丰富、色谱齐全、绚丽夺目,恰似耐人寻味的工笔画一样。

元黑漆嵌螺钿群仙宴乐图八方盖盒为元漆工艺佳作中之佼佼者,细腻的镶嵌技术和繁复而生动的纹饰装饰,使它成为14世纪漆器作品中之杰作。盒上的人物图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大部分来自道教故事。

盒盖上方有仙人站于殿外;左边3位女神驾凤而至祭坛前,每羽凤凰都刻画细致,尾部羽毛纹饰各异,其中一个可能就是月神嫦娥;另一位神仙西王母;由右下方出现的海浪纹来看,第三位仙子是东南沿海航海的守护神天后圣母妈祖。

盒盖上这3位女神均有仙子相伴,另有8位仙子奏乐娱众。下方有一个祭司手持香炉向祭坛走去。右上方有南极仙翁乘云而至,下面有八仙纷纷到达。此为众仙喜庆典礼的场景。

盖壁上一开光内饰有刘备“三顾茅庐”,盖壁上另一开光内饰有姜子牙渭水垂钓图。盖壁上另一开光内饰有牧牛图。画面上许由粗衣麻布,手牵着牛;两人锦衣华服跟随在后,一人向牵牛者陈上简。此盒盖面的左侧刻有“刘绍绪作”名款。从盒上的纹饰特征来看,应是出产自吉安府庐陵县。

《格古要论》中称元代“戗金器皿漆坚戗得好者为上。元朝初嘉兴府西塘有彭君宝者,甚得名,戗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种种臻妙”。

陶宗仪著录的《辍耕录》中对戗金漆器的制作方法、装饰图案、制作地点作了详细地描述:

嘉兴斜塘扬汇髹工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

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可谓达到历史顶峰的是雕漆,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红、剔黑、剔犀3个品种,其中又以剔红最多。器形有圆盒、长方盒、八方形盘、葵瓣盘、尊等,以盘、盒为多。其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花鸟等。

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不刻锦纹地,而是以黄色素漆为地,在其上直接雕刻红漆或黑漆花卉。一般是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四周点缀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写实花卉与图案型花卉兼而有之。

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栀子花和菊花。这八种花卉中既有单独表现的,如剔红栀子花盘;也有几种花卉施于一器之上的,如剔红花卉纹尊。

如元剔黑花卉鸟纹莲式盘,直径40.6厘米,剔黑雕刻花卉鸟纹,雕工精湛,线条流畅,图案精美,想象丰富。盘沿仿莲花瓣形,设计巧妙,此盘是元代剔黑漆器制品中的代表作。

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刻有3种不同形式的锦纹,用以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间。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文,犹如辽阔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面以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涛;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

这3种锦纹简称为天锦、水锦、地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刻画出树木、殿阁、人物。例如,东篱采菊、曳杖观瀑、闲情赏花、莲塘观景等,用以表现超凡脱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以花鸟题材为主题的作品,用黄色素漆为地,不刻锦纹,在盘内或盖面雕刻各种花卉。花丛之中双鸟或振翅欲飞,或对舞嬉戏,用以象征人间情侣成双成对。例如绶带牡丹、绶带山茶、鹭鸶芙蓉、双鹤菊花等。

上海市青浦县元墓中发现的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堪称元代雕漆的代表作。盒呈蔗段式,子母口,直壁,平盖,圈足。通体雕朱漆。盒盖面锦地上雕远山近水,苍松虬曲,一雅士手摇羽扇倚松前望,身前小童引路,身后菊花盛开,苍松之上祥云环绕。外壁素地上环雕栀子花、茶花、菊花等花卉。内壁、盖里及底均髹黑漆。

元代的剔犀作品较少,只有安徽省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及北京的剔犀云纹圆盘。元代剔犀作品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纹饰简单质朴而刚劲有力。

元代的漆器制作,官方和民间并存。官办作坊主要是油漆局,据《元史》载,世祖之初,政府设油漆局,配备提领五员,同提领、副提领各一员,掌管两都宫殿髹漆之工。至元年间,油漆局属工部掌管,并配备大使、副使各一员。

江南一带是元代漆器的制作中心,以剔红、剔黑、剔犀、戗金、戗银髹漆制品为特色。在浙江省嘉兴、江西省庐陵,涌现出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一批髹漆能手。他们成为元代制漆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另外福州、苏州、杭州也制作漆器。

张成是浙江省嘉兴西塘杨汇人,以擅长剔红闻名。张成的作品以髹漆肥厚、雕刻精细而著称,其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

张成的漆器作品国内仅存3件:剔犀云纹盒、剔红曳杖观瀑图盒和剔红栀子花盘。如剔犀云纹盒,圆形,直径4.8厘米,高6.2厘米,平顶,平底。木胎上用朱、黑色漆分层相间髹饰约百道。盖面及器壁均雕如意形云纹3组,盒底黑漆,内缘左侧针划“张成造”3字款。

这件剔犀盒器形古朴高雅,髹漆肥厚,漆色黝黑光亮,刀口断层处露出有规律地朱漆3层,雕刻深峻,器物表面光滑莹润,线条委婉流畅,风格浑厚质朴,令人叹为观止。

杨茂与张成齐名,又同为乡里,两人均为元代雕漆名家。杨茂的传世作品在国内只有3件,即剔红花卉纹尊和剔红观瀑图八方盘以及剔红梅花纹盘。

剔红花卉纹尊,口径12.8厘米,高9.5厘米,撇口,短颈,鼓腹、矮圈足,又称“渣斗”。该尊口内外均髹朱漆,颈部有弦纹一周,将颈与腹分开,通体黄漆素地上雕朱漆花纹,口内雕桃花4朵,颈部雕菊花、栀子花和百合花等,腹部雕茶花、牡丹、百合等。足内髹褐色漆,内缘左侧针划“杨茂造”3字款。

此尊造型敦实,线条柔和,集四季花卉于一器之上,似百花争艳。全尊漆色似枣红,髹漆较之张成的作品稍薄,花纹疏密有致,雕刻技艺娴熟,花叶边缘之处磨制精美。

剔红观瀑图八方盘,盘径17.8厘米,高2.7厘米,盘为八方形,随形置矮圈足。盘内外朱漆。盘内八方形开光,曲栏内设亭阁。亭前树石相依,古松斜插高过屋脊,枝杈纵横,苍劲有力。

图案下面雕刻天、地、水3种不同的锦纹。盘内外壁为黄漆素地雕刻俯仰花卉,有茶花、栀子花、牡丹、蔷薇。盘底髹黑漆,正上方有后世所刻的戗金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左侧隐约有“杨茂造”3字针划款。此盘造型规矩,漆质红润鲜亮,雕刻一丝不苟。其中房屋、门窗横平竖直,井然有序,人物洒脱、飘逸、脱俗,花草的叶脉纹理清晰逼真,宛如一幅立体画卷。

漆器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使用漆器的记载,是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没有之一。

说到漆器的优点就不能不说漆夜本身,它是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料,通常叫生漆,也叫大漆。这个漆液在器物上干固后,能够防腐、耐高温、耐酸,相比其他材质而言非常坚固耐用,这对古人而言是一种难得的生活工具。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次的髹涂后,漆器还能散发出极为华丽的光泽,非常适合装饰纹样,增加美观度。这样一种又牢固耐用,又精致漂亮的物件,怎能不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在出土漆器品种中,大部分属于日常生活用具,范围很广,大到床榻、几柜,小到盘碗均包含在内。

漆器在秦、汉两代最为兴盛,尤其是西汉达到巅峰时期,经过了一个从上流社会走入民间的过程 ,也说明当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产业链之完整。漆器在汉代后日渐衰退,有人批评是成本太高,生产费事费工,浪费大量手工生产力,再加上瓷器的工艺技术不断的提高并逐渐占有市场,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直接导致漆器慢慢退出日用品的范围,转而成为仪式性、装饰性更强的事物。虽然漆器在汉以后经历的大规模的衰退,但并没有彻底被社会淘汰,反而在唐代随着当时经济文化的繁荣、手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又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出现了螺钿、雕漆等工艺极为复杂、价格更为昂贵、视觉上更为富丽的种类。时至今日,漆器仍然是传统工艺里的一笔浓墨重彩。

为什么古代的一些漆器要上多层漆?

中国古代漆器之历史源流: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良渚文化口径6cm高13cm

1960年吴江梅堰遗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泥质灰陶,胎质较薄,器表层为黑色,轮制。筒状。口沿下微细,下腹略鼓,平底。黑陶衣上用棕红色漆绘制出一道宽宽的彩带,虽然漆绘已干缩并部分剥落,但仍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

新石器时期的漆器:

浙江余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层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艳,它的物理性能与漆相同。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

残长14厘米 最宽3.7厘米

1990年阳新白沙遗址商代文化层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木胎,斫制。木秘握手处突起五层丝线,构成细密的方格云雷纹,每组图案为四层方格纹和一个十字纹,一端边缘横缠丝线。通体髹黑漆。

西周高51.4cm

1983年房山琉璃河遗址1043号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品 木胎,挖制辅以斫制。此罍有盖,为折肩、鼓腹、有耳、带卷足。以朱漆为地,施以褐彩。罍身通体的花纹均队蚌片镶嵌和彩绘组成凤鸟纹带、圆涡纹带和兽面(饕餮)图案。罍耳上用镶嵌的蚌片和彩绘组成两只风鸟纹。罍盖上立有四个兽头,蚌片镶嵌出兽的眼、耳、角等。这件漆罍形体高大,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商周时期的漆器:

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椁板印痕,河北藳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镶嵌。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可见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长1O.3cm宽6.4cm高8.6cm

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木胎,雕制。鸳鸯身为两半分别制作再粘合而成。盒里髹红漆,盒外髹黑漆,用红漆与金色绘鸳鸯的眼、嘴及羽毛等纹样。并在鸳鸯盒两侧绘图:一幅龙形双层架座,上层悬两个甬钟,下层挂两件石磬,一乐师手持长棒背向撞钟;另一幅是乐师捶击建鼓,并有戴冠佩剑的舞人伴舞。

战国时期的漆器:

战国的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的时期,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出土战国漆器的地区很广,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彩绘神怪龙蛇及狩猎乐舞的小瑟,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鸳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鸟兽盘结而成的采绘透雕小座屏,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西汉

高5cm 长78.5cm 宽46.5cm长沙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斫木胎。长方形,平底,底部四角有高仅两厘米的矮足,案内髹红、黑漆地各二组,黑漆地上彩绘红色、灰绿色云气纹。内外壁黑漆地上绘红色云气纹。器底髹黑漆,红漆书“轪侯家”三字。出土时,案上放着五个盛着食物的小漆盘、两个酒卮和一个酒杯。盘上放串肉的竹串一件,耳杯上放竹筷一双。漆案上的摆设,反映了汉代的分餐制。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

西汉漆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战国的风格,但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更大,产地分布更广。出现了大型器物,如直径超过70厘米的盘,高度接近60厘米的钟等。同时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组装成一器,如盒内装6具顺叠、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单层或双层的漆奁,内装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状的小盒等。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的堆漆等。

尤其是器顶镶金属花叶,以玛瑙或琉璃珠作钮,器口器身镶金、银扣及箍,其间用金或银箔嵌贴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形象,并以彩绘的云气,山石等作衬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汉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东汉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显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直径22.7cm 厚0.9cm西安市东郊长乐坡村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漆背,青铜质,圆形,簿身、圆钮有穿,素缘内侧有立墙。此镜是盛唐时期金银平脱工艺镜的典型作品。镜背花纹可分作两区,内区以镜钮为中心,装饰银片莲叶,叶脉清晰逼真,其外有金丝同心结;外区纹饰为四只口衔绶带的金质鸾鸟,围绕画面中心同向飞行,其间各以一朵银质折枝花相隔,鸾鸟羽毛刻画异常精细。近缘处又饰金质同心结一周。鸾为瑞鸟,既可喻才子,又可喻佳人,是唐金银平脱镜中最常见的纹饰。古诗中就有“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之句,而绶与寿同音,长绶即长寿,同心结则为永结同心之意。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象,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与漆工艺相结合,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一种工艺品,夹绽造像是南北朝以来脱胎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

剔红茶花绶带图圆盘

高3.6厘米 口径3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盘圆形,随形圈足。盘内及外壁皆黄漆素地雕朱漆,盘内雕硕大饱满的茶花,两只绶带鸟在花丛中振翅欲飞,盘外壁雕卷草纹。底髹黑漆,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为后刻。

此盘髹漆厚,少光泽。盘底黑漆,光可鉴人,为清代后髹。“宣德”款字体规范,填金光亮,亦为清代所刻。

宋元时期的漆器:

两宋曾被认为是一色漆器的时代,但发掘出土许多有高度纹饰的两宋漆器,改正了过去的认识。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的真珠舍利经幢,底座上的狻猊,宝相花,供养人员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硕圆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张成造桅子纹剔红盘,杨茂早观瀑图方剔红盘,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乌间朱线剔犀盒等。

剔红观鹤图圆盒

明永乐

高8.1厘米 口径27厘米

清宫旧藏

盒盖面雕三种锦纹地,上雕亭阁、古松、庭院,二老者在亭内畅饮、观鹤,旁有童子侍立。盒壁黄漆素地雕莲花、茶花、菊花、蔷薇、牡丹、石榴、栀子、秋葵、桃花等花丼纹。盒内及底髹赭色漆,底部左侧有“大明永乐年制”针划款。

此盒为标准的永乐雕漆。

明清时期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宫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纹饰的漆器上罩一层透明漆。明清宫殿中的宝座、屏风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调色描绘及用油调色描绘的漆器。

黑漆描金龙纹盖盂

清早期

高9厘米 口径1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盖盂扁圆形,折边,盖顶有铜镀金钮。通体黑漆地描金花纹,盖面用深黄、浅黄二色金描绘三条龙纹及缠枝莲纹,以黑漆勾勒轮廓及纹理。折边处饰黄漆锦纹,外壁饰黄漆缠枝莲纹。底髹黑漆。

描金漆是指在漆地上描绘金色图纹,其工艺有二:一是在漆地上打金胶,再把金涂于金胶之上;二是用金粉调胶之后,直接用笔描绘图案。清宫将其归入金漆类,《髹饰录》则将描金与彩绘漆器归入描饰类。

描金中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历龙纹药柜。堆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龙纹大柜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来装饰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来即广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还加炝金,是一种绚丽华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嘉靖龙纹方胜盒。

黑漆嵌螺钿职贡图长方盒

清早期

高6.5厘米 长43.8厘米 宽3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盒长方形,天盖地式。通体髹黑漆地嵌薄螺钿间描金,盖面饰《职贡图》,画面下方为三孔石桥,桥下流水潺潺,桥上人流如织,有的牵骆驼,有的肩扛木笼,有的拉着狮子,有的手捧珊瑚珠宝,皆有进贡之意。桥后大路一侧树木林立,另一侧下临沟壑,路上行人络绎不绝,皆拱手前行。路旁大殿前有多人在虔诚地跪拜,殿后隐现重重宫阙。天空中流云密布,云间露出三条巨龙。盒四壁光素无纹。

此盒在有限空间内共刻画了六十多个人物形象,所嵌螺钿折射出红、蓝、紫色光,绚丽多彩。《职贡图》所表现的多是藩属国或外国对朝廷纳贡的场景。

明清的螺钿器厚、薄并存。憹螺钿至17世纪时有了进一步发展,镶嵌更加细密如画,还采用了金、银片,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婴戏图黑漆箱、黑漆书甲及鱼龙海水长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层刷不用色漆,最后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层次。

剔红六龙宝碗

清乾隆

高15.6厘米 口径20.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碗直口,圈足,有托,通体髹朱漆。碗腹部雕海水云龙纹,碗底正中填金刻“六龙宝碗”器名款。托盘为六瓣花形,有圈足。托内雕龙纹三条,托外雕双龙纹。托口缘及近足处雕回纹,托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层朱漆积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硕圆润的风格,宣德以后,堆漆渐薄,花纹渐蔬,至嘉靖时磨工少而棱角见,至万历时刻工细谨而拘敛。

剔红嵌玉婴戏小柜

高41.5厘米

通体朱漆雕成,下衬深绿色和赭色锦纹及黑漆雕树木纹样。柜门和两侧面均嵌玉童子于花园中游乐之景,底座饰云蝠纹。柜内五屉,髹棕色退光漆,屉外皆有乾隆御题诗。

入清以后,日趋纤巧繁琐。剔犀通称“云雕”,是在胎骨上用两三种色彩有规律的逐层积累,然后剔刻几何花纹。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减地,而后着色,用来装饰大而平的漆面,常见的实物是屏风和立柜。宫廷用具多用炝金,明鲁王墓中发现的盖顶云龙纹方箱是明初炝金的标准实例。百宝嵌是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珊瑚、玛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镶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纹图案,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