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明清年画中的建筑代表作品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时期的建筑很难看

这所教堂是当时来自法国的耶稣会聘请的一位世俗西洋画家——切拉蒂尼来华装饰的西洋式基督教堂,这位来自于法国的世俗画家带来了西方人精美的油画,后来桃花坞年画对铜版画的借鉴就是从此而来的,西方版画艺术对中国传统版画的影响。它西方版画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怎样的版画审美认识?就是由创作者使用刻刀或特制笔在硬材料上雕刻出反向图像,追溯木刻版画的发生...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时期的建筑很难看?

明朝建築是承襲宋代建筑之風,再加上嚴格的社會階級思想的特殊建筑形式,主要以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爲主要特色。建筑機制也嚴格遵循易經及常倫法則,從屋頂形式、頂飾物件、數量、斗栱等都能顯示屋主的身份地位,天圓地方的觀念亦表現于柱子的形狀上,屋身的彩繪及藻井等建築裝飾部份嚴謹不阿。最值得一提的是,明式建築以建築物的坐向與朝向定岀易經九星的尺吋規畫,嚴格遵循吋白呎白的尺寸原理。將長、深、高的尺吋都必需落在一、六、八白上面,所以形式比例可能就顯得有些僵硬。再加上繁複的紋飾,有種華而過當的感覺,但無可否認的,明代建築是中國建筑的創新,美丑就各憑眼光了!

版画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公元1700年2月,北京一所西洋式的基督教堂内挤满了前来观看“洋画”的中国人, 这所教堂是当时来自法国的耶稣会聘请的一位世俗西洋画家——切拉蒂尼来华装饰的西洋式基督教堂,切拉蒂尼用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装饰耶稣会教堂的墙壁与天花板。

据当时人记载:

参观的中国人如何用手去摸墙, 都不能让他们相信这些柱子是被画出来的。当他们抬起头看天花板时,那些按照透视方法描绘出来的巨大空间,那些似乎在天国中漂浮的人物,令他们惊叹不已。

这位来自于法国的世俗画家带来了西方人精美的油画,让当时国人大开眼界,由此开始了清代中西绘画交流的开端。

不久之后,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马国贤在康熙四十九年抵达澳门,第二年以绘画之技召入宫中。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主持雕印《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铜版组画,后来他又参与过铜版《皇舆全览图》的雕印。

他把铜版画技法传授给了中国的学生,而此举对中国的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桃花坞年画对铜版画的借鉴就是从此而来的,这反映了明清之际中西艺术交流下,西方版画艺术对中国传统版画的影响。

那么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的版画是怎么样的呢?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进程?它西方版画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怎样的版画审美认识?

版画,顾名思义,就是由创作者使用刻刀或特制笔在硬材料上雕刻出反向图像,再将颜料涂在刻制出来的材料上,使用纸覆盖在其上,进而印制出一张完整的版画。

在我国,版画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追溯木刻版画的发生史,不得不谈到中国的雕刻史。考古材料表明,我国的雕刻艺术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段历史美术史上称之为智人时期。智人为改进生活,用坚硬的锐器雕刻木头,制作漆器,以满足实用的目的。同时结合自身体验,在石版的平面上刻凿、打击,制作岩画,从而拉开了中国雕刻艺术独立发展的序幕。内蒙古阴山、甘肃黑山等地较早的岩画,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方陶钵上的刻猪和骨刻双鸟,湖北黄石发现的商代“花土”等等,都使我们见到了我国先人较早地在平“版”上“雕刻”的情况。这些用坚硬器具在平“版”上刻制的经验,日积月累,流传下来,在促进雕刻技艺本身发展的同时,也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作了技术铺垫,成为版画发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版画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当时的政治、经济相对繁荣,隋文帝大兴佛、道二教,而版画印制主要是为了传播佛教,用于印制《金刚经》,给广大信徒作宜传。它最开始相当于现在的手工印刷厂,单单起复制性作用,没有任何艺术性的创作。

其后,随着雕印技术的发展,它又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大量精致、缤纷的版画被呈现出来,并开始脱离了宗教的束缚。受当时社会文化与社会需求的影响,中国古代版画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于过年、过节和宗教庆典所需的单幅画面,二是为了戏曲、小说所作的多幅插图,供受众观贯。其中还有一些画谱等,这都是中国版画所独有的。

唐代是版画艺术的初创期,主要服务于宗教。题材以佛、菩萨的形象人格为主,木刻佛画成为了这个时期中最重要的作品。它是以强调人物的形象化人格,用线描来勾画轮廓的画法,融合到人民群众中来。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

宋、元时代,木刻艺术进入了兴盛发展时期,这时的木刻版画已经摆脱了对宗教的依赖。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使木刻艺术得到了普及,天文地理、花鸟鱼虫,题材无所不有。此外,民间日用版画与佛教版画也有新发展。

宋代版画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宋代,使我们更加深人的了解宋代社会生活。例如宋代《列女传》里面包含的人物服饰、建筑和器具都取材现实生活。《列女传》是宋代有插图书籍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记载了上古至西汉约一百位左右具有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的女子。插图中对建筑物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准确的描绘与介绍,并且在构图布局上把人物和建筑巧妙的结合。通过对宋代书籍木刻插图的研究,可以准确了解当时的人民生活风俗习惯、社会面貌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

宋代版画除了主要在书籍插图中有所表现,它还体现了多神信仰习俗,例如在宋代人们对“门神”的崇拜,也对版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元代,木刻印刷技术趋向精良,出现了简单的两版套色版画,为明代木刻艺术的新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元时期木刻是中国复制木刻发展的重要标志,并给后来的木刻以深远的影响。

清代木版艺术时期普及民间,进入普遍发展的时期,以民间木版年画为主,遍布全国各地,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销量很大,其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这一时期的年画受到了西方油画和版画技术的影响,出现了不一样的特质,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也都受其影响。

明清年画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不易褪色、对比强烈。概括性强,以传统技法构图,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画面丰富,惟妙惟肖。木版年画是的传统民间艺术,以木刻版画为发展基础,并且也促进了木刻版画的发展与推广。

清代末年由于西方石版、铜板等铸版艺术的引进,使得雕版艺术经不住重重打击,逐渐衰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新文化运动崛起后,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倡导者成立了木刻讲习会,由此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木刻版画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这一时期的版画与时事相结合,为了抵抗西方文化的“围剿“和国内的文化压制,当时一大批艺术家在鲁迅的号召下制作了大量版画,产生大量具有思想教育性质的版画作品。

如野夫的连环木刻《水灾》和《卖盐》,新波的连环木刻《平凡的故事》,温涛《她的觉醒》等等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

相比之下,西方的版画发展要晚得多,但是他们后来居上,发展出了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版画风格。

西方印刷术的出现比中国晚两个多世纪,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术传人西方后,欧洲的版画才得以萌芽和发展。他们早期的木版画也是为了满足宗教的需要。《普洛塔木板画》和《圣克里斯多夫》是欧洲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其中《普洛塔木板画》是胡桃木雕版残片,刻画的是圣经中基督受刑的故事。而《圣克里斯多夫》画面上刻有明确的日期,采用油彩印刷,人物的造型朴拙,但结构严谨准确。

木版画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主要用于宗教书籍的插图,例如纸牌木刻画、宗教木刻画等。总而言之,这时期木刻行业还未形成规模,各自分散雕刻,技艺也不高,手法也不熟练。直到十四世纪,欧洲西部与北部各个国家才相继有了自己的造纸坊。价格低廉的纸张,加上当时的欧洲已经具备的雕刻技术,印刷所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时已经完全具备了。

伴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版画创作才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大量的木版画作品开始出现。以丢勒的作品最突出,以圣经为题材,画面采用线条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形体走向用交叉线排列来塑造,这是其最大的特点。人物结构明确,画面精细,虽然没有采用普遍的黑自对比,但艺术表现力却极其强烈。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始,欧洲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工业发展迅速,科技实力不断进步,版画的媒材运用也不断的丰富起来,以最早的木版为基础,进而发展出了铜版和石板等印刷方法,欧洲的版画开始进入繁荣时代。

德国北部以及尼德兰地区出现了铜版画,加强了版画的精细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力。之后铜版画的一项重要技术——腐蚀版画产生了,大量的画家参与到版画制作中来,艺术家的参与使其艺术性和原创性大大增强,扩大了版画的高端市场。

十七世纪在人物画风行的背景刺激下,美柔汀技术产生了,使得肖像版画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十八世纪雕刀木口木刻技术、石版印刷术相继诞生,石版画、铜蚀版画、雕刀木刻在十九世纪达到了全盛时期。

19世纪的照相技术的发展让原本以记录真实现状的绘画、版画处于尴尬的境地,版画艺术家们必须在这个情况下,为版画找到新的艺术需要。而此时西方绘画在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引导下,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时期。

在这个不断变革的艺术发展中,版画艺术也相继革新,这个时期铜版画的代表画家有戈雅、米勒、马奈、德加、雷诺阿、惠斯勒等。他们运用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进版画,表现艺术家自我精神世界,不断探求新的艺术境界。

比如,当时戈雅的铜版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想象出的元素,画面有很浓重的感情色彩,为现代版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美术运动在欧洲和美国陆续繁杂的展开,他们推翻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思维形式,提倡反唯美的表现性,这个时期的代表画派:野善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达达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性、象征性及心理状态的抒发尤为突出。版画也很快投入到这个生龙活虎的艺术运动中。1915年,第一张丝网印刷感光版画在美国诞生,这使丝网印刷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丝网版画在商业广告宣传上的应用,使其在印刷技术上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个人丝网版画作品成功展出后,丝网版画创作被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纷纷采用丝网印刷创作作品,融入新兴艺术观念的视觉作品不断涌现,这也开拓了绘画艺术的又一个景观。

通过梳理中国和西方的版画史,我们发现,中国的版画艺术,一直是致力于实用和现实的艺术,其精神的寄托是本土文化的表现。中国版画艺术效果的达成需要意境的烘托,艺术家采用自由而富有变化的刀法,融人了民族文化的生机。中国传统版画作品中力与美,曲折起伏中刚柔相济,块面、色彩等等组成层次丰富,都是中国版画中富有艺术魅力的表现。

中国版画美学所表述的是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另外就是中国人受禅学思想影响,在形和意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进而从各个方面表达了中国版画这一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

相较之下,西方版画早期以超级写实为主要目的,他们的版画创作多具有相片记录真实的功能,因此在风格上它们多以写实为主,对于画面的构图要求严谨,整体线条要求一丝不苟,到了后来,由于照相机取代了版画,版画艺术家们才不得不面对现实,进行革新,将版画艺术从传统的重写实到注重情感精神性的主观抒发。

中国版画,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作品,而西方版画是经历了由完全客观理性到完全主观情感的转变,它们把“原有性”的东西彻底丢掉,艺术家获得了表现意识的自由完全是对精神世界的重新构建。

西方的版画家们,通过具象或是抽象来展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强调的精神性,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以达到思想启示。这反映了西方绘画哲学中从理性极端向主观极端的转变。

但是,中西方的版画艺术也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致力于神灵信仰、日常商业实用,是立足于实用之上的艺术创作,它们是真正“生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当今中国版画创作也应该从中西方版画传统中汲取灵感,纠正当前沉溺于表现抽象虚幻的艺术风格,创作出更多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版画艺术让版画焕发出新的生机。

开封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吗?

年画的问题,请交给 赏年画 来回答。

年画形成至今已逾千年,开封是我国制作木版年画最早的地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鼻祖。根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

“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

后来金兵入侵,加之元朝以后黄河不断泛滥决口,开封的木版年画行业逐渐衰落。而开封西南的朱仙镇由于水运发达,木版年画行业逐渐集中到这里。因为岳飞曾在朱仙镇大破金兵,所以朱仙镇的很多年画都与岳家军有关,其中尤以岳飞收杨再兴故事为题材的《九龙山》居多。同时,也印刷一些门神、灶王等传统年画产品,以满足普通平民百姓的需要。

由此可知,从历史传承上看,开封木版年画和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只是由于历史沿革,现在朱仙镇名气最大,以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成为一个概念,代表了中原地区木版年画的水平和传承。

“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请右上角关注,让 赏年画 带您走进传统木版年画的世界。

明清时期的建筑彩画有哪些分类?

明清之际,建筑彩画已趋规范,特别是清式彩画的制度性更加明显,各种彩画在构图、用色、用金和退晕层次上都有具体的规定,许多彩画已经形成了共有的特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和玺"、"旋子"和"苏式"三大类,另外还有一些杂式的类型。

和玺彩画是彩画等级最高的一种,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有的称为"合细彩画"。它仅用在宫殿、寝宫、离宫、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和少量的牌楼建筑中。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构图时,在梁、枋各部位都用曲折线分成段,其他主要线条一律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者同时加晕。各个构图部位内的花纹也沥粉贴金,并且用青、绿、红等底色来衬托金色图案,整体画面非常华贵。

根据各个部位所画的内容不同,和玺彩画的做法又分为金琢墨和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金凤和玺和草凤和玺等。

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它有明显、系统的等级划分,既可以做得很素雅,也可以做得非常华贵。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一般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以及牌楼等建筑物都用这种彩画。

旋子彩画的主要特点是:找头之内使用带漩涡状的几何图形,叫做"旋子"或称旋花,各层花瓣从外到内分别称"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和"旋眼",或称旋花心。旋子以"一整两破"为基础,以找头的长短作为增加或减少旋花瓣的处理依据。

苏式彩画由图案和绘画两部分组成,是另一种风格与形式的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和住宅。各种图案和画题相互交错,从而形成了多变的画面。

在图案中一般画上各种回纹、万字、夔纹、汉瓦、连珠、卡子、锦纹等。绘画包括各种人物故事、山水、花鸟、鱼虫等,另外还有一些装饰画,比如折枝黑叶花、异兽、流云、博古、竹叶、梅花等。画题多含寓意,喻示美好和吉祥。

北京地坛皇祇室的内檐彩画采用了金凤和玺的做法。这种彩画样式在北京区的宫殿、坛庙之中仅此一例。这些彩画的题材以"凤"为主要形象,所有的枋心彩绘图案都是双凤,没有龙和龙凤图案,这在我国现存的官式建筑物中是非常少见的。

在土地祭祀文化中,关于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礼器、祭祀的仪仗、礼仪、禁忌等,历朝历代都有严格规定。北京地坛是明、清朝廷进行最高规格的祭祀地祇神的专用场所,它的营建必须合乎"礼"。

为了合乎这个"礼",古代工匠们在营建地坛的过程中,从选址到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局部操作过程中采用的特殊建筑语言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两种观念和信仰,一是对承载、滋养普天之下万物生灵的大地的尊崇、敬畏和虔诚,二是象征国家社稷为天之所授的观念。

不必说地坛整体规划一律采用"制方"的设计,也不必细说唯独地坛建筑是"坐南朝北",更不必细数各组建筑的度量长度都是"偶数为基",单单是所有建筑枋心的彩绘图案都是"双凤",而无双龙和龙凤图案,这在我国官式建筑中就极为罕见,从而被称为"北京一绝"。

皇祇室内檐彩画是清中期的彩画风格,也就是早期"和玺彩画"的做法。彩画的题材以"凤"为主要形象,表明它的象外之意代表了"八卦"中的"坤"象,表示的是"后土"和"地示"神祇等内涵。以这种特殊的图案体现了与地坛这组建筑在形象和使用功能上的一致性。

北京地坛皇祇室内檐彩画以其独特的立意、构图和具体描绘手法,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增添了一朵瑰丽的小花。

地坛是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内有大片空地,有树木、草坪。地坛方泽坛外的三株古柏颇有特色,被称为"将军柏"。

地坛还有一批官窑礼器,是清光绪年间江西景德镇专为清朝宫廷祭祀所特制,是传世的真品,保存完整,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后来,地坛先后修缮了斋宫、方泽坛等全部建筑,重建了地坛牌楼和钟楼,新建了牡丹园、集芳囿、月季园、银杏路等景点,还对地坛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修缮。

保定辖境都有哪些值得一逛的明清古建筑?

当然是直隶总督署了。一个衙门,半部清史说的就是直隶总督署了!然后就是易县的清西陵了。皇家陵园,值得一看。还有就是古莲花池,类似于苏州园林建筑,是当年慈禧行宫。

凤翔木版年画的造型独特之处?

凤翔年画特点鲜明,在装饰手法、题材、色彩及形象上均较具特色。构图饱满而不堆砌,格局大方,画风清雅。线条刚劲流畅,以线立骨,疏密有致。人物动态多富有装饰性。凤翔木版年画继承了关中地区积淀下来的秦、汉及唐时的壁画和石刻等艺术中凝重、端庄、大方的艺术手法,风格独特、极富地方特色。广泛地取材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大量的运用写实手法进行创作,成为关中历史风情画卷和难得的历史民俗记录。在色彩表现方面,用鲜艳、强烈的色彩效果来营造年节时辞旧迎新、喜庆欢乐的气氛。“

凤翔木版年画在画面色彩对比强烈,主次分明,在色彩的处理上基本上以原色为主,间色为辅。色彩颜料以水色为主,以大红大绿为基调,紫色、桃红、槐黄配以淡墨和黑墨辅之,红和绿,黄和紫,黑和白几种原色相互对比,为了避开削弱鲜艳、强烈的色彩效果,一般很少使用间色。”凤翔世兴画局当时还创新了一种叫“金三裁”的年画。就是在一些横幅的三裁年画用色时候,在使用原用色的基础上,有新添加了鲜蓝、黄绿、紫色等多样间色,套色达到十几种之多。

另外,凤翔木版年画还有着点缀环境、装饰家宅的作用,因此,装饰性也成为凤翔木版年画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早期凤翔木版年画的门神画、谷雨等画中,不管是在构图、色彩安排方面,还是在点、线、面的组合上,装饰效果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很多时候人们先注意到年画的色彩和形式,再看年画的内容。

就像做年画的老人常说的:“远看搭眼,近看有味。”这些自然要依靠凤翔木版年画的装饰效果来体现。凤翔木版年画的用色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那就是先考虑到内容再上色。那么凤翔木版年画用来表现喜庆的画面一般以大红为主, 和绿紫为辅,整体色彩比较稳重,大气。

民间艺人流传着许多配色的口诀,比如“红配黄,喜煞娘”等,红色是象征着喜庆, 和红色寓意相近,同时又代表着太阳的颜色,红色和 配一起时显得喜庆明朗。例如凤翔木版年画的门神《秦琼》,画面中有很大部分的颜色使用了红色,象征着过年时节的喜庆气氛。流传的口诀有句叫做“软靠硬,色不楞”,大意是硬色和软色搭配在一起会显得比较柔和。这里的硬色是指紫色、大红等颜色。软色是指 、绿色、桃红色等。因为“硬色”之间明度比较接近,硬色之间的对比也显得较弱。而软色和硬色在一起搭配会显得相对于柔和,中和了硬色的“闷”,整体色彩看起来会比较和谐。

现在的很多色彩理论和民间艺人的色彩感觉有很高的一致性,这是因为人们一般都喜欢色彩纯度比较高的颜色。民间艺人用来判断色彩是否好看一般是靠感觉,用好看、难看来作为评判色彩的标准,“年画在白粉刷过以后白色的底子上画颜色鲜艳的色彩,于现在色彩理论中的补色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

凤翔木版年画的色彩是来源于人本能的对色彩的反映,民间画工们除了建筑或墓室壁画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的很少,作画的经验也通常较少有文字记载,大多是以口诀的方式来代代相传。“民间画工经常用“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等口诀来表达人本能对色彩的喜好,“画画无正经”阐述了艺术自律中的游戏性,“新鲜就中”则是表达出人们喜欢纯粹色彩的本能。”因此,长期以来,凤翔木版年画就具有了非常纯朴的色彩感觉,对于传统的黄、红、绿、紫有一种特定的审美偏好,越纯粹,越令人感到悦目,以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有些色彩的运用几乎达到了十分自由表现程度。

民间的传统审美观念文化观念、和哲学意识也较为深刻的影响了凤翔年画的色彩与搭配。像大红、大黄是大吉大利的代表色并且具有节日气氛,在这个基础上,毫无顾忌的用艳红翠绿,明黄暗紫的色彩搭配直抒心中那种想要表现的色彩感觉,反映了民间艺人直言不讳的精神状态和向往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望。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