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互动媒体艺术的代表作品(互动媒体艺术是什么)

今天给各位分享互动媒体艺术的代表作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互动媒体艺术是什么进行解释,在电台曾"讲古"多年.有"口水达"之称.1990年开始同时兼任广东电视台时尚、综艺类节目主持,《拍案惊奇》《今日关注》《家庭百事通》、《摇钱树》、《经济你我他》《假日闲情》《相聚珠江》《粤韵风华》《解密大行动》等:评价郑达已经是广东地区广播电视界最著名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互动媒体艺术的代表作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互动媒体艺术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怎么没有,郑达的详细资料?

简介

郑达,广东“名嘴”,却从无名人的感觉,常常被观众当作朋友,甚至是 主持人郑达

亲人。《今日关注》让他真正爱上了电视,他的真诚、亲和、激情、通俗、幽默、诙谐、犀利都是观众喜爱他的理由,所以,大家都喜欢听他讲故事,讲“民生”的故事。 中文名字: 郑达 名字拼音:ZhengDa 语言: 粤语、国语 其它语言:英语 爱好: 运动 、主持节目 最大个性: 外向、善恶分明、奖罚分明 学历:大学 出生地:广东省阳春岗美镇

经历

1984年进入广东广播电视厅工作,在电台曾"讲古"多年.有"口水达"之称.1990年开始同时兼任广东电视台时尚、综艺类节目主持。主持的电视节目有:《拍案惊奇》《今日关注》《家庭百事通》、《摇钱树》、《经济你我他》《假日闲情》《相聚珠江》《粤韵风华》《解密大行动》等。曾七次荣获由电台组织专家与听众评选的“我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称号,各种节目无数次获奖,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等。 主持感言:能为观众服务是我的荣幸。虽是电视新闻队伍中的一员新丁,但我将尽最大努力干好。我能!

评价

郑达已经是广东地区广播电视界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了,广东六大名嘴之一.从事电台、电视台主持工作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电台出咪率和电视出镜率。谈吐风趣、幽默、亦庄亦谐;吐字清晰,生动流畅。标准的粤语发音,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对生活的真诚与热爱,使他在节目中总是显得从容与自信。 郑达最经典的粤语评书影响了几代人,其中《黑鹰传奇》、《神州传奇》、《武林传奇》最为传神,嬉笑怒骂,男女老少之声演绎的惟妙惟肖。另有:云海玉弓缘,和绅传

编辑本段艺术家

简介

互动作品

新媒体互动艺术家 / 独立游戏制作人 任教于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中国武汉 200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2006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数码艺术专业硕士

作品

2010年 中国性-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 本色美术馆 苏州 重新阅读——2010武汉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展 K11武汉汇艺廊 武汉 2009年 “亦山亦水”2009大陆当代艺术展 观想艺术中心 台北 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 武汉美术馆 武汉 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 广东美术馆 广州 其他频道:媒体艺术展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武汉 边界之外-当代艺术现象系列展 空港十号艺术机构 成都 2008年 ‘城市中的绿岛’当代艺术展 博雅展览馆 武汉 “悬在空中、浮于表面” 林大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美国独立游戏节 IndieCade 08 西雅图 美国 ASIAGRAPH 亚洲科学与艺术年会 上海 2006年 第二届科学与艺术国际作品展 清华大学 北京 数字图像中国节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 中国数码艺术委员会奖 2005年 第二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中华世纪坛 北京 CCGF数字图像中国节 北京 2004年 第一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中华世纪坛 北京 “超级链”数码艺术展 武汉/上海

荣誉

2004 动画作品 桥 首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5 互动媒体艺术作品 跟随 第二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清华大学 2006 动画作品虚拟__海轮 湖北省首届三维虚拟设计大赛 湖北省科技厅 优秀奖 三维图象《偷月亮》中国数码艺术委员会专业奖 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花的生命 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文化部、清华大学 优秀奖 2008 严肃游戏 VR大中华区游戏设计比赛 爱迪斯通科技有限公司 入围 2008 游戏《热血求助员》2008asiagraph亚洲艺术与科学国际会议展览 亚洲艺术与科学协会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辛亥革命数字博物馆” 项目 教育部 2009 《新媒体游戏的设计理论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ZX032 2008 参与“中国网络游戏调查报告” 财政部教科文司,参与 2007 “文化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汉语教学办公室 2007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相关作品

最具浪漫气质的作品

作品名:十六只鸟

艺术家:基口·迈克马赫特里/ 无定型机器人作坊 (美国)

材料: 机器人装置

作为第一个“无定型机器人作坊”膨胀技术的多重雕塑装置,“鸟儿们”通过对动作、图像、比例和声音的研究体现出对生命循环的沉思。十六个巨大的白色编织物好像是简单线条勾勒出来的鸟,又像是一只蝙蝠柔软而无生气的萎缩残骸,或者是经过时间侵蚀的棱纹建筑物遗迹。当参观者走近,这些枯萎无生气的东西就会逐渐充气膨胀,加长变大为锥形,舒展成优美丰满的羽翼。

它们的固定旅程是:由伺服机控制的空气囊鼓动产生缓慢而优雅的拍打动作。一系列的多次拍打动作形成一种持续而有节奏的微风声。在短暂的飞行后,这些鸟儿走到了它们生命的尽头,从其顶端开始放气,萎缩成原来的状态。

《十六只鸟》的艺术家来自美国。他拥有一头乱发并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思考作品。

如果读者中有曾经在美术馆看过这个作品的话,会搞不清楚为什么作品名称是《十六只鸟》,但是现场只有十五只鸟,另外那只鸟在展厅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踪影。关于这个作品最有趣的一个幕后话题是,其中一只鸟在运往中国的路途中神秘消失。

最具未来感的作品

作品名: 行走的头

艺术家:Stelarc (澳大利亚)

材料:机器人系统

这是一个直径为2米的自控交互式行走机器人。它有六条腿,垂直安装在其底盘上的液晶显示屏由计算机成像显示出人头像,象征“头脑”。头脑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以配合所显示的头像动画。机器人带有超声波扫描传感器,可以感知是否有人从它前面经过。无人经过时,它会坐在原地不动。一旦有人进入展示空间,它就会站起来,从预排程序库中调出一些动作指令进行几分钟舞蹈表演,然后停下来直到再有人经过。机器人活动的舞台直径约为4-5米,其传感系统会探测它是否已接近舞台边缘,使它及时退回转向。这是一个真实-虚拟并存的系统,其机械腿的动作是真实动作,而其显示屏中面部表情的点头、转动、倾斜、眨眼等则是虚拟动作。通过压缩空气的旋律和机械声音,行走的头也可以发声。该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三维模型来驱动,由运动图像菜单来控制其具体动作。整个机器人是以压缩气作用作为运转动力的。

《行走的头》的创作者,艺术家Stelarc,也是媒体报道的《六腿机器人让您开眼界 》的创作者,向我们展示他的另一件作品《手臂上的耳朵》,这个耳朵内部装有蓝牙耳机,可以“听到”我们的对话。

最具神话色彩的作品

作品名: 铁床贼之路

艺术家:让.迈克尔.布鲁约尔 (法国)

材料: 电子机械床装置

(达玛斯忒斯(Damastes)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强盗,外号铁床贼;)

“铁床贼之路”是一件雕塑作品,由21架白色的医用床及悬挂在其上面的21根荧光日光灯管组成。这些床在计算机的设定和同步操作下处于一种永远舞动的状态。它们在表演一场芭蕾舞剧。

每张床都配有一个剪式千斤顶,使床的垂直运动幅度能从距地面38厘米到81厘米。床的上面还装有控制位置的机动装置,可以使床垫某一部分的旋转角度达到0-70度。其垂直运动和旋转运动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别完成。

这21张床由一个个人计算机的数码音响系统连接在一起。计算机可发布并同步其运动程序指令。床可以独舞也可以群舞,从而上演着场面宏大的芭蕾舞。床下面的格架在舞动中发出变化多端的吱吱声,恰好组成了这场芭蕾舞的配乐。

“铁床贼之路”所安置的房间将全部铺满厚厚一层枯萎的叶片,并通过定时喷雾来保持其湿润和芳香。除了其审美意义和隐喻性之外,这些叶片也能遮盖住每张床下的电路控制系统。

根据装置展出的空间条件,床可以摆成一行、一圈或是其他队列形式,但总是严谨而有规则地连接在一起(床间距根据其条件限制可以在90-115厘米的范围内)。

床上配有床垫、枕头、床单、枕套以及白色的毯子。

荧光灯管悬挂在每张床中心上方2.10米处。它们和床一样按照非常精确地方式排列。

最富情感的作品

作品名:因缘

艺术家:昆特·亨特斯莱格尔 (奥地利/美国)

材料: 沉浸式虚拟现实装置

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环境,一个渐变的视听装置。作品呈非线性展开,冥想的宁静紧随着混乱与骚动。看似不适且颤抖晃动着的三维人形悬浮在空间内,彰显出这个装置的活力,其运动制造出一种嗡嗡作响的声音效果。这些三维人形像木偶一样悬挂在绳子上,在注入亲切而又暧昧的人类生活意识之后,它们就像傀儡一样在绳子上乱舞。

“因缘”(Karma)一词恰好也是多人电脑游戏“虚拟竞技场”中一个物理仿真体的名字。“虚拟竞技场”或是“三维实时装置”中的“因缘”都描述了对重力或动能力等物理法则的模仿。

在“因缘”/细胞中,三维人形的运动和动作由一个附加的声音软件合成,它们在空中合成一条动态声轨。在多个人形构成的交响乐队中,每个人形都是其中的一个乐器,他们各自的“运动和情感”变化,形成了多层音效空间。无论是三维人形动态的实时组合还是其音效建构,在艺术家为它们设定的脚本内,都能够展开变化万千的情感表达。

最拓展视听的作品

作品名:声音绘画

艺术家:金基哲 (韩国)

材料: 互动装置

声音是作品中的要素。由于声音无法被观察到,它作用于大脑不同于视觉感受的部分,因此,通过作品,艺术家在寻找一种方式“看”声音。想法源自佛教的《莲花经》 。

原意是说:当我们正在遭受苦难,我们讲avalokiteśvara菩萨的名字,他便可以听到,并帮助我们达到涅槃。因此,艺术家从2001年开始试图所做的作品皆具有“观音”的含义。这种风格的作品创作告诉我们菩萨的名字。 avalokiteśvara菩萨的名字翻译成韩文是kwan eum ,意思是“观音”。

声音绘画

通过思考为何我们不能描画声音、怎样才能描画声音,艺术家的答案原来是如此的近在眼前:铅笔和电阻器是同样的工具,那意味着只需赋予铅笔以电阻器的功能。声音是纯正的正弦波,声音并不酷,但可以感受到这种原始的真实感……

最全球化的作品

作品名:地书

艺术家:徐冰 (中国)

材料: 互动装置

《地书》是一本可读的小说,是用徐冰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被卷入当代生活,就可以读懂它。通过这本书的“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句子打入键盘,电脑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既起到《字典》的作用,将来也会有实用价值。

观众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转换为标识的对话

在艺术家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象不象艺术,而是能否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从二十年前的一部叫《天书》的作品创作开始,称它为“天书”,因为世上没人能读懂;用这套“标识语言”,艺术家又写了一本让说任何语言的人都能够读懂的书——《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地书》的作者,艺术家徐冰和助手在电脑前观看标识语言的对话

最铭记于心的作品

作品名:不朽的使命—石棺

艺术家:etoy 小组 (瑞士及其他多国)

材料: 集装箱,发光二极管装置

这是网络艺术先驱etoy小组的最新作品,并宣称是信息技术数字时代的后生命崇拜。自2004年以来该项目就在不断推进,涉及有关存在的主题,诸如守恒与失忆,未来、现在和过去,以及生命和死亡。作品大胆地将这些主题植入数字交流和信息技术的时代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不朽的使命—石棺

通过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使所选择的“飞行员”在肉体死亡后仍能够在时空旅行中得到永生。在“奥秘胶囊”中存有飞行员的综合信息数字化肖像,从而使他们虽死犹生。肖像由多种元素组成:附加了诸如姓名、出生日期、家庭和法律关系等标准信息,还有遗嘱、合同等法律文件。更进一步的信息深入洞察到“飞行员”的生活:他(她)的传记、消费模式、社会关系网图示。作品的可视部分包括多种数字照片:“飞行员”本人各时期的生活照、亲友照片、以及360ordm;扫描的全息肖像,还有录影胶片及会面场景。这些信息中也有音频部分,诸如本人的声音采样、亲友的声音、最喜欢的音乐等等。而根据发送时间表进行讯息储存等内容也包括在这个计划之内。如果“飞行员”本人希望的话,甚至还可以储存他们的骨灰。

作品既出人意料又富吸引力,它糅合了些许无政府主义的音调,且忽略了目录或论文等固有程式——但这具情感飞行器仍然会带给人深深的触动。

《不朽的使命—石棺》刚刚运至美术馆前广场

最令人驻足的作品

作品名:接触我

艺术家:blendid 创作团队 (荷兰)

材料: 互动装置

参与者可以通过这个互动装置,创造出个人图像,并且将其展示在不同的公共场所中。装置的尺寸可以变化,从而记录并且展示完整的人体尺度。在互动中,参与者将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其他物体与磨砂玻璃表面接触,互动的结果是玻璃板会留下某些烙印,继而创造出图象。图像会作为玻璃板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在没有其他互动的情况下展出一段时间,供大家参观。

《触摸我》的艺术家投入的在自己的作品前留下影像

参与者从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而他们所创造的额外印记还会被永久保留下来,作为作品的一个部分。

最亲密的作品

作品名:亲密的交流

艺术家:Transmute (澳大利亚)

材料: 互动/远程通信/机器人装置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式交互装置,可以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同时以身体动作互相交流。每个参与者需要使用一种叫做“身体板”的物理界面。通过在这个“巧妙的家具”上轻轻移动他们的身体,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亲密交流”。由数字肖像、多波段声音和触觉反馈所创造的“世界”就这样在“亲密交流”的影响下展开。

《亲密的交流》的艺术家们在布展现场有序的分工合作

尽管参与者身处异地,不能直接看到或听到对方,但这种共享体验可以使他们逐渐形成相互间感官的亲密关系。因此,在作品生态系统中,参与者被聚焦于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焦点上。

最亲近大师的作品

作品名:电脑空间的最终审判

艺术家:缪晓春 (中国)

材料: DVD投影,全境灯箱装置

绘制于1536年到1541年的罗马西斯庭大教堂壁画,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蓝色背景上分布着一系列如群星闪烁般的人物形象,在当时是十分少见:飞动的天使和十二门徒环绕着极具古典美的耶稣。画的前景上并没有突出宗教气息;相反,米开朗琪罗着力描绘了每个人物的动态,彰显出其艺术大师的风范。

新媒体艺术作品《电脑空间的最终审判》正在布展

缪晓春为作品注入了迷人的魔力,根据自己的身体创作了电脑雕像,并以其置换米开朗琪罗画作中的所有人物。他严格遵循原作中的视觉结构,在虚拟空间中安排这些替身。通过娴熟地运用数字技术使米开朗琪罗的画作透明化,并在其中打开了五个不同的透视点。这一技术使艺术家能像游客一样在作品中漫步。通过探索“绘画中的人物看到了什么”、“壁画中的角色看到了什么”,从而为观众提供得以窥探此中奥秘的视角。

最有趣的作品

作品名:生动的厨房

艺术家:Stefan Doepner, Jan Cummerow (德国)

材料: MIDI驱动系统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机器构成。我们使用这些“黑盒子”比用最简单的工具,如铅笔或锤子更顺手。技术开发的复杂性,机械和电子的日常设备并没有进入我们的观感。在系统的背后,创造过程和条件,是没有透明度的。这个论题贯穿于发展和发明应为我们服务,让我们使用的设备简单、有效。

“生动的厨房-快乐的21世纪末”提供观众探讨他/她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动化和生活义务的机会:在瞬间内平凡的环境会产生审美的情感。作品通过将一个标准化的厨房配备无所不有的设备和工具,所有设备运作到一定程度,厨房家具及家居物品便具有了自己的生命;使他们自己诗意的发出声响,而且不断强化好像要脱离其环境。但是它们的功能并非是通过使用来产生,它们有自身的活力。有如一个乐队,厨房设备、工具和箱子、椅子、桌子有节奏的跳跃。然后它们的动作逐渐放慢,灯光变暗。

最晕眩的作品

作品名:你在哪里?360度全景

艺术家: 卢克·库彻斯恩 (加拿大)

材料:实时三维控制系统装置

置身于作品中,观众如同在梦中飞翔,穿过一个多维的世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在明亮与黑暗之间游走,在私人与公众之间转换。沉浸其中,通过一个操纵杆在X,Y和Z三个轴中调换,进入一个以等级衡量的信息/体验空间。

处在等级0的时候,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空间,犹如航海时用XYZ三个坐标定位。处在等级+1的时候,世界变成了一个混合体,充满了图片、声音、文章以及作品创作者的物品。当到达+2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分子”化的世界,各种物体都变成了微粒,自然构成的光影组合而成了世界,让人回想起19世纪印象主义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孕育了抽象主义的雏形。当继续上升至等级+3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庄严的山川幽谷的风景,充满了18世纪独特的绘画思维格调。

处在任何等级中,观众都将遭遇到其他的居住者:有远程设备连接的活生生的事物(如果启动的话),有提前录制好的展示在视频窗口的事物,参观者还会遇到他们自己——隐藏的摄像机会将参观者的图片融入这个构造出来的世界中。 在这个作品中,主体(演员、观众、参与者)控制了自身的状态:他/她的位置、他/她的行走路径以及速度,或许会更为有趣的是,可以决定他/她将在哪个等级中“生存”。

最好玩的作品

作品名:飞艇攻击

艺术家:知识机器人研究小组 (瑞士)

材料: 互动装置

“赤身人/在此,亦不在此/白色至上”表述的是在一个假想的关押地点,嫌疑人的公民权利或其战俘的法律地位被悬滞。在互动装置中,克里斯蒂安·胡伯勒,亚历山大·塔查塞克和伊冯·威廉共同创造了一个无可名状的流动权力的随意空间。进入房间内,参与者被一群黑色气球环绕。银色飞艇徘徊在头上,非常脆弱并轻如鸿毛。飞艇装有一个具有方向感的照相机,不断向四处扫描。相机的程序设定为跟综距离最远的一个气球,但同时也对人身作出反应。回避飞艇的袭击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尊重它脆弱的科技,不愿予以还击。这个不知疲倦的,被叫作 白色至上 的匿名攻击者,使人感到畏惧,有时亦颇为滑稽。

在这种让人感到压抑的环境中,一个匿名男声不断重复着一句话“赤身人/在此,亦不在此/白色至上”。它带有指挥的语气,第二个声音回答赤裸裸的强盗。通过这种方式,装置暗示囚犯被剥夺了一切权利时的地位,他们在这里 是非常真实的。但他们法律上的存在是被否认的不在场 。

此外,房间还有电脑显示器敦促观众的介入。按下按钮逃脱指示是模糊的。艺术家利用软件代码作为创作媒介,设计并模拟数字行为,而不是人物或形象。程序不仅可以重新启动,还可以改变自身,使“白色至上”失去控制功能。如果有足够的观众采取主动,程序会引发打断男子独白第三个声音:“赤身人/在此,就在眼前”!结束赤身人的语言徘徊,白色主权的马达停止。

最数字时代的作品

作品名:信息漩涡

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希尔德布朗德 (德国)

材料: LED 网络装置

以2000年在凯马博物馆参展的“矩阵”,2004年欧洲多媒体美术展的“词汇”,和2006年在格罗宁根·屈米博物馆的“意味”为基础。 作品由210 个带有各种图标的LED嵌板组成以展示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的表征,形成一个21米长3米高的大屏幕。

“信息漩涡”运用LED,使每个嵌板看似一个能展示不同文字的流动电子招牌的一个像素,文字和图标的混合创造出不停的对话并形成的叙事的一个场景。

最喧闹的作品

作品名:zgodlocator/version zII

艺术家:赫维戈·怀瑟 (奥地利)

材料: 电磁影像雕蒴

装置是根据计算机硬盘上的磁原理来组合带有磁性的金属微粒。这些微小的金属颗粒实际上是磨碎的电脑零件:电路板、硬盘驱动器、处理器、监察器屏幕,等等。这个磨碎的硬件沙尘被铺放在可以突然引发转变金属微粒的电磁格段上。他们产生磁刺激反应形成的奇异和突发性雕塑似的变形。这些颗粒看起来就像是黑色金属材料,如此美丽。观众还可以通过旋转表盘来改变产生的图案。因此,颗粒状的计算机网格,一次又一次形成新的惊奇和不断变化的形状。当然,不像电脑硬盘,zgodlocator/版zii并不关心长期存放文本或图像。它的主题是动态模式。如果有记忆,也是很短和随时变化的。在zgodlocator中,磁性成为一个存放处,并是操纵和处理信息原始形式的地方。作品的意图可能是强调发生在一个电脑环境中不断再生的信息。它同时用微妙的方式结合视觉和音响效果。各种各样的麦克风和电磁感应器设在电子土壤中捕捉'硬件的声音'。作品中的程序编码把原始的音频转换成图形,化为颗粒景观。

最具游戏感的作品

作品名:北京加速器

艺术家:马尼克斯 (荷兰)

材料: 互动装置

艺术家在访问北京后感受到北京飞速的变化,体会到一个加速迈入现代化城市的活力。 北京加速器所面对的正是速度对现今城市生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类似于一个以前的作品:全景加速器。 但是北京版通过优越的设计增强画面感,使观众的体验更为直观。

作品与身体和视觉感知产生一种游戏关系。参与者坐在装有操纵杆的电动转椅上,面前屏幕上显示出北京的全景,随参与者的方向与速度旋转。在旋转时,参与者控制坐位的方向和速度,如果与画面无法同步,人体平衡系统将发出不同的信息到大脑和眼睛,会导致激烈的失控感觉,并最终导致恶心。但其目的是使动态影像与坐位的旋转速度一致。一旦达到这个目标,参与者可以查看没有失去方向感和不令人恶心的图象。不过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新的景色会用更高的速度设定旋转。游戏变得更难以取得平衡及看清图片。游戏总共由六个级别组成。

最捕风捉影的作品

作品名:拿走

艺术家:大卫·洛克比 (加拿大)

材料: 互动装置

该作品由两部分展示组成,两个庞大的投影出现在一面墙上。在展览空间的左侧,系统从地面以及墙面等多个角度共同搜捕参观者的踪迹,每隔20秒恢复到原位。20秒内展览空间内所发生的动作通过电脑传输到屏幕上,随后继续重复。众多图像制造出一种混乱的火热场面,既可以被理解成与统计学有关的展览策划(大部分的人选择站在那里?人们会走动吗?),也可以看作是针对每一个参观者的参观纪录。这些图像是高度社会化的,并且是极为混乱的。展览空间的右侧是为参观者准备的目录。展览空间里的每个参观者都被跟踪。他们的头像被放大投影在屏幕上,同时会出现评论他们的形容词(例如“信任的”,“相关联的”,“饥饿的”)。最近参观的200位参观者头像变幻成矩阵,通常是100个头像的矩阵,偶尔会是200个,矩阵以缓慢的速度移动。右侧的这种展示形式是充满解析的,同时也是高度秩序化的甚至让人产生一种胁迫的感觉。

最宏大的作品

作品名:气流声场

艺术家:埃德文·万德·海德 (荷兰)

材料: 声音装置

建筑:NOX

由一组空气阀门组成的作品用来制作风、压力和声音,在观众头顶上产生出类似呼吸的声场。这种奇特的声响是我们周围空气中临时压力变化造成的,而音箱则通常是利用颤动的薄膜来产生这些压力变化使我们感觉到“音响”。在“气流声场”中,压缩的空气被用来生产音响。压缩气体非常快速地通过空气阀门在空中释放。“气流声场”由一个有42个相互独立且可控制的阀门构成一个10x20米的涵盖面。声音和风力在这个面积里以不同的速度、方向和强度交错、穿插。其格式由一种自生的方式生成,是对风的空间动向的解释。观众须自我把握在这一氛围里的位置所在。

尽管每个阀门制造出自己的声音,但观众将会感受到其音响带有一种流动的形状,过程与观看电影相似。电影画面并非单独的系列镜头,而是时间中一连串的动作。作品利用42个阀门运作时的时差,以不同的速度,延缓和重复创造有诗意的音响环境。

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作品有哪些?

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作品有杭州G20晚会、金塔传奇、绿绮、意念泼墨画、意念泼墨画、物像之动、听琴图、踪迹。

杭州G20峰会

G20峰会开幕式当天,一台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在杭州如期而至。这是中国演艺科技水平在全世界面前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中国扇于西湖之上打开的一刹那,来自世界各国的掌声经久不息,无不惊叹于这科技与艺术结合下描绘出的意境美。

扇面与湖面产生的镜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圆。中国自古以来有以“圆合”为美的习俗,认为圆形有圆满、完美的含义,因此“圆”具有对各国友人表达友好和谐寓意。

金塔传奇

全国首家常年演出的,户外裸眼3D影像艺术,大型虚拟实景装置秀《金塔传奇》。通过最新技术合成演绎,讲述了南昌绳金宝塔的传奇故事,影片现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绳金塔。

将中国的传说以光影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如此浩大的视觉体验,以及切身的传统记忆,所带来的震撼之感是国外的作品不可取代的。

绿绮

古琴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中国古代文人抚琴怡心,修养心性使艺术臻于化境。

绿绮,古代名琴,富含视觉美感的名称意境,如李白诗中“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之畅神忘我。

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以”琴”会友,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观展互动体验与虚实交融意境,结合Unity引擎,将一幅曲水流觞的诗意画卷作为食案,让食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够细品李白诗中:“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意境。

意念泼墨画

国画中十分精妙之处在于写意,写意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只有有意识地追求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中华艺术发扬光大。

而这件作品用科技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这门解衣磅礴。

中华戏曲的魅力

当戏曲不再仅仅呈现于戏台上,而是以精妙的数字动画展现时,人们对它会有全新的感知和认识。

作品由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的 托比亚斯·格莱米尔(Tobias Gremmler)创作,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是他对中国戏曲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将新媒体与中国戏曲相融合。

这件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和舞蹈中人物的形态、色彩与动作,作品很好的诠释了服装和时尚如何重塑人体。

物像之动

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作品《物像之动》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自然运动的汉字作为视觉元素,通过新媒体手段赋予自然生命新的解读,呈现出一场超现实的沉浸式体验。

听琴图

VR体验作品《听琴图》由中国新媒体艺术家苑辰组建的SAFA Creative Lab创作,SAFA利用VR技术和互动体验让参与者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图中一观,在其中与宋徽宗一同品味瑶琴的精妙,领略中国画特有的氛围和气韵。

踪迹

水墨山水,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在山水作品《踪迹》中,人体感应作画,为写意增添了点睛一笔。山水画的墨迹随着行人的走近而出现,随着人们的走远而消逝。在墨色浮现和消失中,模糊画作的观者与作者的界限。

本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师魏启龙以arduino +processing+kinect 为框架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软硬件系统。

交互装置的有趣之处除了在于能与观者产生互动之外,还在于它对不同的参与者反应也不同,每个人都能从装置中收获独一无二的体验,成为创作的一部分。

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而科技是实现艺术的动力源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传达出的是只属于我们的文化力量。

新媒体艺术是什么?有哪些知名的作品

顾群业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镜像》,创作于2009年,2011年在济南园博园国际会展中心展出于“中澳新媒体艺术对话展”。2013年11月16日-12月16日在天津美术馆展出于“零界——首届中国装置艺术双年展”。

是“镜像效应”还是“相由心生”?在镜子前面走过,观众的影像就会映射在镜中,同时会有感应装置捕捉到观众的动作,引发镜中影像挥舞十字架。艺术家通过这件作品反思镜像与心相、真实与虚幻、正义与邪恶等一系列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镜像》也是对人性的映射。

互动媒体艺术的代表作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互动媒体艺术是什么、互动媒体艺术的代表作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