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古代铸造代表作品图片及名称(古代铸造工艺)

4、古代四大名鼎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我国商朝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作“一直被考古学家们看作是青铜铸造时代的巅峰之作,因为它代表着3000多年前商朝时期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四周铸有精美的虎纹、鱼纹和饕餮花纹“这尊方鼎再出土后便被称为,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铜制品...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铸造代表作品图片及名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铸造工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哪种材料制成的?

河南出土的商朝文物“司母戊鼎”是用青铜铸造而成,是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又叫作“后母戊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母戊鼎是我国商朝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作,整体造型典雅厚重,纹饰精美端庄,是难得的精美器物,一直被考古学家们看作是青铜铸造时代的巅峰之作,因为它代表着3000多年前商朝时期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

商朝时期,国家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人们也开始越来越注重祭祀礼仪,而这尊方鼎就是祭祀所用,这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了祭祀母亲妇井而著作的器皿,“戊”是妇井死后的封号,“司母戊”的意思也就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

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被挖掘出来,因这尊鼎的腹部著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铜鼎高133厘米,壁厚6厘米,重量达832.84公斤,四周铸有精美的虎纹、鱼纹和饕餮花纹,使这尊方鼎看起来更显威严。

饕餮上古传说中的神兽,性情贪吃,古人把它铸在青铜器上,是为了表达希望丰衣足食的愿望。

从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上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铸造技术和冶金技术——模范法,这种铸造方法需要工匠拥有精湛的工艺技术,熟练的掌控青铜融化、凝固时的形态,并对青铜溶液中的金属配比非常精准,青铜其实并不是单纯一种金属材质,而是由铜、锡、铅配比而成。

这尊方鼎再出土后便被称为“司母戊鼎”,但是在2011年央视主持人在介绍故宫文物时,却将这尊方鼎称为了“后母戊鼎”,后来这两个名字一直引发很多专家的争议,不过,“司母戊鼎”却先入为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及代表作是什么啊!!!

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扩展资料:

中国境内:

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铜制品是来自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残片,经检测为冶炼所得,距今6500~6700年历史。

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古老青铜器,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经碳14鉴定距今约5000年。此刀长12.5厘米,为单范铸成。没有槽及环首等成熟的后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从考古资料来看,土耳其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的地区,中国相对稍晚却紧跟其后。但中国青铜冶炼技术掌握时间略晚。

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器

青铜器始于何时?灿烂于什么时代?有些什么代表作品?

青铜器的使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商朝也是青铜器最灿烂的时代。

代表作有:

1、商后母戊鼎: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

2、鸮尊:中国西周晚期的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鸟兽尊等,鸟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等。妇好墓同出两件,整体做站立鸮形,头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双足与尾构成3个支撑点,使鴞形尊体稳稳地站住。

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此尊整体以雷纹衬地,通体遍布十几种形状各异的动物形象。口内有铭文,为“妇好”二字。此鴞尊,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既是实用器,又是极好的艺术品,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3、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扩展资料:

青铜器历代发展

发展时期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

鼎盛时期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

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转变期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

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更新期

春秋中期、晚期 战国 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

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铜器

古代四大名鼎

中国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扩展资料:

中国第一鼎,司母戊鼎的锻造工艺: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后司母戊鼎

关于古代铸造代表作品图片及名称和古代铸造工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