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孙陵代表作品 三国谁的墓最大

孙权墓是中国著名历史文物古迹,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我(引生)暗恋的对象白雪的嫂子白雪二哥白雪娘白雪的母亲请问清康熙年间裴氏家族是何原因从福建下四府迁居江西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

三国谁的墓最大?

孙权墓是中国著名历史文物古迹,又名孙陵,吴王坟,也称孙陵岗,位于南京市明孝陵景区内,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孙权墓还葬有孙权的皇后步氏和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方圆31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山水相依,林陵辉映,外延苍茫,内涵深邃,集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为一体,无愧为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向世人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贾平凹作品主要人物

白娥 武林的小姨子,三踅情人

白恩杰 开染坊的,和老婆那个有点问题

白恩杰老婆

白江茂 白雪堂哥,妻改改

白江茂女 白雪的外甥女

白路 白雪的侄子,建筑队里当小工,工程事故死亡

白茂盛 西街人,被雷击死

白上善 村会计,金莲情人

白雪 夏风妻,后离婚。我(引生)暗恋的对象

白雪的嫂子

白雪二哥

白雪娘 白雪的母亲

请问清康熙年间裴氏家族是何原因从福建下四府迁居江西的?

裴氏家族”探源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中国“宰相村” 中国“宰相村”即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非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附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 人物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秀、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斐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个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没有给他立传,但他却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业三年(607年),日本国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访隋,次年3月到达长安。裴世清受隋炀帝诏命,率隋朝使团一行13人回访日本,并晋见了日本天皇,献上了文物及国书。他携带的这份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臣裴矩(547-627年),是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史部尚书等职。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之事。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唐开国元勋裴寂,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高瞻远瞩,顺天顺人,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 唐宰相裴耀卿(681-743年),致力于整顿漕运,保证了南粮北调的水道畅通,解决了唐王朝沿续了几十年的关口粮荒问题,开元年间传为佳话。 一代贤相裴度,更是世代传颂,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他从青年时代便胸怀壮志,正气凛然。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特别是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唐宪宗封裴度为上国柱并晋国公。后来由于奸臣构陷,裴度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裴度为相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德。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成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明明是59位宰相,何来六十位呢?原来,裴柏村对面的村子阜底村,是南宋名相赵鼎故里。赵鼎因推荐岳飞,反对投降,主张抗金,最后绝食而亡。两村近在咫尺,几乎连为一村,故有此说。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马因、裴子野,皆以治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马因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孙子、裴马因之子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平。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代小说家裴钅刑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是一奇。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宰相村”探奇 裴氏家族源远流长。考其先祖,始出有熊氏、伯益之后,与秦同祖。曾佐殷伐桀,佐周伐纣,累世有功,秦封“城”。周僖王时,非子六世孙陵,去“邑”从“衣”,因以为氏,始有裴姓。其裔孙裴晔,汉安顺永建初年,仰观星云,俯察地理,合族迁居裴柏,以为祖庄。裴柏,即现今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亦即闻名遐迩的“宰相村”。 裴氏家族以裴柏村为发祥根基,繁衍昌大。至两晋,始分“三春”,分支蔓延,形成“三支五房”之说。所谓“三支”,即闻喜故地为中春裴;分支于长安、凉州一带者为西春裴;分支于幽燕一带者为东春裴;加上洗马川裴、南来吴裴,合称“三支五房”。实际上,其分支蔓延之地还要广泛得多,仅山西南部的河东大地,就布有“八裴十二族”。 裴柏村,位于汾河平原南头,运城盆地北端,紧临南同蒲铁路与大运公路,是一个不大的村落。据史料载,裴柏地处左邑桐乡之东,峨嵋岭之阳、凤凰原之阴,以其柏林茂盛,而称裴柏。遥望村东,董泽映翠,十里荷香,乃舜时董父豢龙之所。仰望村西,峦峰突兀,群岭环抱,人称“九凤朝阳”。明大思想家顾炎武,在其《裴村记》中曾描述道:“余至闻喜县之裴村,拜于晋公之祠,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来而陪拜者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登垄而望,十里之内,邱墓相连,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 顾炎武文中所讲的晋公之祠,位于裴柏村东北侧,始建于大唐晚期。 裴柏村东茫茫十里凤凰原上,乃裴氏祖墓地。原有“大冢二百余,碑记六十尊,石人石虎四十对,享亭一座,守墓寺二所。”可谓高冢垒垒,碑碣如林,甚为壮观。这些虽都不复存在,但残留的遗址仍依稀可见。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坐落在晋公祠旧址上的“裴氏碑馆”,馆内存藏着数十幅巨幅碑刻,大都为稀世珍品,这些碑刻向后人昭示着裴氏家族不同凡响的往昔岁月。 《裴氏世谱》探秘 洋洋大观的《裴氏世谱》详细记载了两千余年间裴氏家族兴衰变迁的历史脉络,收录了大量裴氏家族的珍贵史料。 裴氏的家族谱牒,从裴松之所著《裴氏家记》开始,历代均有人撰修。但比较而言,清嘉庆版《裴氏世谱》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这部世谱是由裴氏62世裔孙裴率度与其子裴宗赐、其孙裴正文祖孙三代,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方成书问世的。 裴率度工诗文,善书画,居官40年,为人“一意率直,毕生淡泊”。康熙年间,他历数年之功,撰成《裴氏世谱》十二卷。但由于宦海生涯,迁徙不定,书稿虽成,未能刻版付印,只得饮憾而终其生。其子裴宗赐,秉承父亲遗志,几经校阅、增补、勘定,从乾隆二十一年开始用整整一年时间将族谱书稿全部刻版。正待付印之时,因政时牵连,劫难临身,流离颠沛,也未能达愿。裴宗赐之子裴正文,立志“补缀完书,以终先志”。历经数年,直至嘉庆十年(1805年)七月,这部饱含三代人心血的《裴氏世谱》,才终于成书问世。 《裴氏世谱》共47万字,分12卷,内容丰富,篇幅浩瀚,琳琅满目,洋洋大观。第一卷为“源流考”,概述了裴氏家族的起源、姓氏来历、三眷分支和历代封爵的情况,勾画出裴氏家族发展史上大的线条框架及来龙去脉。第二卷为“制命”,载列了历代皇帝给裴氏60余显要人物颁发的近120道诏书文诰。第三、四卷为“列传”,重点记载了126位裴氏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历史业绩。第五卷为“列女传”,概要记述了14位女才人的动人事迹。第六卷为“奏议”,是裴氏名臣呈历代皇帝的50余道表奏章。第七卷为“杂文”,是裴氏自己撰写的各种文体的文章。第八卷为“诗赋”,是历代30多位裴氏名人的诗词歌赋作品。第九卷为“表启”,是唐代名家李商隐、柳宗元、刘禹锡、王勃、韩愈等写给裴氏卿相名宦的书表文章。第十卷“碑志”,是历代名人名家给裴氏名人撰写的近50篇碑文、墓志、记序等。第十一卷为“赠答诗”,集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韩愈等80多位诗文大家写给裴氏名宦的近200首赠答唱和诗篇。第十二卷为“事录”,分条记载了130余则裴氏人物的野史逸闻与传说故事。综观《裴氏世谱》全部内容,可以说,它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

孙膑代表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与庞涓是同窗,后被庞涓所害,被挖去了膝盖骨,著作有《孙膑兵法》

楚辞作家孙玉的代表作是?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宋玉有16篇作品,其中楚辞有《九辩》《招魂》两篇,而文赋更多包括王逸统计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大言赋》《钓赋》等等总共16篇。

因为年代久远,这些作品的真伪都难以保证,只有《九辩》是确信无疑的,而《招魂》更是被不少人认为是屈原所作,对于其他的作品怀疑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因为历史资料缺乏,所以已经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了。

宋玉的作品丰富,在文学艺术上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奇诡莫测的庄子的散文对于宋玉的影响更是非常大。

其中宋玉在描写男女性爱等方面受到了很多老子的影响,老子冲破了一直以来都是这方面言语的禁区,而宋玉继承了老子大胆的描述,在很多辞赋中都真实的表现了男女之间的性爱。

而且很多人物的刻画、文章的布局也是受到了道家文学的影响,比如在《钓赋》中宋玉说钓法有三,这和庄子的剑法有三也消失颇为相似,几近翻版。而且宋玉的不少作品之中都化用了《老子》《庄子》《列子》三本书的语句,其中神秘的道家色彩更是展露无遗。

为什么有人认为萧红是个“作女”?

远去的民国,可说是第二个春秋战国。乱世英雄佳人多,不可抵御地,一撮撮地冒人才。连女作家都格外多,且格外生猛,中国5千年历史从未这样过。

而女作家中,萧红即便不是成就最高的那位,也是最天才的那个,鲁迅就称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我上中学时,初读《生死场》,被彻底震惊到了,只能用“惊才绝艳惊为天人”来形容。现如今,作为女同行的张爱玲,固然最是吃香,网上敢说一句不是都有无数“张粉”来掐架,可实话实说还是没法比肩。我相信,一个人年纪越大,阅世衡文的能力愈强,就会自然更欣赏萧红的文字。

萧红的文字,路子很野,野到令人错愕,野到世间独有,令鲁迅大师都倒吸一口冷气,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但她那种浑然天成,那种苍茫大气,那种悲天悯人,那种鲜活热烈,是真正的天才闪现,仿佛冥冥天定,衬托得“当代最强竞争对手”张爱玲不免“小”起来。张爱玲的本质是什么,在民国就是鸳鸯蝴蝶派的回光返照,搁如今又成了小资白领的心灵鸡汤派——文青帆布包里人手一本,地铁上或咖啡馆里拿出来,手机照片一调试,格调就起来了。

1950年代流行杨朔,90年代余秋雨爆红,现如今张爱玲翻身成为“文学圣母”,表面上又扬又弃,其实核心都是那个味,消闲甜点的味,畅销书作家的味。20世纪中国文学幸有萧红,大才槃槃与众不同。但她这样的存在,也注定无法流行,许鞍华拍成电影也不行,书并未因此多卖出几本。

这正是萧红为人为文的宿命:她始终是小众的,生前不为人理解,死后百年也知音者稀。“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所无的”萧红,注定是最天才的那一挂,也是最悲苦的那一个女人。萧红总是让我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论为人,萧红的人生确实够奇葩。任何人看完她的生平大事记,不说难以理解了,只怕都会怀疑她是否精神错乱。现代中国两大才女,林徽因与萧红,一个落下“绿茶”口实,一个被骂成“作女”,都是太与众不同之故。

老实说,虽然是萧红的文学粉丝,但我对萧红的情感世界也不是很能理解,至少不是全盘接受——我常乱想,如果现实中有萧红这么一位朋友,我一定会不忍眼睁睁看她沉沦,总要上前劝她几句的,这是尽朋友之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到底又是个俗不可耐之人,哪怕人家不领情,痛斥我“爹味十足”,也觉得有此必要。

1937年夏,萧军与萧红于上海最后的合影

我总觉得萧红有受虐体质,不断地自我毁灭,令人隔着纸页都觉得痛心。因为,翻看萧红的材料,一个事实是明摆着的:按道理,她本可以活得好好的,为什么总要逼自己走向悬崖边呢?基本上,萧红的痛苦,都是自找的。再热烈的萧红拥趸,再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只怕都不愿意活成萧红的样子,尽管口口声声说萧红是偶像。

似乎也因此,后人对于萧红的评价,历来都是很两极分化的:欣赏她的读者,觉得她勇敢,觉得她太有个性,觉得她桀骜不驯,觉得她有才任性,觉得她彻底活出自我,高呼“简直是个传奇”;比较有道德感的人,则会认为她不可理喻。认为她的人生满盘皆输,处处独孤求败,事事自我作死,是错把凶狠当勇气,把滥情错当博爱,是把不负责任等同女性解放。我身边一位好友,就坦言很get她的书,可讨厌她这种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故居

其实,早在当年,萧红的闺蜜私下就已经对她非议多多了,含蓄评价她是“神经质的聪明人”。潜台词翻译过来,就是有才聪慧,又莫名其妙神经兮兮。萧红一生,是没有什么真正可交心的女性朋友的。

几乎人所皆知了,为尊者讳也没必要,萧红的私生活,确实是一盘混乱,是不断陷入N角恋的才子佳人,论“作”真是罕有人及。真的,萧红若活在当下,不说拿个什么鲁迅文学奖,估计网民首先就无法饶过她。

民国女文青的经历不是一般人能消受的,何况是这种顶级女文青。东北女人萧红,一生太凄凉太惨淡了,即便是骂她“no zuo no die”的人们,一旦恻隐之心涌上来,都会为她难过:只活了短短31岁,却经历过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与精神灾难。被父母遗弃,被爱人背叛,被朋友欺诈,被至爱家暴;流浪,受冻,吃不上饭,忍痛流产,甚至亲手掐掉骨肉.......每走一步都是飞蛾扑火,置身悬崖之上。

与张爱玲相比,她不是太冷漠,恰是太多情,情感充沛到歇斯底里和心神迷乱。她深刻在骨子里的那种对美的痴心,对自由的求索,对爱的渴望与追求,以及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都是须臾不可离又不加节制的。更可怕的是,就是在这种生命最阴暗的空间、最凄惨的状态下,她还持续写出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等等那么多一流的作品,真是不容易啊~

我住所不远处,武昌古城南的小金龙巷,是我天天路过的地方,那里曾经是萧红蜗居武汉时的避难所。每次徘徊街道上,我都难以想象,当年的萧红,是如何在城市大轰炸兼吃不上馒头的苦状下,在陋巷打着地铺一笔一字写出《呼兰河传》的。要我,厨房不存块肉,桌上没杯咖啡,都没力气打开电脑,找出头条这个APP。

可萧红31岁的短暂人生,又的确是一部东北地主家大小姐,频频作死的怪异记录。数十年后,萧红的异母妹妹张秀琢晚年回忆,说姐姐“叛逆几近天生”,这话可以最能解释萧红“作女”之谜。

比如,她出身并不差,来自一个新式士绅+厅级干部+书香门第的家庭,家境比张爱玲那破落户还好上不少,换如今妥妥“名媛”一枚;比如,按她自己说法,其父冷酷无情到近乎十恶不赦,“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令读者情不自禁掬一把辛酸泪。可从近年新出的材料看,事实恐怕恰恰相反:在那个旧时代,如果不是溺爱与宠娇,如何能培养出如此叛逆张狂的奇女子?

有案可查的是,其父张廷举,新式学堂出身,“不沾烟酒,以读书为乐事”。在其东北家乡人眼中,是“纯正的读书人,文质彬彬,待人谦和,处事圆通而开明”。萧红说其父不许她上中学,其实只是不同意她远到哈尔滨读,“担心女儿卷入自由恋爱风气中”,是萧红的挑衅(继母那时正怀孕待产)让冲突不可收拾,且还是如愿到哈尔滨上学;她最后的失学,也不是来自家庭的阻止,而据孙陵《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是“与一位老师发生了暧昧关系,被学校开除了”......

从现有那些材料看,萧红写父母,至少是不免妖魔化的,与一些亲历者和当事人的说法对照看,不大符合事实与常情。她与父亲决裂,并且在作品中不惜丑化,到底有多少是文学笔法?从这个事情上,也能透露出萧红的些许“精神分裂”之处:

其一,她写文章,往往过度渲染;其二,她多数悲剧结局,都有“no zuo no die”的成分。同是民国悲剧性女作家,萧红与张爱玲性格中都带有狠劲,但萧红又显然缺乏张爱玲的冷静与城府。

而且,捋一捋萧红的生平,人们会发现,她竟然错综复杂到如此错乱不堪。除了认识鲁迅,似乎每一步都“巧妙”地走错了。

先是因师生恋,被开除;再是为了指定婚约逃婚,与已有妻室的表哥陆哲舜生出婚外情;与之私奔后,又被遗弃,差点冻馁而死于北平街头;再返回去,跟订婚的“渣男”和好了;接着,她肚里带着他的孩子,和落魄的文学青年萧军交往、结婚。

再往后,她又肚里带着萧军的跟端木蕻良交往结婚;再之后,又与另一位出于同情或爱慕之心,在她人生终末期照顾她,直到香消云陨。至少单单从表面上,的确是很“作”的,仿佛每一步人生之路都故意走向绝境。而且,萧红有着不近人情的超脱感:如此所遇非人,但她所有文字中,没有对这些人有过一次指责,尽管也没有什么思念之意。

1981年萧军在萧红故居

为什么是这样子的萧红?我自己心中有一个很简单的答案,解读起来也很俗。那就是身为女人的萧红,一生都怀有近乎完全背道而驰的“两面性格”:一方面,她不顾一切地渴望自由与爱,自觉从小爹不疼娘不爱的她,一生所求不过一个爱字,为此不惜陨身糜骨;而另一方面,她的心境始终特别绝望,早已生无可恋,就有了破罐破摔的心态。这种两面性,翻看她作品,也是若合符契的,那就是既生猛热烈,同时又悲凉之雾遍被,对人事的绝望感渗透到了骨子里。

既“作”又“不明觉厉”,那就是萧红。说实话,如果她没有此般人生经历,估计也无法写出那样绝妙深重的文字来。对于这样的天才,这般百无禁忌的民国奇女子,我们其实更应该多一点慈悲,多一些欣赏与理解。很多道学家的成见,非得搬去要求那个时代的人守节,不免强人所难。所谓伟大人物,往往多有惊世骇俗之举,天下惟我等庸人才无咎无誉,何必多此一举?

萧红手迹

想薛定谔想出波动力学原理之日,正搂着情妇在瑞士滑雪呢,作为一代大师来说,这算道德瑕疵吧?当年,居里夫人带着娃,与有妇之夫+自己学生保罗·朗之万相爱,肉麻情书遭各大报纸转载公示,整个欧洲都是吃瓜群众,也没耽误她作为伟大女性,荣登中学课本作为人类楷模啊!与居里夫人比,与张爱玲沦为“落水文人”比,萧红算什么人格瑕疵呢?

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于香江。去世前3天,她其实已经说不出话来。那天夜里,已是凌晨时分,她拼尽全力做手势要笔,然后在纸上写下一句话,“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后遗言。她昂然而无畏地度过了此生,临终前回顾往昔,“问我良之安在”,只有造化弄人的不甘与叹息。

只是,在我看来更加造化弄人的是:早在1934年9月,她写《生死场》时,就预告出中国必胜的未来;却永远无法预料到,即便是在过世79年后,仍然逃脱不了那些正人君子之流,随时随地的道德审判。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