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为何日本文学能在中国流行?
以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东野圭吾等为代表的日本文学在中国流行,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固然日本这些"畅销"作家往往具有精湛的技艺和别具特色的思想,他们很多的作品都拥有者独一无二的审美情趣,但事实上日本文学能在中国这样流行,更重要的原因主要在于相近的文化背景、交往传统和需求市场等。
1、 更为亲近的文化背景
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个学科范畴当中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问题——文学作品的译介。一部文学作品要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里生根发芽甚至对另一方产生重大影响,除自身艺术水平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深谙两个文化系统内涵的笔锋流利的译者将这部外文小说翻译成符合本文化环境的小说,也就是意译,而在我的理解当中"意译"算得上"二次创作",而阻挡翻译的一个重要门槛就是文化背景,哪怕是一个语言体系下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也会存在很多的差异,更何论不回的文化环境、期间的文化意义审美习惯、原型等等差异颇大,优秀译者要把一个文化体系的某种象征翻译到另一个文化体系当中,往往要参考大量文献,且同一部作品不同时代的译者翻译出的作品也不尽相同,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曹禺的翻译现在读来也会有几分生涩,而傅光明先生的新译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两个大家的翻译给人都会不同更何况很多的作品翻译者水平低劣,翻译的极其拗口艰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读欧美体系拉美体系的小说会有很重的隔膜感的原因。
然而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同属于东方文学,在日本文学发轫时期深受中国的影响,他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处处可见白居易之诗,他们极其重要的俳句也是受中国绝句律诗的影响产生的,再加上信仰体系类似,因此虽然日本文学的精神特质和中国文学相差很大,但是日本文学中还是有和中国文学的共同之处,因此优秀的译者和译本也不少。让中国读者读之可亲,自然也就流行。
2、 文学的交往传统与文化市场
日本文学发展初期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但是日本迅速的将那时候中国文学他们所接受的认可的部分吸纳,融合成为自己的体系,逐渐发展壮大,一直到现当代文学发展时期,日本已成为中国文学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战略中转站,乃至现在很多专业术语还是从日语当中演化得来的,再加上旅日派在中国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使得中国新文学颇受日本文学的影响。从而在中国新文学自身发展时期也是培养中国读者阅读习惯和兴趣时期深受日本文学留下的深刻印记。
从早年的夏目漱石对鲁迅,丰子恺等一干大师的影响,上个世纪私小说对九十年代声势浩大的女性小说创作的影响,再到现在川端康成都是如出一辙。当然如果文化背景较小的差异和互为影响的文化交往传统,使得中国读者的阅读品味被培养起来,那么阅读兴趣的汹涌往往会是由于文化市场的推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和全面开放体系的出现,遭受冲击的绝非只有经济领域,文化思想领域的冲击也是十分巨大的。日本依靠软文化——影视作品漫画小说迅速打开中国市场,甚至一度引领中国文化市场,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文化在经历过十年文化浩劫后,自身重建的文化美学体系都还没有成长起来,文坛一派凋敝,而读者精神世界极度匮乏却又有着巨大的阅读欲望,两项重合就使得日本文学逐渐得到中国文化市场的推动,这是东野圭吾一类的作家能流行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原因。
对中国国内读者而言,外国文学有着独有的异域风情,带给他们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再加上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隔膜更少,因此三岛由纪夫、谷崎润一郎、渡边淳一、村上春村等这一类日本作家自然格外受到中国读者的青睐。
另外文学一定程度上有弥补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缺憾及修补历史创伤的作用,中日两国从战争到和平友好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文学成为两国读者重新认识交流的一个纽带,对增进相互感情和促进思想交流,日本文学在中国流行不无裨益,同样,中国文学也要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信息途径传播到日本,使两国文学和文化交往在新时代得到融合发展。
1917年以前的近代文学经典作品?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9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
作品讲述了夜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奴正在等候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该作情节简单,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场面。时间、地点、人物、结局全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品虽是以旧题材创作的历史小说,却被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写了社会最底层顽强挣扎着继续生存的民众,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日本明治时代至昭和时代的著名作家?
战后派或无赖派的文学家,个人比较喜欢坂口安吾,泉镜花,织田作之助,太宰治,田中英光,森欧外。p、s,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其描绘社会现实的冷峻笔触很有战后派的特点,坂口安吾是无赖派的代表作家,所谓无赖派的特征就是这种作家往往挖掘人性幽暗异于世俗,甚至疯狂,与坂口相提并论的还有太宰治,石川淳,檀一雄。至于时代特色,日本通俗小说也有不逊色于以上的,比如村上龙(很多人知道村上春树,但此村上非彼村上),说到通俗文学,快乐杀人,毒品,多重人格等村上都有涉猎,其作品反映社会暴力,人性探索,青少年教育失控等问题,凭借《无限接近于透明的蓝》开创文学流派透明族。
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历史书是什么?
日本最早的史书为《古事记》 《古事记》是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包含了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太安万侣于和铜五年(712年)1月28日整理的《古事记》献给元明天皇。从建国神话到推古天皇(圣德太子的姨妈)时代的事被记录进了史书。全书用汉字写成,于语序上虽以汉语的主谓宾语法为主,但日语的语法结构也时而出现,体现了日本早期变体汉文的一些特征。内容大略可分成:“本辞”、“帝纪”两个项目,以及“上卷”、“中卷”、“下卷”三个部份。
二十世纪有哪些值得一读的日本文学?
二十世纪的日本进入了现代文学时期,有夏目漱石开始。
1:夏目漱石必读作品《少爷》《我是猫》《三四朗》。夏目漱石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不读这几本书,不知道日本的现代文学是怎么开创的。
2:森鸥外必读作品《雁》《青年》。森鸥外和夏目漱石是同一时期的作家,日本人一直无法确定他俩谁更伟大。
3:川端康成必读作品《伊豆舞女》《雪国》《古都》《千纸鹤》。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4:太宰治必读作品《维荣的妻子》《斜阳》《人间失格》。太宰治一生经历坎坷,他的很多作品是他在绝望和空虚中写就。他的作品很惊艳,也很忧郁。看他的作品要注意不要被他带偏。《人间失格》是国内小资情调者最爱读的书。
5:三岛由纪夫《金阁寺》,这是一个描写美和自卑的故事。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被誉为天才作家。
6:大江健三郎《饲育》《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7:最后一位是近几十年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的作家树上春树,必读作品《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1Q84》《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树上春树,不必多说。他在中国也影响巨大,他的书在中国也发行量巨大。
其实在日本还有一些流行小说作家很受欢迎,这些流行小说作家人气很高作品数量也都很多。比如,江户川乱步,日本推理小说的奠基人。松本清张,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创者。东野圭吾,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日本推理小说作家。
以下文章是关于日本整体文学的推荐
好书推荐:《日本文学简史》—让你轻松入门的日本文学之书
日本古典文学的审美观念主要有哪些?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可以当成论文来研究了。小阿蛮来尝试回答一下:
首先要明确“日本古典文学”这个时间段,就像我刚才看到的一个回答,问题是“当代作家的代表作”,但有的师友就把鲁迅、萧红都回答上来了。这是错误的。中国文学史的划分,是跟着历史代际来划分的。简单说,1919-1949这段时间的文学,为现代文学;1949新中国建立之后至今,为当代文学(当然,有的作家会有交叉,比如汪曾祺,普遍观点认为他属于当代作家,即使他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发表作品)。没搞清楚这个时间段的回答,是很不负责任的。
日本的文学史划分呢,虽然也有不同观点,但总不过是两个大的划分,即:明治维新之前的文学,为古典文学;明治维新之后的,统称为近代文学。明确了这个时间段之后,我们就知道哪些作家、哪些作品可以拿过来进行讨论、分析。
归纳起来,日本古典文学的审美观念,有三点最为重要:
一、真实这一点非常好理解。什么是真实?就是你所写的作品,是发自你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瞎编乱造的,这就是真实。代表作品:《万叶集》。
这是一部体量非常庞大的作品集,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全唐诗》。《万叶集》的时间跨度,将近400年,收录的作品4000多首!并且,其中一部分还是用中文写的。厉害吧?作者方面,涵盖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皇帝,高官,平民百姓等等,都有作品收录其中。体裁、内容、风格,也是无所不包。归总起来说,还是以“真实”为首要:发自内心的,直接的,朴素的写作。要说到这一点,倒是和我们的《诗经》有些类似。
二、物哀这个概念就不大好理解。我们的文学史里没有这个词,但有类似的。他是日本学者的发明,那个人叫本居宣长。这是一位日本国学的集大成者,非常了不起。他提出的这个“物哀”主张,是源自于日本的一本经典著作:《源氏物语》。这本书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本居宣长是这样来解释“物哀”的: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这段话很长。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我们看到了一草一木,遇到了一个人,发生了一件事,我们从内心深处所发出的各种情感,包括同情、怜爱、愤怒、恐惧、悲哀等等。内心被触动了,发出了以上某一种或多种的声音,这就是“物哀”。这么一说,其实就是叶嘉莹先生经常说的”生发“这个概念,就是一部文学作品里面,情和景要互相作用,才是好作品,才能感动读者。
三、幽玄这个概念也不好理解,但是我们中国文学史里也有类似的。如果说第一点”真实“,对应的是我们的”现实主义“,那么”幽玄“所对应的,可以看成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这个我们熟悉,李白、李商隐那样的。有什么特点?神秘的、天马行空的,喜欢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象征寓意浓郁的东西。日本古典文学的”幽玄“类代表作品:《新古今和歌集》。
日本学者大西克礼总结”幽玄“的几个特点,简述如下:一、藏而不漏;二、优美柔和;三、寂静深远;四、意蕴深幽;五、超自然、神秘性;六、不合于常理。
以上小蛮的回答主要参考资料:肖霞编著. 日本文学史.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张如意编著. 日本文学史.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
我是小阿蛮,码字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