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北宋周邦彦代表作品 柳永雨霖铃和周邦彦六丑的不同

至周邦彦对宋词婉约词进行全面规范升华,宋词婉约词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婉约词的创作手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试对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进行一点分析,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叙述特点寒蝉凄切。柳永该词的叙述特点顺序?他在词的开头叙述了事件发生的场景,他描绘了一个令人容易产生...

柳永雨霖铃和周邦彦六丑的不同?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柳永与周邦彦都是宋朝的杰出词人,也都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但是,从柳永开始进行大力变革创新,至周邦彦对宋词婉约词进行全面规范升华,并集大成,宋词婉约词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因此,婉约词的创作手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试对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进行一点分析。

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叙述特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通观全篇,柳永该词的叙述特点顺序,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

他在词的开头叙述了事件发生的场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这里仅仅是对场景的描绘,是对后面事件发生的铺垫,是把读者带进一个氛围之中。他描绘了一个令人容易产生愁绪的氛围,同时,也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寒蝉,指时间在秋天;长亭,指地点在送别的地方;骤雨初歇,指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枯枝落叶落满泥泞的湿地。

接下来,开始引入人,开始对事件进行叙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摆酒饯别,却毫无开怀畅饮的心绪,正在恋恋不舍之时,船上的人却催着出发。

在此,继续对场景进行描绘,但事件的主角已经出现,并且,主角的心情也开始展现。都门,指在京都城门;帐饮,指搭起帐蓬设酒席饯别;无绪,指没有喝酒的心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本来心情就不好,正与相爱之人恋恋不舍之时,船上的人却来催促:要开船了,快点快点。把作者的心绪搞得更差,也把离别的时间节点直接推到了眼前。怎么办?

作者接着写到: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握着手互相凝望,泪水满目,不知道说啥是好,直到最后也是默默相望,未出一言。心中的万语千言都梗噎在喉咙之间。

在这里,事件的叙述从心绪发展到形体,再用形体反映心绪。顺序描述,层层递进。

作者笔锋一转: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这次离别回去南方,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浩渺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一望无边,何处是尽头啊。

到此,作者又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外在表现,深入到事件主角的内心。没有说话,不是没有话说,而是有话不敢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分别在眼前,一去千里外。此一别,以后还能再相见吗?估计是不能了啊。说出来更伤心,不如不说了。

从叙事方面来说,整个事件的描述在词的上片就全部结束了。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来衡量,已经基本符合。只是由于词的文字容量限制,把后面三要素集聚为“送别”一事。至于原因、结果就不能、也不必详述了。

作者在下片写道: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多情之人自古以来最伤心的事就是离别了,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清、愁情悲思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能在杨柳岸边,孤身面对冰冷晨风和黎明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之人天各一方,我想啊,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我满腔情意,又能给谁倾诉呢?

词的下片,全部是词人自己的内心活动。有人说,词的下片是作者对情人的表白。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妥。因为这个说法与上片的“无语凝噎”相矛盾。

这首词的叙述特点就是顺叙。即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叙述。

寒蝉凄切(季节),对长亭晚(地点并暗指别离、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周边环境及刚发生的事情)。都门帐饮无绪(具体地点、事件、心绪状态),留恋处(还是心绪),兰舟催发(加快事件发展节奏,增强心绪发展)。执手相看泪眼(形体语言),竟无语凝噎(事件过程及心绪高潮,同时暗示结果)。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心里话,不敢言说,怕更添悲情)。

至于下片,都是此人自己想象的没有实际发生的事情。但是,还是按照上片的叙述方法顺序写作的,并与上片衔接呼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议论,呼应秋天)!今宵酒醒何处(喝酒之后醒酒)?杨柳岸,晓风残月(舟已出发,漂泊无定)。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长久离别期间,不会天天是坏天气,也有良辰美景,但是对我已经没有意义了。呼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再多的柔情蜜意,已经无人可以倾诉了。呼应上片的无语凝噎,同时表明以后还是无语。原因就是除了你,我不会对任何人诉说衷肠的)?

顺叙作为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它是循着事物发展的过程,渐次递进,逐步展开,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但是,在顺叙中,一定要区分主次,突出重点,精描细节,掀起高潮。切忌平铺直叙。

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的叙述特点。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周邦彦这首词,字面上看叹咏落花,而实际上是通过描绘对花落后的"追惜"之情,感叹自己"光阴虚掷"的"惆怅"之情。

词作上片描写春去花谢之景象。

开篇直说,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正在换单衣试新酒的时刻,我羁旅在外、客居他乡,又是一年过去了,光阴虚度啊。

两句话,点明了季节时令、人物处境及当时心情。所谓“试酒”,这里用以代指时令──农历四月初。古代,农历四月初是尝试头年酿制的米酒是否成熟的时候。长年客居他乡,看到又是一年春离去,词人情不自禁地发出虚度光阴的感叹。一个“恨”字为全词定了基调。后面的一切均围绕了这个基调展开。

词人接着写: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我想春归的脚步停一停啊,可是,它离去的速度快如鸟飞,一去无踪影了。“过翼”,以鸟飞来形容春去之迅速。

这三句,一句跟一句,后句补前句。可谓补叙。“愿春暂留”,表示词人不忍“虚掷”春光。可是,“春归如过翼”,春光非但没有暂留,反而逝如飞鸟,竟成“虚掷”。不但快如飞鸟,而且“一去无迹”,干脆无影无踪了。

补叙,本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而在本词作中,这三句是开篇“恨客里、光阴虚掷”的补叙,交待其为何有如此感叹。同时,这三句自身又是后句对前句的补叙。把词人感叹光阴虚掷的原因交待得清清楚楚。

词人接下来陡然问道:

“为问花何在?”

春光已去,春花何在?

这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读者从春光已去的惆怅中拉了回来,点题,开路,带着读者去寻找落花。

词作发展到此,就叙述方式上,总体是顺叙,是顺着春光已去,是否有留痕可寻的主线顺叙下来的。其中,有补叙手法。

词人在提出问题之后,接着给出了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夜里的风吹雨打,美丽的花朵都埋葬在楚宫之地了。“倾国”,代指美人,而美人,又代指落花。韩偓《哭花》诗:“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用“西施”代指了“落花”。按说西施应该葬在吴宫,但为词律所限,只得借用“楚宫”。周邦彦为了严守词律,到了不惜改“吴宫”为“楚宫”,可能导致误读的地步。这在苏东坡笔下是不可能出现的。

就叙述方法上,此处尚为顺叙。

词人再写:

“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落花好像西施头上佩戴的钗钿一样,堕落在地,飘散出淡淡的香气。这一片零落景象让我怎能想象它们曾有过桃溪柳陌的艳丽时光。春去花残,谁还会为此多情惋惜呢?只有蜂蝶无知,还像媒人、信使一样,时不时来叩击窗户,提醒屋里的人去看看春光啊。

就叙述方法上,词人在此使用了顺叙,插叙,补叙的手法。

钗钿堕处遗香泽(顺叙)。乱点桃蹊,轻翻柳陌(插叙)。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补叙)。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这里插入是“乱点桃蹊,轻翻柳陌”两个典故所营造出的艳丽气氛,与落花凄凉作对比,更添凄凉。

词作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

词人先写二句起引领作用,带出下文: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词人在蜂蝶“时叩窗隔”的吸引之下,走出客舍,来到东园。园内碧叶茂盛,光色阴暗,一片花事已过的孤寂冷清景象。

词人再写: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词人静静地绕着蔷薇花丛,去找寻落花所遗留之香泽。可惜什么也没有找到,一声长叹。

词人正要离去: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花已无影,但花蔓还在。花蔓故意用刺挂住了词人的衣服,好像与其牵衣话别,情意无限。

词人在花蔓的深情挽留下,仔细找寻:

“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在“长条”之上,有一朵残留的小花。词人觉得这是蔷薇送给自己的礼物。词人十分感动,摘下来,簪插在头巾之上。然而毕竟是残花,这哪里比得上它当初盛开时插在美人头上之妩媚动人呢?

词作写至此,词人感觉,自己也是残花一朵,人老珠黄了。虽有所觉悟,却又无可奈何。

就叙述方法,词人此处在顺叙之中加入了倒叙。先展现了眼前的残花,再回溯到蔷薇盛开时的美艳情形,两相强烈对比,陡生怅然之情。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而在词作之中,后景前述,前事后描,也应该视为倒叙。毕竟,词作的文字容量太小,不可能有许多衔接转换的文字出现。

眼看一地落英,词人最后写道:

“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落花啊,你漂流的时候,一定不要趁着潮汐水流啊。我生怕飘落的花瓣上还写着相思的字句,假如你顺水漂走,我怎么可能看到啊。

断红,指飘落的花瓣。相思二字,则活用了红叶题诗故事。

全词在词人对落花的叮咛声中结束。意致缠绵无已,令人怅然若失,回味无穷。

词作的下片在叙述方法上,基本上都是顺叙。从出门到园子里,词人在园子找寻落花踪迹,碰到花蔓“牵衣待话”,并收到残留小花作礼,簪插在巾。最后到词人眼看落花飘零,殷殷叮咛了“莫趁潮汐”,别让我看不到相思二字。整个事件叙述都是顺着找花、遇花、赠花、别花的过程展开的。但是,其间穿插了倒叙,在结束时,词人化用了一个典故,起到了补叙的作用。

通观全篇,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的叙述方法总体上顺叙,但该词在顺叙之中加入了补叙、插叙、倒叙。全词围绕着一个“恨”字,以人惜花、花恋人为主线,顺序展开。在顺叙的总体下,词人又通过句句跟进进行补叙,后景前置进行倒叙,巧用典故进行补叙,回环曲折、反复腾挪地抒发了词人的“惜花”之情,又表露了自哀自怜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感。

由于周邦彦在《六丑·正单衣试酒》中采用了多种叙述方法,加之词作文字本身的格律限制,以及在词中化用了好几个典故,所以,一般读者初读《六丑·正单衣试酒》,会对其产生,创作思维跳跃,字句篇章无序,典故生僻难解,读后不知所云的感觉。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仔细体味,就会揣摩到其真味精髓所在,会感受宋词婉约词巅峰之作的无穷魅力。

千叶战秋声露结解释?

应该是:万叶战,秋声露结。意思是:伴随着数以万计的树叶在抖动的秋天的声音,露珠凝结在叶子上。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浪淘沙慢》

节选:

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砂碛。细草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见隐隐、云边新月白。映落照、帘幕千家,听数声何处倚楼笛。装点尽秋色。

故雪诗文?

故雪有关诗文,例如:“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菩萨蛮·梅雪》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译文:

河水曲折,河水弯弯,飞鹭双双对对,在那碧波上回旋。哪儿有他乘坐的归舟?在夕阳的余晖里,我独立江边小楼。上天都憎恨梅花,开得太多太盛,用大雪封盖梅的枝头。在幽凄的深院,卷帘看外边,真痛惜寒江上正在归来的那条船。

鹤冲天周邦彦赏析?

鹤冲天

宋代 · 周邦彦

白角簟,碧纱厨。梅雨乍晴初。谢家池畔正清虚。香散嫩芙蕖。

日流金,风解愠。一弄素琴歌舞。慢摇纨扇诉花笺。吟待晚凉天。

《鹤冲天》周邦彦 翻译、赏析和诗意

梅雨晴,炎热和风,高柳乱蝉大多。

小花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轻薄纱厨,轻羽毛扇,枕冷竹席凉深院。

此时情绪这时天,无事小神仙。

迎接霞光的诗句?

关于迎接霞光的诗句有:

1.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2.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出自唐代韩偓的《晓日》

3.霞光晴散锦,雨气晚成虹。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夕照》

4.子夜封章扣紫清。五霞光里佩环声。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鹧鸪天·上元启醮》

六丑周邦彦的抒情方式?

《六丑·蔷薇谢后作》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这首词描写游子思念佳人,以美人喻鲜花,用爱的柔笔抒发自己的迟暮之感,使花园的寂寞与人世的幽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词人惜花伤春的同时,也在自怜自伤。“惜花”更“惜人”。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

全词笔触细腻,融情于景,构思精巧,回环曲折,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周邦彦的《渔家傲》只是写一位少女的初恋心情?为何读来很特别?

不过是一般的少男少女相相恋类诗词而已,说不上拙劣,但是也说不上极其优秀。正如今天很多的似曾相识的爱情歌曲一样,周邦彦的《渔家傲》也不过是北宋末年众多的落入俗套的,表现花前月下的一首平常的闺怨词而已。

“灰暖香融销永昼,蒲萄架上春藤秀,曲角栏干群雀斗。”这三句说的是在词中的女主人公期待着她思念着的心上人来临的一个日子里:“那不断的积累着的温暖的香灰,在不知不觉之中抵消了春日的漫长。而那些正在茁壮成长的葡萄藤,竞相在葡萄架上争奇竞秀。在女子家的花园里的亭台楼阁上,那些欢乐的鸟儿们,正在啼鸣争斗。”本词的开头三句,就直白的表明了这个正在爱恋中的女子,是一个富家女子。要不然,按基本的社会常识,普通的平常人家哪来的“曲角栏干”?

“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这两句词的意思比较直白,讲的是在“过了清明节之后,在春风的吹拂下,(女子家)亭台前随风飘舞的柳树,它的枝条在明媚的春光中显得是那么的婀娜多姿。”这两句词用书写春光的艺术方式,为下文的描绘思恋意中人的少女作出了先行的铺垫。

“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如著酒。”这三句词讲的是“春天的阳光照射下少女头上戴着的头钗,明晃晃的反射着日光。女子走过的台阶的时候,她身上的衣袖应该是沾满了她家花国家中的竹子的竹粉。女主人公润红的脸庞,就好像喝着了酒一样的楚楚动人。”恋爱中的人,大多数精神状态都是很不错的。而词人笔下的这位少女,正是如此。

“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这最后的两句词,说的是“少女在她家的亭台里,沉默的思索了很久:‘这么久了咋还没有看到他过来呢?昨天的这个时候他不是已经过来了吗?’”词人行文至此,一种不祥之感已经笼罩在了少女的心头:“难道,我是不是又碰上了一个大宋版的‘氓*’了吧?”这首《渔家傲》的全词,就到此结束。而后来女子恋爱的最终结局,就只有让读者个人去自由发挥了。和今天很多的似曾相识的爱情歌曲所不同的是,周邦彦用“咋宵正是来时候”来作为全词的收尾之词,给予了读者自由想象,自田发挥的空间。而宋词,作为唐诗之后我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座高峰,它的精致的艺术手法,还是常常让后人感觉到难以企及的。

(氓*,诗经中的一首,讲的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在惨遭丈夫抛弃后,对往事的痛苦回忆,以及对现在的沉痛反思,并表明了和过去作坚决的决裂的刚强态度。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周邦彦10首经典诗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徽宗朝提举大晟乐府,精通音律,审古乐、制新调、定格律,于词乐多有贡献。其词典丽精工,后人视为集婉约词大成。所著文集已佚,今存《清真词》。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宋·周邦彦《玉楼春》。入江云,飘入江上的云,比喻行踪不定。黏地絮,黏在地上的柳絮,比喻缠绵不能自已的感情。

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选自周邦彦《瑞龙吟》。一切旧情,都随孤鸿远远地飞去,如过眼云烟。此次看访春天,不曾想,得到的尽是满面的烟絮,和离情别绪。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选自周邦彦《六丑》。正是换单衣的时节,只恨客居异地,光阴白白地流逝。祈求春天暂留片刻,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一去无痕迹。

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选自宋·周邦彦《兰陵王·柳》。沉思,深深思念。天边的一抹夕阳正在渐渐西沉,眼前是无边无际的大好春光。想起我们曾在月光下的楼台互相牵手,在那洒满露珠的小桥上欣赏笛子曲。细细想来,那从前的事情恍恍惚惚都像在梦里,不由得珠泪滚滚悄悄流。

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宋·周邦彦《玉楼春》当时彼此在美丽的红栏杆桥上相会;今天却独自在铺满黄叶的小路上徘徊寻觅。

斜阳冉冉春无极。选自宋·周邦彦《兰陵王·柳》。冉冉:日落渐去的样子。极:尽。斜阳慢慢消去,而青春没有消失。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选自宋·周邦彦《苏幕遮》词。宿雨,昨夜之雨。旭日升起,收干了荷叶上的隔夜雨点;荷叶出水,清亮圆润;微风吹来,低垂的荷叶一一舒展开来。诗句描写雨后的荷叶在朝阳、清风中的形象。所写虽是平常事物,但由于观察细致,又善于抓住细节,所以别有一番楚楚动人的情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选自周邦彦《解连环》。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我不惜一切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选自宋·周邦彦《兰陵王·柳》。登高望远,家乡千里迢迢。有谁还能记得,我这个在京城奔波谋生的游子?那长长的长亭路,一年年来来去去,算起来送别时折断的柳枝接起来也应该千尺有余。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选自宋·周邦彦《菩萨蛮》词。浪发,滥开、没有节制地开。诗句描写梅花盛开大雪压枝、花雪一色的景象。但是,词人并没有这样直写其意,而是以拟人修辞法,将“梅”、“天”人格化,说梅花不知节制,一味滥开;说“天”有“憎”的情感态度,故意下雪封住梅枝,不让梅花再开。如此将非人的事物人性化,遂使“天”与“梅花”也有了人的生命情态,读之令人油然而生亲近可爱之感。

六丑的典故?

《六丑》的由来可以根据南宋词人周密在所著《浩然斋雅谈》中了解到,在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他说:在北宋末年间,汴京有个著名的妓女叫做李师师,有一回在徽宗皇帝跟前唱了一支曲子,曲子很动听,可是连精于音乐的这位皇帝也不知道是一支什么曲子。

他就问她:是谁人写的?李师师就回答说:这叫《六丑》,曲的作者是周邦彦。

后来,徽宗皇帝特意为此事召见了周邦彦,问他曲子的名字为什么叫《六丑》

?周回答说:因为它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段,所以才取名《六丑》;可是要唱得好听却是不容易的。

这,首,诗,是,北宋,周邦彦,的,七绝,春,雨,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 ? 野塘,漫水,可,回,舟?

答:这首诗是 北宋周邦彦的七绝 春 雨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诗人认为:

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

②春雨水量可观.运用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侧面描写“耕人”、“花”、“鸥”来表达效果 ;结构布局上注重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