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汉朝玉器代表作品 汉代玉器的游丝毛雕是不是绝对没有崩口

汉代玉器的游丝毛雕是不是绝对没有崩口?汉代玉器上的游丝毛雕工是颇具特色的汉代琢玉工艺,与之前商周玉器的清晰明了的阴线工不同,找出几件断代可靠而且游丝工明显的汉玉藏品,图3-4是另一件尺寸相近的汉玉璧,放大图可看出是多次反复刻划组成的线条,每件玉环以游丝刻出谷纹,也是多次刻划才形成较明显的纹饰,线条比第一件玉璧的线条更深些,1.较为精美...

汉代玉器的游丝毛雕是不是绝对没有崩口?

谢谢邀请。

汉代玉器上的游丝毛雕工是颇具特色的汉代琢玉工艺,与之前商周玉器的清晰明了的阴线工不同,看起来纤细浮浅,若断若续。由于所藏汉玉颇丰,对游丝工很熟悉,之前并未系统研究。借回答此问题之机,找出几件断代可靠而且游丝工明显的汉玉藏品,共同总结一下。

图1-2是汉玉璧及局部,可看出游丝工线条清晰,直线处基本无崩口,但线条弯曲部分如放大可偶见稀疏小崩口。

图3-4是另一件尺寸相近的汉玉璧,纹饰及砣工也类似,但玉质稍差,工艺稍嫌粗糙。游丝工线条较浅,放大图可看出是多次反复刻划组成的线条,这种浅线条不可能产生崩口。

图5-6和图7是玉质不同,大小相同而且工艺相同的两件汉玉环。每件玉环以游丝刻出谷纹,线条表浅,也是多次刻划才形成较明显的纹饰,与以上第二件玉璧类似。

图8-9是一件舞人佩。阴线清晰,线条比第一件玉璧的线条更深些,放大图上可见类似崩口的不平滑线条。

从上面几例可总结几点:

1. 较为精美的汉玉如第一件玉璧或舞人玉佩,游丝工线条较深,可能是用较锋利的工具,偶尔产生崩口。

2. 较粗糙的汉玉或葬玉如第二件玉璧及两件玉环,游丝工刻划表浅,可能所用工具不同,不够锋利,需反复刻划方能显示出线条,也不会有崩口。

总之,游丝毛雕工并非完全一样,是否有崩口不能一概而论。但即使有崩口,同现代电动高速转动工具所 产生的崩口是不同的。这些规律再其他的汉玉中也存在,篇幅所限,惜不能提供更多照片。

汉代玉剑饰赏析。请附图说明?

1.汉代玉具剑 美国博物馆藏有不少玉剑饰,集中于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等处,部分为战国时期的玉剑饰,大部分为西汉玉剑饰,少数是东汉时期的玉剑饰,所以我们只能通称为汉代玉剑饰。标准的汉代玉剑饰由玉剑首、玉剑格(也称堘)、玉璣、玉珌四件套组成,史称“玉具剑”。赛克勒美术馆收藏的玉剑首,为圆形状,外面装饰两圈纹样,内圈为卷云纹,外圈为蒲纹。玉剑格是金属剑身与剑把手分界部分的装饰玉,亚洲艺术馆展出的玉剑格,呈菱形状,外面琢磨螭龙纹。创首、剑格是剑身上的装饰玉,而剑珌是剑鞘上的装饰玉,玉固定于剑鞘中间,中间带孔可用于穿革带,方便佩挂于腰间,除装饰外,还有实用价值。玉剑珌是剑鞘末端的饰玉。赛克勒美术馆藏的玉璣比较精彩,均长条形,中间透穿扁长方形孔,表面或浮雕形象生动的龙,或阴刻图案化的凤鸟纹,空白处填补蒲纹,琢磨极为境组精细。赛克勒收藏的玉剑珌呈菱形,表面球磨抽象的善面纹,为汉代玉器典型装饰纹样。用玉饰剑,始于西周,成长于战国,盛行于西汉,衰退于东汉,别名于宋明。据文献与考古出土资料,玉具剑达官贵族方可佩戴,是身份的象征,地位的标志。锐利的金属剑上饰玉,敌我双方均可佩挂,是否也含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意义?

2.汉代玉舞人 与大量动物玉雕相比,中国玉雕人物寥若展星,尽管如此,还是能归纳出其形态特征:最端庄者要数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不可思议者要数周代虎食人图;最丰富多彩者要数唐代胡人进宝图;而最为生动活泼者要数汉代玉舞人。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藏有一件汉代玉舞人,玉质谈不上最好,神态绝对一流,不可不说。玉舞人系用青白玉质琢磨,质地较为细腻,表面受沁泛白,侵蚀较重,边角稍有缺损。玉舞人星扁平形,女性单人独舞状,长袖飘逸,形体微微前倾,神情专注,舞姿优美,为汉代典型玉舞人姿势。

玉舞人是东周晚期至汉代广泛流行的人物玉器,虽然同是女性玉舞人,神态还是有所不同,有舞姿轻盈优美的独舞者,有衣襟楚楚的双人舞者;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者,也有忘我的唯美主义者;有材质、工艺绝对一流者,也有粗制滥造者。据考古出土材料及与相关器物的组合关系判断,玉舞人有单独佩挂的,也有与其他金玉器物构成一杂佩的,更有数件玉舞人组成组玉佩的。当然,材劣工粗的玉舞人,当为陪葬玉人。汉代虽然还实行厚葬之风,但人殉现象大为减少。用女性玉舞人陪葬,一方面可能拥有者在阴间要继续过着莺歌燕舞、醉生梦死的生活,另一方面可能视玉女如宫人,继续在阴间为其服务。

3.汉代玉耳杯 美国博物馆除藏有东周玉耳杯外,还藏有汉代玉耳杯,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藏有一件。玉耳杯系用青玉质琢制,质地细腻,表面局部带褐色沁斑,系长期埋藏地下受地气及金属元素长期侵入所致。器呈椭圆形,敞口平底,两侧出月形耳。耳杯内壁光洁无纹,耳际及外壁琢刻阴线勾连云纹,器形规整,保存完好,当为汉代玉作。玉耳杯考古发掘也偶有出土,如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一件玉耳杯,大口径达14.3厘米,系用新疆青白玉质琢制,透明光洁,椭圆形杯身,两侧边沿设有双耳,通体光素无纹。此玉耳杯出土于楚王陵未经盗掘的个侧耳室内,与一件玉卮、两件高足玉杯同出,显然是楚王一组玉酒具,反映出玉耳杯在汉代的使用趋势。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玉耳,至汉代继续流行,但数量并没有随着汉代贵族生活大量饮酒而增加,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玉耳杯是战国高级酒具,但不是汉代高档酒具,汉代高档酒具是玉卮;二是汉代发明了瓷器,使用瓷酒具成为一种时尚,因为瓷具价廉物美,使用卫生及方便;三是高足杯在汉代开始流行起来,玉耳杯使用数量相对减少。总之,风靡一时的玉耳杯、漆耳杯,随着瓷杯、银杯的开始大量使用,终究退出历史舞台,至唐代基本不见耳杯酒具了。

4.六朝玉珑 龙是中国文化的化身,每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各有不同,因而龙的形象也是千姿百态,玉珑在东周时期登上历史高峰后,汉代进入程序以概念化时期,六朝时期玉珑更是另一番景象。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收藏的一件玉珑,白玉质、质地细腻,玉光莹莹,表面略带浅褐色沁,保存望完整。形如卷体玉珑,龙首依附在龙身,龙尾盘卷于体内,毛飘浮,神态安详,显示六朝时期玉珑的基本特征。卷体龙是中国古代玉龙的基本形式,自新石器时代中期问世后,连绵不绝。汉魏时期的玉,与龙点睛的绘画龙形成鲜明对比,龙的神态较为温柔,大多数为首尾衔接,安详文雅,可能是在风云变幻无常的六朝时期,人们乞求神龙保持社会安宁的心态的反映。赛克勒玉珑,与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六朝墓出土的龙凤形佩、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魏晋白玉龙形佩,玉质、形态以及琢磨工艺等基本一致,故定为六朝时期玉珑。

南北朝时期文艺昌隆,大型石雕水平出类拔萃,卓尔不凡,而大件玉雕作品鲜见,究其主要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当时战乱频繁,连接东西方的玉石之路中断,新疆玉进入内地部分困难,玉雕工艺成了无米之炊;二是汉代大批高水平的玉匠在战争中流离失所,高水平、高难度的玉雕技艺失传,后继无人;三是当时道家认为玉石是长命百岁的灵丹妙药,提倡吃玉,许多玉料当作仙药吃掉了,可用于雕刻的玉材更加紧张。由此可见,赛克勒六朝白玉珑弥足珍费。

5.东晋镶玉石蝉纹金饰 美国博物馆藏有许多精美的玉器,也藏有一定数量的中国金器,特别是与玉器有关的金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的一件东晋鑲玉石蝉纹金饰,是东晋金玉器代表作。仔细观察结构复杂的器物,主体是皇冠状镂空蝉纹金饰,依纹样内容可分内外三层,里居作纹,羽翼张开,双眼外突,蝉肢屈伸。纹外面两居分别为卷草纹和花卉纹。金蝉纹背签金青铜版,金防背部的一周锯齿形卡与之固定。弹纹经金蝉纹镂空部分镶嵌绿松石、青金石、白玉石等宝石,使整个器物显得色彩斑斓,富丽堂皇。

类似的蝉纹金饰,见于江苏省南京市东晋墓葬,如1998年南京市仙鹤观东晋6号墓出土的一件蝉纹金饰,高5.5厘米,上宽5.2厘米,下宽4.5厘米,纯重6.8克,以薄金片镂空成形,在成形的线框上焊接密集的小金珠粒,显示出东晋金器的使用、工艺特点。考古资料显示,东晋时期贵族使用的金器,以片状动物形饰物为主,日用生活容器比较少见。同时,在一些高档金器上,不仅镶嵌多种玉宝石,同时还焊接大量比芝麻还小的金珠粒,展示出东晋金器独特的装饰技艺。据专家研究,金器上细小的粟形金粒工艺,最早见于中亚金器,东汉末开始传入内地,东晋时期首都建康城金匠已熟练掌握这难度很大的金饰工艺,娴熟地使用这一工艺制作了大量中国题材、中国风格的金器。

识别汉代鎏金和田玉特征?

汉代玉器上的龙纹以及龙形玉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辨识起来相对不难。而在玉器上鎏金或者包金,是汉代玉器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多为社会地位高之权贵者能够拥有。而金与玉的结合,有金玉良缘之说,也是最为高贵和吉祥之象征。同时,这些鎏金玉器通常都是选用好玉制作,从而使得其更具审美价值和权贵之象征意义。

汉代玉鼎三大特征?

1、玉器材料

玉器材料是汉代玉器的三大特征之一,汉代玉器多为绿色或黄褐色玉料,此外也有乳白色的羊脂玉,而玉料的来源大部分是由和阗输入的软玉。

2、玉器种类

汉代玉器主要可分为仪礼用器、葬玉、装饰品、浮雕和圆雕的美术品,其中仪礼用器顾名思义是行使礼仪时使用的玉器,而葬玉专为保存尸体,装饰品用于装饰,美术品用于观赏。

3、玉器花纹

汉代玉器的花纹可分为几何纹和动物纹,其中几何纹以涡纹、卷云纹、谷纹和蒲纹比较常见,动物纹以龙纹、手纹、鸟纹等纹理比较常见。

东汉龙纹和西汉纹区别?

汉代时玉环多用于成组佩玉的中部,直径较小,环表面饰典型的汉代纹饰,如勾云纹、四灵纹、螭纹等。常见的有衔尾龙纹玉环,始见于西汉,造型有单一龙纹或龙凤皆有。

汉代的龙形渐渐向盘龙发展,并趋向具有四足兽的体形。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世俗画龙,马首蛇尾。这就是汉代龙纹的写照。此时龙角是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一样的长角,有的勾卷,还有的分岔后再分别勾卷。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到了汉代晚期,多是眼睛的下眼皮下垂。

汉代玉龙的鉴定要抓住龙的头形和眼形的特点,其次汉代有游丝毛雕的工艺,即阴刻线细如毫发,似续似断,从汉代龙纹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当时盛行的纹饰。

直径3厘米。厚0.4厘米

此为东汉古玉雕龙纹环,直径3厘米。厚0.4厘米,玉材为和田玉,玉质致密温润,通体满布褐色沁。龙张口衔尾成环状,其身两边沿饰阴刻轮廓线,造型简练灵动,线条爽朗利落,刀法明快,琢磨细腻。

鉴定要点:

取材和田玉,玉质致密,褐色沁深入肌理,包浆自然苍老,表明其年代久远。

此件龙眼出梢,眼眶下垂,龙尾内卷,符合汉代龙纹特征,而二字纹是汉代玉器常用的辅助纹饰。

此件边沿轮廓及二字纹,均以汉代较为常见的游丝毛雕技法雕琢而成,线条刚劲纤细,极具特色。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