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中有哪些龙纹饰的瓷器?
【文藏来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艺术小编Kiki~如果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给我一个赞或者是一个关注吧!
龙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图腾崇拜,它翻云覆雨神通广大,是吉祥瑞意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典型装饰纹样之一。在我国中原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陶瓷器物上,发现了最早的龙纹陶盘器物,这一时期的龙纹与氏族标志和图腾崇拜息息相关。自唐朝起,龙纹开始与皇权象征相联,尤其是元明清三代,朝廷对龙纹的烧作和使用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的龙纹瓷器均为官窑御制,瓷器上的龙纹为四趾或五趾,体态以“立龙”和“行龙”为主,样式以“戏珠龙纹”、“火焰龙纹”、“海水龙纹”、“云龙纹”、“龙凤纹”为主,年代跨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胭脂紫地团龙纹杯清/雍正 高 6.1 cm /口径 9.7 cm /足径 4.5 cm
胭脂紫地团龙纹杯造型为敞口微撇,深弧腹,圈足。造型端庄小巧,胎质细腻洁白,釉色纯正。外壁通体以胭脂紫彩为色地,碗壁周围有五个圆形开光,开光内绘黄地青花云龙图案。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青花云龙纹盘清/雍正 高 4.3 cm /口径 20.8 cm /足径 14.3 cm
青花云龙纹盘造型为敞口外撇,浅弧壁,圈足。盘内外以白釉为底,盘内底绘青花正面云龙纹,龙五爪正面,辅以云纹和火焰纹。外壁以青花绘三凤纹穿行在云纹之间,凤凰展翅长尾,大气飘逸。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于双圈内。
釉里红龙纹油锤瓶
釉里红龙纹油锤瓶造型为直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淡青釉,颈口及器身局部釉面有细开片,釉色莹润。腹部以釉里红描绘一四爪蛟龙,周围饰以云气及火焰,图案充满动势。圈足刮釉露胎,外底白釉无款。
青花双龙盒清/乾隆 通高 8.6 cm /口径 14.3 cm /足径 8 cm
青花双龙盒造型为直口,斜弧腹,圈足。盖有子母口,圆弧状顶。盒身口沿下饰连续回纹一周,近足处饰青花海水纹饰。盖面饰青花双龙纹、云纹和回纹。青花色泽浓艳,所绘龙纹神态生动,线条遒劲有力, 笔法精细工整,将龙身上的鳞片一一绘出。
原文:《飞龙乘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龙纹瓷器赏鉴》-刘垚梦
资源出处:《艺术品鉴》2018年5月刊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半坡原始居民最署代表性的彩陶叫什么?
半坡的彩陶几乎就是半坡文化的代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人面鱼纹盆。
古代的艺术品,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汉代陶器纹饰种类?
汉代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砂质灰陶比较少,并有一些红陶与黑皮陶.汉代烧陶工艺吸取了原始陶瓷器表着釉的经验,又创烧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为我国后来各种不同颜色低温铅釉陶器的发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随葬陶器数量与品种都超过以往各代的陶器,除实用器外,绝大部分均属仿商周青铜器和漆烧制的,有灰陶,红陶,铅釉陶,和硬陶等.器表多装饰宽窄弦纹,划纹.印纹,绳纹与彩绘, 划纹中可分为斜方格纹,断线纹,连环纹,栉齿纹,点纹,鱼纹等。
印纹中有回纹,弧形纹,树纹,三角纹和铺首.熊形雕塑等.特别是陶壶的彩绘数量比较多,通常是在腹部先涂粉和墨底,再绘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主体的"四神"形象,兼并绘云气纹,直线纹,曲折纹,锯齿纹,三角纹,交叉纹,圆点,弧纹,圆圈纹等各种几何图案纹饰,色彩绚丽美观,有比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里要说一下,秦汉瓷器有陶器、原始瓷器和瓷器两类,其中,数量再多的是漆器,陶瓷中,泥质灰陶尤多。由于各地的原料和制作技术不同,故泥质灰陶碗碗也有成色、质地的区别。较好的器物烧制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呈现出均匀稳定、质地坚实。日用器皿表每年以青铜器为典范。作品中不仅再现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而且,一些俑形神兼备,成为雕塑史上的不朽的杰作。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大全?
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有:红陶 彩陶 黑陶 灰陶 白陶 硬陶 釉陶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
彩陶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
黑陶
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
马王堆出土的陶器叫什么陶器?
马王堆西汉墓所出陶罐为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质地比一般陶器细腻。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颜色多呈紫褐、红褐、黄褐、灰褐或青灰色。泥料中部分成分和原始青瓷相似,烧制地区也一致。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器鼻和耳等附件是手捏成型后粘贴的。初步成型后要用“抵手”抵住内壁,用刻有花纹的拍子拍打器壁,使胎体坚密。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出现时间比白陶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