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唐朝兵器绘画插画代表作品 唐朝的兵器是用铜做的吗

唐朝的兵器是用铜做的吗?但是在这个时期铁制的兵器并没有完全取代之前的青铜兵器。青铜兵器才逐渐的被铁制兵器所完全取代,铁制兵器基本上已经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唐刀为何成为让世界惊叹的冷兵器?而当时的唐代刀剑也成为冷兵器的巅峰。而唐刀在对内统治和对外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相当高。唐刀在当时是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并称于世的两种名刀,刀剑在最高溶度中...

唐朝的兵器是用铜做的吗?

铁制兵器是到战国时期才开始的,但是在这个时期铁制的兵器并没有完全取代之前的青铜兵器。

直到西汉初期,青铜兵器才逐渐的被铁制兵器所完全取代,准确的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铁制兵器基本上已经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而且在锻造的技艺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剑和刀的尺寸加大,剁和砍两用性能日趋完善。那时候的士兵用的主要武器就是盾和剑。

曾经屹立于巅峰,唐刀为何成为让世界惊叹的冷兵器?

首先,唐刀并不是只是一种刀,而是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唐帝国也是因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大的国家。而当时的唐代刀剑也成为冷兵器的巅峰。而唐刀在对内统治和对外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相当高。

唐刀在当时是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并称于世的两种名刀,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均达到极高造诣,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

唐刀的成名得益于“百炼钢”技术,刀剑在最高溶度中结合,强度和韧性都能达到最佳,可以轻易的劈开盔甲。由于军事需求,唐刀普遍配置于唐朝军队中,因其轻便性和高杀伤力,在唐朝骑兵配置后,战斗力相当可怕。

在唐与高丽的战役中,史料记载过,唐军骑兵冲锋所过之地,几乎没有全尸,唐刀的击杀效果相当致命,在配上高韧性的塑以后,唐刀还能加大攻击范围,是骑兵配备的最佳冲锋武器。

唐朝以后的朝代,没有能延续唐刀的铸造方法,铸造的武器装备也比不上唐刀,这方面的发展是走了下坡路的,因此,唐刀也是稳稳的坐着冷兵器巅峰的宝座。

唐刀是唐代的巅峰之作,现在还有多少人喜欢唐刀?

“唐刀”是我国隋、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一般指唐横刀。现代所谓“唐刀”,狭直刀身,长柄(可双手握柄);直接原型是日本正仓院藏品,千年前自唐朝进口之“金银钿装唐大刀”。唐刀的刀型源自汉代环首刀,前期大部分军用唐刀均保留着环首,同时也拥有笔直的刀身。

现代人很多喜欢唐刀,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管制刀具的限制,民间不能大量拥有。仅作收藏品把玩。

古代冷兵器方天画戟(包括单月和双月戟)个人认为是设计最漂亮的冷兵器,这个武器实战怎么样?

方天画戟是《三国演义》中吕布拿的兵器。吕布是三国武功排位第一的大将,号称“万人敌”的关羽、张飞两人夹攻,都打不赢他。最后是刘备手持双股剑加入战团,才勉强把他打败。作为武功最高的大将,他的装备自然也不同凡俗,骑的是赤兔马,拿的是方天画戟。赤兔马是三国第一名马,方天画戟自然也是三国第一武器。

(吕布)

那么,这种武器,在真实的历史中,究竟有没有人拿过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讲讲艺术作品中的方天画戟。

除了《三国演义》中吕布使用方天画戟外,清代小说《薛仁贵征东》中,薛仁贵用的也是方天画戟。此外,《水浒传》中,吕方、郭盛用的也是方天画戟。《西游记》中,狮驼国武功最高的金翅大鹏用的也是方天画戟。

这些手持方天画戟的艺术形象,除了吕方、郭盛外。无论是吕布、薛仁贵,还是金翅大鹏,都是武功最高的那个人。这也就是说,使用方天画戟的,都是水平相当了得的人。

艺术作品中,主要都是武功最高的人使用方天画戟。那么真实的历史上,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事实上,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任何武将使用方天画戟的记载。《西游记》中的金翅大鹏是虚构的人物,不说了。吕布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不过他只是一方诸侯,武功如何,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他用的武器,《三国志》只是说他用过“手戟”。“手戟”是短武器,显然并不是方天画戟。薛仁贵用的武器,《旧唐书》中也有记载:“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也就是说,他拿的是一种“戟”。

但是,戟和方天画戟显然是不一样的。戟是一种戈与矛相结合的武器。

戈是先秦时期大量使用的武器,主要配合车战的需要。在车战中,既能在两车交错的一瞬间,用力地击伤敌人,又能顺势勾住敌人的铠甲战袍,把敌人从车上拖下来。

(战国时期的武士)

矛则是从古至今普遍使用的武器,无论是车战、马战,还是步战,都比较适合。不过这种武器也有一些弱点,当敌人逃走的时候,就只能追击,或者让他逃走,并不能像戈那样,把敌人给勾住击打。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考虑下,把戈和矛的特点结合起来的戟,就被发明出来了。这种戟,既可以刺伤,也可以击伤,还可以勾伤。

西方国家也有这种武器的结合体,叫做瑞士长戟。这种武器,是把矛和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中国戟中放戈的地方,放上了斧。在战场使用中,其重力击伤的效果,显然比中国戟更加明显。

不过,方天画戟在战场上的使用效果,似乎是不太明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方天画戟除了前面的矛以外,武器的两边,还一边有一个向内凹的月牙刀。恰恰是这两把月牙刀,是很让人疑惑的。

其一,这种月牙刀并不是戈,弧度是向外弯的,在战场上并不能起到勾住敌人的作用。

其二,这种月牙刀两边都有,显得有些浪费。

其三,这种月牙刀与斧是不一样的。斧的刃口弧度是往外的,很容易就砍在敌人身上。这种月牙刀的弧度却是往内的,无论是砍,还是击,还是砸,都着不上力。

既然着不上力,勾不住,砸不死,砍不伤,因而就发挥不了冷兵器该有的作用。如果一个将领在战场上使用这样的武器,显然就有点自讨苦吃了。

(游戏中的方天画戟)

由此可见,古代将军上战场的时候,应该没人使用这种武器。古典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是一种艺术夸张而已。

那么,是不是古代就没有这种武器呢?

肯定是有的。《水浒传》中对吕方、郭盛形象的描写,实际上已经证明了这种武器的存在。因为这种武器很花哨,很华丽,因此,拿在手里,特别有仪式感。就像我们在一些电子游戏中看到的那种武器,很有仪式感一样。正因为这种武器很有仪式感,因此,在仪仗队中使用,就显得特别气派,特别有威仪。

当然了,方天画戟的作用,在古代也仅仅就是这一点罢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三国志》等)

《三国演义》连环画中,马超和于禁的头盔很特别,里面有什么讲究?

先说结论:三国演义连环画里的马超和于禁戴的是兽首盔,就是画家当年缺乏古代战争考证资料的时候绘制的,主要是借鉴了南北朝以及以后的的古代盔甲造型而已。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是1979年出版的横排文字版本,这一版的构图基本上沿袭了1957年的竖排字版本。连环画中的人物盔甲武器造型也是当时定下来的。

20世纪50年代,很多文物没出土,一些雕像、绘画和壁画都没有系统地整理和考证,画家无非是运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加上已知的盔甲元素来画的。

《三国演义》里描写马超的装束是“狮盔兽带,银甲白袍”, 于禁是“虎盔金甲”。

马超的装束

因此,画家显然是根据小说的描写设计马超和于禁佩戴兽首盔,这与连环画里的其他武将的装束比起来确实很特别,所以提问者注意到了。

但是仔细一想,《三国演义》里面的各种描写就一定准确吗?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朝末年,离三国时代已经有一千多年,没有证据能证明作者罗贯中拿到了关于三国时代武器盔甲的真实详细历史资料。

而且,罗贯中经历过明朝取代元朝的种种战争,所以倒是有可能把他在战争中见识到的一些事物写进去。

连环画中的于禁

比如狮盔和虎盔这一类的兽首盔,目前找到最早的雕塑有: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里的武士雕塑,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代的后秦。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里的武士雕塑,云冈石窟始建于南北朝的北魏时期。

这两个石窟属于宗教人物雕塑,不过我们在唐朝绘制的《八公图》里也看到了兽首盔。

由于《八公图》画的是八位北魏名臣在北魏皇帝明元帝拓跋嗣时代“八公决政”的典故,而唐朝是南北朝以及短命的隋朝之后的朝代,画家所属年代与南北朝相差不是太大。可以反推出兽首盔确实是南北朝乃至于十六国时代的军队盔甲样式。

《八公图》局部

不过,

三国时期是220年-280年,

西晋朝代是266年—316年,

十六国是304年-439年,

南北朝是420年—589年。

中间相差100-200年,就算认定十六国时代就有兽首盔,能否反推出三国时期的马超和于禁就佩戴兽首盔,目前没有史料支持这个推论。

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说马超的西凉军从流落到此的罗马军团那里学习了武器、盔甲和战术,所以也把国外的兽首头盔学来了,马超自己戴的狮盔就是仿效罗马军团的。

古罗马军队确实有兽首头盔,但是这种头盔是旗手戴的,马超一个西凉军大将,为什么要戴旗手的头盔,这不合理。

古罗马旗手(重演活动)

再者,现在考证出古罗马的兽首盔是在普通头盔上加上一个巨大的猛兽头颅形状的饰品,和连环画里的一点也不一样。

网上那个神乎其神的所谓马超与罗马军团的联系之文章也和罗马历史对不上。

网络文章中说马超的军队使用鱼鲡军阵,用巨大的盾牌(橹盾)列阵作战以抵御骑兵进攻。

可是橹盾(或写作盾橹)在中国春秋时代就有记载,2-3世纪的罗马军队使用带有弧形边缘的矩形盾牌,离橹盾的尺寸还差得很远。

网络文章中说马超的军队里,步兵采用密集方阵,骑兵都是轻骑兵,单独行动,酷似罗马军团战法。

实际上,罗马军团的阵型与所谓希腊式密集方阵——估计作者想说的是马其顿方阵,区别很大。为了加强灵活性,罗马军团的各个大队保持一定的间距,根本不密集。

所谓轻骑兵单独行动,不是罗马战法的唯一特征。采用轻骑兵袭扰作战,无非是骑兵没有马镫、高马鞍桥和骑枪,无法进行冲击作战。

目前史学界对三国时代是否普及马镫和高马鞍桥有争议,但马超的骑兵就算不善对步兵冲锋,也不能证明学的是罗马战法。

网络文章中马超的军队善用标枪,威力巨大。

标枪也不是罗马军团的唯一特征,且作者没搞清楚弩车发射的标枪威力大不等于投掷出去的标枪威力大。

网络文章中说交错掩护撤退是罗马军团的秘技,连久经沙场的刘备都赞不绝口。

交替掩护撤退不是什么秘技,撤退是最复杂的机动类型,需要较高的军事素质,如果刘备都赞不绝口,只能说明马超的部下军事素质高,而不是学了外国的什么秘密军事技能。

而且,古罗马疆域最广阔的时候,向亚洲方向也不过延伸到幼发拉底河(现代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境内),与中国不接壤。

虽然这种说法在网上曾经轰动一时,但是和历史不符。所以,所谓马超从罗马军团学习了一系列军事知识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不知道画家在创作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时候,是不是参考了这种说法。

有人可能要用甘肃那个所谓的罗马村来反驳,那个“骊靬古城”也是人造景点,兰州大学曾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骊靬梦断》,从史料搜寻、基因比对、文化习俗等方面详细进行了研究和考证,最终结论是那个罗马村和古罗马军团无关。

令人哭笑不得的罗马村

另外,再看三国连环画中的其它盔甲元素,用现代的相关考证结果来看,也都是不符合三国时代特征的。

比如连环画中大部分武将佩戴的凤翅盔,也就是凤翅兜鍪(dōu móu),造型是铁盔帽檐边缀帘状装饰物,有说法是金属的,也有说是皮质的。一般认为凤翅盔的出现年代不早于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所以连环画给提前了。

57版连环画

连环画中的东汉和曹魏士兵基本上戴着兜顶饰的头盔,不过这种头盔目前最早也是见于唐朝的出土文物。

兜顶饰的头盔

连环画中的武将们肩甲很华丽,许多缀有兽头肩吞,这种睚眦装饰有时也被画在武将们的腰带上,也就是所谓腹吞,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唐朝,不是三国时代。

连环画中的将士们腰间多数扎着抱肚,这是一种纺织品的护甲附件,作用可能是防止手臂挥动时与铠甲摩擦刮蹭。最早可能出现在唐朝晚期,见于山西省五台县城南禅寺中的大殿彩塑天王像。

由此可见,连环画绘制之时,历史考证工作还是很贫乏的,可以说基本没有画出三国时代的盔甲样式。

不过这也不奇怪,央视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里,也大量出现了唐代盔甲的样式,也有说甚至有些元素更像是唐甲传到日本之后的样式。

直到近年来,一些影视剧才吸收了历史考证成果,做出了汉朝风格的盔甲道具。比如电影《赤壁》、《王的盛宴》和电视剧《三国机密》。

剧照

也许真正的汉朝盔甲在某些观众看起来有些“土气”,和《三国演义》里参照了后世盔甲样式描绘的武将形象相去甚远,不过这才是我们已知的三国盔甲模样。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