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是如何成为日本的象征?
樱花是一种有着历史的花卉,在日本大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说起日本喜欢樱花,这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首先,在日本人看来樱花是花的神灵也是春天的象征。而在他们看来每年都樱花能不能顺利按时看花,象征着这一年是不是风调雨顺。因此,在每年樱花开放的时候,大家都会聚集在樱花下,祭祀祈福,占卜农事。后来也就演化成赏樱花。
还有一种说法是樱花和日本人推崇的英雄观和价值观相似。樱花的花期很短,这种美是很短暂的。他们人物人也应该这样,生命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
你喜欢日本么?喜欢日本哪里?
对日本了解不多,但最近从一本《活着回来的男人》这本书中了解了更多关于日本,以及日本普通人的生活。
最近热播的《奇葩说》第六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当时李诞的辩论吧。强大的逻辑,诞式幽默以及精彩的表演,秒杀全场,李诞也一战封神,完美逆袭。
当时的辩题是: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这无非是对两者价值的权衡对比,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生命价值。李诞被奉为经典的论点之一是:艺术的价值是永远地活在人们心中,而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活着。
深以为然,我们每个普通人就像着火了的美术馆里的那只无助的小猫,危难之中,是选择虚妄的艺术,还是先想办法活下去?答案显而易见,活下去,一切才有其他的可能。
没有什么比生命会更有价值,哪怕是蝼蚁般的普通人。活着是所有人对生命最朴素的诉求,就像《活着》里说的那样: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非常适合《活着回来的男人》中小熊谦二,作为日本一个普通老百姓,他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以为出生时贫困窘迫的生活是低点,没想到的是往后几十年的最高点,一生一直都是在落落落中度过。
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也是一个活得很具体的人,没有毛巾的时候,他把日本国旗当做洗浴时的浴巾来用,在他看来:所谓的国家,与人心不同,只是一种无机的物质罢了。
现在,我们就来走进谦二的人生,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也是二战前后日本的年代史。
01
滚石般的人生没有起起,只有不停的落落落
谦二出生于1925年日本北海道的一村子里,他有五个兄弟姐妹,长姐出生一个月便夭折,谦二7岁的时候母亲患结核病去世,父亲要忙于挣钱,也组建了新的家庭,于是把谦二同他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交由孩子们的外祖父母来养育。
经济不景气,物资匮乏,为了养活几个孩子,外祖父母拼尽了全力。好不容易将几个孩子拉扯大,没有得到命运的怜悯,却看见它露出来的獠牙。1937年刚满20岁的长外孙结核病发去世。
祸不单行,已经在陆地测量部任职的次外孙在21岁的时候因为脑瘤过世,隔年谦二的妹妹也被诊断出来的了结核病,没多久也离开了人世,已经是花甲之年的外祖父,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中风,半身不遂。
能够帮忙赚钱养家的都过世了,只有还在上学的谦二。作为家中唯一存活下来的独苗,外祖父母对谦二也甚是宠爱,但是毕竟年事已高,生活贫困,说是宠爱也只不过是埋藏在心里头的无限柔情。
等谦二毕业也可以挣钱养家的时候,那已经是1943年,二战已经在别的国家打响多年,日本国内也在大量招兵买马,谦二就是这个时候被征召入伍的。普通人要的是安稳的生活,而不是这该死的战争,政府空洞的爱国口号,民众已经麻木。
可笑的是,还没摸过枪,没开始学射击,就因为日本的战败无条件投降而变成了俘虏,稀里糊涂的就被国家当成礼物赠送给苏联,任由苏联调用。
谦二同其他的“战友们”就这样被送去了西伯利亚待了三年,苦寒、孤独、思乡。。。恶劣的环境,残酷的现实,很多人葬身于那片极寒之地,幸运的事,谦二活下来了,还等到了回国之日。
回国是一种解脱,转头又跳进了生活的苦海中,因为身上有“俘虏”的标签,找工作很难,屡屡碰壁,身边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自己也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惨吗?惨。还能更惨吗?还能。
晃荡了两年,工作没什么成就,却被诊断出罹患结核病,这到底是怎样的命运?分明就不让人活了呀,用谦二的话形容就是:感觉自己像被挑剩的人一般落魄。
但是没有人为你的人生兜底,唯有自己死抗。
02
战争无情,也抵不过人心薄凉
谦二刚进部队不久就受命搭上开往牡丹江的列车,来到牡丹江前,那时前方传来市区正遭受苏军攻击的讯息,很多难民带着家眷寄到车站来想要避难,但日军完全没有让这些民间日本人士。
事实上,当时的日军连考虑他们的想法都没有,所有的避难民众都被抛在车站,虽然当时谦二所在的车是火车,但依旧没让一个人上车。
日本战败之后,无条件投降,为了达到苏军要求移送西伯利亚俘虏的人数,当时很多中国东北的日本居民遭“彻底动员”,很多人都是被骗来的。甚至有些人只是帮忙跑个腿,顺道去警署领退伍证,就这么直接被强制送去了西伯利亚做俘虏,一些人再也没回来。
愈是认真诚实的人,往往就愈新人上级,也就更容易中计被带走。是这个世界错了,还是怪自己太信任别人?
在真正要去西伯利亚了,谦二因痢疾复发,体力衰弱,遭“遗弃”,于是他随其他被剩下的人编成的新大队一起,晚些时间也被送去了西伯利亚。
在谦二看来,日军的军队也是官僚组织,理所当然地会把碍手碍脚的人弃置一旁,大家也深知他们不会保护民间人士。冷血、理智又无情,让原本就饱受各种苦难的人心寒。
到了西伯利亚,老兵指使新兵并虐待新兵是常有的事。冬天零下四五十度的极寒天气,繁重的劳役工作,还有总是吃不饱的肚子,这些就像是一记记重锤,打在那些体单力薄的俘虏身上。
在并不是人类该有的生活中,多少人已经失去了关心他人的能力,失去了人来该有的情感?
03
血脉会世代延续,坚韧的品格也会
谦二的外祖父一共有两个女儿,一个是谦二的母亲,因患结核病,3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还有个女儿移民他国,一直没有取得联系。
为了谋生,外祖父也做过很多的工作,后来母亲去世,为了养育谦二四兄妹,外祖父母尝试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开了一家糕点店,含辛茹苦将几个孩子拉扯到二十来岁。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能吃饱就已是莫大的幸福,作为底层庶民百姓,完全没有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想法。按照这种思路,小学毕业之后,谦二估计再读两年小学就可以出来挣钱了。
不过谦二的二哥提议应该让谦二继续上中学,虽然学费负担会重一些,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于谦二以后就业会有帮助。外祖父跟父亲商量后都答应了。所以,谦二才有了上中学的机会。
只是还没等到谦二中学毕业,大哥二哥以及妹妹先后都因为患病去世,商店倒闭,外祖父也突然中风,半身不遂。已经年过花甲的外祖父,始终没有一句抱怨,一直不断地坚忍着。
这个家的顶梁柱就算都倒了,就算跪着,外祖父也会把这个家撑起来,以他残缺的身体和六十多岁的年纪。
父亲雄次也不容易,一生结过三次婚,子女众多,但从没有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养育,就算其他的孩子没在自己的身边,也会定期寄生活费过去。
自己的子女患病去世,他比谁都难受,但却不能表现出来自己的脆弱,生活就是这样,你一怂,他就向你露出獠牙。除了拼命挣钱,也没有精力去想更多。
二战之后父亲失去了全部的财产,唯一的儿子好不容易从西伯利亚回来,过了两年飘荡的生活,后来竟也患了结核病。
如果这就是命运,那就接受吧,跟以前一样,面对,然后想办法解决。是命运让他习惯了坚强。
所以,在谦二治疗结核病的那三年里,有人问他是否想过要自杀,他说:没想过这种事情。干出自杀那种事,实在太对不起父亲了。
后来谦二抓住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加上自己拼命工作和善于观察的能力,事业慢慢有了起色,生活也开始明朗起来,结婚生子买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从“下层”迁跃到“中层”。
人啊,不管在什么处境中,都要替自己找到希望,坚韧地活着,像外祖父和父亲一样。
04
永远不要轻易且随便地评价一个人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句这样的话:每当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旨在教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片面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到“日本兵”大家有怎样的反应?自大、残忍、毫无人性?对,不否认其中有不少这样的冷血动物,尤其是在战争或殖民地统治的状态下,人性中的那些欺软怕硬,残忍好色会更加强烈地展现出来。
对于这点,日本知名学者谦二的儿子小熊英二认为,这些无关民族,无关人种。但如果这样评价全部的日本士兵也是有失偏颇。同样的,在评判人的时候,只看一个层面,也是有失公允。
英二说,为了正确理解人类,只看战争时期,是不够充分的。在他的父亲谦二看来:所谓的国家,与人心不同,只是一种无机物质。空喊爱国口号,传出虚假的战争前线的消息,在国际上不承认自己的恶行,尤其是对中国,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家政府该有的行为。
在谦二生活稳定下来之后,他曾特意联系了当时在西伯利亚的以为逝去好友的亲人,告知他们好友去世前以及当时的状况,算是给他的亲人一个交代,虽然对方当时并没有要求他这么做。
他也曾与中国朝鲜族的原日本兵共同对日本政府发起了诉讼,对政府发放慰问金的差别对待也表示强烈的不满,他认为,不管是日本本土士兵,还是之前被日本强制征过来的的士兵,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个人的命运面对强大的时代洪流,已经不受自己控制,就事论事,他们并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什么最后要承担这样的结果?
谦二的人生其实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没有能力掀起一阵阵历史浪潮,只能默默承受,隐忍。
忍过了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过了现实给我们的苦难,最后也会收获到真正的幸福,坚持正义,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予需要帮助的人支助,这样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就应该受到尊重,不是吗?
物哀精神,那些小说有?
比较典型的你可以看看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这本小说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如果想要了解“物哀精神”这部小说不得不看,另外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非常崇尚“物哀之美”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出来,你可以看看《伊豆的舞女》《雪国》;此外,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也体现了非常浓厚的物哀美意识。
物哀美学的历史?
物哀美学在日本的兴盛,是由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日本是个很神奇的国度,这里有许多美景——森林,雪山,温泉,瀑布,然而,这个国度的自然灾害也非常频繁——火山,地震,海啸,那些美丽的景色,随时都会因为自然灾害的降临而化为乌有。所以,日本民族似乎本能地对自然、对人生有敬畏之感。
世间美好的事物都不长久,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流萤,秋天的枫叶,冬天的白雪,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会消失。既然如此,何不在它们极尽美丽的时候,怀着珍惜的心情欣赏领略呢?
这就是物哀美学的起源。日本这个民族,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有更加深切的认知。
伟大的文学是容易在末世、乱世产生,还是容易在太平盛世产生?有何实例?
其实所谓的盛世文学也好,末世文章也罢。文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点,一个叫技艺,一个叫思想。大凡有适合的土壤,不管是技艺还是思想,都会有长足的发展,直至辉煌。
技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细检历代文学之消长,我们不难看出,但凡盛世王朝转向落寞的节点,便是文学技艺最臻至顶峰的时代。彼时统治阶层安于享乐、声色犬马,附羽之文人自然雕琢词采,以典赡华靡,工整绵丽之文章粉饰太平。
诸如六朝之骈文、五代之花间词、晚唐之香奁体皆是如此。这些文章诗词,虽然在思想上几无一可取之处,但其对纯文学形式主义的追求却也达到了一个极点。
六朝骈文
六朝骈文格式以四六局为主(因此又叫四六文),其文章艳词采、声律铿锵、属对精典,对诸如裁对、隶事、敷藻和调声等数个方面都有非常严苛的技艺要求,形式之美无文体能出其右,但时代风气所限,大家都沉迷歌舞升平,怎么可能谈的上眼界、思想?
五代花间
五代之花间词也是如此,词之所应便是音乐,而隋唐时期的音乐体系颇为俗下,是由胡曲兼以琵琶调形成的“燕乐杂声”,即是“杂”,自然是不入正流,彼时歌词都是给伶人歌姬于勾栏、宴席上的助兴之用,内容自然无非美女容姿,富贵平生罢了。
晚唐香奁
晚唐诗风也是如此,但稍有不同的是,晚唐的诗风是充满着对立的矛盾,彼时玄宗改元天宝,纳杨玉环之后,政局便逐渐混乱,文公感时伤己,却无投笔从戎之气魄,不免“沉迷文学,不可自拔”。而这反映出来的便是晚唐诗风呈现出一种幽玄、物哀的美学风气(日本美学便始于此)。我们大体上来看,便是以李商隐、杜牧为分流。
诸君试看,不论是六朝骈文、晚唐香奁诗、或是五代花间词,其生育土壤何其相似!技艺美学极尽灿烂的背后,不都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么
思想&“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其实说乱世思想觉悟高也不尽然,赵翼虽然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个很好理解,家国大难,民不聊生,作者每怀孤愤、激昂文字,其作品自然血肉丰满,令人动容。
南宋长调
自宋代衣冠南渡之后,国耻在眼,不需要再为了遣词造句而搜肠刮肚、抬笔便可言之有物。因此,南宋词较之于北宋词,更多了一股“爱国题材”,如辛弃疾、刘克庄等人纷纷托物言志,字词章句里莫不激昂壮烈。这种来自于对时代的绝望、愤怒,便使得部分南宋词的思想高度得到了升华。唐诗
当然,思想高度一定是来自乱世么?不尽然。文学的高度在于作者的眼界,其实只要时代开放,允许多种思想的碰撞,自然会有伟大的学术、文学诞生,如百家争鸣,又如盛唐之诗。
盛唐对于诗人真是个得天独厚的环境,大唐盖压人间,自有“万国衣冠拜冕旒”之气魄,非但如,彼时时代开放,盛唐诸公眼界宏大、诗言无忌自是百花齐放、星月争辉。诗史逮至唐朝,遂波澜壮阔也。
所谓盛世、末世文学之辩,大体便如上言所述。然则技艺虽然是文学的重要组成,但如果要冠以“伟大”二字,自然是需要思想高度来决定的。因此,但凡思想不被束缚,便足以诞生伟大之文学,而不仅仅局限在所谓的盛世、末世、乱世之中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