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霓裳古典舞最早是什么时候?
《霓裳羽衣曲》唐朝的时候就有了,最初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而在唐代《霓裳羽衣舞》中,道教的长生、成仙则成为整个舞曲的核心。在《霓裳羽衣曲》中体现一种清新、淡雅、超越现实的风貌,通过这种艺术作品本身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思想意识,体现出其非审美功利性的层面。
唐代健舞有哪些?
唐代共有十种健舞,有六种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只有柘枝舞、剑器舞、胡旋舞、胡腾舞四种留下资料。这其中除了剑器舞带有浓郁的中原气息,其余三部从名字即可知道,无一不是西域的泊来品。
唐帝国以其广纳百川的气度,把胡舞的乐器、编舞、舞曲、歌曲融入汉舞中,在不失传统文化前提下,散发出迷人的异国情调。
中国最著名的音乐和舞蹈?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在原始社会便已有舞蹈的雏形,在商周时期舞蹈文化逐渐兴盛。中国传统舞蹈种类多样,各具特色,有的庄严肃穆,有的艳美至极。中国古代十大舞蹈,它们有:霓裳羽衣舞、胡旋舞、剑舞、盘鼓舞、清商乐舞、惊鸿舞、长袖舞、巴渝舞、浑脱舞、十六天魔舞。
1、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又称霓裳羽衣曲。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曾经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就因擅长此舞蹈,而受到唐玄宗的极度宠幸。
2、胡旋舞
胡旋舞是由西域传来的民间舞,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游牧民族。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胡旋女穿着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历史中,“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就极为擅长胡旋舞,颇得唐玄宗的偏爱。
3、剑舞
剑舞又称剑器舞,是唐宋时期的民间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作为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秦末历史故事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便是描述的此舞蹈。
4、盘鼓舞
盘鼓舞是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传统舞蹈,起源于中国汉代。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表演各种舞蹈技巧。因为一般用7盘1鼓,所以又称七盘舞。盘鼓舞将舞蹈与杂技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特殊风格。在汉代画像砖石上便描绘得有盘鼓舞的形象,内容丰富,且舞姿生动形象,优美矫健。
5、清商乐舞
清商乐舞是中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俗乐舞的总称,它经过了汉魏六朝直到唐初,不断吸取民间乐舞的营养,代有新作,被认为是华夏正声。汉魏西晋时代的清商乐舞是女乐歌舞,其间尤以曹魏时期最为鼎盛,西晋武帝也是个酷爱清商乐舞的皇帝,他保留了曹操时期的清商署。清商乐舞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它包括的内容愈来愈多,既包括中原旧曲、汉魏杂舞,又包括了江南新声,直至唐武则天时期逐渐式微。
6、惊鸿舞
惊鸿舞属于唐代宫廷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现今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惊鸿舞曾在著名电视剧《甄嬛传》的第13集出现过,它是甄嬛与允礼爱情的开端,亦成为了本剧的一大亮点。
7、长袖舞
属于中国古典舞中的一种,在秦代之前便已存在。它曾是战国楚国宫廷的风尚,汉人继承楚人艺术,长袖舞更为盛行。长袖舞以舞长袖为特征,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舞女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后蜷成环状。长袖舞还分为婉约和奔放两种风格,两者各有各的特色,但皆美妙殆不可言,属于中国古典舞中之翘楚。
8、巴渝舞
巴渝舞是西汉初年从西南地区賨人(板盾蛮)那里传来的舞蹈,它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表演时,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其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等4篇。巴渝舞发展到魏晋,则已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
9、浑脱舞
浑脱舞原名《泼寒胡戏》,又名《苏幕遮》,就是波斯语中“披巾”的意思。它是五代十国北周以及初唐舞蹈,起源于伊朗,由龟兹传入中原。史料记载,北周大象元年腊月在正武殿上使胡人作此舞,以水互浇身子,谓之乞寒。唐代武则天、中宗时期浑脱舞达到鼎盛、不但都市相率为之,宫廷中亦舞《浑脱》。后来《浑脱》和《剑器》二舞同演,甚至一度糅杂在一起。
10、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宫廷乐舞,是在宫中做佛事时表演的女子群舞。此舞创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这种舞的具体表演方式,据《元史》记载,是十六个宫女,身着妖艳致极,性感逼人的服饰。每人手执法器,其中一个执铃杵领舞,另外的宫女着白色透明丝衣,头上系着白色丝带,做出各种性感的动作作为伴舞。宫中一有佛事,或顺帝寂寞了,就让他们载歌载舞,祝兴欢乐。起初规定该舞只有宫中受过秘密戒者才能观看,后来却悄然流入民间。
简述唐代霓裳羽衣舞及其相关的现代艺术作品?
《霓裳羽衣舞》,创作于盛唐,是唐代宫廷大型舞曲。这是歌舞集大成之作,在音乐舞蹈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霓裳羽衣》将传统舞姿与西域舞风揉为一体,舞姿刚柔相济。白居易诗中描绘“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胡舞的韵味扑面而来,并有敦煌壁画飞天的风采。
《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盛世绝响《霓裳羽衣曲》的由来在《资治通鉴》中记载道:
玄宗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俚俗相传,以为帝游月宫,见素娥数百,舞于广庭,帝记其曲,归制《霓裳羽衣舞》,非也。
从这几句话中可看出有两个由来。一,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曲,二,唐玄宗闻仙乐而创作此曲。前一说法表明《霓裳羽衣曲》来自“河西”,即青海甘肃,从舞蹈中融合敦煌壁画舞姿也可探端倪。
敦煌壁画 舞乐
《碧鸡漫志》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叶法善引明皇入月宫闻乐归,迨写其半,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声调吻合,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敬述所进为其腔,制《霓裳羽衣》。月宫事荒诞,惟西凉进《婆罗门曲》,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最明白无疑。《杨太真外传》载: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也。
第二种说法是唐玄宗曾登三乡驿,遥望几女山,仿佛听见远处传来歌声,看见远处有仙女翩翩起舞。深深被乐曲和舞姿吸引的唐玄宗暗中记下乐曲,回来后让乐师作成《霓裳羽衣》。杨贵妃也扮仙女起舞,舞姿翩跹,犹如飞天。
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则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唐以后,南宋姜夔旅居长沙,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虹曲的乐谱十八段。于是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虹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下来。
现代版的《霓裳羽衣舞》是依据姜夔的《霓裳羽衣舞》编成的。舞曲表现仙人在天界的生活情状,有“上元点环招萼绿,王母挥诀别飞琼”的道教神话场景。
骊山宫殿残,无人舞霓裳
《霓裳羽衣舞》在大唐盛世辉煌一时,由于乐调优美,构思精妙,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不少诗句记录了此曲演奏时的盛况。
《华清宫》有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杜牧《过华清宫》: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但随着唐朝的衰落,宫廷名曲《霓裳羽衣舞》也渐渐失传。
南唐后主李煜,偶然间获得《霓裳羽衣》残谱,喜不自胜,便与大周后一道加以补订,“去彼淫繁,定其缺坠”。这一段往事也有记载:
《霓裳》旧曲,韬音沦世。失味齐音,犹伤孔氏。故国遗声,忍乎湮坠?我稽其美,尔扬其秘。程度余律,重新雅制。—马令《南唐书》
然而,残谱终究只是残谱,全曲在安史之乱后丢失,永远消逝,即使经过李煜与大周后补订,也不复盛世旧貎。李煜身边大臣徐铉就曾对修补之后的曲子提出过质疑:法曲终则缓,此声乃反急,何也?
后来,北宋大兵压境,城破之日,曲谱被毁。自此,骊山宫殿残,无人舞霓裳。
唐代大曲
宫廷中飨宴用的含有多段乐章的大型乐舞套曲叫大曲。这是乐府音乐和外来音乐的融合,综合了歌唱、器乐和舞蹈的大规模的音乐。大曲中有一部分称为“法曲”,是大曲中最精致绚丽的部分。
唐玄宗在《霓裳羽衣曲》写到一半的时候,收到了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于是他就又添加了《婆罗门曲》的曲调,写成了全曲。法曲的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的乐器比较清丽。《霓裳羽衣曲》就是最有名的一首法曲。
《霓裳羽衣曲》十分悠长,白居易《早发洞庭舟中作》写道:渐看海树红生日,遥见包山白带霜。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
舟行十五里,才能听完一支《霓裳羽衣曲》。而这支乐曲的乐制,也是以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元微之》为基础,结合其他各种史料进行考证,认为全曲共36段,分为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
唐玄宗非常喜欢这支曲,亲自教梨园弟子30人演奏,每次10人上场,借助声乐、舞蹈、服饰来描绘缥缈的仙境,表达求仙慕道的需求。
唐玄宗创作此乐曲,依据的是一个游仙的梦境,基本思想属于道家文化。
关于《霓裳羽衣舞》产生的各种说法,都肯定乐舞的音乐元素主要来自西域,虽然政治上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的关系有分有合,但文化上一直进行着融合。 《霓裳羽衣舞》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出唐帝国对于汉民族以外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吸纳。
尽管道教在唐代被尊为国教,但神仙世界的虚妄难求仍是大多数人的真切感受。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辞》。
结语
《霓裳羽衣舞》复原版仍活跃在舞台上。现今的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加以一定的再创作。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舞蹈动作上吸收了敦煌壁画的一些造型。
到清朝已经失传了的舞蹈有哪些?
1 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唐玄宗为道教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2 惊鸿舞惊鸿舞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
3 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唐朝宫廷乐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属武舞(与文舞相对)类。是大唐鼎盛时期的象征,气势不凡。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