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它刻画人物准确传神,表现手法细腻入微,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敷彩匠心独运,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你知道天津泥人张彩塑吗?
泥人彩塑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魅力独特,历来广受大众喜爱。天津“泥人张”在泥塑艺术中最知名。它以泥土捏制而成,造型以各种人物、动物为主,全凭匠人的手工技艺,再辅以颜料,绘制其上。泥塑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传承,从未间断。
“泥人张”的生产基地除了天津、北京以外,还有一个位于天津近郊的扬芬港镇。扬芬港镇历史上就是文化艺术之乡,人们心灵手巧,从绘画艺术大师到民间手工艺人,代有英才。1986年,扬芬港镇丁家堡村引进天津“泥人张”的彩塑技艺,合作生产陶俑、陶彩人物等泥塑产品。1990年正式与“泥人张”公司合作,成为泥人张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同时为当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到1996年,扬芬港镇相继兴建起多家泥塑彩绘作坊或工厂,其中以“霸州市扬芬港盛世天艺美术厂”规模最大。
辛立庄村许建兵,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天津泥人张的逯彤、王宝臣、于化祥等老师学习。他头脑灵活,工作勤奋刻苦,善于创新,不久就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1986年初,许建兵回家创业,在辛立庄创办了一家美术厂,凭借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他的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扬芬港泥塑行业规模最大、产品最畅销的企业,也促成了扬芬港镇成为天津“泥人张”公司最大、最主要的生产基地。这些企业不仅为“泥人张”公司提供订货产品,还自主对外销售。目前,扬芬港镇的彩塑彩绘产品已行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使者。
扬芬港辛立庄、丁家堡一带土质介于胶性土和沙性土之间的“二性子土”,正好适合泥塑的制作要求,既有可塑性又不易开裂变形,是泥塑所需的上好原料,是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及人文环境孕育出扬芬港的泥塑文化。
扬芬港镇的泥塑产品主要有:戏曲脸谱类200余种,侍女类100余种,民俗人物类400余种,民间神佛类200余种,其它类500余种,还有仿古作品,如秦代马俑、汉俑、陶俑等。
目前,扬芬港彩塑已经入选河北省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影响越来越大,“泥塑之乡”正在扬帆起航。
泥人张人物特点原名?
泥人张,原名张明山,出生于道光年间。幼时随家人从绍兴老家辗转来到天津,并开始学着捏一些泥猴、泥马之类的玩具,沿街兜售来贴补家用。“蒋门神”、“钟馗嫁妹”、“看手串”、“渔归”等经典作品。他创作的泥塑人物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神形兼备。
泥人张是哪里人?他创始人又是谁?
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泥人张为天津的一种民间美术品,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现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汉族民间艺术品,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其艺术地位获得国际认可。泥人张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泥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渔樵问答 典故 讲 的 是什么 ?
蔚蓝的天空之下,有一片宁静的湖泊。湖中有一叶扁舟在随波逐流。扁舟之上,是一位正在小憩的渔夫。微风吹拂,带来了清凉的水气。渔夫懒洋洋地睁开眼,打了个哈欠。
在渔夫的不远处的岸边,有一位樵夫。他腰间别着斧子,粗糙的手掌上有几道划痕,身着宽松的素衣,脚穿草鞋,憨厚而威武。
渔夫和樵夫两个人都怡然自得,尽情享受着山水之间的美妙景色,丝毫不为世俗名利所烦恼,开始谈天说地:
渔问樵曰:“子何求?”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樵曰:“子亦何易?”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他们之间的问答,后来被人记录下来,成了名曲《渔樵问答》的歌词。《渔樵问答》的曲谱昀早见于古代琴谱《杏庄太音续谱》:
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