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最早出现的话剧在当时被称为什么?
“春柳社”是1906年底中国留日学生成立的一个团体,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创始期的奠基者。它设有戏剧、音乐、诗歌、美术等多个部门,其中演艺部成立最早,主要成员有才智过人的李叔同,他是开创中国现代文化新时代的先行者之一,后来出家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尝试性地演出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李叔同男扮女装饰演了茶花女。这是中国人用汉语演出的第一个话剧。
第二年6月,春柳社正式公演了根据比彻·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反对种族歧视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话剧艺术形态(诞生了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剧本,同时也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
一开始,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并不叫此名,而是被称为“新戏”、“新剧”或“文明戏”。“‘文明戏’是中国话剧最早的一个形态,也可以叫‘早期话剧’,它的出现首先是对当时的中国传统戏曲比较脱离现实的一个反拨,使得社会变革、百姓心声都能够在一种新的戏剧形态里面表现出来。”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丁罗男指出。
上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民众深处苦难;随着中国封建帝制的日趋衰败,一批有志之士将目光转向西方,希望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的药方,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改良传统戏曲、从西方引进话剧的直接动力,以顺应政治、文化变革的社会需求,从而应运而生了中国话剧。应该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呼应了反对帝制、建构新的民族国家、革旧鼎新的社会氛围,也是一次历史的遇合。其时,李叔同、欧阳予倩、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一批留学日本、欧美的青年知识分子,利用先后引进西方的戏剧观念与样式,使话剧成为人们直接表达政治情感、社会诉求、启发民智与唤起民众的锐利武器。
当时,一支出自学校的新剧团异军突起。异常活跃。天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倡导“练习演说,改良社会”,从1908年到1922年,就上演剧目近50个,全部为学校师生自己创作,颇受观众好评与捧场。
从一开始,“南开”新剧团就采用了西方话剧的一整套编演形式,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演剧艺术中有活力的部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从欧美直接移植,形成以天津为中心的流行于北方的话剧,与春柳社从日本移植的、主要以上海为中心的流行于南方的新剧,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话剧的整体。
进入20年代,日后成为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的田汉开始进入戏剧界,以自己的戏剧创作确立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历史价值,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他创建的“南国社”,以“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的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宗旨,也是中国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四十年间,他一直是中国戏剧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与田汉同期登上剧坛的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洪深(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回国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由原来的平面改为立体,这一系列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戏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1928年4月,他建议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并提出“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以与西方歌剧(Opera)、舞剧(Dance Theater)相区别。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有了被大家认可的正式中文名称。
《名优之死》中的男主人公是谁?
刘振声。《名优之死》中国3幕话剧,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作者田汉。1927年首演。作品以揭示艺术的社会命运为主旨,写京剧演员刘振声不幸的演艺生涯。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是谁?
中国现代话剧运动的奠基人田汉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同时也身兼电影编剧、翻译家等数职。他还是戏曲改革的先行者,被人们称为“现代关汉卿”。
丽人行话剧的情节梗概?
简介
话剧。田汉著。写于1947年。剧本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上海为背景,写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工人刘金妹受尽敌伪的欺凌压榨,她的苦难遭遇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敌伪统治下的悲惨生活;革命女性李新群的革命活动揭示了当时沦陷区对敌斗争的一个侧面;小资产阶级女性梁若英软弱动摇,曾倾向革命,但又贪恋资产阶级生活,经过矛盾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下终于抛弃了旧的生活,和刘金妹、李新群一起迎接新的战斗生活。同时作者也刻划了革命者章玉良、孟南及共产党组织领导人刘大哥的形象,谱成了一曲革命的地下工作者的颂歌。剧本打破了话剧通常分幕的结构形式,将全剧分为长短不一的21场次,穿插交错地展现了二个青年女性截然不同的生活场面,又以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为主线把它们连贯在一起,因而全剧场次虽多,但浑然一体,有条不紊
1920年代小说流派及代表作品?
左翼文学,以鲁迅为代表杂文,以蒋光慈与茅盾为代表小说,以蒋光慈与殷夫为代表的诗歌,以田汉与夏衍为代表话剧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出现了《新梦》,《别了,哥哥》,《丽莎的哀怨》。
本人最喜欢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蚀》,茅盾的《子夜》等现代文学史上永为不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