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到现代的画家及代表作?
1元代赵孟頫
代表作品
松雪斋文集
秋郊饮马图
秀石疏林图
松石老子图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男,南宋末至元朝初期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頫。
2明朝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
代表作品
岩居图
秋兴八景图
昼锦堂图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3清朝著名画家石涛
代表作品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
竹石图
巢湖图
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
4民国著名画家陈少梅代表作品
采菱图
芦汀渔女
东方朔
达摩
陈少梅(1909年4月—1954年9月),男,汉族,生于湖南衡山的一个书香之家,现代画家。自幼随父学习书画诗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美术学校校长。
5现代著名画家冯远
代表作品
秦隶筑城图
星火
屈赋辞意
冯远,研究生学历,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
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代表作《苹果树下》
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80位
楚辞中的《九歌》是什么意思?
屈原的《九歌》实为十一篇,与“九”不合,后人被“九”字所困惑,有的楚辞学者采取合并、或取或舍等办法,以合“九”数,因此,出现《九歌》九篇、十篇等说法。
《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原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多数篇章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国殇》一篇,则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九歌》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从《九歌》的内容和形式看,似为已具雏形的赛神歌舞剧。《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如余、吾、君、女(汝)、佳人、公子等,它们都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主唱身份不外三种:一是扮神的巫觋,男巫扮阳神,女巫扮阴神;二是接神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阳神;三是助祭的巫觋。
所以《九歌》的结构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现。这种男女感情的抒写,是极其复杂曲折的:有时表现为求神不至的思慕之情,有时表现为待神不来的猜疑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会的欢快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别的悲痛与别后的哀思。从诗歌意境上看,颇有独到之处。
同是言情之作,而《九歌》较之《诗经》的郑、卫之风,确实不同。但这并非由于“世风日下”的“再变”,而是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民族文化不同特征的表现。郑、卫之诗,表现了北方民歌所特有的质直与纯朴;而《九歌》则不仅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而且呈现出深邃、幽隐、曲折、婉丽的情调,别具一种奇异浓郁的艺术魅力。
男女之情并不能概括《九歌》的全部内容,作为祭歌,由于它每一章所祭的对象不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如《东皇太一》的肃穆,《国殇》的壮烈,便与男女之情无涉。《国殇》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也是一支发扬蹈厉、鼓舞士气的战歌。它通过对激烈战斗场面的描写,热烈地赞颂了为国死难的英雄,从中反映了楚民族性格的一个侧面。
先秦文学的主流包括?
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诗经》)。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4、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5、楚辞。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6、口耳相传。
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
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7、六艺。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
8、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
9、史传和诸子。
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史传散文也就是历史散文,先秦两汉时代史书的概念还不够明确,《汉书·艺文志》中尚未设立“史部”,史书只是作为儒家经典或经典的附庸而存在。
10、左传。
《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文学名著,一般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
扩展资料
一、先秦文学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2、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由巫到史。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
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组成:
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
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
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
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赋是什么意思?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按其发现阶段分,赋可分为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现分别叙述之。
一、骚赋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等骚体诗。西汉文学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为赋的近源。
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称之为短骚体,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现摘取贾谊的《吊屈原赋》正文前4句,并附译文和注释。
《吊屈原赋》正文前4句: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1;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2。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3;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4。
《吊屈原赋》正文前4句译文:
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
《吊屈原赋》正文前4句注释:
1、①恭承:敬受。②嘉惠:美好的恩惠,指文帝的任命。③俟罪:待罪,这里是谦词。
2、①侧闻:谦词,说不是正面听到,尊敬的说法。
3、①造:到。②讬(tuō):同“托”,寄托。③先生:指屈原,古人单称先生而不称名,表示尊敬。
4、①罔极:没有准则。②殒(yǔn):殁,死亡。③厥:其,指屈原。
二、汉赋
汉赋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散体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篇幅巨大的称为大赋,篇幅短小的称为小赋。散体赋的代表,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大赋多用于铺陈京都、宫室活动的壮丽场面。
小赋主要陈述作者的情感。现将司马相如《子虚赋》前6句摘出并翻译注释如下。
《子虚赋》前6句: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田1。田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在焉2。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3。”“获多乎?”曰:“少4。”“然则何乐?”对曰:“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而仆对以云梦之事也。5”曰:“可得闻乎?6”
《子虚赋》前6句译文:
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齐王调遣境内所有的士卒,准备了众多的车马,与使者一同出外打猎。打猎完毕,子虚前去拜访乌有先生,并向他夸耀此事,恰巧无是公也在场。大家落座后,乌有先生向子虚问道:“今天打猎快乐吗?”子虚说:“快乐。”“猎物很多吧?”子虚回答道:“很少。”“既然如此,那么乐从何来?”子虚回答说:“我高兴的是齐王本想向我夸耀他的车马众多,而我却用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盛况来回答他。”乌有先生说道:“可以说出来听听吗?”
《子虚赋》前6句注释:
1.①子虚:与乌有先生都是赋中虚构的人物。②悉:全,皆。③田:通“畋”,打猎。
2.①过:拜访。②奼:通“托“,夸耀。
三、骈赋(俳赋)
骈赋又称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特点是,几乎通篇对联,讲究一定声律。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韵脚除外)。现将当代赋作家杨威的《春赋》前9句摘出并注释如下。
《春赋》前9句:
青女匿倩影,玉龙遁长空1。元阴已随旧岁尽,霄宇还从新年清2。白日迟迟吐晶辉,东风煦煦播暄气3。千丈山头雪乍融,百里湖心冰初释4。皑雪融兮溪涧涌,素冰释兮河川驰5。斗柄转东向,幽都收寒威6。句芒替玄冥,大昊更玄帝7。太簇应律移节候,缇室列管飞葭灰8。正阴阳之代谢,欣芳春之统时9。
《春赋》前9句注释:
1.① 青女:神话传说中的霜雪之神。②倩影:俏丽的身影。③玉龙:喻雪。④长空:指天空。
2. ①元阴:谓冬天阴霾之气。②旧岁:过去的一年。去年。③霄宇:谓天地之间。④新年:一年之始,指元旦及其后的几天。
3.①白日:太阳。②晶辉:指光辉。③东风:指春风。④煦煦:温暖貌。⑤暄气:指和暖之气。
4.①千丈:极言其高。②乍:刚,初。于谦《偶题》:“山雨乍晴时。
5.① 皑雪:白雪。②溪涧:谓山间水流。③素冰:洁白的冰。
6.① 斗柄:北斗柄。指北斗的第五至第七星,即玉衡、开阳、摇光。②幽都:谓北方之地。③寒威:严寒的威力。
7.①句芒:古代传说中的主木之官。又为木神名。②玄冥:古代传说中的冬神。③大昊:即大皞。传说中的上古帝王。④玄帝:传说中的北方之帝。即颛顼。
8.①太簇: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律中太簇。”②应律:应合乐律。③节候:时令气候。④缇室:古代察候节气之室。该室门户紧闭,密布缇缦,故名。⑤管:律管。⑥葭灰:葭莩之灰。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
9.①阴阳:指冬春。②代谢:指新旧更迭,交替。③芳春:春天。
四、律赋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现将宋.吕蒙正《寒窑赋》前5句摘出并翻译如下。
《寒窑赋》前5句:
盖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
雄鸡两翼,飞不如鸦。
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
人有凌云之志,非时运不能自通。
《寒窑赋》前5句翻译:
天上有预测不到的风和云,人也会有早晚遇到的灾祸与喜事。蜈蚣有上百只足,但却不如蛇行走得好。家鸡翅膀虽然很大,却不能像鸟一样飞行。马虽然能行走千里之遥,但没有人驾驭也不能自己到达目的地。人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机遇就不能实现。
五、文赋
文赋是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不讲究格律,不要求对偶。现将唐.杜牧《阿房宫赋》开头10句摘出并翻译如下。
《阿房宫赋》开头10句: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5;廊腰缦回,檐牙高啄6;各抱地势,钩心斗角7。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9?复道行空,不霁何虹10?
《阿房宫赋》开头10句译文: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
《阿房宫赋》开头10句注释:
1、①六王: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国王。②毕 ,完结,指为秦国所灭。③一:统一。
④蜀山兀:四川的山光秃了。⑤阿房出:阿房宫出现了。
2、①覆压三百余里:(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里是面积单位,不是长度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三百余下里,约合7500户人家的面积。这是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
②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3、①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②直走咸阳:一直通到咸阳。
4、①二川:二川,指渭水和樊川。②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6、①廊腰: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②缦回:缦,萦绕。回,曲折。③檐牙: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④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
7、①各抱地势: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
②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
8、①盘盘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意为...的样子。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屈曲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9、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
10、①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②霁:雨后天晴。
总之,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类似“骚体”诗的赋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文体。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最终“赋”转入白话,成为散文和散文诗。
尽管“赋”这种文体已经基本消失,但毕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了解、研究“赋”
的前世今生,对传承中华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屈原写的最好的诗?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