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奏劾代表作品 栽赃陷害文言文

事下丞相御史,令微司(伺)丞相门内不法事。疑丞相夫人妒杀之府舍。使中郎赵奉寿风(讽)晓丞相,毋令穷正己事。先问太史知星气者,言今年当有戮死大臣,广汉即上书告丞相罪。遂自将吏卒突入丞相府”愿下明使者治广汉所验臣相家事,事下廷尉治,实丞相自以过谴笞傅婢。司直萧望之劾奏,御史一人或数人联名提出弹劾。是御史衙门通过接受吏民鸣冤和告发不法官吏,...

栽赃陷害文言文?

广汉疑其邑子荣畜教令,后以它法论杀畜。人上书言之,事下丞相御史,案验甚急。

广汉使所亲信长安人为丞相府门卒,令微司(伺)丞相门内不法事。

地节三年七月中,丞相傅婢有过,自绞死。广汉闻之,疑丞相夫人妒杀之府舍。而丞相奉斋酎入庙祠,广汉得此,使中郎赵奉寿风(讽)晓丞相,欲以胁之,毋令穷正己事。丞相不听,按验愈急。

广汉欲告之,先问太史知星气者,言今年当有戮死大臣,广汉即上书告丞相罪。制曰:“下京兆尹治。”

广汉知事迫切,遂自将吏卒突入丞相府,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

丞相魏相上书自陈:“妻实不杀婢。广汉数犯罪法不伏辜,以诈巧迫胁臣相,幸臣相宽不奏。愿下明使者治广汉所验臣相家事。”事下廷尉治,实丞相自以过谴笞傅婢,出至外弟(第)乃死,不如广仅言。

司直萧望之劾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宣帝恶之,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鞠(鞫)狱故不以实,擅斥除骑士乏军兴数罪。

古代弹劾官员都是实名,他们不怕被报复吗?

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说明确认一点,在中国古代,所谓的弹劾权,都只是由御史行使。 御史制度自秦朝开始,就有明令规定和规范,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 ,弹劾权是御史的最重要权力。

弹劾的整个框架包括:提出弹劾、受理弹劾、审理弹劾到裁判弹劾等过程。

主要特点是, 在大多数时期, 不必通过上级层层备案或报批, 奏疏可直达皇帝。当弹劾提起的时候,大略有两种情况,

一, 是御史通过私访, 对犯有违法失职的官吏,御史一人或数人联名提出弹劾;

二, 是御史衙门通过接受吏民鸣冤和告发不法官吏, 由受事御史或知事劾史弹劾。

另外,御史无论是面弹或奏弹,都要有理有据的写下奏状,以事实为根据,如无真凭实据,就要按照稽查失实论处。

御史为皇帝耳目,直接对皇帝负责,御史的弹劾材料,也就是奏章,可以直接上呈皇帝,不假手于别人。

古代的御史,上奏弹劾的时候,要选择朔日或望日弹劾,以示郑重,

御史发表弹劾的方式主要有露章面劾和封章奏劾两种方式;

所谓露章面劾,也称“面参”或“仗弹”,即在朝会中面对朝廷大员在朝堂上当众宣读弹文。

仗弹常在皇帝坐朝时,对着仪仗宣读弹文,以示威权,兼含警戒百官之意。

御史仗弹仪式严肃而庄重。唐代被仗弹的大臣须俯偻趋出,立于朝堂待罪。

每当有大事弹劾,御史头上要戴豸冠,衣服则穿上里面是白纱做的内衣,中间是浅绛色的衣裳,外面罩以红袍,十分庄重、严肃,具有威慑作用,使“百僚莫不惮之”。

明朝的顾佐为都御史的时候,在朝大臣有贪墨不法,许穿绯衣,当御前,面加纠举,就行拿问,故都御史凡绯衣入朝之日必有纠举,大臣莫不股粟。

对御史的保护也无所不在,清代准御史密折举劾,上奏的内容仅由皇帝一人知道。

雍正三年(1725年)上谕:“令各人密封进呈,其忠言有可采招怨结冤者,朕将折内职名裁去发出,或令诸臣会议,或既见诸施行,而外间不知何人所奏。” 所以,一般的情况下,谁敢报复御史?

当然,中国古代的御史纠察,稽查的权利是够大的,但是,不能针对皇帝与储君,除此之外,理论上说,均可弹劾。

台须传蓬的成语是指什么意思?

“台须传蓬”不是成语,“台”开头的成语只有一个: 台阁生风 tái gé shēng fēng 【解释】台阁:东汉尚书的办公室。泛指官府大臣在台阁中严肃的风气。比喻官风清廉。 【出处】《晋书·傅玄传》:“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 【结构】主谓式 【用法】作谓语;指官风正

旧唐书韦述传原文?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武)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举进士,累补应城令,岁余调选。思谦在官,坐公事微殿①,旧制多未叙进。吏部尚书高季辅曰:“自居选部,今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而弃大德。”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时中书令褚遂良贱市中书译语人②地,思谦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复用,思谦不得进,出为清水令。谓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灾也。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肃机皇甫公义检校沛王府长史,引思谦为同府仓曹,谓思谦曰:“公岂池中之物,屈公为数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迁右司郎中。

思谦在宪司,每见王公,未尝行拜礼。或劝之,答曰:“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大夫旧与御史抗礼,思谦独坐受其拜。或以为辞,思谦曰:“国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为事耶?”垂拱初,赐爵博昌县男,迁凤阁鸾台三品。二年,代苏良嗣为纳言。三年,上表告老请致仕,许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于家,赠幽州都督。

(节选自《旧唐书》卷八十八)

注:①微殿:末等。②译语人:翻译官。

古代奏折有多少种?

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4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它在康熙时及雍正初年,原无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未列入国家的正式官文书之内。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

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代理皇权人(太后,权臣,顾命大臣等,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压着不发的或者没必要发的除外。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