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擅长书体?
王羲之擅长的字体不止一种,主要有行书、草书,以及楷书等。
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楷书的代表作是《乐毅论》,草书代表作是《十七贴》。而王羲之的字体特点也是比较清秀清新的,而且笔法很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
王羲之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特点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初月帖》、《姨母帖》 ,在王羲之的这两个帖中,特别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横折的地方,像“月”、 “日”、两个"顿”、 “首”、 “顷”、 “痛”、 “自”、“因”等字的横折没有一个使用转折笔法,几乎都是绞转笔法的使转。
由于这一笔法源自于篆书、 隶书笔法中的使转,所以使得横折的线条扎实厚重,古朴浑穆。同时,这一笔法除了使线条具有扎实的质感以外,还使王羲之作品在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在气息上郁勃充溢、饱而不漏。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和书法特点?
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品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的《兰亭集序》。其特点是将妍美一路的书法发挥得尽善尽美。而且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全篇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
王羲之的书法好在哪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王羲之头上的光环:
王羲之“书圣”
“被唐太宗追随者”
“天下第一行书创作者”
“二王体系领头人”
“卫夫人亲传弟子”
“钟繇再传徒孙”
“古体书法终结者”
“今体书法奠基人”
“入木三分记录保持者”
这些名号,随便哪一个拿出来都能横扫书法界,王羲之却拥有这么多,你说他牛不牛?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个分水岭,在他之前的书法都是古体书法,楷书、行草书都还没有脱尽隶意。王羲之的书法一改古体书法的厚重、古拙风格,把书法变为清丽流动、婉转修长的今体。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自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将其尊为“书圣”后,后人的书法多承自二王一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颜真卿、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等后世大家都对王羲之倍加推崇。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要问王羲之的书法好在哪,应该是他的书法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吧。
中国人的审美历来以“中庸”为准则,就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王羲之的书法恰好符合这个标准,他的作品楚楚大方、端庄生动,即雅致又不张扬,即美观又不流于媚俗。
王羲之《平安帖》刘熙载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对王羲之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王羲之对书法“审美”的思想意识超前,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高度,奠定比较完备的“书法审美观”。
此后,书家学习书法便有了“捷径”,都基于王羲之,对字形加以处理,变得更丰富,就会更具格调。
“书圣”王羲之临过什么贴?从《兰亭集序》里能看出来吗?
王羲之所处的年代是书法的大变革时期,行书、草书、楷书都之间的趋于成熟,书法艺术也由半自觉时期向自觉时期转化,书法理论和书法教学法也也逐渐形成。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但是他的书法也是学习来的,并不是其中生有的,王羲之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时代的因素,另一方面和他的个人的学习和努力分不开,那么王羲之都学习过水的书法,他后来《兰亭序》的书法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王羲之的书法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楷书方面,他主要学习方式的楷书名家,被称为“楷书之祖”的钟繇的书法,楷书到钟繇手里其实已经成熟,但是还保留有很多隶书的笔画和用笔,比如撇画和捺画,这个在王羲之的手里得到了改进,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楷书。
2、他的草书主要学习“草圣”张芝,张芝草书笔势连绵,风格妍美,王羲之在他的基础上,规范草法,他的小草作品《十七帖》成为学习草书的典范。
3、王羲之的行书主要受其家族影响,王氏家族本就善意书法,其父亲、叔父都是当时的书法高手,他们的整个家族也都在追求书法的创新。
王羲之在书法上变法求新只是,他的儿子王献之也看到了这种需求,对他的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溢…大人宜改体”,去质朴求妍美是当时书法家的共同追求,王羲之水平高,又领风气之先,自然称为创新代表人物。
他的这种创新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的书法风格,少质朴古意,多流畅妍美。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谢谢邀请。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为官方面有何建树?
东晋书法巨匠王羲之(303年——361年)在书法领域的盛名已经无需在陈述,仅仅一个“书圣”的名号,以及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这两个盖棺定论,足以把他推向我国自古以来的书法盟主的地位,他已经很难有人超越了,人们只能膜拜和学习。
我国古代有“王谢桓庾”四大顶级名门望族,王羲之的家族称作“琅琊王氏”,位居四大名门之首,这个家族在秦代末年兴起,到晋代时,家族实力发展到顶峰,在各行各业诞生了许多中流砥柱,王羲之就是这时期他们家族杰出人才的代表。据统计,从秦代末年到清朝末年的1700多年间,王羲之家族诞生了92名宰相和600多名文化名人,这样的辉煌成就任何一个家族也比不上。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写了一首《乌衣巷》,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谢”指的正是王羲之家族,谢家是前秦谢安的后人,他们家族也出了不少名人,如,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眺,都是谢家的骄傲。在古代,人们一提起“王谢”两个家族,都肃然起敬。
王羲之正好赶上了他们王家最辉煌的时期,据说,当时朝廷官员中,四分之三都是王家人或王家的亲朋好友,即使当时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在面对王氏家族时,都会礼让三分。因此,当时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顺口溜。
王羲之是在公元326年,他23岁进入仕途的,第一份官职是“秘书郎”,主要职责是向上级呈递奏章,管理图书,编写历史等,通过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他逐步认识了一些权高位重的人,然后一步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王羲之最后一个官职是“右将军”,这是一个三品官职,三国时期著名武将张飞、徐晃、于禁等人,都当过右将军。右将军的职责相当于后来的禁军首领,手底下有一批精兵强将,负责保护京城的安危和帝王的安全,毫无疑问,禁军首领是帝王非常信得过的人。由此可见,这时期的王羲之虽然是一介文人,但身份地位已经非常高。
王羲之在当官期间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在340年任江州刺史时,有效缓和了王氏家族和庾氏家族之间的矛盾。庾氏家族是古代“王谢桓庾”四大名门望族之一,虽然没有王家那么显赫,但实力也不差。为了在朝廷占据更多的势力,两个家族一直在明争暗斗。
王羲之有个堂哥,名叫王允之(303年——342年),是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丞相王导的侄子。王允之当朝重要将领,他是代表王家跟庾家争斗的核心人物。王羲之作为一个有情怀,有仁慈之心的文人,他并不喜欢夹杂在这样的争权夺势中,甚至还有些鄙视这样做。
王羲之的人格把朝廷许多人感动了,甚至感动了他们家族的政敌——庾亮(289年——340年),庾亮官职是征西将军,同时也兼任江州刺史,他的父亲是上任宰相庾琛。庾亮在临死前一年,就向朝廷推举王羲之做“江州刺史”,王羲之最终也如愿当上这个职务。
江州是都城建康(南京)的门户,如果在这里任职,等于保卫着朝廷的命脉,始终处于核心的权利层。
王羲之深知这一点,在任职内,兢兢业业,虽然他是王家人,但他谁也没有偏向,把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庾亮能推举王羲之出任这个职务,一是王羲之的确实有才华,二是他为人正直,庾亮判定他会大公无私,不会参与到两个家族的争斗中,这样的话,有利于庾氏家族重整旗鼓,也有利于造福一方。但庾亮死后,庾氏家族的势力逐渐被削弱,很快,在1年后,也就是341年,王羲之的堂哥王允之接替了江州刺史的职务,王家人重新夺回了权利核心。
王羲之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只好任由两个家族继续较劲,到后来,大约在355年,他干脆装病离开官场,回到老家一心写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