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驸马故事发源地?
《女驸马》是在《双救主》的故事基础上改编而来。虽然是虚构故事,但是人们对于其朝代有多种说法。
说法一:唐末五代十国或者宋出。从剧情可以看出来“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而这个始于宋代。
说法二:明朝。虽故事里没明确朝代,但很多专家推断为明朝《新女驸马》,引用的史实真假交叉,虚实相映。
创作背景:
在古代,一位民女叫冯素珍的姑娘,自幼便许配李兆廷。但是后李家败落,兆廷投亲冯府,岳父母嫌贫爱富,便逼其退婚。冯素珍花园赠银李兆廷,冯父撞见,诬李为盗,将其送官入狱,逼素珍另嫁宰相刘文举之子。
之后冯素珍男装出逃,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中魁,被皇家强招为驸马。花烛之夜,素珍冒死陈词感动公主。
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为什么叫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
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为什么有人说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在湖北?有哪些依据?
黄梅戏发源地争论了几十年了,没有一个定论!在清乾隆年间,由安庆迁往陕南地区的商南县,至今还保留着“蛮子腔”,也就是安庆带过去山歌小调,档案馆还存有乾坤版本的《罗帕记》,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黄梅戏最初是以安庆地方山歌小调为主,并又可能不是以黄梅调为主的剧种。
黄梅戏起源另一种说法是,黄梅县历来水患频发,灾民跑反,外出卖唱乞讨,来到安庆,他们不敢说自己是湖北黄梅人,怕安庆人不施舍,说自己是宿松、太湖、望江人。我小时候,也就是“文革”期间,每年还有黄梅人带着锣鼓、二胡,春节前后来安庆卖唱乞讨,唱腔、念白与现在黄梅戏不是一回事,与其说是戏,倒不如说是黄梅山歌,是一种曲艺。黄梅戏,念白是安庆方言,唱腔是以桐城山歌、怀宁怀腔、岳西高腔,宿松文南词、望江阴司腔、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调为主,可以说,现在的黄梅戏与湖北毛关系都没有,与湖北半点文化基因都没有。现在的黄梅戏,是安庆的一张“名片”,湖北黄梅戏演员是安徽黄梅戏学校毕业的,是安庆培养的,祖籍安徽人居多。没有安庆人,湖北连个黄梅戏剧团都办不起来!
民国九年,安庆准备将黄梅戏更名为“皖剧”,由于日本鬼子侵华,此事被搁置起来。黄梅戏起源之争,可能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安徽、湖北两省共有之故,从对黄梅戏发展贡献上讲,安庆贡献最大,改革开放之初,湖北连个黄梅戏剧团都没有,演职人员要到安徽来请!现在黄梅戏唱响了全国,都是安庆人的功劳,湖北人又何贡献啊?!
安徽在清朝乾隆年间与江苏合并为江南省,但安庆文化上与江西、湖北仍然有密切联系,自汉代以来,安庆与黄梅县都划归九江郡管辖,文化是相同的,语言是相同的,黄梅戏很难弄清是发源于安庆,还是黄梅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黄梅戏是安庆和黄梅县共同的,是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世界的!
湖北黄冈是黄梅戏发源地具体在哪里?
湖北黄梅戏!黄梅戏从来都是湖北的,只不过在安徽省有传唱!黄梅戏起源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县是唯一的全国黄梅戏之乡,也得到了国务院的认可!1995年国务院文化部授予湖北省黄梅县唯一的"全国黄梅戏之乡”,国务院文化部是主管文化艺术的最高政府部门,具有绝对权威性!安徽省也授予安庆黄梅戏之乡,是自吹自嗨,国务院文化部并没有批准!
安徽安庆,怀宁腔,怀宁戏,安徽徽剧、庐剧、泗州戏!湖北黄梅调、黄梅戏!湖北楚剧,浙江越剧、北京京剧、四川川剧、河南豫剧、广东粤剧!安徽怀宁县怀宁戏,湖北黄梅县黄梅戏!谁弱智?别告我因黄梅山、黄梅村、黄梅雨季得名!安庆天柱山更有名,为何不叫天柱山剧?徽剧为何不叫石牌村剧?中国没有雨水剧,黄梅戏也不是只能黄梅雨季才能唱的,为何不叫雷雨剧!中国任何戏曲都是县、州、府、省命名的,安徽怀宁戏以怀宁县为名!湖北黄梅戏以黄梅县为名!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梅县不仅是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黄梅戏之乡,也是挑花之乡,佛教大事问黄梅,黄梅县也是佛教圣地(境内有佛教四祖寺、五祖寺),佛教四祖、五祖、六祖都在黄梅县生活过,五祖六祖都是黄梅县人。黄梅挑花在中国挑花史上占主导地位,黄梅挑花与黄梅戏合二为一,黄梅戏早期剧本源自黄梅挑花!
黄梅戏优秀剧目《天仙配》、《小辞店》、《女附马》《铡美案》等剧中的地名和人都是来自湖北,与安徽相邻的省份有好几个,黄梅戏剧本中为何记载的都是湖北的故事,因为黄梅戏从湖北传到相邻的赣、皖、豫,再走向全国!
中国国内 最早的黄梅戏大戏台是乾隆年间的,在湖北黄梅县境内1920年版的安徽省(安庆)宿松县志记载:黄梅戏是湖北的,县志也是地方史,具有权威性!共和国时期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安徽省文化局编印的《安徽戏曲选集》记载:黄梅戏从湖北省黄梅县传入安庆!1995年国务院文化部授予黄梅县为唯一的全国黄梅戏之乡,而安徽没有被批准!国务院文化部是主管全国文化艺术的最高政府部门,具有权威性!
综上所述:黄梅戏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起源的,所以叫黄梅戏!黄梅县是黄冈市辖县,黄冈市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可以去了解一下!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民间艺术。
起源的争议 黄梅戏源头的历史记载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几种传说。
传说之一:安徽桐城的《桐城歌》是明朝时就传到黄梅(湖北——引者按)一带。
黄梅戏是由桐城县罗家岭的严凤英唱红的,罗家岭的方言是纯正的桐城腔。
由此可见桐城是黄梅戏的源头最具说服力。
传说之二∶“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
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不过没有多少证据证明。
传说之三∶“……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
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这种说法也没有多少说服力。
传说之四∶“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这种可能性也不大。
现代学者也对黄梅戏源头多有探索,如最近戏曲理论家吴福润先生在《黄梅戏艺术》杂志撰文,认为桐城(安庆)“黄梅戏”全国闻名,而黄梅戏起源地众说纷纭,部分人认为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
“黄梅戏”的确与“黄梅”二字息息相关,但“黄梅”不是人们所说的黄梅县,而是“黄梅山”。
传说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腊月山上遍开黄色梅花而得名,后来“黄梅”逐渐稀少,现在偶尔也能发现“黄梅”踪迹。
也有部分江西民间传说,黄梅戏起源于江西,但此种说法基本未为大众认可。
也有人认为如今争论黄梅戏属于哪儿已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
他建议专家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上,进一步巩固、提高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在当今戏曲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保护区域是安徽省的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