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赛古典吉他怎么样?
很好,细腻。
感觉上比马丁尼更细腻 档次高一点 弹起来更轻松 有些音不用特意去做 吉普赛比马丁尼50更好一点。。很多总之比马丁尼要好钢琴曲啊?
《茨冈狂想曲》、《致爱丽斯》、《练声曲》、《弄臣》、《梦中的婚礼》等。
1、《茨冈狂想曲》《茨冈狂想曲》(Tzigane)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4年的作品,是这位钢琴大师众多钢琴作品中难得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Tzigane"是法语,意指"罗姆人"(Roma)。罗姆人是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也被称为吉普赛人。
2、《致爱丽斯》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
3、《练声曲》谢尔盖·瓦西里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yVasilyevichRakhmaninov,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其中1912年创作的练声曲(Vocalise,Op.34,No.14),是一首有着很高的演唱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无词浪漫曲。从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创作生涯中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用灵魂来创作的音乐家,把浓郁的俄罗斯忧伤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音乐作品中,使其作品充满了伤感和浓郁的抒情性,这也是其《练声曲》具备情感性的原因之一。4、《弄臣》2009年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打造的《弄臣》成就了大剧院最为沸腾的“歌剧之夜”。有着“世界第一弄臣”之称的里奥·努奇以他精湛纯熟的演技和极富光泽的声音艳惊四座,观众的欢呼声喝彩声几乎要掀起歌剧院的穹顶。甚至有业内评论将之誉为“继1984年帕瓦罗蒂首次来京之后又一场引起巨大轰动的演出”。2010年,《弄臣》精彩依旧。今年,历经两轮上演依旧魅力不减的的《弄臣》,又将第三度向中国观众展示这部揭露人性阴暗与情感纠葛的歌剧力作。此番演出,除了“世界第一弄臣”里奥·努奇外,中国观众熟悉的著名歌唱家袁晨野、么红,以及指挥家吕嘉也参与了此轮演出,而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也将首度加盟。5、《梦中的婚礼》《梦中的婚礼》直译过来应该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爱人的婚礼"这种译法更接近其本意。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PaulDeSenneville)和奥立佛·图森(OlivierToussaint)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的,出自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带有一点忧伤。
卡拉瓦乔如何表达画面的戏剧性?
卡拉瓦乔带着悲剧色彩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9年。
16世纪末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都相继离开,卡拉瓦乔最初的创作特色是意大利北部的现实主义民俗画,后来离开故乡,游历于罗马、勒斯和西西里等地。
卡拉瓦乔的生活总是动荡不安,大起大落,21岁时,人们看到卡拉瓦乔游荡在罗马街头,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罗马一个风头正健的画家找他当枪手,这一时期创作了他的成名作《年轻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削水果的男孩》、《捧果篮的男孩》。
两年后,卡拉瓦乔不愿意再当枪手,他想走自己的路,这一时期创作了《算命者》、《纸牌作弊老手》等富于戏剧性的作品。
《算命者》画的是朋友马里奥被一个吉普赛女郎欺骗的场景,在当时这是一个很新颖的主题。
《纸牌作弊者》表现一个不懂世故的男孩落入骗子的圈套。
卡拉瓦乔是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到当时意大利动荡的社会环境,画中的人物充满了戏剧色彩。
吉普赛之声六路功放怎么样?
这个品牌的功放也是一个知名度品牌,它属于一个中高端档次的,它的功放的音量音像。他的混响效果还有它的低高炮以及它的综合记性材质都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国内的水平,另外它在民用和商用的广泛应用的口碑也是非常不错的,有很好的售后质量保障。
纳烂性德的生平主要作品?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
作家生平作品:学院节庆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匈牙利舞曲、摇蓝曲。
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博士的学位,他为此写了这首曲子加以感谢,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作者曾说这是“宴席上欢乐的学生歌曲的集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不论技巧曲风都足堪与贝多芬等齐名。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孟德尔颂的是女性。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乐评家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表面平静骨子里却充满风暴。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呢?相信大家都听得出来,第一三乐章雄劲粗犷热情豪放,巨人登场架式英雄纵横性格,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可与其第一号交响曲互相媲美彼此呼应。不过问题好像也是出在这里?好几位欧美日本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成熟度构思深奥曲趣深邃,几乎是完美珍品,为他曲所不易见,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于它交响曲个性。难道这是乐团结构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色彩富丽爆劲磅礴吗?勃拉姆斯第1号钢琴协奏曲也有交响性格,乐团咄咄逼人,但争议好像少点。或许是钢琴的音量大馀韵深远,置身在管弦乐团风雨交织的波浪中,仍能突显出它身为弹弦(击弦)乐器相异音色的特性,别有一番美感。而小提琴协奏曲中协奏夥伴正是弦乐器与管乐器,小提琴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独奏小提琴音量有限,音高音程与协奏小提琴部分重叠,一旦面临总奏,Solo好像快被淹没吞噬了??以上这样解释不晓得是不是太过浮面?廿世纪也有一首协奏粗旷大胆鲜丽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未闻因曲风雄伟而淹盖Solo的情形?或是因为协奏曲基本上就不同于交响曲,不适于"交响化"。或是因为协奏曲的表达内容更著重于表现独奏乐器的运动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普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