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申勤拴代表作品 乾隆说我45岁,属马;刘墉说咱俩同岁,我属驴。乾隆愣了,刘墉说了什么话让乾隆很高兴

刘墉说咱俩同岁,刘墉说了什么话让乾隆很高兴?都知道和珅是乾隆时期有名的大贪官”就编撰了很多有趣的君臣斗法的小故事,以和珅为首的阵营代表欺上瞒下、满嘴抹蜜的贪官。以纪晓岚、刘墉为首的阵营代表上忧国家、下忧黎民的清官,这段对话就出现在刘宝瑞的评书《官场斗》中,起因就是因为和珅想借乾隆的口。检验一下刘墉是不是真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学富五车、善于...

乾隆说我45岁,属马;刘墉说咱俩同岁,我属驴。乾隆愣了,刘墉说了什么话让乾隆很高兴?

乾隆生于1711年,属兔,刘墉生于1719年,属猪,两人怎么可能同岁呢?

01 历史上没有关于这段对话的记载。

实际上,除了影视作品,这样的对话也不可能在当时发生。

“和珅跌倒,嘉靖吃饱”,都知道和珅是乾隆时期有名的大贪官,民间艺人为了丰富和强化和珅的形象,就编撰了很多有趣的君臣斗法的小故事。

一般皇帝为仲裁,以和珅为首的阵营代表欺上瞒下、满嘴抹蜜的贪官,以纪晓岚、刘墉为首的阵营代表上忧国家、下忧黎民的清官。

这段对话就出现在刘宝瑞的评书《官场斗》中。

起因就是因为和珅想借乾隆的口,检验一下刘墉是不是真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学富五车、善于应辩。

都说“伴君如伴虎”,若刘墉应答不上来或说错一句话,就可能面临杀头的风险,机智的刘墉识破了和珅的险恶用心,他谨慎回答道:“皇上您是真龙天子,独一无二,微臣哪有那个福分和您一个属相?驴是家畜是臣子,就像臣甘愿在陛下身边任劳任怨。如果您觉得臣这个属相不好,那斗胆请陛下恩赐一个,臣也可以回去光宗耀祖了”。

02 真实的刘墉是这样的吗?

不少影视剧中都把刘墉戏称为“刘罗锅”,可据文献记载,刘墉既不是学富五车的状元,也不是弯腰弓背的罗锅。

他历任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虽然官职也属正一品,但与一等忠襄公、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要职集一身的和珅相比,刘墉还差得远,更别提能与他正面斗法了。

此外,刘墉虽是清官,但在复杂的官场里,也曾见风使舵,做了不少错事,屡次遭到皇帝的斥责。

影视作品当个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一下就好,但要从中学习历史知识,就有点误人子弟了。

在头条的平台上,你有没有发现在诗刊读不到的好诗词。我们一起晒晒这些璞玉,好吗?

大千世界,博大精深!《诗刊》绝对不可能搜罗万象,也不能以偏概全。

真正的好诗歌网络上已经很多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个伟大的时代,歌唱祖国、歌唱幸福,传播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精髓,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责任!

前些年我写的《红楼梦》人物七律,现在拿出来请大家评论指点,不胜感谢!

尤三姐

一剑飞花夺命时,尊严无价恨情痴。

心牵烟柳鸳鸯梦,情系香莲并蒂丝。

曾悔风流抛媚眼,也怜妖娆枉凝眉。

离尘绝世桃花雪,飘荡游魂可怨谁?

《隐入尘烟》的拍摄地甘肃,真的有这么苦吗?

谢谢邀请!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农村籍退伍军人,67年生,属羊,86年高中毕业,87年到91年在部队当兵,92年结婚,今年也快55岁了,电影里很多场景,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走过来的记忆,甘肃九十年代之前,的的确确就是穷,穷得让人质疑,穷得让人不知所措,穷得没有心思去胡思乱想,只有拼命的挣钱养活一家老小……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自从83年改革开放,我们家里8口人分了十多亩土地,第一次打了一百多袋子小麦,父母亲久违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语,第一场麦子打一来之后,连夜就去推磨,早上的8点钟就能吃上新鲜的白面馍馍;第二天,天朦朦亮,五点钟左右,一家人早早起来就下地干活;只看见你起五更,还有睡半夜的,周围的地里已经有很多人在干活,这个时候,全村人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鸡叫了天会亮,鸡不叫天也会亮,天亮不亮不是鸡说了算,关键是谁醒了。

醒来的过了一天,没醒的过了一生。

就这样急急忙忙的,紧紧张张的,过了一天又一天,一过了一年又一年,最好的缴了公粮,中等地留了种子,然后留下两年的口粮,其余的粮食,拿去买钱,虽然只有2毛多钱一斤,但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到了84年我考上了张掖三中,报名费:17元钱,家里只有10元,没有办法,父亲出去打工了,家里也再没有变卖的东西,妈妈让我去给老师说,先赊下7元钱,过一段时间再去交,我说一个老师都不认识,原先在村里的学校读书,现在到大满乡上的中学去读,没有办法,实在没钱,这个学就不上了,妈妈说,坚决不行,最后出去磨房家借了7元钱,高一的学费算是交齐了,到了86年六月份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全班归零,没有一个同学考上大学,不过从这以后,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重读,也有人选择了务农,我选择了当兵,我想当兵也是我们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一种选择。当时我老父亲极不情愿,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真是事业选择,决定一生的幸福。现在大约有三十多名同学,从事政府,老师,医生,等工作,有些成了教授,有的成了专家,有的成了科,局级干部,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今天才真正的明白这句话的含义: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怀抱着梦想 ,走进了军营,立了功,获了奖,出了一次意外事故,自己又不喜欢转志愿兵,就复员回到了家乡,人生之路,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回到家乡用复员费买了一个双卡燕舞牌录音机,又加上家里的两头猪钱,弟弟打工一年的工资,共计凑了一仟伍百元钱,到县城买了一台14英寸牧丹牌彩色电视机,家里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缝纫机,自行车,洗衣机也有个单缸的,农民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大家拾柴火焰高。那只好结婚,生子,生活,就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一年到头就是个忙,忙中有乐,乐中带甜,苦乐年华。

到了1996年,大多数农民手里有了余钱,翻新房子的,购卖农业机械的,我钱少就买了“三马子”干起了小生意,只要是能赚钱的营生,不违法的事,我都去干。到了2000年当上了队里的社长,2003年村委会换届,我就成了一名村干部,一直干到2017年3月,才辞职不干了,回到村里,现在城里有车有房,乡下有房有地,生活过得还是很幸福的。

言归正传,电影《隐入尘烟》拍摄地是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罗城镇花墙子村,时间大概是之2011年;有句话说得好: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现实;甘肃的确很穷,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话说得一点没毛病,可是农村自从改革开放一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里只要自己勤快,脑子零活一点,好日子会紧跟你跑的,在我们张掖这边,八十年代大部分家庭就解决的温饱问题,二千年以后,一天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可是你看电影《隐入尘烟》主人公马有铁1973年生,曹贵英1975年生,妥妥的七零后。片中主角马有铁与曹贵英是西北农村的“弃儿”,一个是老实木讷、年近半百的光棍,一个是手抖脚瘸、常常小便失禁的“瘟神”,两个被遗弃的人,被撮合到一起。他们相濡以沫,抵御苦难,忠于善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正当生活越来越向好时,命运无常,贵英意外溺水而亡,有铁抛家弃地而去。

尤其是最后一段,而且有铁回来的时候,村里人还告诉他,已经有人去救了,看着贵英就那样泡在水里,我不相信有人去救了,而且有铁跳进水里的时候,那个水才没过有铁的腰,当有铁跳到水里抱起贵英的时候,周围的很多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是当时有人能救起贵英,她不会死。

曹桂英的死,彻底熄灭了马有铁心底唯一的光热,让他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汗珠子落下摔成八瓣,两个人用希望浇筑,一点泥巴一点水搭建起来家在他闭上眼睛之后,推土机轰鸣瞬间夷为平地,尘归尘土归土,当一切都隐入烟尘的时候,那个侄子却得到了一万五的拆迁款,只有被放生的老驴回还,守在再也看不见主人的废墟前发出一声嘶鸣。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马有铁的死,是对这个世界发生最后呐喊,是对全村人发出最后抗争。人性的自杀,冷漠,杀死了他,人穷并不可怕,但是如果心穷了,那将是很可怕的,这就是电影《隐入尘烟》所表达的含义,甘肃现在不穷了,大家千万不要对号入座,这是电影,不是记录片,最后用一句话结束全文: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郭德纲这么成功,他的贵人是谁?

艺人的成功靠的是三分能耐,六分运气和一分贵人扶持是郭德纲常说的一句话。在郭德纲成名的路上同样有贵人相助,他们分别是于谦、侯耀文、康大鹏。

认识于谦是郭德纲命运的转折点

郭德纲能够认识他的恩师侯耀文先生就是于谦的引荐。

于谦是郭德纲事业上的第一个贵人。2000年的某一天,郭德纲第一次和于谦合作表演相声,在一个露天舞台,条件简陋,但他们说的起劲。也就是这一次的合作使两个人对彼此都生出了仰慕之情。

后来他们又在广德楼合作过一次《拴娃娃》,也就是这一次合作,使得他们都非常明确的认定此次就是自己最好的搭档。于谦2004年正式加入德云社,也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拜师侯耀文是郭德纲在相声行当里的转折点

侯耀文先生非常爱惜人才,因为和于谦师父石富宽是搭档的关系,他看到了郭德纲和于谦的演出,并且很欣赏郭德纲。有一次他和于谦共同去四川演出,他专门把于谦叫到一边,问他搭档叫什么,说看过他演出,然后特意叮嘱于谦带着郭德纲“没事上家玩去”。

一来二去,侯耀文就萌生了收郭德纲为徒的心思,在打听到郭德纲并没有师承的情况下,于2004年10月正式为郭德纲举行了摆知仪式,郭德纲正式成为了第八代相声传人,结束了海青的身份。

直到拜师侯耀文的那一天起,郭德纲在北京才算正式站住了脚跟。再有人排挤郭德纲的时候,就要考虑考虑了,因为他的师父是相声界响当当的人物侯宝林大师的三儿子。也是从这时候起,没有人再说郭德纲是海青了,他有了门户,也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徒了,所以后来才有了“云鹤九霄”的辉煌。

电台主持康大鹏的大力推广是郭德纲事业成功的转折点

北京广播电台的康大鹏是郭德纲的另一个贵人。众所周知德云社是在2005年声名鹊起的,从寂寂无名到一夜爆红,这中间大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鹏主持的节目叫《开心茶馆》,因为他本身喜欢听相声,有一次他去德云社听相声,看到了浑身都是能耐的郭德纲和仅有20多个观众,他反思了很久,决定帮德云社打打“广告”。于是他开始在德云社剧场录制郭德纲的相声,剪辑成作品在《开心茶馆》播出。

2005年的电台的听众的面还是很广泛的,人们从电台上听到郭德纲的相声,知道了德云社,于是德云社就这样“火”了,剧场天天爆满,一票难求,郭德纲扬眉吐气了!

郭德纲成名后,第一场大型的纪念演出,主持人就是康大鹏。在这个演出上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时刻:郭德纲、于谦给大鹏鞠躬感谢他对德云社的帮助;大鹏在台上,面对前排的央广、央视的领导,大鹏声音颤抖地问:“大家说,今后被阉割的相声还听不听!”台下异口同声“听”!大鹏说:“我给领导跪一个!”说罢欲单膝点地……

郭德纲有这三位贵人的帮助,才有了今日的辉煌!

申家大院主人是做什么的?

申家大院

申家大院是明代风格的汉族民居建筑。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和规划思想申家二十四院的开发既是研究潞商及山西晋东南地区汉族民居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填补潞商文化研究极好的实物档案。

中文名

申家大院

风格特色

明代风格

性 质

汉族民居建筑

特 点

显示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

简介

申家大院看潞商文化的经济价值

提起山西的大院,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等晋中商人遗留下来的汉族民居建筑。尽管明代沈思孝在《晋录》中指出:“平阳、泽、潞豪商大贾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但几百年来,潞商的研究一直缺乏实物载体的支撑。

5 月27日,在长治市郊区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的“ 潞商与申家二十四院” 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省城和我市的多位资深晋商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西白兔乡中村申家二十四院的发现,填补了潞商文化研究在实物方面的空白,成为pj潞商文化的一把“金钥匙”,具有极高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

申氏在明初从潞城县天贡村迁入南村,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迁入中村定居。自始祖申十三开始,至今已繁衍到第二十一代。申十三有二子,第四世时有七子,第七世时发展为三十子,第八世时发展到五十子,成为一大家族。申家最旺盛的时期在第七、八代之间,其后至嘉庆末年(公元1814)开始衰败,从兴盛到衰败大约270年。其兴盛、衰败的家族史与潞商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

潞商早期以盐铁为主,中期开始多元贸易,铁业、丝绸占主导,后期则以手工业制品为主。潞商的崛起始于盐铁、铁粮的交换。明代“开中法”的实施为潞商的发轫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地处河南、晋中、晋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则加速了潞商的发迹,并很快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商业集团。到明中叶,潞商已经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而此时,晋中商人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更没有什么显赫的乔家大院。清代以后,食盐贸易逐渐被徽商垄断,丝绸生产亦日渐衰微。同一时期,晋中商人以经营汇兑业务而后发制人,成为晋商的主流,闪烁在潞商头上的光环被晋中商人取而代之。

清人入关,带来一个好的结果是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纷纷内附,蕴藏在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巨大商机被释放出来。在遍地黄金的北方边疆地区,单是草原上牧民帐蓬中堆积如山的貂皮,就是在内地奇货可居的名贵物品。而拉回这些东西,当时只需要铁锅、盐、茶叶这些在内地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物品。在这波创业大潮中,究竟有多少潞商走出上党?由于史料所限,至今不为人知。但清末潞商在晋商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康基田《晋乘搜略》载:“太原迤南多服贾远方”。就是说,就经商的人口比例及富庶程度而言,当时山西境内还是南胜于北。

今天,从申家大院现存的实物和资料中不难看出,申氏起家也是靠盐铁,其贩盐活动始于明正德年间,当时申家将粮食、铁制品等商品用骡马驮运至平阳,卖后买进食盐再运回囤积、转售从而牟其利润。从现存村东的三座铁矿之一,以及铁铺院、歇马店等遗存可以看出,申家的铁业在当时已经形成了采矿、冶炼、销售一条龙的模式。另外,在当时北中国最大的铁货交易市场——长治县荫城镇,申家还拥有一半实力雄厚的铁货交易店“福顺永”。除经营铁业外,丝绸业也是申家的支柱产业。创作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中有17处提到潞绸,同时期的另一部名著《醒世恒言》也多处提到潞绸。据顺治《潞安府志》载:“洪武初年,潞州六县有桑树8万余株,织机9000余张”,可谓“登机鸣抒者,奚啻数千家。”足见潞商经营丝绸业之辉煌。除此之外,申家还兼营当铺、客栈、花店、酒坊、醋坊、皮革等,其中当铺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数量达32家,西安、临汾、河南、河北均有分店。现存较好的有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河南店的“大申店”。 清道光十年(即1830年)申家申明远一支迁至今邯郸峰峰矿区八特古镇,成为当地八大显赫家族之首,富甲一方,子嗣兴盛。潞商作为晋商中最早发迹者之一,从“豪富大贾甲天下”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要选对产品。潞商发轫于贩盐,盐被徽商垄断后,潞商转向铁业和丝绸。顺治《潞安府志》载:“上党居万山之中,商贾罕至,且土瘠民贫,所产无几,其奔走什一者,独铁与绸耳。”它说上党这地方山高坡陡,商人很少涉足,而且土地瘠薄,人民贫穷,所生产的没有几样能拿出手,如果有,那就是铁和丝绸。尽管当时铁业已经发展到“万里荫城”,达到年交易1000多万两白银的规模,但毕竟铁货笨重,比起晋中“汇兑天下”的银票来,有不便于运输和携带的弊端。丝绸虽然轻,但潞绸的发展不是靠市场杠杆撬动起来的,而是靠“朝中有人”发展起来的——要不是朱元璋的第21子朱模在潞安府任职,从而朝廷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潞绸也不会兴盛。毕竟潞土不适合栽桑。当年满天遍野的桑树,以及后来大面积种植的泡桐,今日还剩几棵?当然也有官府重税盘剥的因素。但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就惩罚谁。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包括太子朱模。

其次,发展经济,短期看环境,长远看文化。官本位越浓,商业味越淡。申氏的起家靠的是盐铁,其实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质问题是官商文化。从申氏家谱可以看出,申家贩盐活动始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此间,申家出了一个官。天贡村申家四子的后代——河北永年县的进士申纶从平陆县调到太原县,升任潞州知州,申家便以这层关系开始从事食盐的贩运。这也是后来盐贩生意旁落徽商的根本所在。徽商靠智商打天下,潞商靠关系打天下。申家兴盛的时期正是申家子嗣官运亨通的时候。申家最后一个掌实权的官员是申受祉。据申受祉的墓碑载,乾隆六年(公元1741),申受祉还在广东儋州任上。嘉庆末年(公元1814)申家开始衰败,其原因不言自明。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上党人自古崇官而轻商,面对官府的强权力量,他们是默然无闻的一个群体,没有说话权,又大钱挣不上,小钱看不起,唯一发迹的办法就是读书做官。所以等级制、官本位在上党有相当大的市场。商人和文人两个阶层始终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也因此,缺乏文化支撑的潞商也就失去了“延年益寿”的生命本原。

第三,走出盆地,才能找到长治的出海口。世界有多大,发展经济的潜力就有多大。太行山挡住了昔日潞商的视线,煤焦铁束缚了新潞商的脚步。资源优势成就了潞商,也毁了潞商。对资源和手工业依赖太强,科技含量少,是潞商最终没有做大的根本原因。太行山上,上党盆地最大,大也不过1100多平方公里。因为封闭,所以思想保守。因为单线条思维,所以缺乏一种闯呀冒呀的精神,创新意识不够,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其实,我们离大海不过5个小时的车程,崇尚流动、竞争、开放的海洋文明正在向我们招手。山西加入环渤海区域经济圈的思路,河南构建中原经济区的举措,对我们来讲,是挑战,更是机遇。今天,透过申家大院的厚重,重新检索潞商历史,研究“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宗旨与过度开发、人造景观的错位,研究文化、精神的缺失导致旅游经济后劲不足的硬伤;研究祖宗产业一派繁荣的背后对子孙幸福指数的亵渎,必将对长治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潞商代表

潞商是山西东南部太行山上党区域内(包括晋城)为中心的泽潞商人。清代名扬全国的晋商,其源头发祥于平阳(今临汾)和上党(今长治、晋城),上党以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成为历史上“富甲天下”的一方沃土。以泽潞为中心的商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举足轻重的巨商,在中国的商业史上创造了奇迹。

既然潞商在晋商中有如此显赫的地位,那么能反映潞商的代表人物又是谁呢?2006年10月,长治市在文物古建筑普查中,在郊区西白兔乡中村发现了一处颇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以中村的申家二十四院为主体,大建筑有明代的窑洞式民居,也有明清时的屋楼豪宅,其建筑装饰雕刻精美、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经过对申家二十四院和民居的研究和考察,申家正是潞商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申家作为潞商的代表,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兴盛上,从宅院建筑规模、建筑风格上也不难看出申家当时实力的庞大、财力的雄厚,申家最具代表性的宅院要数中村的棋盘二十四院,至今保存尚算完整。虽从外观上看有破败之处,但仍掩饰不住申家昔日的辉煌和骄傲。二十四院由多个四合院、三合院、窑洞组成宅院群落,故称“棋盘二十四院”,其布局都保留了晋东南地区汉族民居的特色,即古朴典雅,又不失豪华的建筑风格,成为研究明清两代汉族民居建筑嬗变最有力的实物例证。

专家证实,明代商业经济领域为世瞩目的现象,是山西商人的兴起,而潞商的起家要早于晋中商人。首先上党地区有较为发达的手工业,而手工业发展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另外丰富的煤、铁等矿藏,使冶炼业、制铁业曾占据过中国北方的大半个市场。此外,上党人历重家桑,纺织业非常发达,明清时期潞州生产的潞绸成为中国四大名绸之一。还有丰富的水源、湿润的气候和茂密的森林,使得野生植物十分繁茂,党参等野生药材成为市场交易中的珍品。如果说潞商的产业同样离不开商品的长途贩运,那么,潞商所贩运的商品其主要是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的商品,如潞绸、潞铜、潞麻及冶炼铁器、潞州烧酒等。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潞州为中心的商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举足轻重的巨商,在中国的商业史上创造了奇迹。而申氏家族在明万历九年(1581年)定居中村后,先以小手工业作坊起家,初期以制醋为主,以供应潞安府城所需,后经过采矿业、油坊、绸缎业、布店、铁业、当铺、客栈、盐业、酒业等等,逐步发展成当地富商,成为泽潞商人中的杰出代表。

专家评价

2007年5月25日至26日,我省一批研究晋商文化的资深专家、教授和学者汇聚长治,对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中村的申家二十四院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他们顺着历史的遗存,不仅寻找到潞商昔日的辉煌,理出了潞商文化的发展脉络,更为申家二十四院的定位、保护与开发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建议。

山西政协副主席、省社科院研究员资深晋商研究专家张正明先生认为:潞商应该是晋商的先驱之一,从潞商形成的年代和潞商发展的辉煌历史,斧正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晋商即晋中商人的错误概念,为潞商是晋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主要证据。

山西大学经济工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建生教授认为:潞商史实的挖掘,将会填补晋东南有关潞商这一著名商帮研究和旅游资源的空白。中村是一个历史、文化浓厚的古村落,申家二十四院的开发既是研究潞商及山西晋东南地区民居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填补潞商文化研究极好的实物档案。

山西财经学院资深晋商研究专家黄鉴晖教授说:从现今在中村发现的这座潞商民居,也许还不能完全代表潞商当时的最高成就,但却是唯一的发现。它直接反映了明清以来当地汉族民居的建筑布局、风格、艺术以及政治经济状况、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等诸多信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山西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旅游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晓国和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高春平两位先生一致认为:晋中商人以乔家、祁家、王家、常家等作为代表,而潞商代表人物至今还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而从申氏家族所呈现的资料看,有理由把其列为潞商的代表人物。中村在旅游开发中要注重特色开发,因为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潞商申家二十四院是当时富商申家的历史见证,足以打造成“金、红、绿”三色旅游产业。

最后专家们归纳出五点建议:一是保护与开发并举;二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三是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四是夯实基础,深入挖掘;五是突出申氏,兼接业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