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汪曾祺简介代表作品 童年 你认为汪曾祺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描写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的咸鸭蛋的场景。很少有人能把咸鸭蛋写得这么动情声色,明明那文章写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物、小事、小花草、小吃食,觉得有民国人物风采的大都是狂人,他们的狂狷之气我们只能从后来人的转述和文字中,去年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个片段是沈光耀在轰炸来袭时煮莲子汤,这一情节就来自于汪曾祺先生的《跑警报》:充满了生活中...

你认为汪曾祺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是《人间草木》中,描写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的咸鸭蛋的场景。很少有人能把咸鸭蛋写得这么动情声色,有情有趣。可是汪老先生就是有这样的功力,明明那文章写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物、小事、小花草、小吃食,却莫名的就感觉,文字中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涓涓流淌。

我们现在回望那个时代,觉得有民国人物风采的大都是狂人,放荡不羁,独来独往,傲气袭人,比如陈独秀。但是民国的狂人大都不长久,不见容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狂狷之气我们只能从后来人的转述和文字中,定格成了一个理想的形象,很多人物变得不真切,虚无缥缈起来。汪曾祺不算民国时期的大人物,抗日战争时期,他还在西南联大读书,师从沈从文先生,但是这种涓涓细流却能跨山越海,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穿透漫漫时光,自成一道景观。

一、求学时代

汪曾祺先生的求学时代,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胶着时期,西南联大的教室和相关条件都相当不好,甚至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日军轰炸。但是在汪先生的文章中却完全不是这样。去年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个片段是沈光耀在轰炸来袭时煮莲子汤,这一情节就来自于汪曾祺先生的《跑警报》: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中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在那种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中,他的回忆丝毫没有血腥与死亡,充满了生活中浅淡平凡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小的趣味,才能让人在那样的大环境中坚持下来。汪先生的文章除了有趣,也自有一派旁人所不及的高度与情怀。

二、多舛人生

汪曾祺一生命运多舛,年少时经历抗日战争,后来战争结束来到北京,中年时又经历"文革",被划为右派下放牛棚,直到晚年才得以生活在一种比较宽松舒适的环境之中,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却很难发现苦难、阴暗的影子,只有仔细寻找,才能在这些花花草草的品性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看到在那平和温婉的笔下,流动着的一丝少年意气。

"栀子花粗粗大大的,又香的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的痛痛快快的,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这样直白的拟人话语,像极了汪老先生直率自然的品性,在《人间草木》再版的时候,汪老先生的儿子汪朗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这个老头儿,即使在文革那种倒霉的境况下,写出的东西还是很放松,很有味儿,还带点黑色幽默,真是不可救药。"

汪曾祺一生命运多舛,经历过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态观察生活,叙写生活中那些富有情味的事物,平淡中带着一丝小幽默。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先生的散文有浓重的烟火气,他的文字,离不开升斗小民,一草一木,却又满溢着文人的雅趣和情调。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行文似百转千回的水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自由自在,自适自然,足见大师功力。

从当代文学史的角度谈一下汪曾祺小说的特点和意义?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其实从上世纪40年代末就开始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作品,如《大淖记事》、《受戒》等。

从文学史分析,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所以他的作品或多或少受到沈从文作品风格的影响,而且他的小说创作,基本以短篇小说为主。他继承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田园小说的特色,即“形散而神不散”,讲述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反映了他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而且作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传统美学观点对文学的影响。

所以汪曾祺的作品和建国前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这些作品是“文体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绝非片面之词。他们的作品,不妨看作是对小说表现手法的一种大胆尝试与突破。这就是汪曾祺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汪曾祺有哪些作品?至少十个?

《《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汪曾祺笔下有哪些人物类型,他又是如何写这些人物的?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异彩纷呈,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若要做分类清检,可概括为底层平民、民间奇人、知识分子三类,汪曾祺分别写出了他们的悲苦人生、传奇人生、窘迫人生。

我将结合汪曾祺的具体作品,从这三类人物形象出发回答问题。

01 底层平民的悲苦人生

可以说,汪曾祺是一个“平民”作家。关注底层平民的生存状态,是他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他始终热情地注视着底层平民生活,抒写他们的悲欢离合和复杂的人生况味,并充满了对那些平凡人物美好人性的礼赞。

如《职业》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过早地饱尝生活的艰辛,时世维艰,却童心未泯。《小芳》中小芳淳补的母爱,《老鲁》中老鲁的憨直诚恳,无不生动感人。

他们身处社会下层,地位卑微,却有高尚的情操、坦荡的风格。他们质朴为人,心胸磊落,相濡以沫,相搀相扶共度苦难人生。

《大淖记事》的巧云被污,十一子被打,众人气愤难平,集体请愿,披肝沥胆,侠骨义举,动人心魄。

汪曾祺的作品,总是裹挟着一种难释的温暖情调。这些底层人物在遭受坎坷时,周围总有浓浓的“情”包裹着,使人不觉其苦而深深感动于其情。

他在此实际上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形式和情感形式来显现人的本真灵魂,表现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积淀,以实现对社会人生的具象超越和深层透视的审美执着。

汪曾祺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如实地看待和记录生活,眼光始终向下。他不追求大题材、大事件,不追求大人物,只从小人物身上落墨,开掘大精神,捕捉闪光点,赋予人物以真善美的丰富内蕴。

汪曾祺这种以平民心态关照平民生存处境而不游离于平民之外的创作态度,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02 民间奇人的传奇人生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随处可见许多身怀一技之长的传奇人物,他们多是下里巴人,“引车卖浆者流”,或为艺人,或为平民,不一而足,但身上总有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特异之处。

如《卖眼镜的宝应人》中的王宝应,“是个跑江湖做生意的”,经历多,见识广,能吹善侃,说“白话”很抓人。

《兽医》中的姚有多针法高妙,给牲口治病有奇招,善用针扎,“六针见效”,妙手回春。

《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炕小鸡出神入化,颇有得道成仙的韵味。《八千岁》中的宋侉子相马,堪称一绝。

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凭着自己的特长谋生立足活命,但现实又常常不容其生存,他们空有一身绝技,无法施展。这也是汪曾祺,借着这些人物的命运对社会现实委婉平和的讽刺。

另外,汪曾祺本人曾在剧团任职,熟悉剧团生活,了解演员的思想以及他们的甘苦。因此,他笔下表现最多的便是演员的生活。

《露水》写一对卖唱男女的“露水夫妻”生活,凄楚感人。《云致秋行状》写云致秋舞台上下的人生遭遇,寓时代变幻于其中,通过小人物反映大背景,意韵深远。

《晚饭后的故事》写京剧导演郭庆春的成长历程;《讲用》写剧团三分队的郝有才的生活悲喜剧;《窥浴》写吹黑管的岑明一次意外的人生艳遇。

汪曾祺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对演员或民间艺人的生活描绘得绘声绘色。通过这些凡人奇事的描写,汪曾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宏阔的生存状态图。

他们或有侠骨,或有柔肠,但无不透射出人类最为本质的东西,形象生动、真实、感人,显示了汪曾祺坚实丰厚的生活根基。

03 知识分子的窘迫人生

汪曾祺少年就读于江阴南菁中学,青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年曾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员、剧团编委等工作,可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深厚的文化功底使他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

与生俱来的文化血源使汪曾祺对文化人有着天然的亲近,因而描写和表现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成了汪曾祺作品的亮丽景观。

在描写的知识分子中,汪曾祺写得最多的,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主要写了他们的窘迫生计与无奈心态。

如《日规》写了一位国际知名的化学专家,同时又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具有广博知识的才华横溢而性格不免古怪的教授,穿的是一双“空前绝后”的布鞋——脚趾和脚跟部位都磨通了。(对应的是曾昭抡先生)

而中文系主任,当代散文大师的大衣破旧得不能再穿,他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粗毛氆氇一口钟(对应的是朱自清先生);有些著作等身的教授,因为家累过重,无暇治学,只能到中学去兼课。(这在当时的教授中,属于普遍情况,较为著名的有闻一多先生等。)

有个治古文字学的学者在南纸站挂笔单为人治印(对应的是丹青大家彭钝夫先生);有的教授办书法展览会卖钱。这些昔日打扮得冠冕堂皇的大学者,一个个在生活的重压下,低下了清高的头颅。作者这种善意的嘲笑,背后蕴藏多少辛酸泪。

生活的艰辛拮据使人无法顾及尊严,种种磨难终于导致一个刻苦勤奋的青年学者因营养不良英年早逝。贫穷使人丧失人格,无以为生的学子竟然去偷食一个寡妇赖以生存的母鸡。

生活的重压使这些落难文化人斯文扫地,颜面无存。精神的富有与生活的清苦构成反差。也许作者正是藉这种反差,向人们隐喻,面对生存危机和绝境,任何人都会放下“体面”,显露出人性最本质的东西。

汪曾祺以一种平静的、超然物外的心态叙述苦难,叙述苦难逼迫出的丑恶,寓苦难于平静和不动声色之中,默然无声地抒发胸中的无奈和血泪。

在《跑警报》一文中,汪曾祺则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写了同一批知识分子的不同状态: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躲避飞机轰炸的故事——跑警报。

面临飞机轰炸的危险,本该是紧张、恐惧的,但观其全文,却恐怖紧张全无,反而充满了诙谐的趣味。这种趣味又并非是低级的,而是带着深刻的哲学性思考,即汪曾祺所说的文中最后一段中所说的知识分子的“不在乎”精神,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真髓,也是这批知识分子们永远不能被征服的精神所在。

在《岁寒三友》、《鉴赏家》、《八月骄阳》等篇中,汪曾祺又描写了另一类知识分子形象。

《岁寒三友》中靳彝甫以画为生,“全家都是半饥半饱”。尽管如此,虽然有人登门高价求购他的田黄玉章,他仍不愿出售。但是当朋友有难,他却慨然低价贱卖,把钱分给友人。这种有难相帮的美好品质颇具几分豪爽的视钱财若粪土的侠义精神。

《鉴赏家》中画家季师傅更有几分“士为知己者死”的气质,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高门望族,不识画,一律拒之门外。但是他却专门给一个卖水果的小贩画了几幅,因为小贩叶三识画。

《八月骄阳》通过两个老人,写出了作家老舍投湖自尽的经过。“士可杀不可辱”也许是老舍当时的真实心态,几分悲怆,几分激奋,读来令人扼腕。

老舍

很明显,这三类人身上,都有一种中国文人的传统观念在闪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以其难以磨灭的魅力哺育了一代代中国文人,给了他们无数灵魂的给养,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切都是天方夜谭梦中童话,并且这种传统思想还害人不浅。

汪曾祺写这三类人物,也许是对自身遭际的眷恋和顾念,也许是无心插柳,他总是让这些文化人几经现实的蹂躏与捶打。

底层平民、民间奇人、知识分子三类人物形象,各有特征,但又并非界限分明,他们有时是交叉重叠甚至合而为一的。在当时,知识分子、民间奇人本身就是下层平民,生活在社会底层。与下层人民一道在历史变迁、时代波动中挣扎谋生,只因具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才能,方显出几分特质。

汪曾祺通过这些人物,构建起了独属于他的人物世界。他企图通过最卑微生活的来揭示最本质的和最高尚的人性,以人物的碎片来反射民族文化的光亮。

纵观汪曾祺的小说,可见得他对平凡人生的亲切关注,对人情世态的淡泊体察。在他的笔下,人的种种美好性情都被有滋有味地展现出来,韵味无穷的人格魅力光彩夺目。多种身份、多种情致的人物竞相涌出,却多而不杂,各个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汪曾祺始终以一种超凡脱俗、开阔豁达的胸襟看待人生,游刃于物外,以平常心下笔,并把这种具有浓厚文化气质的人生态度灌注到笔下的人物身上,使其展示出独特的人性魅力和人生光彩。

回答完毕。

汪曾祺代表作是什么?

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品:《邂逅集》;《羊舍的夜晚》;《骑兵列传》;《受戒》;《大淖记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