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隶书碑帖?
1、曹全碑
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2、张迁碑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
3、乙瑛碑
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
4、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隶书和行书各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的著名书法家有谁?
书法发展到汉代,篆隶楷行草五体均已具备。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行书则是在楷书基础上形成。从发展时间上隶书在前,行书在后。从书写特点上隶书中矩缓慢,行书灵动快捷。下面就具体说一说隶书和行书的特点、代表作品和历代书家。
隶书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我们日常看到的汉简如《孙膑兵法》、《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碑帖如《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华山碑》,摩崖刻石如《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等都是别具风格、成熟典型的隶书。
隶书结字一般取横势,呈扁方形,笔画波磔分明,蚕头燕尾。隶书的用笔特点有圆笔和方笔,一般要求笔毫齐发,笔笔送到笔画终端,点画末端沉着劲敛。
汉代留下来的隶书碑帖基本都没有作者署名,之后在隶书方面颇有造诣的书家有唐代的韩择木、徐浩,清代的郑簠、金农、桂馥、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陈鸿寿等人。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既不像楷书那样规矩方正,也不像草书那样连绵变化,书写方便易识,行笔使转流动,点画呼应映带,节奏从容中道,是实用性与欣赏性兼备的书体。
行书从东汉在民间流行开始,到东晋已发展成熟,并达到高峰。之后历代,行书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其中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李邕《麓山寺碑》、米芾《召溪诗》、赵孟頫《洛神赋》等名家名作更是被后人推崇。
历代行书名家还有东晋的王献之,唐代的虞世南、陆柬之、杜牧,宋代的蔡襄、黄庭坚,元代的康里子山、鲜于枢、杨维桢,明代的祝岐山、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清代的王铎、傅山、朱耷、刘墉、何绍基等等。
张迁碑和曹全碑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汉碑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曹全碑》秀美、飘逸,《张迁碑》是不多见的以方笔为主的汉碑,个性张扬,富有异趣。
《曹全碑》全名《汉邰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立,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现存西安碑林。
此碑用笔平稳,体势开张,秀丽多姿,方圆兼备而以圆为主,精气内含,柔中有刚,蚕头雁尾尤其突出。
《张迁碑》全名《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东汉中平三年立,隶书十六行,行四十二字。现存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用笔以方笔为主,结体以方正为主,笔势内敛,笔力沉着,体势古拙。
张迁与曹全是风格相差较大的汉碑,一般不建议同时临习。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隶书主要有哪些碑帖?
1、曹全碑;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2、张迁碑;《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3、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4、石门颂;《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5、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东汉石刻。东汉延熹八年(165)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碑文22行,每行38字。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因原石被毁,传世只有四种拓本,即“长垣本”、“华阴本”(即“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或曰“玲珑山馆本”)。“长垣本”为河北长垣王文荪藏,现已流入日本,“关中本”是明陕西东云驹藏,又归华阴人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明本”是四明(今宁波)丰道生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文田本”是清初马曰璐、马曰琯兄弟藏,后归李文田,此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学。“四明本”纵175厘米,横84.8厘米。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
欧阳询的隶书有哪些特点?
欧阳询以楷书著称,是唐朝初年杰出的书法家。与同时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说来奇怪,这三位都是以楷书见长,原因是书法发展到隋唐,正是隶书笔意逐渐褪尽,楷书法度日趋完善的过程,结体从扁平变为方正,他们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从这四位书法家的楷书来看,欧阳询的楷书结构更加奇险,用笔更加劲利,风格与隋朝的《苏孝慈墓志》相近,说明欧阳询的楷书是取法前人,融入己意,逐渐形成的。与虞世南等人的温润相比,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的楷书尚有北碑意味,是由他开启了唐朝“尚法”的肇端。
欧阳询也擅长行书,作品中宫收紧,肢体修长,“笔法险劲,猛锐长驱”,代表作为《梦奠帖》、《张翰帖》等。唐人张怀瓘《书断》把欧阳询的行书列为“妙品”,属于第二等级,算是非常推崇了。
欧阳修也擅隶书,《书断》把欧阳询的“隶书”也列为“妙品”。但是唐人所说的“隶书”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楷书,“八分”才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隶书。“八分”在“神、妙、能”三品中,没有欧阳询的名字,说明他不太擅长此种书体。欧阳询流传下来的书作中,也没有古人所说的“八分”书,也即现在所称的隶书作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