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五代宋代表作家作品 五代词派

晚唐五代词是宋词的前驱。晚唐五代词人作品大多以男女艳情或者离愁别恨为中心,三、艺术风格上南唐中主时宰相冯延已的词就风格而言,四、艺术手法上温词善于创造词的意境,五、文本体式上晚唐五代词人写作,而宋朝文人在诗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我国古代的诗歌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诗经》与《楚辞》分别开启了我国诗歌文学中的。虞姬写下...

五代词派?

晚唐五代,是我国词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温、韦、冯、李四家以及“花间词派”词人的作品为主的创作实绩,呈现出思想内容上的日趋丰富和艺术风格上的多元化,从各个方面为宋词的全盛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因此我们说,晚唐五代词是宋词的前驱。

一、词体的确立上 “花间派”鼻祖温庭筠是第一个全力创作词的人。

二、题材词境的开拓上 消极面:晚唐五代词人作品大多以男女艳情或者离愁别恨为中心,风格艳丽精美,意像堆砌,内容浅薄,语言浓艳。积极面:南唐中主时宰相冯延已《鹊踏枝》十八首等词,已开始摆脱着于人物容貌、服饰、情态的描绘,而是着力于人物内心无可排遣的哀愁。

三、艺术风格上 南唐中主时宰相冯延已的词就风格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缠绵委婉的,一类是沉挚决绝的,出名的是《鹊踏枝》十八首等。

四、艺术手法上 温词善于创造词的意境,通过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而艺术表现上又十分含蓄,在词的声律上也十分讲究,这对于推动词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文本体式上 晚唐五代词人写作,都是运用小令。

都说唐诗宋词,那宋朝就没有诗了吗?宋朝有哪些著名诗人呢?

宋朝当然有诗,事实上,虽然习惯上说唐诗宋词,实际上“唐词”和“宋诗”也都是存在的,不仅如此,所谓的“宋词”其实诞生于唐代,而宋朝文人在诗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习惯上都说的是唐诗宋词呢?今天我就来详细讲解一下。

中国诗歌文学发展脉络——源远流长,量多质优

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可以归类为诗歌文学。我国古代的诗歌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如果说诗歌文学是人类文学中的皇冠,那么我国古代的诗歌就是这个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我国诗歌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的作品,大都是四言诗,也就每一句诗都由四个字组成,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皆是如此。

诗经

比《诗经》晚一些年代,诞生了《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开启了我国诗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有了源头之后,还需要后人的继承和发扬。《诗经》中的四言诗,到了西汉,开始逐渐发展成五言诗。据说项羽兵败时,虞姬写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成型的五言古诗《和垓下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学术界普遍认为,这首诗并非虞姬本人所作,而是后人托名虞姬的伪作,但这首诗最晚创作时间不会晚于西汉中期,除了《和垓下歌》之外,汉朝还出现了《苏武李陵赠答诗》与《古诗十九首》。这两组诗歌,标志着我国五言古诗的高度成熟,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汉末以后,三曹七子横空出世,掀起了我国古体诗的又一个高潮。但时间进入魏晋,诗歌创作急转直下,虽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杰出诗人,但整个魏晋南北朝,玄言诗、求仙诗、宫体诗成为主流,风格绮丽、苍白无力、格调不高。

建安风骨——三曹

不过宫体诗也是有贡献的,那就是将“永明体”中对诗歌声律的要求发扬光大,对伟大的唐诗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国诗歌文学的最高峰——唐代近体诗

看到近体诗,许多人第一反应是现代人写的诗,然而实则不然,近体诗也是古人写的诗,而且我们今天所学的大部分唐诗,都属于近体诗。

所谓的近体诗,简单点说就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格律诗,对押韵和平仄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唐朝初年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为近体诗的规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之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等家喻户晓的唐代大诗人,都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近体诗。

实际上,近体诗在唐代成熟,但唐代以后的所有朝代,都有着源源不断的诗人在创作近体诗,近体诗自诞生时起,就成了所有文人心目中最的圭臬,既然如此,为什么只有唐诗名声最大呢?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因为近体诗在唐代成熟,二是唐人在近体诗的创作上也是独占鳌头。可以说,从近体诗的质量上来说,唐诗的成就是远远超出了其他朝代的,所以唐诗便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盛唐气象——李白

当然了,唐诗之所以伟大,就在于除了大量、高质的近体诗以外,同样存在许多出类拔萃的古体诗。就比如李白,,曾写下过不少《古风》,写过《蜀道难》,写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古体诗,又比如白居易,也写下了《长恨歌》《琵琶行》等歌行体以及《卖炭翁》等新乐府诗。总的来说,唐诗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不仅是因为唐人创作了大量登峰造极的近体诗,还留下了不少名传千古的古体诗。

别开生面——宋人作诗不及唐人,但词成就更高

正如前文所言,虽然号称宋词,但词最早是诞生于唐朝的,据说历史上第一个写词的人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有人怀疑这两首词并非李白所作,但词诞生于唐代是肯定的,但是最开始词的地位是很低的,如果说诗是高大尚的阳春白雪,那么词就是低俗的下里巴人,有“词为艳科”的说法,知道是词最开始是写艳情的。唐朝的白居易、温庭筠、韦庄,五代的李煜、冯延巳,北宋的柳永、晏殊、欧阳修等这些著名文学家,都写过词,但都不登大雅之堂。

后来,中国古代最天才的文学家苏轼横空出世,打破了词原有的藩篱,从写作题材、写作内容、写作方法等各个方面对词进行了革新,不仅把唐朝开始形成的“词为艳科”这一现象给扭转了,开创了豪放词派,还把词的地位提到了跟诗差不多的位置,粉碎了诗尊词卑的传统。

文学天才——苏轼

概而言之,唐人开始写词,但词到了苏轼手里,地位开始提高,后来有陈亮、辛弃疾等人继承发扬豪放词派,也有周邦彦、李清照、陆游等文学家各有风格,使得宋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说,唐人让近体诗成熟,也把近体诗写得尽善尽美了,写得无法超越了,于是宋人就想办法,在诗之外,又另外创造了词这一高峰。因此,就有了唐诗宋词的说法。

另辟蹊径,也领风骚——宋诗

当然了,话说回来,宋人写诗当然比不上唐人,但这不是说宋人写的诗就差了。就好比考试的时候唐人考了状元,我们不能说榜眼探花就是垃圾。实际上宋人写的诗虽然比不上唐人,但也非常出色。

北宋初年,宋朝诗人面临着一个很尴尬处境:唐诗不仅写得好,还写得广,使得他们几乎几乎无诗可写了,因此在北宋初年,流行的宋诗都是矫揉造作、情感僵硬的西昆体,虽然出现了王禹偁、寇准、林逋等一些还不错的诗人,但整个北宋诗坛作品质量都偏低。

就在这种每况愈下的时刻,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知名文学家纷纷出现,勉强维持了宋诗的颜面。但毕竟他们这种天才是少数,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学不来的。于是,为了总结出一条所有人都可以学习效仿、从而让宋人摆脱被唐诗统治的阴影的作诗方法,黄庭坚所代表的江西诗派出现了。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首,有陈与义、陈师道等人为代表,对北宋以及南宋初年的诗坛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江西诗派有一个“学识有余而才华不足”的弊病,于是后来又逐渐被宋人所抛弃,又陆续出现了四灵派、江湖派等诗歌流派,各擅胜场,维持这宋诗的颜面。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概而言之,比起唐诗更重抒情的特点,宋诗大多偏向说理寓道,主要代表诗人除前文提到的外,还有王安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刘克庄、张元干等等,比起唐朝来,确实显得有些逊色了。

结语

总的来说,唐人在诗歌创作上,特别是在近体格律诗的创作这一块,相当于我国古典诗歌的珠穆朗玛峰,但这不意味着除了唐诗就没有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了,唐以后至现在千余年,历朝历代皆有杰出诗人各领风骚,就拿离我们最近的时代来说,毛主席就曾写过不少近体诗名篇。

宋词同理,词生于唐,成于宋,衰于元明,一度于清时复兴,近代仍有不少人创作。不管是诗、词还是后来的戏曲,这些诗歌文学体裁,都不是某个朝代独有的,但它们会在某一个朝代发展到最高峰,取得其他朝代无法企及的成就,因此,就有了唐诗宋词的说法。

唐宋八大家?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95][96]、苏仙[1][2][3]、坡仙[89],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4][5][6][7][97]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26][27][92],赐进士及第[10][60],一说赐进士出身[93]。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96]。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5][8]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5];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3],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4]。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5]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3: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1][2]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4: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129],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127]、教育家[128]。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1]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5:欧阳修(1007年8月6日[7][56][57]-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1]江南西路[2]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2]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3]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3]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4]

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6: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29]-1086年5月21日[123]),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1][123]。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2]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7: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抚州南丰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官员、文学家、史学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8: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2]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唐宋八大家是哪位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这是明代散文家毛坤对唐宋两代散文创作的个人意见,但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今天的文学史还是这么认为的。

有人最看重韩愈和苏轼,以为韩愈的文章如潮水苏轼的文章如大海,“韩潮苏海”。这是公平之见。

其余六家各有风格,有不可代替的地方,所谓千寻高木替代不了百尺乔木。

百花齐放,造就了唐宋散文的繁荣。

唐宋八大家谁是五代的?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的,其余六人全是北宋的,没有五代。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曾巩、韩愈、苏辙、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苏洵以及柳宗元。这八位文学大家代表了唐宋时期文学作品的最高水平,同时是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学成为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文学瑰宝的关键。他们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对于后代文风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将这八位文学大家称为唐宋八大家,以纪念他们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