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钢琴的代表作品悲怆 19世纪的奏鸣曲作者和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有悲怆奏鸣曲。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1、《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18岁时的作品,4、《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6、《爱是忧郁》(又译作《蓝色的爱》L’amou...

19世纪的奏鸣曲作者和代表作品?

19世纪的奏鸣曲作者有贝多芬,代表作品有悲怆奏鸣曲。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是他创作于1798—1799年间,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的标题。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世界十大现代钢琴名曲?

1、《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18岁时的作品,这首曲子结构简单,手法朴素,欢快轻盈,充分表现出一位少女的心境:充满了梦幻和遐想,洋溢着对青春和爱情的美好愿望。

2、《爱之梦》采用了夜曲的题材,乐曲的开头以恬静柔和的旋律贯穿其中,右手的分解和弦具有流动感和起伏感,烘托出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音乐氛围。深情婉转的旋律深深的打动着每位听者的心。乐曲的中段情绪不断高涨,热烈而激昂从而逐渐推向高潮,体现了对爱的渴望和执着追求之情。

3、《水边的阿狄丽娜》这首曲子的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婉转;时而悲伤,仿佛是用音符在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独的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Pygmalion)。他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每天对着她痴痴地看,最终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少女的雕像。

4、《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5、《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6、《爱是忧郁》(又译作《蓝色的爱》L’amour est Bleu)原来出自法国,乐曲作者是安德列·帕普(Andre Popp),歌词作者是彼叶尔·考尔(Pierre Cour)。1968年,经保罗·莫里哀的推动,《爱是忧郁》成为世界最流行的爱情歌曲之一,世界各地都流行和喜欢这首情歌,除了它的诞生地法国。

7、《秋日私语》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经典曲目,描述秋天里的童话,秋天里的温馨烂漫。

8、《月光》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于一八O一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一八O二年初,她已别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一八O三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9、《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莫扎特是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神童,年仅六岁时就被带进皇宫为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年幼时跟随着父亲踏遍了欧洲,后来莫扎特成为了主教的乐师,和主教决裂后前往维也纳开始正式创作的生涯,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于1785年3月10日于克鲁克剧场首演。

10、《第一钢琴协奏曲》(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是柴科夫斯基作曲,这首钢琴曲,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前的重要作品之一,初稿在1875年初写出,后来在1880年和1893年间,作者又参考许多演奏家的意见,进行两次修改才最后定稿。

《悲怆交响乐》与《悲怆》分别是谁的作品?

1.《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的绝笔,同李斯特的《前奏》一样,是作曲家一生经历感受的写照。

2.《悲怆》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3.柴科夫斯基的一生坎坷,心灵的维度更为深厚。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王国维先生的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4.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可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论的。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谁能帮我解释下全名中的每个词的具体意思么?

所谓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不是指贝多芬毕生创作的第8首钢琴曲,而是历史以来钢琴家们创作的被公认的钢琴奏鸣曲。

op.13的意思是: op:op是拉丁文opus的缩写,opus是当时的一家类似于经纪公司。op.13是指贝多芬在这家经纪公司出版的第13首奏鸣曲。请问你是不是要找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的谱子? 要第一乐章?

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背景是什么?

想要知道其第三乐章的创作背景,必须结合其他两个乐章一起看。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第三乐章(10张)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