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四大名碑是什么?
1、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
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2、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3、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4、乙瑛碑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古代隶书书法家?
1、史惟则
史惟则(生卒年不详),唐朝著名书法家,官至殿中侍御史,人称史侍御。广陵人,今江苏扬州人,字向,也有人说字惟则。
天宝(七四二至七五六)中尝为伊阙尉,集贤院待制,后至殿中侍御史集贤直学士。肃宗时尝奉使晋州推事,所在博访书、画。
其籀、篆、八分,如王公大人,进退有度,与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四人称唐世分隶名家。宋陈思《书小史》称其隶书“迫近钟书,发笔方广,字形俊美亦为时重。又善篆籀、飞白”。
传世的书迹有《大智禅师碑》等。 《墨池编》、《书史会要》、《集古录》。
2、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
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
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3、邓石如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4、金农
金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5、郑簠
郑簠(1622~1693)清代书法家。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原籍福建莆田,明洪武间祖父一辈迁至金陵(今江苏南京)。
为名医郑之彦次子,深得家传医学,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书,雅好文艺,善收藏碑刻,尤喜汉碑。
郑簠擅隶书,亦精行草书,兼工篆刻。初师宋珏,后改学汉碑,主要有《史晨碑》和《曹全碑》,尤得力于后者。
所书字大小相近,粗细、疏密却富有变化,多姿又规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点,又具有飘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谓之“草隶”。
隶书大师排名前十位?
1沈尹默2溥心畬3吴玉如4邓散木5沙孟海6萧娴7费心我8来楚生9沈觐寿10王遐举
从民国开始,隶书创作水平虽然程退弱的态势,当代的隶书水平与古代、清代、民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有一批书法名家,他们潜心书法研究、创作和教育,创作出大批优秀的隶书作品,为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排名的十位隶书大家,均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均是德艺双馨、硕果累累的老一辈书法名家。
如何欣赏李瑞清的隶书?
欣赏清道人李瑞清的书法,的确有些难度,虽然距我们仅百余年,但由于他的书法具有强烈的个性,尤其他隶书独一无二的笔法和风格,给如何正确欣赏他的隶书艺术带来了困惑。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李瑞清也大规模写过北碑,他的作品,在十年前很珍贵,现在却没有人佩服他,我以为过去的珍贵也太过分,现在的轻视也可不必,艺术是有时代性的东西,可是在李瑞清没出世之前谁能开得出像他那样一条新路呢?”
沙老的这个评价我以为比较公允。如今,对于李瑞清先生的书法认识越来越淡化了的现象,究其原因,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艺术是有时代性的。
这个时代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就像隋唐时期,曾一度大家普遍喜欢王献之的书法,甚至超过其父王羲之的书法,后来虽有唐太宗的极力推崇大王,但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对王羲之书法回归到正确认识。
李瑞清的隶书显然没有被我们真正理解和认可,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在清末,清碑学的兴起,涌现出诸如郑簠、邓石如、伊秉綬、何绍基等大家,在这些大佬面前,李瑞清只能算小辈。且他的书法属于比较老实规矩,其隶书不及这些前辈影响力大。
而今天我们再度审视和欣赏李瑞清先生的隶书,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启示:
一、隶书的创新不一定要笔法上的革新,更主要的是蕴涵在形态之中的内质。李瑞清先生笔法得益于金文和北碑,有人说他的点画线条如“肠梗阻”,像蚯蚓一样卷缩,不够通畅,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他笔法在传承上的坚定信念,也是他书法内功修炼达到如火纯青地步的一种境界,我们从他的点画形态上看,似有故意为之的抖动扭曲之感,实乃笔势通达,笔力扛鼎,势不可挡,犹如钢圈铁丝般的点画线条,彰显其隶书内敛的精气神。
二、隶书的创新不仅仅是形态上的求变,更主要的是结体所透露出的古雅质朴。李瑞清的隶书不如郑簠的八分具有动势,不及邓石如隶书的气势磅礴,没有伊秉綬隶书的创新新意趣,也不具何绍基隶书的个性强烈。而他的隶书却在中规中矩中给人以震撼,尤其那样直抵观者心底的笔笔“肠梗阻”的点画形态,极大地彰显了其隶书个性。现在看来,他中规中矩的隶书所彰显的品质,恰恰是成熟汉隶书真正意义的传承和创新。
三、隶书的创新不是越“实”越好,虚实相融才是高境界。如果说李瑞清先生的隶书尚有不足之处,我以为就是太“实”。他的成功归于“实”到极致,却又机智地通过自然形成的点画线条的波磔抖动,体现了实中见动,实中有虚。但这种虚始终始终脱离不了他的“实”劲。他的弟子张大千将他的这种书法表现形式放大到一个极致,就明显暴露出书法艺术的缺陷。也就是说,李瑞清先生以及其娴熟的笔法将隶书的点画线条玩到一个极致,这种境界只有其一,不可有二。我们要从李瑞清先生隶书笔法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经验,就是在传承传统笔法原则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笔法,这是书法创新的基础,也是书法创新的关键。@微头条
峻挺流丽风格的隶书代表作?
是曹全碑,可称为峻挺流丽风格的隶书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