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川是中国第几代导演?
30川是中国第六代导演
陆川,1971年2月8日出生于新疆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江苏南通人,中国导演、编剧、制片人,先后毕业于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2015年6月15日,胡蝶与陆川在夏威夷毛伊岛举行婚礼,婚礼完成得相当低调和私密,只邀请了双方的亲朋挚友。[23]10月22日,上午9:40,陆川发微博报喜,胡蝶已顺利生下儿子。
中国导演发展的历程和风格?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
3、“第三代导演”指五、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
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导演,如张暖忻、吴贻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因时代局限性,第四代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影响到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第四代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
农村渐渐成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但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6、“第六代导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如管虎、路学长、娄烨等。
7、“第七代导演”指“新生代导演”的提法,如姜文、贾樟柯、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中国的六代导演都有哪些代表?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斗牛》《老炮儿》,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宁浩《绿草地》《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黄金大劫案》等,徐静蕾《我和爸爸》等。
第六代导演导演现在知名的有管虎,姜文,贾樟柯,张扬,宁浩,徐静蕾。第六代导演很多还坚守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作用,许多作品在国外艺术电影节获奖,作品有内涵,是走小众的路。如贾樟柯。有的导演在电影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雅俗共赏。比如,管虎的《斗牛》,《老炮儿》,姜文的《让子弹飞会》等等。
第六代导演也不年轻了,电影创作水平和价值观也日臻成熟,但总的来说其作品影响力和第五代导演相比还有所欠缺。第六代导演选择的艺术创作道路不同,所以不能形成整体的影响力。但是,他们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有目共睹的。影片不能完全以票房决定优秀,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
三大国际电影节获奖最多的导演?
在上个月的柏林电影节上,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获得了最佳男主角与女主角两项大奖,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历史。如此光辉的成绩自然离不开本片的导演王小帅,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在国际电影节上可谓收获颇丰,至今他仍是在三大电影节上获奖最多的第六代导演。
北电85级导演?
王小帅
王小帅,1966年5月22日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85级导演系,华语影视导演、编剧,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之一。
1993年,独立制片、编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冬春的日子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
王小帅是中国60年代出生的导演中一直还在坚持按自己的追求拍摄电影的人。他也是很不喜欢透过媒体谈论关于电影创作之外的东西的人。王小帅的电影非常知识分子化,绝对不是平民的视点。但是并不代表他将自己和平民分开,也不代表他要将自己和生活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