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书法,你喜欢哪种字体(篆书、隶书、楷书、魏碑、行书、草书)?哪种书体更好看?
庚子年马上就要过去了, 辛丑年的春节就要到来了,所以,又要写春联了。问题问的是对联,其实是个大概念,但不管是那种对联,都属于书法的范畴,那么就有常见的书法字体的选择了,到底哪一种好看?
魏碑春联
这个就看写对联的用途与写对联的人,以及看对联的群体了,一般对联有给屋里中堂配的对联,这个在书体就百花齐放,魏碑、篆书、甚至甲骨文显得古朴拙稚,庄重严肃,是比较多的中堂对联的选择。
隶书春联
草书也是一种常见选择,写出来大气奔放、潇洒灵动,行楷也可以,流畅又易于辨认,对书写要求低,是最常见的书体!
篆书春联
楷书一般比较少见,因为给人感觉有印刷体的错觉,隶书是不同于楷书的真体,一般人家往往喜欢人手写的,最好是德高望重的名人书写的中堂,但有个问题,就是要与中堂字体相协调,不能有冲突,书体要协调!
楷书春联
另一种对联就是春联,好些春联,就是自家随手一写,多为行书或行楷,而且更多的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我字体,大家就是图个贴红对联的红红火火,对来年的生活有个美好的愿望!
行书春联
至于字体那种好看,这与书写者水平有关,书写者水平高,那种字体都好看,书写者水平不高,怎么写都不好看,所以,春联书写,楷书、隶书、魏碑、行书,小草等都可以!
孙过庭书谱(小草)春联
一定注意,大草甚至狂草就不要写春联了,至于篆书甲骨文就更不要用了,春联的读者是路上行走的群众,你写出来他们不认识!不知道意思,这就不好了!
请教专家,这是于佑任写的吗?
非常清楚是模仿于右任的作品,整体在气韵上有于右任书法的影子,就其水平来说,和于右任相去甚远。估计是喜欢于右任的书法爱好者的作品。
这件作品如果不落于右任的款,挂起来还能够看几眼但落了于右任的款,品味和档次反而低了许多,有假冒之嫌,偷鸡不成蚀把米。
于右任可以说是大师级的书法家,其最大成就在于草书和魏碑楷书。其草书影响更大,点画线条若蚕,质感秀润圆劲,结构疏朗空灵。最奇妙的是于右任的书法潇散空灵,而不散漫,如果我们临摹学习不当,可能会有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在现代书法理论上多称于右任的碑派书法,济继康有为之后由精巧到拙的新境界,实际上于右任的草书仍然是大巧若拙。
于右任书法初学赵孟頫,后专攻北碑,其一生收藏魏碑碑刻颇多,至今在西安碑林有鸳鸯碑刻十二通。于右任在书法临摹学习上下过非常大的功夫,自称“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其书法自成一家。用笔精熟,熟中见生,擒纵自如,收放有致。结体浑脱宕逸,宽博开张。线条多多独立出现,没有牵丝萦带但笔断意连。于右任自己曾说:我写字并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觉不因为迁就美观而违法犯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实际上这是指的熟后生境界下的心得和经验。
具体到由生至第一个熟的阶段,学习书法仍然要以刻意求法为度,。比如于右任的草书《千字文》,就完全靠集字,然后脱胎换骨而形成自己的标准草书。显然也经历了一个由生到熟,在熟后生到探索达摩过程。
我们看题主所附作品特别是在每一个字形的细节方面,显然不具备于右任书法的这些特点。甚至点画多生硬,线条僵直,缺少于右任书法线条的丰富变化和灵动感。
仅仅从落款“右任”名款看就与于右任的水平相去甚远。题主所附作品落款死板僵硬,甚至有一种做作之感。似乎在刻意的装腔作势模拟于右任,可惜笔力殆,心有余而力不足,完全缺少于右任那种看似随意书写而一切尽在法度之内的高超技巧和对心意的表达。
我们在欣赏于右任的书法时就没有这种感觉,作品整体看似一任自然,但一点一画乃至作品整体的空间处理,章法经验皆在法度之内,均见恰到好处之妙运。
在取势方面更是如此,而题主所附作品,几每一个字都是一种神态,虽然字不同而神其统一,仿佛是机器利用模板雕刻出来一般。
这对于学习书法或者说书法创作来说是致命大忌,万字一类,特别是通篇作品中每一字都神态和气韵如出一辙,而于右任的书法点画线条和单字造型可以说变幻莫测,穷尽变化之妙。
从理论上来说,虽然作品不是于右任是作品,但学习于右任书法能够到达如此水平,也算是下了不少功夫,能够对于右任书法进行更神深入骨髓的临摹学习与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看其作品,如果是自我欣赏到也无可厚非,不过,假冒于右任之名,有些得不偿失了。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孙伯翔是“魏碑泰斗”?你是否觉得言过其实了?
孙伯翔写魏碑不仅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且参入帖书用笔的使转,使笔势转折而连绵,结构体势富于变化,线条流动而极具韵致,从而摆脱了魏碑缺少变化,以及书写程序的刻板,使书写更具自由情趣。体势纵横,俯仰顿挫,上下映带,婉约潇洒。从这点上看,当今之世称孙伯翔为魏碑泰斗并不为过。
孙伯翔天津人,而天津有北碑之渊源,故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魏碑形成以余明善为领军的一批北碑书家。孙伯翔是北碑践行并在全国形成影响的佼佼者。值得称道的不是孙伯翔“入径之高”,而是他能“打进去”,而且再“打出来”。至今许多书法家苦闷焦躁的不是“打进去”,而是终身“打不出来”。
孙伯翔以魏碑打进去,再以碑帖兼容打出来,以魏碑为底,以帖书为面,实现“碑帖兼容”。就如他自己所说:学习书法,千万不要重碑而轻帖,也不要扬帖而抑碑。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无所谓魏碑,也无所谓帖书。一切回归到书法的本源,就书法论书法,只要是好的就吸收就融合,因为书法之初也并不是分的,而是总的。
南朝书法代表作?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
中文名
南北朝书法
代表作品
《郑文公碑》
《瘗鹤铭》
起源年代
中国南北朝时期
代表名家
羊欣、王慈、王僧虔
简介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
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此时书法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魏碑
南北朝书法⒈概论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二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历代书家都未重视,直至清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
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这两个人皆传钟繇、卫瓘、索靖的遗法。因为没有禁碑之令,又民风纯朴,而演变出北碑特有的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特多。这种书体是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居汉分至唐楷的枢纽。大体来说,丰碑和造像记大部份方峻棱厉,墓志铭蕴藉姘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
丰碑的书体除了北魏寇谦之嵩高灵庙碑所含的隶法较多,风格较古,以及东魏敬使君碑较圆柔,是特例独行的坏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规矩的好学生,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如晖福寺碑、高贞碑、张猛虎碑等。
《爨龙颜碑》,南朝宋大明二年建立。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所得。碑文书法古雅,带有隶书意味,气魄雄浑,结构多变,给人们一种壮美的感觉。《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石门铭》摩崖碑。北魏水平二年(公元509年)刻,在陕西褒城县。书体柔和多味,飘逸致趣,康有为评为北魏圆笔之宗。《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在山东曲阜孔庙,无撰书人姓名,为张猛龙之颂德碑。书法劲健雄峻。清金石家杨守敬评为:“整炼方折,碑阴流宕奇特。”又评:“书法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高贞碑》清嘉庆卜一年(公元1806年)在山东德州卫河出上,移置德州学宫,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笔法遒劲雅健,结构端正,为北魏碑中模范之作。
②造像记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一些金石考古家争相访求名山,寻碑索拓。如阮元、黄易等不辞劳苦,寻访残碑断碣。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品四品》。以后又有人拓10品、20品、多至1500品。现在所流传的《龙门二十品》为北魏时朋书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华。
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南40里,伊水两岸形成阙门的形状,人们称它为“伊阙”。(见《水经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它的两岸为龙门山,山上建有石窟和造像,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4年),从魏至宋代,凿取岩壁建造佛像极为盛行。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翁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蝎3600多块,北魏时期造像题记约2000块,其中最著名者四种,即所谓《龙门四品》。
《龙门四品》即《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造像铭。《龙门二十品》,又称《龙门山佛像铭》,最著名的,共20种:
有“南林北李”之誉的林散之草书水平如何?
在当代书坛,素有“南林北李”之誉的林散之是我们熟知的草书大家。一生跨越了晚清、民国等时期,一直到1972年,日中书法交流时期,林散之先生一举成名,十七年后,1989年,林散之才走完他充满传奇经历的一生。
我们之所以要将“林散之”和“李志敏”并称,是因为他们俩在当代草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大到可以将他们并列齐名的地步。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林散之为飘逸之美,那李志敏则为苍茫之美,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南林北李”的双峰对弈。
这两个人的书法风格之所以会产生根本上的差异,是因为两人在草书创新的思路上有所不同。
林散之先生是以汉碑书法的风格、法度来革新草书,而李志敏则以北碑书法来革新草书,二者虽然思路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引碑入草”的书法大家。
我们细细考察林散之先生的学书轨迹,就会发现,林散之先生书法轨迹以帖学为基础,而后逐渐扩展到碑学书法,对于碑、帖二学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均有涉及。
他自己就曾说:
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碑》《孔宙碑》《衡方碑》《乙瑛碑》《曹全碑》;于魏师《张猛龙碑》《贾使君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嵩高灵庙碑》《张黑女碑》《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即颜真卿)、柳诚悬(即柳公权)、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芾、元之赵孟頫、明之王觉斯、董思白等,皆力学之。
这几乎把书法史上所有的书法大家囊括在内了。当林散之先生把这些书法作品学习掌握之后,他并没有“创造”一个新体,而是在原有草书大家的书法基础上,融汇形成新风格的书法。特别是他晚年,从怀素和王铎书法中获得灵感,以“汉碑入草”,革新草书。
我们知道,怀素是唐朝时期狂草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怀素的狂草书法基本上是以帖学书法为基础,缺少碑学的滋养。林散之用怀素狂草中的帖学法度、王铎草书中的独特个性、汉碑书法中的人飘逸之气,将草书的面貌改造的焕然一新。
汉代碑帖中,大部分是以汉代隶书为基本的书体,而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飘逸潇洒,隶书笔画一波三折,细腻多变,有一种曲线美,这种曲线美,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但是我们长期囿于思维定势,将这种飘逸潇洒的曲线美视为隶书独有,而没有想到把它与笔走龙蛇的草书相结合,林散之先生因为早年的学碑经历,打下了深厚的碑学功底,因此能够轻松融会贯通,革新草书。
因此,当代人称呼林散之先生为“当代草圣”,虽然有过誉之嫌,但林散之创新地将汉碑和草书结合,开创了“以碑入草”新思路,也算是他对中国草书书体发展的巨大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