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河桥这首歌用的都是什么乐器?
《安河桥》用到了非洲鼓、马头琴、架子鼓、吉他、中国大鼓。
创作背景:
这首歌最初对于宋冬野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马头琴,而他想表达的情感也是很多种、很复杂。从而没顾朋友、制作人与录音师的良好建议和阻拦,执意加入马头琴和中国大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首歌的录音混音工作成了《安和桥北》专辑里最困难、最残酷也是时间最长的一首。
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
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闹江州》、《大西厢》、《祭晴雯》、《黛玉悲秋》等。
有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
解放后,京韵大鼓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有《黄继光》、《光荣的航行》、《韩英见娘》、《刘胡兰》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愚公移山》、《满江红》、《卧薪尝胆》等
安徽大鼓谁唱最好?
要说安徽大鼓唱的好非张桂银莫属了。
张桂银原名张志云 民族 汉 籍贯 安徽亳州 国家一级著名大鼓演员,皖北大鼓主要传承人,国家级演员,国家曲艺协会会员。张派唱腔创始人。他的唱腔优美,字正腔圆。多次获得全国曲艺大赛金奖。
从艺几十年来,在蚌埠,徐州戏曲王公司出版近2300多部古书磁带和上千部光盘VCD,广泛流传在苏、鲁、豫、皖深受广大戏迷喜欢。在各种民间现场演出千余场,影响力颇深。在大鼓曲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艺几十年,主要代表作有:《薛仁贵》《天宝图》《地宝图》《人宝图》《和宝图》(俗称天地人和)《薛刚反唐》《黄三太》《张景龙私访》《罗通扫北》《秦英征西》《李元霸》《36侠寇公案》《十把穿金扇》等几十部长篇古书广为流传。其次还出版了很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短篇段子,代表作有:《吕洞宾》《潘金莲》《历史纲鉴》《劝孝》《杨排风》《韩湘子》《老来难》《二十四孝》《刘秀》《卖油郎》等。很多优秀作品已被国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收藏。
安徽大鼓是一种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淮北、长江两岸和江淮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安徽大鼓起源于安徽泗县一带,原名泗州大鼓。
相传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河间大鼓影响发展而成。后来借淮上交通之便流行到淮河两岸,又名淮河大鼓。以后逐渐遍及安徽全省,形成南口、北口、花口三种唱腔。南口流行于长江两岸及合肥、六安地区,以淮北调为基础,吸收了门歌及庐剧唱腔。北口流行于淮河两岸和淮北平原,吸收了渔鼓和安徽琴书的唱腔。花口是跑码头的流动艺人的曲调,兼用南、北口唱腔,并吸收了很多地方戏曲如泗州戏、黄梅戏的唱腔,适于皖南、皖北观众欣赏。
鼓曲类曲艺有哪些种类?
相声、评书、评话、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曲艺作为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伎场地)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进行表演。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
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京韵大鼓有哪些小曲?
《包公夸桑》、《玉堂春》、《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刺汤勤》、《白帝城》、《探晴雯》、《黛玉焚稿》、《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八爱》、《罗盛教》、《党的好女儿徐学惠》、《海上渔歌》、《党的好女儿向秀丽》、《激浪丹心》、《韩英见娘》、《野猪林》、《桃花庄》、《英台哭坟》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
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有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刘”、“白”、“张”三大流派。
其中以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最高,贡献最大,时人称其为“鼓界大王”,尊为一代宗师。
继三大流派之后,又有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创造的“少白派”。
京韵大鼓重歌唱,专唱短篇曲目。
刘宝全擅唱金戈铁马的“三国”故事,如《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等。
白云鹏则擅唱《红楼梦》故事,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宝玉娶亲》等。
京韵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外,还演唱纯抒情的写景小段。
如《丑末寅初》、《百山图》等。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
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
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
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自本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良小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秋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
如《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娘》、《白妞说书》等。
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
有成就的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骆派)、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京韵大鼓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