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怎样?作品如何?
谢谢邀请,
一,何谓“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918”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造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东北作家群的五大代表作家
1,萧军
萧军(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辽宁锦州人,原名刘鸿霖,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是中国现代作家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萧军骨子里散发着流浪汉的气息,代表作是第一部宣传我党领导下的抗联—盘石游击队武装反击侵略者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2
,舒群(1913.9.20—1989.8.2),又名李书堂黑龙江哈尔滨人 ,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较著名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后来写过两部长篇小说《第三战役》,《这一代人》。后任作协付主席。
3,萧红(1911.6.1—1942.1.22),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其代表作是《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4,骆宾基(1917—1994),吉林珲春人,著名作家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其代表作是《边陲线上》,《幼年》。
5,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 ,辽宁昌图人。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付主席主要作品《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除了以上五位著名作家,东北作家群还有罗
烽,白朗,李辉英,王相智等人。
三,东北作家群作品的艺术成就
1,浓郁且鲜明的东北乡土气息
在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中,始终如一地钟爱着东北这块地域,在《八月的乡村》,《第三代》,《呼兰河传》等作品中,松花江码头,东北小调,胡子形象,萨满文化,…无不充斥
嗯乡土气息。
这古老而凄怆的伊通河,洁白而晶莹的树挂,粗陋而广袤的原野,古老的村庄,低矮的民房,苍莽的山峦和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
这些具有乡土笔调的粗犷风格的描绘,好似一首流畅,美妙的东北乡土文学的乐章,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2,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河
《八月的乡村》不仅是萧军的代表作,也是“918”事变后,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河。
作品以一种沉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振奋。
《八月的乡村》从正面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游击队员李三弟,崔长胜等新的农民形象。书中陈柱司令的刚毅沉着,铁鹰队长的英武,萧明的明白事理,富有感情,以及在战斗任务和个人恋爱之间的忧郁徘徊,都刻画得极为详细。
另一位东北作家骆宾基的《边陲线上》,讲述了爱国青年刘强参加大森林中组成的抗日游击队的艰苦斗争。
东北作家群用自己的著作,表达了东北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总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是一个独特的创造群体,东北作家群以乡土气息的创造风格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坛异军突起。
东北作家群在形成与发展哦,既表现出群体创造的共同风格,又体现出个体风格,群体和个体风格的交相辉映,共同丰富了东北作家群的创造,对东北及当代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价值。
上世纪三十年代小说三部曲?
“三部曲”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贯的文学作品。我国现代文学中有不少三部曲。举例如下:
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和《电》。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和《秋》。
30年代最杰出的女作家是?
我的答案是30年代最杰出的女作家是萧红。萧红出生于1911年,自幼丧母父亲是个地主,家境富裕。萧红一生有过几段婚姻,都很不幸。1933年萧红发表第一篇作品《弃儿》。1935年发表《生死场》。一举成名。其他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呼兰河传》,《马伯乐》等。1942年,萧红病逝。
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代表作家
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早期有短篇集《疯人》,中篇《三姊妹》,长篇《旧时代之死》等,善于描写青年的爱情苦闷,富于浪漫气息。后期的中篇《二月》和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可称力作。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生于南京,原籍湖南湘乡。早年的漂泊经历使他对现实社会了解得既深又广。1931年加入左联写出《三太爷与桂生》、《二十一个》,开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童话《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讽刺小说《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萧军(1907—1988)生于辽宁,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成名作,署名“田军”,出版于1935年7月。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笔名悄吟,出版于1935年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为其成名作。1940年春去香港,在疾病和寂寞中完成了长篇《马伯乐》、《呼兰河传》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的写作;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1936年1月奔赴上海,著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短篇小说《鸶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等,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中的“行吟诗人”;
李劼人(189l—1962)原名家祥,四川华阳县人。李劼人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通称为“大河三部曲”
三十年代作家群体有什么?
三十年代作家群体有左翼作家联盟、京派作家群、海派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新感觉派作家群等。
这些作家群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有所交集的,如东北作家群实际上大部分为左翼作家群,而新感觉派作家群也基本都是海派作家群。
左翼作家群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巴金、田汉、夏衍、柔石、胡也频、萧军、萧红、沙汀、丁玲等。东北作家群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白朗、舒群等。
京派作家群有沈从文、周作人、废名、凌叔华、林徽因等,海派作家群有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张爱玲、叶灵凤、张资平等,而新感觉派作家主要三人,即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